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第377期】
臺灣「立法院」立委爭鬥。(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的民進黨的全稱是民主進步黨,其黨名似乎具有追求民主進步的意涵,也賦予其追求民主進步的使命;而且該黨一直以「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當作口頭禪;其實際領導人蔡英文更是把「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掛在嘴邊,就連她爭取網絡社群的支持都要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一起守護民主。」其實,民進黨是「說一套,做一套」,打著「民主」的旗號,反對民主。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其一,箝制言論自由
臺灣「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遭人舉報經常在政論節目批判民進黨,今年2月被民進黨開除黨籍。
臺灣中天電視臺連續報導高雄市長韓國瑜今年3月訪問大陸爭取可觀高雄農產品訂單等情況,被臺灣媒體監管部門NCC處罰100萬元(新臺幣,下同),還扣下其一則有關韓的新聞「違反公序良俗」的罪名。
彭文正在主持《政經看民視》時,接連批評蔡英文及其辦公室秘書長陳菊的不當行為,導致該節目今年4月被蔡當局責任停播。
今年5月,蔡當局連修七部「法規」,製造打「假新聞」的「法規」依據,把不利於民進黨的新聞都定為「假新聞」,企圖製造寒蟬效應,封住人們的嘴巴。
今年6月,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通過修正「臺灣安全法」,把網絡空間納入管制範圍,進一步幹預民眾隱私與言論。
今年6月,臺灣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在福建出席海峽論壇時,發表了支持兩岸統一的言論,遭到蔡當局「陸委會」「依法處分」:關停由其主持的《夜間打權》節目。
臺灣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在臉譜網發表對時局看法時,言論偏向支持國民黨、高雄市長韓國瑜,其臉譜網帳號今年8月被一度關閉。
今年10月13日,臺灣自由作家洛杉基在自己的博客發文表示,他的臉譜網帳號已經被「毫無預警地永久刪除封殺了!」
其二,違「法」濫權對國民黨及其政治人物進行清算和追殺
民進黨當局自從2016年5月20日上臺後,便迫不及待、不擇手段地違「法」濫權,對國民黨及其政治人物進行全面的清算和追殺,意圖斷其財產來源,把國民黨這個主要競爭對打翻在地不得翻身,實現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夢想。
2016年7月25日,民進黨主導的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臺當局「行政院」將設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政黨自1945年後取得之財產扣除黨費、政治獻金等後,推定為不當取得,應移轉為公有。當時的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林德福批評說,「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針對性太高,違反立「法」原則;設置黑機關,大開組織精簡倒車;在「行政院」下設準司法機關,更已違反「憲法」權力分立精神,草案本身不公不義、不正不當。2016年9月5日,臺當局「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舉行首次委員會,通過「吹哨條款」,檢舉「不當黨產」將視其重要性,最高可得1億元獎金。並且,規定黨產只存不取。蔡當局清算國民黨黨產,促使國民黨月月借錢給黨工發薪,隨時面臨「斷炊」的危機。
民進黨不僅對國民党進行黨產清算,還對國民党進行政治清算。2017年12月5日,民進黨黨團強力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該條例內容規劃了五大事項,即開放政治檔案;消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處理不當黨產;其他「轉型正義」事項。2018年5月31日,臺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進會」)正式掛牌成立,當天蔡英文、陳菊和賴清德這民進黨「三巨頭」也出席。當年9月12日,一場由「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主持的以討論「除垢法」為名,實行「除『侯』法」的內部會議被曝光,該會議於8月24日下午召開,其中談論到要操作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誼,密商如何透過「修法」,給侯友宜在選戰中予以痛擊,張天欽更在會上直言侯友宜「就是轉型正義最惡劣的例子」,並說「這個如果沒有操作很可惜」,甚至狂言道:「我們本來是『南廠』,現在變『西廠』,後來升格變『東廠』。」