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創新理論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根」和「魂」,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推進過程中,如何做好「通俗」和「接地氣」這篇文章,使理論宣講既不失深度又淺顯易懂,讓黨的創新理論凝聚民心,做好宣講大文章? 華涇鎮認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理論宣講活動,從增強理論宣講的吸引力、說服力、針對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入手,對基層理論宣講方式方法創新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華涇鎮組織開展各類主題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園區,受到了幹部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華涇鎮通過組建基層理論宣講隊伍的形式,組建1支基層理論宣講輕騎兵。輕騎兵理論宣講的模式採用老百姓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打通宣傳的「最後一公裡」。
社區宣講貫穿黨的「四史」主題教育,讓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入腦、入心,這是「涇彩後浪」講師團宣講的目標。談黨性闡釋初心,解民憂社區治理,接地氣百姓樂見,這是華涇鎮「涇彩後浪」講師團的成立初衷。這支講師團主要是由社區的宣傳社工組成,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他們在「四史」主題教育中,結合社區工作和自己對黨史的理解,宣傳著「四史」。
向社區找能人,
將理論宣講與國情鎮情有機結合。
在備課過程中,為找到精彩傳播的源頭活水,讓每場理論宣講都接地氣、對胃口、有效果, 「涇彩後浪」講師團的宣講員根據素材,將身邊的典型事、典型人以及鮮活的案例運用到宣講內容中去,從百姓的視角,用百姓的語言,通過講百姓自己和身邊的鮮活生動故事開展宣講,使宣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高理論宣講的針對性。特別是在基層理論宣講隊伍的組建方面,挑選了來自社區的青年社工,他們中有96年的後浪,用青年人的視角來闡述對共產黨的理解;他們中有本地青年,從村宅到社區,經歷了華涇城市化的歷程;他們中有從市中心動遷到華涇的社工,從老弄堂到新小區,親身感受到走向小康的幸福。
「涇彩後浪」講師團致力於打造一支生活在百姓身邊、活躍在社區鄰裡的「社區宣講隊」。他們說著本地話、上海話、普通話,以鄉音傳黨音,以鎮情釋國事,用方言土語,在說唱逗笑間,把黨的最新理論內涵講到了百姓的心窩子裡。「革命軍中馬前卒」的鄒容長眠於華涇,華涇的青年黨員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在紀念館內實地演繹了鄒容生平的三個故事:鄒容出夔門、鄒容撰寫《革命軍》和獄中吟詩明志。通過社區巡講中故事員的引導,情景黨課的視頻,社區黨員以更為直觀和形象的方式領略了鄒容立志報國、提倡革命的精神。故事員,或者用脫口秀的形式,或者用雙人相聲的形式,讓大家對鄒容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宣講中,宣講員用簡單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好黨的聲音,解析好「人民至上」,幫助社區居民理解黨的政策,了解黨的關懷。
借平臺做文章,
將理論宣講與主題活動有機結合。
在宣講中,「涇彩後浪」講師團藉助鄰裡匯、主題黨課等載體,和各類主題活動結合起來,精選隊員、形成合力,用寬廣的舞臺拓展理論,用具體的活動深化理論,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在此基礎上,華涇鎮針對各個宣講平臺,圍繞「誰來講,講什麼,怎麼講」進行宣講。他們在鄰裡匯中和老人講新中國故事,和老人進行「give me five」,進行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在主題黨課上,華涇鎮「涇彩後浪」講師團對黨史開展了一堂繪聲繪色的演說。黨史的知識問答也調動了現場黨員的情緒。現場青年黨員與社區老黨員之間的互動問答等形式,讓社區的老黨員同志們過了一次內容豐富多彩的主題黨日活動。
以志願踐初心,
將理論宣講與社區實踐有機結合。
宣講的社工來自社區,他們既是宣講員,也是社區的工作者。他們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參與社區志願服務,他們的宣講以志願踐行不忘初心的宗旨,體現心中迸發的向上力量和身上展現的文明素養。社工們經歷上半年的抗疫工作,都心有所感,年輕社工鬱俊龍結合自身抗疫經歷,開展了一段「在疫情中領悟黨史,牢記初心使命」的演講,通過黨史發展脈絡,分析學習意義,闡述九十九年艱辛與輝煌,表述自身學黨史心得體會。
當疫情的消息,在春節中蔓延; 防控的命令,在社區中迅速執行,來自黨群服務中心,來自社區的黨員們,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在小區的輪值門崗,他們就是社區的保衛員。青年社工用一首詩歌讚頌著志願精神,表達著志願者奉獻的精神,讓社區黨員們感同身受。 社工們在參與全國文明創建的過程中,是社區的志願者,是文明的傳播者,他們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志願隊的一員。
垃圾分類,清潔家園,文藝匯演,他們是社區工作的多面手,他們的宣講也洋溢著新時代的文明特色。
他們充分發揮年輕人的特色,將「四史」理論化諸於文字、圖畫,使得理論更生動。在立足於「四史」理論的基礎上,宣講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海市新七不規範進行了具體生動的表述。
臺上,宣講員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娓娓道來,將艱深的理論化為我們身邊的現象和故事;臺下,感動不斷、掌聲不斷,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深深的感動充盈在百姓心中。
作者:華涇鎮
編輯:葉芳芳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微信
【來源:上海徐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