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在無數視頻會議中度過。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千頭萬緒的工作在等待著她。
時光的指針撥回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當楊揚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第一個衝過終點,她緊握雙拳,痛快吶喊。這一刻,中國冬奧的歷史被改寫,楊揚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楊揚斬獲中國冬奧首金。
那是楊揚的高光時刻,也是一名運動員夢想的巔峰。
同一年,「70後」古典式摔跤運動員張春已經從內蒙古摔跤隊退役,在深圳買房成家;「80後」的雙胞胎段俊卿、段俊傑進入河南隊,開始皮划艇激流迴旋專業訓練;「90後」黃雅玲剛剛邁入福建省寧德市體校,第一次接觸舉重。若干年後,當他們交集於楊揚創建的「冠軍基金」的講臺,運動生涯雖成往事,人生軌跡中已留下永難磨滅的印記。這樣的印記,閃動在曾經的賽場上,閃動在後來的創業之路上,閃動在他們一路走來所經歷的夢想、迷惘、歡笑、蛻變、堅守、苦幹中。
「最難的是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楊揚的退役之路看似走得順遂,但她深知個中甘苦,更有心為那些或遲或早,終將離開賽場的運動員們踏上轉型之路做些事情。
這是體育公益組織「冠軍基金」的緣起,為退役運動員提供信息、培訓、諮詢輔導、實習就業等服務,「希望給退役運動員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楊揚內心還有一個聲音,「只有邁向不同的領域,才能知道究竟哪一項工作讓你心潮澎湃。」
競技體育有無上榮耀,前提是直面它的殘酷——冠軍只有一個,能夠登上金字塔之巔的永遠是極少數。而那些「沒練出來」的選手,一旦離開被訓練比賽注滿的生活,走進人潮人海,踏入陌生賽道,平生所學也許無處施展,他們面對的全新挑戰,既來自周遭,也來自自身。「最難的永遠是邁出改變的第一步。」20年過去了,張春依然感謝當年衝動的自己。
與楊揚同為「70後」的他,在「冠軍基金」舉辦的職業分享會上講述自己的退役故事。一張飛往深圳的機票,讓他從一名古典式摔跤運動員轉型為家具廠副總經理。
14歲時,張春的個頭已經竄到了1米85,體重超過100公斤,他被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體校的教練一眼看中,進了摔跤隊。「當時根本不知道摔跤是什麼,只知道去體校學費少,還管分配,毫不猶豫就跟教練走了。」
訓練一年,他在內蒙古少年組比賽中獲得第三,得到去自治區體工隊集訓三個月的機會。在這期間,2/3的選手被淘汰,他的教練呼日查曾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男子古典式摔跤52公斤級第四名。對他來說,教練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始終難以企及的偶像。
運動員時代的張春。
體工隊生涯,從給師哥洗衣服開始,慢慢他也有了給自己洗衣服的師弟。但張春的最好成績只是城運會預賽第二名。回想運動生涯最開心的事,還是他陪練的兩位師哥呼日嘎和寶玉在亞運會摘得金牌,「感覺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十年運動生涯,是在不斷進步,但距離頂尖還很遠。運動員都想當冠軍,不過對自己的實力也有清醒認識,該放下的時候就要乾脆放下。」 練到24歲,張春從摔跤墊上抬起頭,開始考慮退役後怎麼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張春觀看摔跤比賽,他是一名專業水平很高的觀眾。
