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進黨正打著「守護民主」的旗號反民主

2020-12-25 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377期】

臺灣「立法院」立委爭鬥。(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的民進黨的全稱是民主進步黨,其黨名似乎具有追求民主進步的意涵,也賦予其追求民主進步的使命;而且該黨一直以「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當作口頭禪;其實際領導人蔡英文更是把「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掛在嘴邊,就連她爭取網絡社群的支持都要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一起守護民主。」其實,民進黨是「說一套,做一套」,打著「民主」的旗號,反對民主。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其一,箝制言論自由

臺灣「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遭人舉報經常在政論節目批判民進黨,今年2月被民進黨開除黨籍。

臺灣中天電視臺連續報導高雄市長韓國瑜今年3月訪問大陸爭取可觀高雄農產品訂單等情況,被臺灣媒體監管部門NCC處罰100萬元(新臺幣,下同),還扣下其一則有關韓的新聞「違反公序良俗」的罪名。

彭文正在主持《政經看民視》時,接連批評蔡英文及其辦公室秘書長陳菊的不當行為,導致該節目今年4月被蔡當局責任停播。

今年5月,蔡當局連修七部「法規」,製造打「假新聞」的「法規」依據,把不利於民進黨的新聞都定為「假新聞」,企圖製造寒蟬效應,封住人們的嘴巴。

今年6月,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通過修正「臺灣安全法」,把網絡空間納入管制範圍,進一步幹預民眾隱私與言論。

今年6月,臺灣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在福建出席海峽論壇時,發表了支持兩岸統一的言論,遭到蔡當局「陸委會」「依法處分」:關停由其主持的《夜間打權》節目。

臺灣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在臉譜網發表對時局看法時,言論偏向支持國民黨、高雄市長韓國瑜,其臉譜網帳號今年8月被一度關閉。

今年10月13日,臺灣自由作家洛杉基在自己的博客發文表示,他的臉譜網帳號已經被「毫無預警地永久刪除封殺了!」

其二,違「法」濫權對國民黨及其政治人物進行清算和追殺

民進黨當局自從2016年5月20日上臺後,便迫不及待、不擇手段地違「法」濫權,對國民黨及其政治人物進行全面的清算和追殺,意圖斷其財產來源,把國民黨這個主要競爭對打翻在地不得翻身,實現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夢想。

2016年7月25日,民進黨主導的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臺當局「行政院」將設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政黨自1945年後取得之財產扣除黨費、政治獻金等後,推定為不當取得,應移轉為公有。當時的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林德福批評說,「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針對性太高,違反立「法」原則;設置黑機關,大開組織精簡倒車;在「行政院」下設準司法機關,更已違反「憲法」權力分立精神,草案本身不公不義、不正不當。2016年9月5日,臺當局「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舉行首次委員會,通過「吹哨條款」,檢舉「不當黨產」將視其重要性,最高可得1億元獎金。並且,規定黨產只存不取。蔡當局清算國民黨黨產,促使國民黨月月借錢給黨工發薪,隨時面臨「斷炊」的危機。

民進黨不僅對國民党進行黨產清算,還對國民党進行政治清算。2017年12月5日,民進黨黨團強力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該條例內容規劃了五大事項,即開放政治檔案;消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處理不當黨產;其他「轉型正義」事項。2018年5月31日,臺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進會」)正式掛牌成立,當天蔡英文、陳菊和賴清德這民進黨「三巨頭」也出席。當年9月12日,一場由「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主持的以討論「除垢法」為名,實行「除『侯』法」的內部會議被曝光,該會議於8月24日下午召開,其中談論到要操作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誼,密商如何透過「修法」,給侯友宜在選戰中予以痛擊,張天欽更在會上直言侯友宜「就是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並說「這個如果沒有操作很可惜」,甚至狂言道:「我們本來是『南廠』,現在變『西廠』,後來升格變『東廠』。」據悉揭發的是「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她認為「如果我們用了不正義的人以及不正義的手段去推展『正義轉型』,那無異於請鬼開藥單!」侯友宜表示,蔡英文成立「促轉會」,設了一個「東廠」做為選舉政治清算工具,對不起所有追求民主的前輩們。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楷指出,民進黨上臺以來創立許多條例,都是劍指政敵,追殺國民黨而來,完全違反了「民主法治」精神,「促轉會」口說正義,卻成為不折不扣的政黨打手。

