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解析現代人症候群

2020-12-17 荊楚網
    

    楚天金報訊 □記者餘梅 通訊員徐愛雲

    

      「每次聽到新鮮而恐怖的名詞,尤其告誡千萬不要去查的時候,我總是華麗麗的手賤!」「一出門就會不停地翻手機、錢包、鑰匙,五分鐘一翻。」……最近,很多網絡論壇上和微博紛紛轉載一組名為《細數現代人12個症候群》的塗鴉漫畫,可愛的形象、幽默的畫風還有直擊要害的網絡對白,將很多現代人的一些「壞習慣」進行了總結,很多網友看過之後,紛紛對號入座,看自己中了幾個,更有人表示「我全有」。

     而這些所謂的「症候群」到底是不是一種病呢?難道是自己真的出了問題,會不會對大家的工作有影響呢?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湖北省中醫院精神心理科的副主任醫師王小鹿。

    

      症候群之1

      絕症臆想症

    

     30歲小夥金生(化名)是武昌廣埠屯電腦城的一名經銷商,家住洪山區關山街,金生從外地到武漢打拼,如今已經結婚生子,並按揭買了房,但是平時還貸和養家的壓力非常大,為此,他非常努力工作,但是電腦經營行業的激烈競爭,仍然讓他喘不過氣來。上周在工作中,金生突然覺得心臟不舒服,心跳加速,心慌氣短,呼吸不上來,要求同事緊急將其送到醫院,並馬上用吸氧器,到醫院檢查心電圖等,一切體徵都正常。後來醫院並未進行任何處理,二三十分鐘後,金生的所有症狀都自行消失了,並能自行回家。

     專家解析:

     王小鹿稱,這是明顯的急性焦慮導致的,驚恐發作,讓他有種瀕死的感覺,很難受,一口氣上不來,喉嚨有異物感。但這種情況一般半個小時內就可自行消失。由於大腦焦慮,還有些人會出現心慌、手抖、手麻等與心臟病發作情況一樣的症狀。

     王小鹿解釋,絕症臆想症,一般是人在焦慮、壓力下心理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靈敏和敏感,對身體的不舒服比過去更加關注和在乎,感覺也比過去強烈和深刻,對身上不舒服的解讀更加負面,同時,對自己的健康更在乎,也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最近,王小鹿也接診了好幾例與金生類似的這種絕症臆想症患者,有的患者的父母都因冠心病去世,自己也覺得心慌,並且特別在乎心臟的狀態,一有異樣就懷疑自己是否也得了絕症。

     王小鹿稱,這些人認為哪裡不舒服就以為是哪裡有了毛病,其實都是因為過於緊張導致的。

    

      症候群之2

      拖延症

    

     湖北省中醫學院一畢業生小藍(化名),雖然大四一開始,老師就催著他寫開題報告,寫畢業論文,但他的畢業論文一直交不上去。每次到交論文的時候,他總是想各種辦法,找理由或者裝病不願交,也遲遲不寫,每次老師都會特批寬限他一段時間,然後小藍下次又找理由不交。直到臨近畢業,再不交論文不通過答辯就沒法畢業了,小藍覺得自己精神上快要崩潰了,卻沒法再找理由要求延期了,只好硬著頭皮,三天三夜不睡,趕著完成了論文,並最終順利畢業了。

     專家解析:

     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的時候,如果這些事情只是偶爾發生一兩次,那還算正常,可如果你總是找藉口,內心確實不願意做事,那很可能患了拖延症。王小鹿稱,產生拖延有9個原因:壓力過大無法紓解、害怕失敗、完美主義、不懂自我控制、父母專制經常指責,有尋求刺激、焦慮、沮喪、強迫傾向。

     拖延症有著很多危害,耽誤工作或學業,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係,它甚至會拖垮身體。德國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一拖再拖,讓他們錯過了體檢,錯過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療的時機。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和吸菸者也更多。同時還伴隨失眠、胃部問題,感冒和流感的機會也更高一些。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菸、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王小鹿稱,拖延症多是意志力薄弱的體現,越「宅」的人意志力就越薄弱。而網友們所謂的拖延症,則只是一種習慣,大多數人都有拖延的習慣,有些心理疾病也會導致拖延,如意志力減退、抑鬱、精神分裂都會有拖延的表現。

