人和大象、老虎一樣屬於哺乳動物。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
大象的生長期一般為13年左右,其壽命大約為60-70歲;老虎的生長期為3-4年,其壽命可達25歲左右。
2019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77.3歲,人的生長期一般為20-25年,按照這套理論,人類的自然壽命至少可以達到100歲,甚至可以超過170歲。其實,現在我們的人均壽命和幾千年以前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
古代雖然沒有現在的工業汙染,也沒有食品安全等問題,但是古代戰亂頻繁,很多年輕人戰死沙場。再加上古代醫療技術的落後,很多現在看來很普通的疾病都無法治癒。這使得古人的人均壽命只有40歲,公元前的人均壽命僅為20歲。
還有一種推算壽命的方法,就是根據細胞分裂的次數和周期學說計算。人的一生細胞至少分裂50次以上,一個分裂周期平均是2.4年,這樣計算下來,人的壽命至少是50*2.4=120歲。
計算人類自然壽命的方法還有很多,而且存在很多爭議。但不管使用什麼方法計算,人類的自然壽命都遠不只現在77.3歲的平均壽命,達到100歲以上也是很正常的。
可事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這麼美好,全國健在的百歲老人只有4萬餘人。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平均壽命達不到理論值呢?
首先人類和一般的哺乳動物存在很大的不同。人類有兩隻腳和兩隻手,可以正常地直立行走,而一般的動物只能用四肢爬行。大腦是人體的神經中樞,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類的大腦位於身體的最頂部,這麼高的位置是最容易缺氧的。
人的神經系統也比動物發達很多,光大腦內的神經元就有100億個。發達的神經系統可以使人更好地適應環境,故而人也比動物聰明許多。人有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人們的心理狀態也在不斷變化。
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之中的人,其壽命可能會變短。研究者們一致認為,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於人長壽,那些長壽的老人,普遍對世界保持著一種樂觀的心態。當人生氣時,體內會分泌出毒素,這對心臟、肝臟等部位都有影響。
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條件都對人的壽命有著很大影響。但是,影響最大的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血管一天收縮舒張10萬次左右,最終彈性纖維會老化,使得血管硬化,生命也就終止了。
人類不同的個人習慣對壽命影響頗大。工作壓力大,精神狀態差,平時沒有時間鍛鍊,導致人們的身體素質一天不如一天。而野生動物每天都要去獵食,為了生存下去,它們身上長了許多的肌肉,變得十分健壯。
作息不規律也成了壽命的助燃劑。經常睡懶覺,暴飲暴食,抽菸嗜酒等習慣也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進而導致很多疾病接踵而至。
大量的脂肪堆積在血管壁,形成的斑塊會隔斷彈性纖維,使得血管提前硬化,人的壽命也就跟著縮短了。雖然現在醫療技術很發達,但無法治療的疑難雜症也有很多。
根據著名的端粒假說,每次細胞分裂後染色體上的端粒就會縮短一部分,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死亡。
隨著人類對生命和細胞認識的不斷加深,也許哪一天人類破譯細胞繁殖的密碼,掌握了細胞裂變的技術,我們可能就真的能夠活到170歲,甚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