90年代末,運動員「有編制」意味著有分配工作的機會。以張春的運動成績,他的未來,大概率是回老家巴盟當體育老師,而他最終決定「出去看一看」。
在拳擊隊一位師兄的邀請下,他第一次坐上飛機,像《鴻雁》唱的那樣,南飛深圳,進入一家體育俱樂部做行政工作。
「當時就聽說深圳工資高。我對自己說,你還年輕,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
南方溫暖的氣候、溼潤的環境,都讓從北方走出的張春感受到無窮活力,「樹木一年四季都生機盎然。我當時就想,連這裡的植物都在不停奮鬥,人也要堅持奮鬥下去。」奮鬥歸奮鬥,張春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他在租住的房子裡放了一個信封,裝著2000元錢。「出來闖蕩當然要一往無前,實在混不下去了就買張機票回老家,還能放羊種田。」
在俱樂部,張春的主要工作是服務籤約的運動員,這極大地鍛鍊了他的溝通能力。「規則意識和超強執行力,這是運動經歷帶給我的特質,也讓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
2007年俱樂部解體,張春平時積攢的人脈此時派上了用場。因為「欣賞他球場上的無私精神」,打籃球認識的一個家具廠老闆向他伸出橄欖枝。
從最基層的行政工作做起,到成為這個擁有700多人工廠的副總經理,張春靠的就是不怕吃苦、紮實肯幹的勁頭,「行政工作很瑣碎,考驗的是用心、細心和耐心。」再想想,這些都是運動員經歷帶給他的性格財富。張春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足。
其間張春還嘗試開過餐廳,雖然兩家餐廳都沒能堅持下來,但他也學會了一種詩意表達,「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20年、2000公裡的時空跨越。張春說,他很想給那時一臉懵懂但決然南下的摔跤小子「點個讚」。
「情懷是情懷,生意是生意」在運動巔峰告別,是遺憾,也是機遇。人生列車的變軌,是意外,也是突破。
出生於1987年的段俊卿與雙胞胎哥哥段俊傑曾經是國內皮划艇界的希望之星。與這一小眾項目結緣,源於兄弟倆「想出國」的樸素念頭。「這是一個新項目,2002年我們進入省隊,2003年就被選拔到國青隊。當時的目標就是進國家隊,想出國去參加世界比賽。」
2006年,國家隊的大門向兩人敞開。19歲的兄弟倆在訓練中竭盡全力,從不偷懶,渴望用拼命訓練去獲得比賽機會。
一年後,世界盃分站賽在斯洛維尼亞舉行,由於賽道落差大,危險係數高,曾經有中國運動員在這條賽道肩膀脫臼,因此國家隊並不準備派出主力選手參賽。作為後備力量的兄弟倆決定去冒個險。「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參賽,這恰恰成為命運的轉折點。」兄弟倆在本站比賽獲得第七名,這是中國運動員首次在男子雙人激流迴旋項目上進入世界前八。
同年,兩人在世錦賽上獲得第六名。此時距離北京奧運會還有一年時間,他們充滿動力地投入到北京奧運會備戰中。
段俊卿(左)與哥哥在訓練中。
「那一年練得是真苦,心裡只有奧運會一個目標。」雖然,最終只是作為替補進入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但全程體驗了奧運會,兄弟倆又對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燃起了熊熊希望。
意外在巔峰狀態時來臨。2009年全運會,因為種種原因,兩人沒能參賽。「當時真是心灰意冷,感覺這麼多年的血淚都白流了,太無力了。」段俊卿和哥哥決定放下這一切。
激流勇退,兄弟倆回到了父母在菜市場開的賣魚攤。正在賣魚的段俊卿。
「我們不怕吃苦,任何困難都沒有退縮。」幾年下來,兄弟倆的冷鏈團隊有了三十多人十幾輛車。最多一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但曾經的那條激流賽道,總在兄弟倆心頭迴旋。他們盯上了家門口的洛河,「要能在家門口建一條賽道多好。」這成為兩人的執念,成了告別賽場後的又一個夢想。