     王小鹿建議,可以通過吃苦、體育鍛鍊或者是有針對性的拓展訓練,或是做一些自己曾經不能跨越的事情,來增強意志力,也可以將大任務分成小任務,一步步來克服拖延這個壞習慣。同時,還可以關掉QQ,關掉音樂,關掉電視……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統關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與朋友互相監督;在心中設定一個目標去完成一件事,不要給自己太長時間。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去看看心理醫生。

    

      症候群之3

      手機恐懼症

    

     害怕出門忘記帶某樣東西,一出門就會不停地翻手機、錢包、鑰匙,五分鐘一翻。王小鹿稱,網友們總結出的「出門不停翻包丟東西臆想症」,是一種強迫行為,因擔心而重複檢查的行為。也稱強迫檢查,為減輕強迫懷疑引起的焦慮不安而採取的措施,如出門時反覆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寄信時反覆檢查信中的內容,看是否寫錯了字等等。 這些行為都是對未來的不良預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所致。

     專家解析:

     王小鹿說,網友們總結的「手機恐懼症」:沒帶手機,就會覺得恐慌,怕漏掉重要電話,怕老婆(老公)翻查電話裡的信息,這些也都是本人對未來的不良預期,是一種焦慮的情緒。

     王小鹿稱,網友所說的「出門不停翻包丟東西臆想症」是一種強迫行為,而強迫行為不一定是強迫症,一般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情況發生,只有患有抑鬱症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強迫症。這種強迫行為持續一段時間,或者到一定程度,也會影響其生活、學習、工作,以及正常的人際交往。

     不管是強迫行為還是「手機恐懼症」,都是焦慮所致。焦慮是人所有異常行為中影響最大的,著急、擔心、緊張、害怕、反覆想某些問題,而網友們列出的12個症候群大多數都是因焦慮引起的。王小鹿稱,由於工作、經濟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夜生活豐富導致生物鐘紊亂,焦慮病人幾乎佔湖北省中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患者的40%,失眠患者中10個人有8個人都是因焦慮引起的,這些人都是對未來的不良預期產生焦慮。

    

      現代人症候群並不都是病

    

      「原來並不是我一個人有這些『毛病』,心裡寬慰多了。」也有網友這樣慶幸著。王小鹿說,這張漫畫中列舉的各種所謂的「症狀」,並不能被稱為「心理疾病」,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過這種情況,所以大家不要對號入座,並沒有那麼恐怖。「手賤症候群患者」、「絕症臆想症」、「手機恐懼症」等漫畫羅列的多數症狀都是因焦慮引起的。

     焦慮並不可怕,關鍵是要自我調解,保證樂觀的精神和充足的睡眠很重要。王小鹿建議,有焦慮情緒的人,可進行一些慢運動:如釣魚,瑜伽、太極拳等來以柔克剛;平時心裡有事多與家人交流,家人的支持愛護非常重要;可以和朋友結伴旅行來調解心情;養成正面積極地想問題的習慣,每天自己「找樂子」;飲食上,可多食用蘑菇等真菌類食物抗焦慮;同時,要少喝酒,太甜太油膩的食物不要吃,多吃青菜。

     有焦慮情緒的人很多,但是不能歸納為症,王小鹿稱,一般的焦慮都是一時的很容易驅散,如「浮雲」一般,一陣風吹過就散去。而焦慮情緒比較嚴重的,則需要看醫生。

    

      連結

    

     網絡上總結出的現代人的12個症候群:

     1.手賤症候群患者:每次聽到新鮮而恐怖的名詞,尤其告誡千萬不要去查的時候,我總是華麗麗的手賤!

     2.絕症臆想患者:總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絕症,LG早已對我這種行為相當無奈了。

     3v出門不停翻包丟東西臆想症:一出門就會不停地翻手機、錢包、鑰匙,五分鐘一翻。

     4.恐懼掉頭髮患者:為什麼掉這麼多?總是認為自己就要禿掉了。

     5.手機恐懼症患者:出門發現忘帶手機了,於是這一天都活在沒有手機的陰霾中。

     6.數樓梯強迫症患者:強迫自己數樓梯、電線桿、地磚,數錯了,必須原路返回再數一遍。

     7.推延症患者:考慮到一會兒還有這麼多事要做,不如先上一小會兒網再說。

     8.撓牆症患者:撓牆、撓黑板……這種感覺簡直就是……不如再多撓兩下好了。

     9.密集恐懼症患者:不小心看見了一群螞蟻,於是走到哪裡都感覺螞蟻在身邊在眼前。

     10.耗著不睡覺患者:其實有時上網上到半夜已經相當無聊了,可還是不想睡。

     11.心理飢餓患者:已經明明撐得不行了,手還是不停下,默默安慰自己:我不飽,我餓,我餓,我餓。

     12.強迫對稱症患者:右臉有點痒痒,左臉莫名其妙也開始癢。

    