其三,違背大學自治精神持續「卡管」乃至「拔管」

臺灣大學教授管中閔2018年1月5日獲選為臺灣大學第12任校長。由於管中閔具有藍營政治背景,蔡當局為了掃除管中閔這個「絆腳石」,進一步控制臺灣大學,向青年學生灌輸「臺獨」思想,爭取他們認同和支持民進黨長期執政,便無視學術的特點和大學自治的精神,一古腦兒地持續採取「卡管」乃至「拔管」的粗暴動作,使臺大校長遴選案延宕多時,直到2018年12月24日才由時任的臺灣「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勉予同意」核定管中閔的校長職務,最後管中閔終於在2019年1月8日走馬上任。其間,不僅創造臺大256天無校長的歷史紀錄,也先後折損了潘文忠、吳茂昆、葉俊榮三位「教育部長」,潘文忠雖「卡管」卻不願「拔管」,在2018年4月13日終於抵擋不住壓力請辭。繼任的吳茂昆在當年4月19日上臺,4月27日正式「拔管」,但隨即引爆民怨,加上其個人兼職、請假、溢領研究費等諸多問題,僅幹41天就默然下臺。葉俊榮當年12月24日宣布對管中閔臺大校長一職「勉予同意」後,於次日(25日)向「行政院長」賴清德請辭。

人們原以為紛撓1年多的「管案」終於落幕,但卻沒想到蔡當局似乎不達「拔管」目的決不罷休,又透過「監察院」接棒出招。2019年1月15日,蔡當局「監察院」針對管中閔擔任「政務委員」期間,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禁止兼職」之規定,以匿名方式常態性為《壹周刊》撰寫社論,3年下來獲取190萬元報酬,「監委」以7比4票數通過管的彈劾案。當天晚上,管義務律師團發布聲明表示,管中閔與雜誌社無定期供稿契約關係,稿費作為認定兼職依據於法無據,且投稿屬言論自由。國民黨「立委」廖國棟也說,「監察院」彈劾的理由,過去「監察院」調查也有很多教授有這樣的狀況,如果真有其事就按照獎懲辦法處理,但是事件一年多前,就有媒體披露相關狀況,有超過百位教授都有這樣的情形,單單挑了管校長是政治思維。也就是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能搞雙重標準?

其四,為了私利改制農田水利會嚴重限縮其功能

在農田水利會(簡稱「水利會」),是臺灣負責管理灌溉水利設施的機構。水利會會長在李登輝時期,屬於官派。現在,民進黨將水利會會長改回官派,無外乎有三個目的:第一,想接管該會數量龐大的資產。據臺當局「農業部」統計,目前全臺17個水利會名下現金超過750億元,轄下土地及水利設施等資產,保守估計也有2000多億元。也有島內媒體披露,全臺各地的水利會總資產粗估超過1萬億元。第二,想徹底瓦解國民黨的基層力量。全臺水利會有會員近150萬人,被視為國民黨滲入最深的基層組織之一。過去農田水利會幹部通常是藍營大樁腳,透過操盤、動員,替藍軍參選人拉票,對藍軍的選情發揮重要的拉抬作用。第三,想把水利會變成自己的基層組織、水利會幹部變成自己的重要基層選舉髒腳。隨著水利會會長等重要幹部由自選改為官派,水利會幹部在自己政治和經濟利益考量下,很可能由過去效忠國民黨變成效忠民進黨,替民進黨「抬轎」。不過,民進黨將水利會會長等重要幹部改回官派,無形之中剝奪了水利會自治的權力,也嚴重限縮了水利會的民主功能,不利於水利會群策群力,做大做強。

其五,罔顧主流民意,啟用民進黨落選的縣市長參選人擔任臺當局高層職務

民進黨由於施政荒腔走板,胡作非為,傷害民利,令人失望,導致在2018年11月的臺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使許多民進黨縣市長參選人落選,也表明臺灣當地的主流民意不認同和不支持這些民進黨的落選人。

然而,民進黨罔顧主流民意,仗著「全面執政」的優勢,居然將大量敗選的縣市長參選人破格延攬到臺灣當局所謂的「中央」高層來擔任要職,手握人、財、物等大權,出現敗選者領導勝選者的反民主現象。

民進黨延攬到所謂「中央」擔任要職的主要有:新北市長敗選的蘇貞昌出任「行政院長」,高雄市長敗選人陳其邁出任「行政院副院長」,臺中市長落敗的林佳龍出任「交通部長」,雲林縣長落敗的李進勇出任「中選會主委」,宛如形成「落敗者聯盟」。民進黨將敗選者擺在勝選者的領導地位,無非是為了讓這些敗選者更加效忠民進黨。這種倒行逆施的行徑,既違背了主流民意,也有悖於民主精神,是對民主價值的褻瀆、踐踏、破壞,暴露了他們「捍衛民主」、「守護民主」是假,反對民主、踐踏民主、破壞民主是真的醜惡嘴臉!(中國臺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相關焦點