他們邀請順義奧林匹克水上中心的設計師來到洛河,聽到「可以建」這三個字,頓時像被打了雞血。寫計劃書、畫設計圖、找投資人、抵押房產投資……2015年,夢想中的賽道建成了。
凝聚了兄弟倆無數心血的賽道迎來了比賽。
當年,這條賽道就迎來了兩項賽事。賽道兩邊觀戰的人潮讓兄弟倆心潮澎湃,「某種程度也算彌補了早早退役的遺憾。」2017年,這條賽道還成為天津全運會激流迴旋的比賽場地。
一腔熱血,滿心情懷,這條賽道刻下了兄弟倆的名字。但是,因為最初合作時少了一紙協議,當這條賽道的歸屬發生糾紛時,兄弟倆失去了自己的權益。
投資打了水漂,夢想中途折戟。「運動員的經歷磨礪了我們的心理素質。」段俊卿感慨,「其實越到比賽,我們心態就越堅定、越沉穩。」擁有「大心臟」,翻船了也無非是「再比一場」。
如今,段俊傑負責冷鏈事業,段俊卿經營水上健身俱樂部,開展業餘龍舟和皮划艇運動。今年,疫情影響下人們的健身熱情上漲,明年元旦,他們的第二家健身俱樂部就將在洛陽開業,教練全都是退役運動員。
段俊卿(前排右)與健身房的教練團隊,其中有5位國際級健將。
「光靠情懷支撐不了收入。」段俊卿有著清醒認識,「希望抓住健身這個風口,讓這些師兄弟們也都有更穩定的生活。」未來,段俊卿還希望把這裡打造成退役運動員的轉型港灣,為他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但收入可以為情懷「充電」。2017年,段俊卿在洛陽附近的花果山開發了漂流項目,「還是想讓更多人享受水上運動的樂趣。」
他賣了六套房子,與合伙人共投資千萬。情懷依然在,當然,這一次他也籤好了合作協議。運動員時代的每一次比賽,段俊卿都會仔細寫下比賽流程和預案,儘量讓激流中的每一槳都心中有數。創業後,搏擊商海浪頭,他依然保持了這個習慣,
「只要有清晰的規劃,我就能一往無前。」段俊卿很享受在另一段人生賽道上的種種考驗。
現在,段俊卿是「冠軍基金」創業講座的常客。他想告訴退役運動員的道理其實依然來自賽場,那就是「敢想敢做。」
「相信自己,未來就有無限可能。」「退役後要學會忘記和放下」
烈焰紅唇,笑聲爽朗,微卷的深棕色半長發。「90後」黃雅玲自帶「霸道總裁」的氣質。疫情考驗下,她的事業依然紅紅火火。
當她把頭髮掖到耳後,略微變形的耳朵才暴露出,她曾經是一名專業摔跤運動員。
10歲時,因為跑得快,黃雅玲被寧德市少體校選中。進了少體校,她又練起舉重。福建舉重人才輩出,脫穎而出並不容易。
「這孩子有主意」,這是黃雅玲從小得到的評價。2003年,福建省組建摔跤隊, 13歲的黃雅玲已經在集體生活中越發錘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她毅然選擇轉項,因為「這是轉正入編的好機會。」14歲的黃雅玲已經是「有編制」的人了。
雖然小學三年級之後就沒有系統上學,但黃雅玲一直喜歡閱讀。有一天,當她看到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中的一句話,感覺突然被點醒。
「培養自信的最佳方式就是做自己不敢做的事。」黃雅玲對自己說,「那我就要做以前不敢做的事」。第一個「不敢做的事」是擺地攤。每到周末,晚上訓練結束後,她就到學校附近的步行街賣襪子,9點查房前跑回宿舍。「一晚上能收到三四百,兩個多月掙了幾千元。」被隊裡發現後,她又去超市進貨,乾脆把「移動小賣部」開進了體校。
雖然隨著訓練強度的不斷加大,黃雅玲的小生意偃旗息鼓,但她已經對退役後的出路有了大概想法。「我知道自己不會一輩子練摔跤,那就珍惜黃金年齡,爭取拿個冠軍。」
黃雅玲在訓練中。
17歲獲得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女子摔跤50公斤級冠軍,黃雅玲對2009年全運會充滿渴望,練得很苦。但意外總是突如其來,全運會開賽前半個月,由於過度疲勞,她的右手脫臼。「當時還有6公斤體重沒有降,為了參賽只能選擇升級,再加上手肘帶傷,根本沒有一摔之力。」
夢碎了。「2009年的冬天,對我來說格外冷。」
