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次人生」,這些退役運動員選擇這樣過

2020-12-22 澎湃新聞

​​這個冬天,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在無數視頻會議中度過。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千頭萬緒的工作在等待著她。

時光的指針撥回2002年的鹽湖城冬奧會,當楊揚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第一個衝過終點,她緊握雙拳,痛快吶喊。這一刻,中國冬奧的歷史被改寫,楊揚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楊揚斬獲中國冬奧首金。

那是楊揚的高光時刻,也是一名運動員夢想的巔峰。

同一年,「70後」古典式摔跤運動員張春已經從內蒙古摔跤隊退役,在深圳買房成家;「80後」的雙胞胎段俊卿、段俊傑進入河南隊,開始皮划艇激流迴旋專業訓練;「90後」黃雅玲剛剛邁入福建省寧德市體校,第一次接觸舉重。

若干年後,當他們交集於楊揚創建的「冠軍基金」的講臺,運動生涯雖成往事,人生軌跡中已留下永難磨滅的印記。這樣的印記,閃動在曾經的賽場上,閃動在後來的創業之路上,閃動在他們一路走來所經歷的夢想、迷惘、歡笑、蛻變、堅守、苦幹中。

「最難的是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楊揚的退役之路看似走得順遂,但她深知個中甘苦,更有心為那些或遲或早,終將離開賽場的運動員們踏上轉型之路做些事情。

這是體育公益組織「冠軍基金」的緣起,為退役運動員提供信息、培訓、諮詢輔導、實習就業等服務,「希望給退役運動員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楊揚內心還有一個聲音,「只有邁向不同的領域,才能知道究竟哪一項工作讓你心潮澎湃。」

競技體育有無上榮耀,前提是直面它的殘酷——冠軍只有一個,能夠登上金字塔之巔的永遠是極少數。而那些「沒練出來」的選手,一旦離開被訓練比賽注滿的生活,走進人潮人海,踏入陌生賽道,平生所學也許無處施展,他們面對的全新挑戰,既來自周遭,也來自自身。

「最難的永遠是邁出改變的第一步。」20年過去了,張春依然感謝當年衝動的自己。

與楊揚同為「70後」的他,在「冠軍基金」舉辦的職業分享會上講述自己的退役故事。一張飛往深圳的機票,讓他從一名古典式摔跤運動員轉型為家具廠副總經理。

14歲時,張春的個頭已經竄到了1米85,體重超過100公斤,他被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體校的教練一眼看中,進了摔跤隊。「當時根本不知道摔跤是什麼,只知道去體校學費少,還管分配,毫不猶豫就跟教練走了。」

訓練一年,他在內蒙古少年組比賽中獲得第三,得到去自治區體工隊集訓三個月的機會。在這期間,2/3的選手被淘汰,他的教練呼日查曾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男子古典式摔跤52公斤級第四名。對他來說,教練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始終難以企及的偶像。

運動員時代的張春。

體工隊生涯,從給師哥洗衣服開始,慢慢他也有了給自己洗衣服的師弟。但張春的最好成績只是城運會預賽第二名。回想運動生涯最開心的事,還是他陪練的兩位師哥呼日嘎和寶玉在亞運會摘得金牌,「感覺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十年運動生涯,是在不斷進步,但距離頂尖還很遠。運動員都想當冠軍,不過對自己的實力也有清醒認識,該放下的時候就要乾脆放下。」 練到24歲,張春從摔跤墊上抬起頭,開始考慮退役後怎麼辦。

2008年北京奧運會,張春觀看摔跤比賽,他是一名專業水平很高的觀眾。

90年代末,運動員「有編制」意味著有分配工作的機會。以張春的運動成績,他的未來,大概率是回老家巴盟當體育老師,而他最終決定「出去看一看」。

在拳擊隊一位師兄的邀請下,他第一次坐上飛機,像《鴻雁》唱的那樣,南飛深圳,進入一家體育俱樂部做行政工作。

「當時就聽說深圳工資高。我對自己說,你還年輕,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

南方溫暖的氣候、溼潤的環境,都讓從北方走出的張春感受到無窮活力,「樹木一年四季都生機盎然。我當時就想,連這裡的植物都在不停奮鬥,人也要堅持奮鬥下去。」

奮鬥歸奮鬥,張春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他在租住的房子裡放了一個信封,裝著2000元錢。「出來闖蕩當然要一往無前,實在混不下去了就買張機票回老家,還能放羊種田。」

