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尚書.周書.洪範》說:「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並對五行的特性從哲學高度作了抽象概括,指出:「五行, 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此時的五行,已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中抽象出來,上升為哲學的理性概念。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學說來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貫穿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關鍵在於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並且更強調前者,只有先做好理解,才能做好運用,在中醫(專長)考試中更是如此。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五行學說·上篇】,幫助大家鞏固知識點。
【考官評分】
其特性分別為:
木曰曲直:引申為生長、升發、舒暢、條達;(2分)
火曰炎上:引申為溫熱、升騰;(2分)
土爰稼穡:引申為生化、承載、受納;(2分)
金曰從革:引申為肅殺、收斂、清潔;(2分)
水曰潤下:引申為寒涼、滋潤、向下運動。(2分)
【考點提示】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火日炎上」:「炎」,是焚燒、炎熱,光明之義;「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熱、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火。「土爰稼穡」:「爰」,通「曰」;「稼」,即種植穀物;「穡」,即收穫穀物。稼穡,泛指人類種 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 和「土為萬物之母」說。「金曰從革」:「從」,順也;「革」,即變革。是指金有剛柔相濟之性:金之質地雖剛硬,可作兵器以殺戮,但有隨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金。「水曰潤下」:「潤」,即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水。【考官評分】
(1)事物與現象的五行歸類
五行學說依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5分)主要有直接的取象比類法和間接的推演法兩種。(5分)
【考點提示】
五行屬性歸類可從多方面考察,考試時請注意考官的具體問題,其知識點歸類如下:
【考官評分】
所謂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資生、助長、資助的作用。(2分)
其順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5分)
其關係稱為母子關係,也叫「生我」和「我生」的關係。(1分)
如木生火,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2分)
【考點提示】
五行相生相剋考點相對分散,考題靈活多變,但主要知識點具有規律性,其總結如下:
⬇️熱門視頻推薦⬇️
更多精彩視頻請關注「慈海教育」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