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邁上人均GDP一萬美元新階段,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世界在變化、技術在進步、知識在更新、競爭在加劇,數字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面向數字時代,如何發展經濟和教育,提升我國人力資本規模和質量,保持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值得教育經濟學界關注和研究。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於2021年1月4日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以「線上+線下「的模式,舉辦了題為「面向數字時代的教育經濟研究」的新年論壇。會上還發布了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閔維方教授和馬莉萍副教授最新出版的《教育經濟學》一書。
論壇包括兩個主旨報告和四個專題論壇。主旨報告環節由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嶽昌君教授主持。閔維方教授首先發表了《探索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加強教育經濟學的基礎建設》的主旨演講。閔維方教授指出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要為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最重大最緊迫的經濟社會問題提供決策依據和理論基礎。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要依據新的發展理念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閔維方從新發展理念的戰略基點——擴大內需開始,闡述了教育經濟學研究問題和教育經濟學學科發展的邏輯結構。教育發展本身是一個擴大內需的重要機制,通過教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收入結構調整。人力資本的生產是教育經濟學的前沿問題,也是核心問題。《教育經濟學》一書以「教育與人力資本的形成」為起點,遵循經濟社會研究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邏輯順序,建構了整個教育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實教授發表了題為《推進人力資本投資均等化,實現共同富裕》的演講。李實教授通過大量數據分析探討了近期我國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收入流動性降低、財產加速累積和財產差距擴大、代際流動降低和新技術的運用等等都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強有力因素,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仍然是艱巨的任務。由於人力資本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通過擴大公共教育投資特別是兒童早期教育投資推動人力資本均等化,將有助於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
閔維方教授主旨報告
李實教授主旨報告
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丁小浩教授主持的「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變與不變」專題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趙耀輝教授從國際經濟學期刊60年來的發文趨勢入手,發現運用一手數據的實證論文日益增多,實驗研究也從無到有,並且實證研究發表的期刊質量上升很快,其引用量也超過了理論文章。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也快速從質性研究走向量化研究,更多地使用微觀數據,不過中國的實證經濟學還面臨很多問題,需要避免過早技術控的傾向。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杜育紅教授從對自然科學的科學形態和科學問題的研究發現科學發展之中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教育學是一個綜合實踐角色,教育學的科學研究要以實踐為導向,以心理學、腦科學、經濟學等為理論基礎,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才能更好地形成教育領域的科學知識積累。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哈巍長聘副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行政數據有很多相比調查數據的優勢,國外優秀的教育學和經濟學研究成果中有不少使用了行政數據,我國也已經有這方面的實踐,未來可以探討更多運用行政數據進行教育研究的可行性和具體路徑。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郭建如教授從社會學定量研究中的演變與爭論探討了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提出理想的實證研究應該兼具意義的妥當性和因果的妥當性,並強調應該重視和加強案例研究。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蔣承副教授從什麼是好的經濟學理論開始逐步探討了什麼是好的實證研究,並指出好的研究要尋求最適合的方法,並有經驗質感。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範皚皚副編審從教育類期刊發文的角度指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學術研究中想法和方法都需要考慮,要找到科學研究中的四類真問題,講好中國故事。
專題一:「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變與不變」
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馬莉萍主持的「雙創教育與教育創新」專題中,嶽昌君教授指出,在非標準就業成為全球勞動力市場常態的背景下,教育不能僅僅給學生一個證書,更要給予學生勝任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的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劉培林研究員指出,我國要順利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依賴於創新,需要建立人盡其才的活躍的創新生態,高潛能人才的湧現提供個性化教育和自我學習的體系。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朱紅副教授分享了她如何以真實問題為中心,在家庭教育研究中進行創新融合,並在實踐中指導學校教師和家長成長。藍象資本執行合伙人周爽指出,2020年資本大量投入到中國K12在線教育機構,並引起了國際資本界的關注,科技是唯一能夠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大規模地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路徑。
專題二:「雙創教育與教育創新」
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尚俊傑長聘副教授主持的「數字時代的在線教育」專題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王素研究員指出,全球電子學習市場規模巨大,未來在線學習將以數據分析和學習資源為基礎,學生自適應學習,教師協助規劃學習路徑,實現個性化、混合式、校內外結合的學習。中央電教館副館長楊非教授指出,疫情期間國家層面提供的在線教育平臺服務了24億人次(3000萬學生),發揮了全國「停課不停學」的引領示範作用,並對未來在線教育公共服務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了思考。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王濤博士提出了網絡學習平臺生態研究的理論框架,以及室聯網成為智慧教育中的新概念。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楊釙長聘副教授分享了基於教育科技企業數據的研究結果,疫情助推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轉向校外在線教育平臺上學習,降低了停課帶來的學習損失,這一效應在區域、城鄉、不同背景家庭間存在異質性。翼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宋軍波以ClassIn為案例,探討了在線教育系統的設計思路和搭建框架。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馬莉萍副教授分享了2020年疫情期間開展的一系列在線教育調查項目,並以北京大學本科生在線教學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比較了同步直播課和異步錄播課,發現同步直播課的學生體驗更好,但兩者的學習效果滿意度不存在異質性。
專題三:「數字時代的在線教育」
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陳曉宇教授主持的「新階段的教育政策與實踐」專題中,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的多位學者發表了自己的學術成果。盧曉東研究員指出,中國必須冷靜面對自身將長期處於知識追隨國地位的現實,當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留學人員安全有保障前提下,中國仍需持續擴大教育領域對外開放,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創造有利環境,在知識領先國為學生提供和創造更多廣泛留學機會。鮑威長聘副教授指出,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的全方位引智體系」增強全球高端人才的回國意願,特別是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人才引入。張冉副教授通過對高校訴訟案件的分析建構了高校標識保護的多重邏輯,提出了對高等教育市場化和公共性的再思考。林小英副教授分析了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教育改革行動的概念圖示,揭示出縣域教育的總體性特徵,縣成為資源競爭的主體,學校成為「府際間壓力型體制」中最下一層。郭叢斌研究員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超級中學的壟斷程度會挫傷地方政府投資縣中的積極性,從而降低該省的整體質量下降,應該杜絕校中校,嚴令禁止公辦學校以民辦名義跨市、跨縣招生。丁延慶副教授指出,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將持續關注教育理論創新,並面向未來,特別是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和集中攻關。
專題四:「新階段的教育政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