相關焦點

  • 心理影視 | 從電影看心理疾患(I)─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兩部電影的共通點,除了都與戰爭有關以外,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就是當人們在經歷過重大創傷事件,像是戰爭、事故等,出現的心理疾患。
  • 認識「天才症候群」
    他們的另類表現被歸納為「天才症候群」。他們身上的這份炫目的光彩,是怎麼回事?天才症候群︻名詞解釋︼天才症候群,也稱學者症候群,指個人存在嚴重的認知障礙、自閉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但卻擁有與他的障礙全然相對的,甚至十分驚人的心理運作能力,比如「過目不忘」、口算能力超強或超強藝術創造力等等。
  • 彼得潘症候群結果是什麼
    核心提示:很多人對於彼得潘症候群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是人們在成長的一個過程中,受到了創傷或者是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懷疑,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解答,最終產生了不願意長大的一種心理,主要是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彼得潘症候群的結果是什麼呢?
  • 我們是否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個病被專家稱呼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近日,重慶一男子錢包被偷走,隨後,小偷將錢包內的證件送回。該男子在網上發帖感謝這名小偷,「我很感動,對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讚美你——你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高尚情操和職業素養的人。」重慶榮格心理諮詢所的專家指出「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一隻羊,與狼討論被吃的方式是可悲的,同理可證:我們寬容(甚至縱容)小偷也是不對的。
  • 兔女郎學姐:分析青春期症候群的意義,學姐是違心,學妹是諂媚?
    目前「青春期症候群」發生的人數不僅僅只是四個人,但是動畫中有過詳細解析的就是四個人。分別是櫻島麻衣,古賀朋繪,雙葉理央以及豐濱和花。現在我就發生在寫四個人身上的「青春期症候群」來說下各自所代表的一些現實心理意義吧。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不需要病毒、細菌傳染的傳染病。通常一個同事生病,就會經由眼神、語言、及寫得很差勁的企劃書傳染給別人。星期一症候群其實是有改善的可能。方法之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好好休息。何謂星期一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如同星期五亢進症,其實這兩種病是同一種病。
  • 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Asperger's,簡稱AS)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孤獨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類。
  • 港媒: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亞洲周刊》11月24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真實存在
    許多人都聽過「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在故事裡主人公有時會縮小到洋娃娃大小有時候又會擁有巨大的體型,而現實生活中以這位主人公命名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所帶來的也是類似的效果。  在諮詢了專家以後,Helene發現了一些事實:  -早在1955年,英國心理學家John Todd博士就對這一症狀進行了命名(所以這個症候群有另一個名字叫做「託德症候群」)。  -造成這種症狀的原因可能包括:壓力、偏頭痛、傳染病、藥物(特別是咳嗽藥物)以及癲癇等。
  • 職場太優秀了心理壓力卻越大?3個實用練習,擊敗冒牌者症候群
    那你可能陷入「冒牌者症候群」的困境,也就是過度自我懷疑。作者提供3個練習方法:調整優先順序、每周回顧工作,練習自我肯定、平時多做準備,建立自信。你是否隱約常常有種感覺:總覺得自己成功是運氣好,不是靠實力?當別人稱讚你時,總覺得是種誤會?或是,經常懷疑自己能否勝任工作,擔心別人「識破」你其實不夠格?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他們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心理狀態並不是單純個例,而是很普遍的存在。這一令人驚訝的結論,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人們迫切的想知道其產生的原因。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每個人對恐懼的承受能力不同,但都會有一個底線,這是生理需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以人質和綁匪的關係為例。