在俱樂部,張春的主要工作是服務籤約的運動員,這極大地鍛鍊了他的溝通能力。「規則意識和超強執行力,這是運動經歷帶給我的特質,也讓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

2007年俱樂部解體,張春平時積攢的人脈此時派上了用場。因為「欣賞他球場上的無私精神」,打籃球認識的一個家具廠老闆向他伸出橄欖枝。

從最基層的行政工作做起,到成為這個擁有700多人工廠的副總經理,張春靠的就是不怕吃苦、紮實肯幹的勁頭,「行政工作很瑣碎,考驗的是用心、細心和耐心。」再想想,這些都是運動員經歷帶給他的性格財富。

張春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足。

其間張春還嘗試開過餐廳,雖然兩家餐廳都沒能堅持下來,但他也學會了一種詩意表達,「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20年、2000公裡的時空跨越。張春說,他很想給那時一臉懵懂但決然南下的摔跤小子「點個讚」。

「情懷是情懷,生意是生意」

在運動巔峰告別,是遺憾,也是機遇。人生列車的變軌,是意外,也是突破。

出生於1987年的段俊卿與雙胞胎哥哥段俊傑曾經是國內皮划艇界的希望之星。與這一小眾項目結緣,源於兄弟倆「想出國」的樸素念頭。「這是一個新項目,2002年我們進入省隊,2003年就被選拔到國青隊。當時的目標就是進國家隊,想出國去參加世界比賽。」

2006年,國家隊的大門向兩人敞開。19歲的兄弟倆在訓練中竭盡全力,從不偷懶,渴望用拼命訓練去獲得比賽機會。

一年後,世界盃分站賽在斯洛維尼亞舉行,由於賽道落差大,危險係數高,曾經有中國運動員在這條賽道肩膀脫臼,因此國家隊並不準備派出主力選手參賽。作為後備力量的兄弟倆決定去冒個險。「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參賽,這恰恰成為命運的轉折點。」

兄弟倆在本站比賽獲得第七名,這是中國運動員首次在男子雙人激流迴旋項目上進入世界前八。

同年,兩人在世錦賽上獲得第六名。此時距離北京奧運會還有一年時間,他們充滿動力地投入到北京奧運會備戰中。

段俊卿(左)與哥哥在訓練中。

「那一年練得是真苦,心裡只有奧運會一個目標。」雖然,最終只是作為替補進入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但全程體驗了奧運會,兄弟倆又對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燃起了熊熊希望。

意外在巔峰狀態時來臨。2009年全運會,因為種種原因,兩人沒能參賽。「當時真是心灰意冷,感覺這麼多年的血淚都白流了,太無力了。」段俊卿和哥哥決定放下這一切。

激流勇退,兄弟倆回到了父母在菜市場開的賣魚攤。

「父母年紀大了,該讓他們休息了。更重要的是,賣魚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知道肯定會走出這個菜市場。」但真的站在菜市場裡,兄弟倆發現,「我們除了划船什麼都不會。」他們瘋狂「補課」,從擺魚攤慢慢到開餐廳,後來又幹起了冷鏈產業。

正在賣魚的段俊卿。

「我們不怕吃苦,任何困難都沒有退縮。」幾年下來,兄弟倆的冷鏈團隊有了三十多人十幾輛車。最多一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

但曾經的那條激流賽道,總在兄弟倆心頭迴旋。他們盯上了家門口的洛河,「要能在家門口建一條賽道多好。」這成為兩人的執念,成了告別賽場後的又一個夢想。

他們邀請順義奧林匹克水上中心的設計師來到洛河,聽到「可以建」這三個字,頓時像被打了雞血。寫計劃書、畫設計圖、找投資人、抵押房產投資……2015年,夢想中的賽道建成了。

凝聚了兄弟倆無數心血的賽道迎來了比賽。

當年,這條賽道就迎來了兩項賽事。賽道兩邊觀戰的人潮讓兄弟倆心潮澎湃,「某種程度也算彌補了早早退役的遺憾。」2017年,這條賽道還成為天津全運會激流迴旋的比賽場地。