  • 臺媒:「新威權當局」 打著民主反民主
    [新聞頁-臺海網]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 蔡當局「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昨在「立院」說言論自由應該也受到比例原則限制,這與民進黨尊崇的「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越來越不一樣,民進黨「執政」與「在野」時對言論自由的看法越來越不同,不僅已是「雙標黨」,威權心態更表露無遺。
  • 民進黨「守護民主」已經淪為空虛口號
    「守護民主」大概是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最喜歡用的詞彙之一,就連她爭取網絡社群支持都要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一起守護民主」。臺灣《聯合報》14日發表社論說,光談守護還不夠,向美國表態時,蔡英文也用「捍衛民主」強化自己的論述。
  • 「武鬥政治」成臺灣「民主特色」 誰是受益者?-中新網
    最近臺灣政治「熱鬧非凡」,政客醜聞等「政治大戲」輪番上演。其中,「立法院」因「前瞻計劃」的藍綠鬥法當屬「票房冠軍」。也因此,臺灣丟水球、扔雞蛋、撒麵粉的「武鬥政治」揚名美國雜誌,堪稱世界「鬧劇」。然而,「武鬥政治」成為當今臺灣「民主特色」,最終誰會是受益者呢?
  • 民進黨的「黑箱」顯示臺灣的民主已倒退
    評論表示,民進黨重返執政前總把「公開透明」當口頭禪,無論是ECFA、服貿還是課綱,只要扣上「黑箱」2字,什麼都能反;就算衝入立法機構、霸佔行政機構,也能主張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反黑箱反得煞有其事。如今,曾宣示「每個談判我都會跟產業溝通、跟人民溝通、跟在野黨溝通」的民進黨當局,卻是在產業不曉得、人民不知道、行政機構不知情的狀況下,突襲開放含瘦肉精肉品,連立法機構審查都免了。前天蘇貞昌接受備詢,說穿了只是在補程序,用假民主當遮羞布。評論說,當年民進黨也說過「不是反服貿,而是反黑箱」。
  • 邱毅批蔡英文當前網絡亂象 鐘琴:民進黨埋葬臺灣民主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nbsp&nbsp&nbsp&nbsp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新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邱毅今(3日)召開記者會,批蔡英文當前的媒體與網絡亂象。陳水扁時期臺當局「行政院新聞局長」鐘琴,今出面控訴民進黨已經埋葬了臺灣民主。
  • 蔡英文在「哥本哈根民主峰會」發表視頻講話,國臺辦霸氣回應
    蔡英文的鬧劇蔡英文在發言當中,她的內容依然是陳詞濫調,首先她對世界衛生組織沒有邀請臺灣參加會議表示非常的遺憾,蔡英文認為"港獨分子"應當積極的為了爭取"民主和自由"而奮鬥。蓬佩奧在發言當中也和蔡英文進行了一唱一和,這位美國國務卿依然堅持世界衛生組織應當吸納民進黨當局參加那次大會。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他認為,從李登輝到蔡英文,臺灣民粹主義經歷了民粹威權、民粹式民主,製造了更多的民主亂象。在全球化影響下,經濟民生議題日益突出;伴隨島內「公民運動」的崛起,尤其是「白衫軍」運動,刺激了新興民粹現象的產生,其代表就是柯文哲,還有現在的韓國瑜。臺灣民粹主義正逐漸從精英民粹向庶民民粹轉變。 劉佳雁指出,臺灣地區新民粹成為風潮為第三勢力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某種想像。
  • 美國一片混亂、民主形象崩塌 民進黨還吹「臺灣民主受美國肯定」?
    (圖片來源:美聯社)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邱夢穎】川普卸任倒數計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昨日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將訪問臺灣,並稱臺灣地區是美國的「可靠夥伴」與「蓬勃民主政體」。臺灣網友一致認為這是川普政府下臺前再來臺灣撈一筆,只有綠營上下沾沾自喜,紛紛出動搞起了「大內宣」!
  • 民進黨「權力傲慢」,無能的臺灣民主深陷「死循環」
    「行政院」不好批評「監察院」就由「立法院」代勞,正證明了不管什麼官方機構都是民進黨開的,才能「溝通」如此順暢、配合如此默契。搞笑的是,蘇嘉全接見「監委」被提名人時表示,希望他們不要涉入政治議題。如果監察機關對政治議題不管不問,他們的彈劾、糾正用來幹啥?
  • 臺灣民主進步黨介紹