  • 《匹諾曹》熱播 "匹諾曹症候群"真存在嗎?
    電視劇中的女主人公被說患有「匹諾曹症候群」,一撒謊就會打嗝。真有所謂的「匹諾曹症候群」嗎?專家稱的確有,但症狀並非打嗝,而是害怕被人嘲笑,導致肌肉緊張,像木偶一樣。那麼人撒謊時真的會打嗝嗎?   採訪專家: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 李箕君   1 仁荷一說謊就會不停地打嗝   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仁荷十分想當新聞記者,一則是她很小時就離開她的媽媽是電視臺記者,自己當上記者後,可以離媽媽近些;二則,因為她患有「一說謊就會不停打嗝」的怪病,很多工作不能做,所以她選擇了「應該說真話」的記者為職業。
  • 治療爆炸壓力症候群 臺灣心理師組團
    華夏經緯網8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雄氣爆意外發生進入第四天,但許多倉皇逃生的民眾,至今對於災難發生仍處于震驚、無法置信的狀態,多名曾參與災難心理輔導的心理師,已組團進駐災區了解災民需求,高雄市心理衛生中心也針對死者家屬及住院傷患啟動關懷機制
  • 推薦書籍:走近天才症候群
    本期推薦:書籍  作者:(美)崔佛特著  譯者:王鳳鳴王學成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06-12-1  天才症候群是指一些病態的,患有嚴重心理疾病或智力缺陷的人,卻展示出令人稱奇的能力孤島和卓越才華,他們的特殊才能與其自身的缺陷形成了極端的鮮明對比。
  •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時間:2015-10-04 10:1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如今,地球的人物設定已經滿足不     原標題:「匹諾曹」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以前,大家對於韓劇情節的印象就是車禍、絕症、豪門恩怨,不過回首2014年,韓國的編劇可謂腦洞大開,一部《來自星星的你》掀起了世界範圍的韓流熱,劇中的外星人都教授這個人物設定也是讓不少人狂呼。
  •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5個飲食錦囊抗疲勞
    很多人認為,工作太忙太累,只要多休息、睡久一點就恢復。事實上,疲勞經日積月累會形成「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但無法藉著睡眠消除,身體或精神上的勞動也會加速虛弱、肌肉疼痛、記憶力受損、注意力減退、睡眠障礙的速度。   營養師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發炎體質有關,建議平時多運動,且多攝取5大類食物,可幫助消除疲勞。
  • 專家支招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你的孩子寫作業時,不管是慢吞吞的小烏龜、坐不住的跳跳虎、耍迷糊的小天兵,還是字跡凌亂的迅猛龍,都可以跟隨臺灣專家一起,針對孩子的不同個性,對症下藥,逐個擊破。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根據針對中小學生的父母調查統計,寫功課最常發生的困擾,除了孩子不會寫與不想寫之外,不專心、寫不完、寫太慢、寫得太潦草、粗心大意……,排名前十大困擾。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克服法」,才能對症下藥。來來來,放輕鬆,改變得一項一項開始,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專家合作社」在此問診,為筋疲力竭的爸媽獻策。
  • 濟南建立急性腦炎、腦膜炎症候群監測系統
    新華網濟南10月18日電(記者王海鷹)一項針對急性腦炎、腦膜炎症候群監測系統的研究日前在濟南通過專家鑑定。利用這一系統,濟南市已成功甄別控制了一起暴發疫情。2008年,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張濟為首的項目組,開始收集全市縣級以上醫院的相關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樣本採集、統計學分析處理,建立了急性腦炎、腦膜炎症候群監測系統。
  • 鮮活英語 「受氣包兒」症候群 The Doormat Syndrome
    李老師還提到一個pun(雙關語),即 door 是 doormat 的 step-father (a step farther 指門和擦鞋墊兒之間是一步之遙,一語雙關😄)此外,關於doormat,還有一個心理症候群以此命名,叫做 The Doormat Syndrome,相關專著如下——
  • 臺軍救災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女兵看豬肉就吐(圖)
    臺軍士兵日前趴地嗅聞尋屍,後遭臺軍方禁止,並對官兵展開心理輔導。臺灣《蘋果日報》資料圖中國臺灣網8月22日消息 繼災民之後,協助救災臺軍也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軍臺中總醫院昨天派遣身心靈醫療團進駐臺南縣,對協助嘉南地區救災臺軍官兵進行心理治療。醫療團發現救災官兵,因長期接觸發臭死亡牲畜,普遍食欲不振,其中有名19歲女兵協助搬運死豬後,一看到豬肉就吐,精神科醫師已為他們展開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