一腔熱血,滿心情懷,這條賽道刻下了兄弟倆的名字。但是,因為最初合作時少了一紙協議,當這條賽道的歸屬發生糾紛時,兄弟倆失去了自己的權益。

投資打了水漂,夢想中途折戟。

「情懷是情懷,生意是生意。」重重跌了一跤,讓兄弟倆「學會」商海思維。

「運動員的經歷磨礪了我們的心理素質。」段俊卿感慨,「其實越到比賽,我們心態就越堅定、越沉穩。」擁有「大心臟」,翻船了也無非是「再比一場」。

如今,段俊傑負責冷鏈事業,段俊卿經營水上健身俱樂部,開展業餘龍舟和皮划艇運動。今年,疫情影響下人們的健身熱情上漲,明年元旦,他們的第二家健身俱樂部就將在洛陽開業,教練全都是退役運動員。

段俊卿(前排右)與健身房的教練團隊,其中有5位國際級健將。

「光靠情懷支撐不了收入。」段俊卿有著清醒認識,「希望抓住健身這個風口,讓這些師兄弟們也都有更穩定的生活。」未來,段俊卿還希望把這裡打造成退役運動員的轉型港灣,為他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但收入可以為情懷「充電」。2017年,段俊卿在洛陽附近的花果山開發了漂流項目,「還是想讓更多人享受水上運動的樂趣。」

他賣了六套房子,與合伙人共投資千萬。情懷依然在,當然,這一次他也籤好了合作協議。

運動員時代的每一次比賽,段俊卿都會仔細寫下比賽流程和預案,儘量讓激流中的每一槳都心中有數。創業後,搏擊商海浪頭,他依然保持了這個習慣,

「只要有清晰的規劃,我就能一往無前。」

段俊卿很享受在另一段人生賽道上的種種考驗。

現在,段俊卿是「冠軍基金」創業講座的常客。他想告訴退役運動員的道理其實依然來自賽場,那就是「敢想敢做。」

「相信自己,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退役後要學會忘記和放下」

烈焰紅唇,笑聲爽朗,微卷的深棕色半長發。「90後」黃雅玲自帶「霸道總裁」的氣質。疫情考驗下,她的事業依然紅紅火火。

當她把頭髮掖到耳後,略微變形的耳朵才暴露出,她曾經是一名專業摔跤運動員。

10歲時,因為跑得快,黃雅玲被寧德市少體校選中。進了少體校,她又練起舉重。福建舉重人才輩出,脫穎而出並不容易。

「這孩子有主意」,這是黃雅玲從小得到的評價。2003年,福建省組建摔跤隊, 13歲的黃雅玲已經在集體生活中越發錘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她毅然選擇轉項,因為「這是轉正入編的好機會。」

14歲的黃雅玲已經是「有編制」的人了。

雖然小學三年級之後就沒有系統上學,但黃雅玲一直喜歡閱讀。有一天,當她看到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中的一句話,感覺突然被點醒。

「培養自信的最佳方式就是做自己不敢做的事。」黃雅玲對自己說,「那我就要做以前不敢做的事」。

第一個「不敢做的事」是擺地攤。每到周末,晚上訓練結束後,她就到學校附近的步行街賣襪子,9點查房前跑回宿舍。「一晚上能收到三四百,兩個多月掙了幾千元。」被隊裡發現後,她又去超市進貨,乾脆把「移動小賣部」開進了體校。

雖然隨著訓練強度的不斷加大,黃雅玲的小生意偃旗息鼓,但她已經對退役後的出路有了大概想法。「我知道自己不會一輩子練摔跤,那就珍惜黃金年齡,爭取拿個冠軍。」

黃雅玲在訓練中。

17歲獲得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女子摔跤50公斤級冠軍,黃雅玲對2009年全運會充滿渴望,練得很苦。但意外總是突如其來,全運會開賽前半個月,由於過度疲勞,她的右手脫臼。「當時還有6公斤體重沒有降,為了參賽只能選擇升級,再加上手肘帶傷,根本沒有一摔之力。」

夢碎了。「2009年的冬天,對我來說格外冷。」

第二年,還想為冠軍夢想再拼一拼的她又遭打擊。超負荷訓練讓她患上了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指標超低,醫生甚至懷疑她得了白血病。退役這件事,開始認真地進入腦海。