據悉揭發的是「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她認為「如果我們用了不正義的人以及不正義的手段去推展『正義轉型』,那無異於請鬼開藥單!」侯友宜表示,蔡英文成立「促轉會」,設了一個「東廠」做為選舉政治清算工具,對不起所有追求民主的前輩們。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楷指出,民進黨上臺以來創立許多條例,都是劍指政敵,追殺國民黨而來,完全違反了「民主法治」精神,「促轉會」口說正義,卻成為不折不扣的政黨打手。
其三,違背大學自治精神持續「卡管」乃至「拔管」
臺灣大學教授管中閔2018年1月5日獲選為臺灣大學第12任校長。由於管中閔具有藍營政治背景,蔡當局為了掃除管中閔這個「絆腳石」,進一步控制臺灣大學,向青年學生灌輸「臺獨」思想,爭取他們認同和支持民進黨長期執政,便無視學術的特點和大學自治的精神,一古腦兒地持續採取「卡管」乃至「拔管」的粗暴動作,使臺大校長遴選案延宕多時,直到2018年12月24日才由時任的臺灣「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勉予同意」核定管中閔的校長職務,最後管中閔終於在2019年1月8日走馬上任。其間,不僅創造臺大256天無校長的歷史紀錄,也先後折損了潘文忠、吳茂昆、葉俊榮三位「教育部長」,潘文忠雖「卡管」卻不願「拔管」,在2018年4月13日終於抵擋不住壓力請辭。繼任的吳茂昆在當年4月19日上臺,4月27日正式「拔管」,但隨即引爆民怨,加上其個人兼職、請假、溢領研究費等諸多問題,僅幹41天就默然下臺。葉俊榮當年12月24日宣布對管中閔臺大校長一職「勉予同意」後,於次日(25日)向「行政院長」賴清德請辭。
人們原以為紛撓1年多的「管案」終於落幕,但卻沒想到蔡當局似乎不達「拔管」目的決不罷休,又透過「監察院」接棒出招。2019年1月15日,蔡當局「監察院」針對管中閔擔任「政務委員」期間,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禁止兼職」之規定,以匿名方式常態性為《壹周刊》撰寫社論,3年下來獲取190萬元報酬,「監委」以7比4票數通過管的彈劾案。當天晚上,管義務律師團發布聲明表示,管中閔與雜誌社無定期供稿契約關係,稿費作為認定兼職依據於法無據,且投稿屬言論自由。國民黨「立委」廖國棟也說,「監察院」彈劾的理由,過去「監察院」調查也有很多教授有這樣的狀況,如果真有其事就按照獎懲辦法處理,但是事件一年多前,就有媒體披露相關狀況,有超過百位教授都有這樣的情形,單單挑了管校長是政治思維。也就是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能搞雙重標準?
其四,為了私利改制農田水利會嚴重限縮其功能
在農田水利會(簡稱「水利會」),是臺灣負責管理灌溉水利設施的機構。水利會會長在李登輝時期,屬於官派。現在,民進黨將水利會會長改回官派,無外乎有三個目的:第一,想接管該會數量龐大的資產。據臺當局「農業部」統計,目前全臺17個水利會名下現金超過750億元,轄下土地及水利設施等資產,保守估計也有2000多億元。也有島內媒體披露,全臺各地的水利會總資產粗估超過1萬億元。第二,想徹底瓦解國民黨的基層力量。全臺水利會有會員近150萬人,被視為國民黨滲入最深的基層組織之一。過去農田水利會幹部通常是藍營大樁腳,透過操盤、動員,替藍軍參選人拉票,對藍軍的選情發揮重要的拉抬作用。第三,想把水利會變成自己的基層組織、水利會幹部變成自己的重要基層選舉髒腳。隨著水利會會長等重要幹部由自選改為官派,水利會幹部在自己政治和經濟利益考量下,很可能由過去效忠國民黨變成效忠民進黨,替民進黨「抬轎」。不過,民進黨將水利會會長等重要幹部改回官派,無形之中剝奪了水利會自治的權力,也嚴重限縮了水利會的民主功能,不利於水利會群策群力,做大做強。
其五,罔顧主流民意,啟用民進黨落選的縣市長參選人擔任臺當局高層職務
民進黨由於施政荒腔走板,胡作非為,傷害民利,令人失望,導致在2018年11月的臺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使許多民進黨縣市長參選人落選,也表明臺灣當地的主流民意不認同和不支持這些民進黨的落選人。
然而,民進黨罔顧主流民意,仗著「全面執政」的優勢,居然將大量敗選的縣市長參選人破格延攬到臺灣當局所謂的「中央」高層來擔任要職,手握人、財、物等大權,出現敗選者領導勝選者的反民主現象。
民進黨延攬到所謂「中央」擔任要職的主要有:新北市長敗選的蘇貞昌出任「行政院長」,高雄市長敗選人陳其邁出任「行政院副院長」,臺中市長落敗的林佳龍出任「交通部長」,雲林縣長落敗的李進勇出任「中選會主委」,宛如形成「落敗者聯盟」。民進黨將敗選者擺在勝選者的領導地位,無非是為了讓這些敗選者更加效忠民進黨。這種倒行逆施的行徑,既違背了主流民意,也有悖於民主精神,是對民主價值的褻瀆、踐踏、破壞,暴露了他們「捍衛民主」、「守護民主」是假,反對民主、踐踏民主、破壞民主是真的醜惡嘴臉!(中國臺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