    臺灣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目前臺灣「立法院」第二大黨、現執政黨,主張「臺灣獨立」與「本土化」。現在的民進黨是傾「臺獨」的「泛綠聯盟」的主要政黨。     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後對臺灣施行高壓統治,當時的主流社會、媒體都為中國國民黨所控制,但依然有部分所謂「黨外」人士爭取民主與自由。
  • 臺灣學者:「臺式民主」已經失敗
    報導中,《亞洲周刊》深入採訪了多位臺灣地區前民意代表,以及包括林正杰、呂秀蓮等民進黨創黨「元老」對當前蔡英文當局施政方針的看法。邱毅明確表示,現在的島內媒體面臨著「要麼俯首稱臣,要麼被消滅」的生存環境,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民選獨裁」。
  • "藍委":"臺灣民主紀念館"應改為"民主恥辱館"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立法院」今天安排中正紀念堂爭議的項目報告,引發藍營「立委」高度不滿,批評「臺灣民主紀念館」根本該叫「民主恥辱館」。在「立委」孫大千連番逼問下,「教育部」次長周燦德還是表示,中正紀念堂跟「臺灣民主紀念館」在「法規」上是兩案並存。
  • 中天新聞進入關臺倒計時,民進黨吹噓「人權升級」被批:打著人權...
    【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12月10日是民進黨當局一貫重視的「國際人權日」。這一天,蔡英文和「監察院長」陳菊等都在吹噓所謂臺灣人權的升級,但在11日僅僅因為反「臺獨」,中天新聞臺就被當局關臺。兩相對照,讓島內覺得無比諷刺。
  • 因敬仰民進黨 香港「本土派」創立香港民主進步黨
    2014年,香港爆發非法「佔中」運動,臺灣浮現太陽花運動,兩場運動中的部分激進團體「相看兩不厭」,甚至「惺惺相惜」,互稱要向彼此「取經」。日前,香港「本土派」成員楊繼昌自稱欽佩民進黨成功發展本土主張,創立香港民進黨以期整合泛民派。不過,「老牌」「本土派」組織卻不以為然,甚至發文「討伐」。
  • 民進黨阻撓大陸學生納入臺灣健保 馬英九:缺乏民主素養
    這一爭議逐漸轉變為「民主」之爭。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的陸生張逸帆發文,怒批臺灣「鳥籠民主」。嘴邊常掛「民主」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首度鬆口,表示支持陸生納健保。不過,「總統」馬英九並不買帳,稱民進黨、臺聯黨持續技術性杯葛,缺乏民主素養。
  • 臺灣民主果然是紙糊的
    民進黨侵害新聞自由的時候,多數人是沉默的,因為他們不是被關掉的那家電視臺;民進黨侵害出版自由的時候,多數人是噤聲的,因為少看一本書,傷不了筋動不了骨;沒有人願意設想下一個媒體?下一本書?下一個出版社?當臺灣「文化部」因為民進黨議員和「立委」一句話,率爾禁掉一本書的時候,臺灣已經被推回「戒嚴」的「禁書年代」!荒唐的是,被禁的這本書是專門給孩子看的繪本童書《等爸爸回家》。
  • 從柯建銘被拉扯事件看臺灣民主
    柯建銘對自己連續成為罷免、圍剿對象大表感慨,嘆道「臺灣民主已經走到盡頭」。這話出自柯建銘之口,聽起來令人備覺諷刺:他剛剛登上民進黨團總召寶座在政壇威風八面,這麼快就說民主已到盡頭,不怕暴露民進黨的無能嗎?
  • 蔡英文民調狂跌 年輕人不再信任民進黨
    分析認為,蔡當局已出現三大警訊,民進黨的年輕選票徹底崩盤,年輕人不再信任民進黨。為什麼蔡英文上臺才一年多,民進黨就天怒人怨,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施政無能,狀況百出;首先不承認「九二共識」,支持「臺獨」,使得兩岸關係急凍,臺灣向下沉淪。蔡英文在上臺之時,滿口聲稱要維持兩岸現狀。實際是,一路節節倒退,如今兩岸關係已經凍僵。
  • 歐巴馬說臺灣是亞洲民主榜樣,蔡英文醉了
    9月3日,島內爆發了20多萬人的「軍公教」團體大遊行,直接包圍了「總統府」,隊伍中甚至有人打出「官逼民反、走狗當道」的標語;5日,數十個「反迫遷」團體則高喊「百日新政,迫遷依舊,土地正義,重回凱道」等口號,要求蔡英文當局通盤檢討土地政策;12日,臺灣的觀光業團體還將上街遊行……  用島內的話說,「天上的華航、地上的小黃(計程車)、中產的軍工教、高速路收費員」,都上過街了
  • 評論:蔡英文民調狂跌 年輕人不再信任民進黨
    分析認為,蔡當局已出現三大警訊,民進黨的年輕選票徹底崩盤,年輕人不再信任民進黨。為什麼蔡英文上臺才一年多,民進黨就天怒人怨,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施政無能,狀況百出;首先不承認「九二共識」,支持「臺獨」,使得兩岸關係急凍,臺灣向下沉淪。蔡英文在上臺之時,滿口聲稱要維持兩岸現狀。實際是,一路節節倒退,如今兩岸關係已經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