掙扎了兩年,2012年,黃雅玲上交了退役報告。「如果我晚半年退役,退役金會翻番,但我告訴自己,我人生這半年可能不止這個錢。」黃雅玲已經想好了要幹什麼。

她的婚慶事業,火速上馬。

拿到退役金,黃雅玲隨即創辦了一家婚禮館。而這個決定的市場判斷,來自於「我給哥哥的婚禮客串過主持。」 從主持哥哥的婚禮幹起,退役前她已有過幾十次婚禮主持的經驗。

「人生要有歸零的勇氣。」黃雅玲不怕推倒重來。「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零開始」,賽場上熟悉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退役後的心態。

「退役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忘記和放下。忘記你的運動成績,放下你所謂的自尊,把自己放到最低,慢慢去學習和成長。」

「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極致。目標明確,就要全力以赴。」 黃雅玲感謝運動生涯帶給自己認真負責的性格。一個又一個精心策劃的婚禮,看著新人們幸福的笑容,她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

公司蒸蒸日上之時,黃雅玲又轉換了事業跑道。「我就是追尋自己的內心,希望走出舒適圈,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黃雅玲(左四)與團隊,其中多位都是退役運動員。

如今,黃雅玲的餐廳已經在福州開了三家分店。第一家店開業前,黃雅玲在摔跤隊的師妹李雲英苦學了一個月壽司製作,風風火火就當了大廚。

「整個團隊都沒有餐飲經驗,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恰恰是另闢蹊徑,將日料與團隊熟悉的婚慶「囍」文化結合,讓黃雅玲的「友囍」餐廳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餐廳。

今年,面對疫情打擊,黃雅玲及時帶領團隊轉向社群外賣。「10天時間,我們就組建了1600人的社群,讓餐廳能通過外賣運轉下來。」沒有因為疫情裁掉一位員工,這讓黃雅玲十分驕傲。

餐廳的牆上掛著運動員時代收穫的獎牌,講述著曾經的奮鬥故事。

在「冠軍基金」的創業分享活動上,黃雅玲也毫不諱言自己的問題。

「我做運動員這麼多年,習慣親力親為,對一切要求都很高。過去很多時候覺得成績是自己努力得來的,不太懂感恩,這不利於團隊成長。」黃雅玲坦陳,近十年艱苦創業,一點點打磨了她的性格。稜角還在,但現在也有柔軟的時候。

黃雅玲的餐廳裡,有六位從體校退役的師弟師妹,練過散打、摔跤和舉重。

「我欣賞他們身上吃苦耐勞的素質,告訴他們不是來打工的,而是跟我一起創業,希望未來他們都能成為店長。」相似的成長背景,讓黃雅玲對師弟師妹們信心滿滿。

黃雅玲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

技能單一和文化水平不足,是退役運動員融入社會的短板。但換個角度看,競技生涯錘鍊的抗壓精神、吃苦態度、拼搏意志、執行能力、團隊協作等素質,更是職場打拼的「試金石」。

這些素質如何轉化為職場能力。「這就要不斷去學習,在閱讀中學習、在社交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創業路上,黃雅玲一直在瘋狂地汲取知識。