第二年,還想為冠軍夢想再拼一拼的她又遭打擊。超負荷訓練讓她患上了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指標超低,醫生甚至懷疑她得了白血病。退役這件事,開始認真地進入腦海。
掙扎了兩年,2012年,黃雅玲上交了退役報告。「如果我晚半年退役,退役金會翻番,但我告訴自己,我人生這半年可能不止這個錢。」黃雅玲已經想好了要幹什麼。
她的婚慶事業,火速上馬。
拿到退役金,黃雅玲隨即創辦了一家婚禮館。而這個決定的市場判斷,來自於「我給哥哥的婚禮客串過主持。」 從主持哥哥的婚禮幹起,退役前她已有過幾十次婚禮主持的經驗。
「人生要有歸零的勇氣。」黃雅玲不怕推倒重來。「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零開始」,賽場上熟悉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退役後的心態。「退役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忘記和放下。忘記你的運動成績,放下你所謂的自尊,把自己放到最低,慢慢去學習和成長。」「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極致。目標明確,就要全力以赴。」 黃雅玲感謝運動生涯帶給自己認真負責的性格。一個又一個精心策劃的婚禮,看著新人們幸福的笑容,她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
公司蒸蒸日上之時,黃雅玲又轉換了事業跑道。「我就是追尋自己的內心,希望走出舒適圈,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黃雅玲(左四)與團隊,其中多位都是退役運動員。
如今,黃雅玲的餐廳已經在福州開了三家分店。第一家店開業前,黃雅玲在摔跤隊的師妹李雲英苦學了一個月壽司製作,風風火火就當了大廚。
「整個團隊都沒有餐飲經驗,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恰恰是另闢蹊徑,將日料與團隊熟悉的婚慶「囍」文化結合,讓黃雅玲的「友囍」餐廳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餐廳。
今年,面對疫情打擊,黃雅玲及時帶領團隊轉向社群外賣。「10天時間,我們就組建了1600人的社群,讓餐廳能通過外賣運轉下來。」沒有因為疫情裁掉一位員工,這讓黃雅玲十分驕傲。餐廳的牆上掛著運動員時代收穫的獎牌,講述著曾經的奮鬥故事。
在「冠軍基金」的創業分享活動上,黃雅玲也毫不諱言自己的問題。
「我做運動員這麼多年,習慣親力親為,對一切要求都很高。過去很多時候覺得成績是自己努力得來的,不太懂感恩,這不利於團隊成長。」黃雅玲坦陳,近十年艱苦創業,一點點打磨了她的性格。稜角還在,但現在也有柔軟的時候。
黃雅玲的餐廳裡,有六位從體校退役的師弟師妹,練過散打、摔跤和舉重。
「我欣賞他們身上吃苦耐勞的素質,告訴他們不是來打工的,而是跟我一起創業,希望未來他們都能成為店長。」相似的成長背景,讓黃雅玲對師弟師妹們信心滿滿。
黃雅玲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
技能單一和文化水平不足,是退役運動員融入社會的短板。但換個角度看,競技生涯錘鍊的抗壓精神、吃苦態度、拼搏意志、執行能力、團隊協作等素質,更是職場打拼的「試金石」。這些素質如何轉化為職場能力。「這就要不斷去學習,在閱讀中學習、在社交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創業路上,黃雅玲一直在瘋狂地汲取知識。
成為一名運動員,就意味著終有一天要開闢「第二次人生」。人生轉軌,能否活出新的精彩,怎樣攀登另一座山峰,雖沒有固定的劇情和路線,但總有些不變的力量支撐其中。就像他們的故事。有過第N次摔倒,更有N+1次微笑。
這是賽場,也是人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