成為一名運動員,就意味著終有一天要開闢「第二次人生」。人生轉軌,能否活出新的精彩,怎樣攀登另一座山峰,雖沒有固定的劇情和路線,但總有些不變的力量支撐其中。

就像他們的故事。有過第N次摔倒,更有N+1次微笑。

這是賽場,也是人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優秀運動員退役角色轉換模式及二次職業生涯設計心理指導體系研究
    如何保障這些優秀運動員順利完成退役後的過渡,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在二次職業生涯中重塑輝煌,這對建設和諧體育、和諧社會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本研究以人生時間坐標劃分「優秀運動員退役角色轉換」的各個階段,將優秀運動員退役順利角色轉換放入了一個較長的時間序列中,特別強調運動員在役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建立退役運動員職業生涯的人生坐標發展性模型。
  • 體育總局人力中心第二期全國退役運動員轉型教練員培訓班結業
    體育總局人力中心第二期全國退役運動員轉型教練員培訓班結業 發布時間:2019-10-09 來源: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字體:
  • 告別賽場迎接嶄新人生 150名江蘇優秀運動員退役
    今天(7月31日),2020年江蘇省優秀運動員退役儀式在南京舉辦。褪下戰袍、告別隊友,150名江蘇優秀運動員正式告別賽場,迎接嶄新的人生。  今年23歲的江蘇省田徑隊退役運動員王格格告訴記者,她正在南京體育學院讀研一,專業是體育教學,準備畢業以後當一名體育老師。
  • 李寧成立公益組織 堅持15年關注退役運動員轉型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卸任國際體聯職務的李寧在從商多年後,於2001年捐資10萬美元成立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為中國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包括港、澳、臺地區)提供外語技能、體育管理、商業行政、創業等運動以外的知識,藉以幫助國家體育專業人員做退役後轉型準備。 李小鵬、羅雪娟、滕海濱、張怡寧等都接受過基金的英語培訓。
  • 著名遊泳運動員寧澤濤宣布退役 「退役」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明星英語>正文著名遊泳運動員寧澤濤宣布退役 「退役」英文怎麼說? 2019-03-06 16:01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剛剛,著名遊泳運動員寧澤濤 發文,稱:「不懼過往,不畏將來!告別泳池碧水,開啟自己的嶄新生活。」宣布退役。
  • 跳水運動員退役後求學受阻 家人稱身體已成廢人
    儘管才16歲,周小媛已經做了6年的專業隊員,加上做業餘隊員的時間,也在競技體育行當裡摸爬滾打了近10年,所以訓練隊裡的這些「世故」,她已經瞭然於心,雖然教練力圖把話說得輕巧,「但我知道,我的運動員生命,從這一天正式結束了。」  果然,以後一系列的變化,都像早已做過周密安排。
  • 千萬粉絲「網紅」運動員退役,顛覆認知
    中國跳高名將張國偉4月5日宣布退役,成功登上熱搜榜第一位,超過50萬人點讚。實際上,關注張國偉的網友都知道,退役對於張國偉並非是「壞事」。因為張國偉早已開闢了他的第二條路,他已是一位「網紅」,不需要為生計而擔憂。目前,他在2個社交媒體上,擁有超過1千萬的粉絲。
  • 創業舉重冠軍談退役艱苦:看不起某位乞討運動員
    繼承了家人的運動細胞,她在運動方面也頗具天賦,「我立定跳遠一躍就是兩米多,小學什麼成績都沒上過80分,就運動成績最好。」小學5年級時,黃燕蘭被桂平一中一位教舉重的老師相中,被帶到桂平一中練習舉重。1997年,廣西女子舉重隊成立,她憑著優秀的成績成為首批隊員,跨市直接成為省級職業舉重運動員。
  • 退役運動員運動體能康復訓練職業培訓班結業
    「退役運動員運動體能康復訓練職業培訓班」正式啟動。該培訓班的順利結業,標誌著運動康復體能訓練師這一新興領域的崗位成為我國優秀運動員退役後的又一新選擇。學員們深入不同的國家隊及專業機構,利用所學的運動體能康復訓練知識為國家隊一線運動員提供運動體能康復服務。據統計,實習期間,20名學員共為343名國家隊運動員提供過運動體能康復服務,有86人長期接受保障,其中不乏國家羽毛球隊、蹦床隊等金牌運動隊及林丹、何雯娜、佟文等世界頂級運動員。
  • 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林丹,在7月4號中午12時20分宣布退役
    我是體育達人作者籃球海,最新發生的體育領域重磅新聞還是昨天鍾南山院士來到了CBA現場觀賽。但就是在這樣一個誰都不認為會有什麼特殊事情發生的時刻,在大眾視野消失很久的國家隊羽毛球運動員林丹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突然宣布了退役的消息。
  • 跳水運動員何衝退役 攜妻女拍親子寫真展柔情
    據悉,何衝特意選擇在退役前一天,帶著妻子女兒前往知名親子攝影機構「愛兒美」拍攝了一組親子照,來紀念這個特殊時刻。何衝也在退役聲明中寫道「我退役了,但我收穫了人生最大的金牌」,照片中的何衝和女兒一起穿上了此次裡約奧運會中國代表隊的運動服,胸前的「中國」字眼和身旁掛得密密麻麻的獎牌格外顯眼,而何衝淡定從容的表情則更突顯出對退役後新生活的信心與篤定。
  • 為什麼運動員退役之後都會發胖
    為什麼退役後都易發福長胖呢?  第一 職業運動員在沒有退役之前,每天都會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和訓練,因此每天身體消耗極大。  第二 在其作為運動員期間,他們的作息飲食訓練都十分有規律,一日三餐也是定時定點吃的。但退役後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導致身體代謝紊亂。  第三 當一個運動員退役了,體型身材的保持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的毅力和決心。
  • 奧運亞軍下飛機後直接退役,一生讓球5次,下輩子不再打桌球!
    中國桌球一直都是國人的驕傲,這些年野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桌球運動員,但是在之前一個桌球比賽中,運動員被要求讓球,最終只能獲得奧運亞軍,運動員在下飛機之後就直接宣布了退役,職業生涯讓球5次,並表示下輩子不再打桌球。
  • 奧運亞軍下飛機後直接退役,一生讓球5次,下輩子不再打桌球
    中國桌球一直都是國人的驕傲,這些年野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桌球運動員,但是在之前一個桌球比賽中,運動員被要求讓球,最終只能獲得奧運亞軍,運動員在下飛機之後就直接宣布了退役,職業生涯讓球5次,並表示下輩子不再打桌球。
  • 奧運流行Slash青年 運動員從一而終是最大悲哀
    雷聲擔任裡約奧運會開幕式旗手 文/藍色咖喱粉 8月7日,奧運會開幕後的第二天,22時,突然微信群裡有人驚呼,「射擊項目終於射落首金了!張夢雪,沒聽說過吧。」 4年前雷聲在倫敦奧運會上一劍成名,頂著奧運冠軍的光環,卻依舊踏踏實實地修完大學學業,並選擇繼續深造,攻讀MBA,即便在備戰仁川亞運會的階段,仍然堅持一周兩全天去學校上課,如此努力上進的Slash好青年(註:即「斜槓青年」,擁用多重職業和身份),雖然在這次裡約奧運會上沒拿到獎牌,我想對他今後的人生走向並不會有太多的影響。
  • UFC霸主竟兩次輸給中國人,第二次輸掉比賽直接退役!
    UFC霸主竟兩次輸給中國人,第二次輸掉比賽直接退役! 瓦倫提娜·舍普琴科,UFC女子蠅量級世界冠軍,人稱「子彈姐」,她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女子格鬥運動員。舍普琴科2018年取得UFC冠軍後已4次成功衛冕冠軍金腰帶,她在UFC女子蠅量級已成無敵之勢。
  • 當世界冠軍走下賽場——熊國寶的退役之路
    12小時,雖已年近六旬,但他仍然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大體能訓練:「我要保持最佳的身體和精神狀態。」熊國寶在進行體能訓練。據奧運冠軍楊揚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的體育公益專項基金——冠軍基金的數據,全國在役運動員約14000人,按照優秀運動隊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運動員退役。現實中這個數字會因為統計範圍的擴大而上升。運動員走出賽場,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更加豐富。「第二次人生」儘管有迷茫,但也意味著新的機會。熊國寶就抓住了這個機會。
  • 網壇告別美少女時代,沃茲尼亞齊即將退役,澳網成大咖退役舞臺!
    近日,沃茲尼亞齊在社交網站上宣布澳網後退役。就如她退役感言所說的,她將要開啟人生新篇章,以後會繼續和大家分享她的旅程!從她近兩年的社交生活來看,這個退役來得並不意外,祝福沃茲尼亞齊。曾經和麥克羅伊的情史也被人所熟知,拋棄渣男後遇到大衛,走上人生巔峰。沃茲尼亞2010年在中網首次登頂,之後憑藉穩定的發揮,使自己的世界第一周數長達71周,拿到30個世界冠軍。實際上她是配得上天才少女的稱號的。繼A拉德萬斯卡、伊萬諾維奇後,又一個美女退役了,我們不僅僅是在和沃茲尼亞齊告別,而是和那個時代告別。
  • 王儀涵退役 告別感言:雖然離開了賽場,但我不會離開羽毛球
    為更好地讓退役運動員留下美好的青春記憶,激發所有為競技體育事業作出貢獻的運動員的榮譽感,上海市體育局舉辦這場令人難忘的退役儀式。退役運動員代表、羽毛球世界冠軍王儀涵發表了告別感言:「對我而言,現在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回顧22年的職業生涯,有很多心酸、感動和榮耀。
  • 江蘇首次舉辦優秀運動員退役儀式
    新華社南京7月31日電(記者王恆志)2020年江蘇優秀運動員退役儀式31日在南京舉行,這是江蘇首次為優秀運動員舉辦退役儀式。同時記者了解到,自2008年以來,江蘇共培訓退役運動員2429人,其中1578人獲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並向1000多名有意創業的退役運動員資助650餘萬元,江蘇退役運動員就業率達9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