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徐姓
徐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伯益受禹之禪,本應君臨天下,但禹之子啟改公天下為家天下,另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戰國時,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徐氏得姓始祖為徐國第一代國君若木公,亦尊西周時代的仁君徐偃王為先祖。
先秦時期,徐姓主要分布於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秦漢時期,徐姓已經遷播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同時,也開始南遷至江西南昌、浙江龍遊等地,但聚集區仍以黃河下遊地區為主。魏晉時期,徐姓開始大規模南遷,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長江下遊大部分地區。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上杭、連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廣東豐順縣、梅州市梅縣區、海豐縣等地繁衍。當代,徐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四省;其次分布於山東、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全國形成了長江三角地區、廣東東部和四川三塊高比率徐姓分布區域。
徐氏郡望有東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邪郡等,堂號有東海堂、高平堂、高宛堂、琅邪堂等。
第一章:徐姓延令支
第一節:徐姓延令支原籍地(祖輩)
上海圖書館藏有兩套《延令徐氏重修族譜》,一套十卷本,一套十四卷本。十四卷本是十卷本的擴充,以下信息皆以十四卷本為準。
《延令徐氏重修族譜》,十四卷,徐振華等纂修,民國24年(1935)木活字本。祖居地江蘇省泰興市,始遷祖為明代的徐志遠。卷一序文、凡例、訓言、詩章等,卷二傳贊、行略、祠田記、塋田記、祭田記,卷三祠堂圖、墓圖、世系圖,卷四至十四年表。
族譜內收錄南通狀元胡長嶺《徐氏重修族譜序》一篇,論述延令地傑人靈,以及解釋延令徐氏的因緣,並稱讚延令徐氏門楣第一,列舉了從始遷祖徐志遠(字靜美,號澹庵)從蘇州遷居延令後,徐氏門楣之深,胡長嶺還特別強調,從徐光甫到徐曙齋這幾代,成就集大,足以名載史冊,身受誥封。相關原文如下:
延令之為境也,大江環其西,圌峰峙其南,山川毓秀,代出偉人。文經武緯,指不勝屈。予自擷芹以還,即從吾師孫鬥泉先生遊,因得交於蔡桐江先生。詩酒之暇,及閱各楣,必以柴墟徐氏為首稱焉。……徐氏自伯益之後,浸昌浸熾,其抱碩德樹鴻名者聯翩接軌,亦未遑悉數焉。及明初,澹庵公居延令之始祖也,來自閶門,乃疆乃埋,肯構肯堂,數傳而後家日豐、祖日繁。若早舉孝廉而以善政著聞者,則有文煥公在;乘翅秋闈而隱於樵香別墅者,則有天錫公在;他若仲茂之多財好施,養泉公之勤儉溫恭,皆卓卓有可稱道者。而光甫公至曙齋公則尤積德累仁,而相繼以大集其成者也。宜其令子文孫乘功名於竹帛,以致其身疊膺封誥之容。
胡長嶺稱道的延令徐氏的始祖徐志遠,據《世表·第一代》記載如下:
志遠公,字靜美,號澹庵。
公於有明洪武三年,自姑蘇閶門徙居延令柴墟鎮東順德鄉,就姓而名曰徐家莊。闢榛蕪而建規模,訓耕讀以綿世澤,聿光惇厚之緒,永錫繁衍之祥,是實吾宗開基之祖,子子孫孫,所當追思於勿替者也。但世遠年湮,生歿竟無從考。
配孫氏,歿無考,合葬於本庄前。
生一子,文煥。
此外,網上還有一套四卷本的《延令徐氏重修族譜》,以北宋聾人教官徐積為始祖,整理者認為該譜當命名為「節孝堂徐氏」,與以上兩種「延令徐氏」同名不同支。該譜(以下簡稱《節孝堂徐氏族譜》)信息較少,不能獨立成章,所以附在本節中一併論述。
《節孝堂徐氏族譜》始祖徐積生平,據《世表》記述如下:
積公,字仲車。以明經登宋治平二年黃山谷榜進士,有孝行。廷臣薦其孝,授楚州教授。卒,賜諡節孝處士。敕建節孝祠於楚州,以供後人祭祀。歿於仁宗景佑乙亥二月初六日,壽八十二。
錄譜者考證,徐積之卒年與正史不符,糾正為「歿於徽宗崇寧二年,壽七十六」。
這兩支延令徐氏,祖居地泰興,都有後裔遷居揚中。
第二節:徐姓延令支遷往揚中及其分布繁衍生息等情況
據《延令徐氏重修族譜》卷一所列譜序分析,延令徐氏分別在乾隆三十年、五十七年,嘉慶十五年,道光七年、二十四年,鹹豐十年,光緒二年、十七年、三十一年,民國九年、民國二十四年等年份重修族譜。
根據《世系圖》及《世表》可知,延令徐氏傳至第九代徐日榮,遷居在我洲。其子孫多有定居揚中各洲的,應該定位始遷揚中之祖。《世表》中,徐日榮生平如下:
日榮公,字進卿。
生於順治十七年庚子吳越十九日午時。
遷居在我洲,壽一百歲,本縣題請奉旨賜以「生平人瑞」四字匾額,歿於乾隆廿四年己卯正月,初七申時葬於二圩四岸,東南向。
配楊氏,生歿失考,歿於某年七月十二日。
生三子,有章、宏章、建章。
三女,長適本州張,次適高,三適朱。
繼配秦氏,生歿失考。
徐日榮是清初順治年間生人,壽年百歲,得到過朝廷賜予的「生平人瑞」的匾額,如果從他開始算,延令徐氏定居揚中,應該有300多年歷史。
此外,《節孝堂徐氏族譜》中記載的最早遷居揚中的為清乾嘉年間的徐盛啟、徐應標、徐應禮,都明言住太平洲,最早在清乾嘉年間。對應原文如下——
盛啟,字德彥。住太平洲。生於乾隆壬辰年十二月廿一日午時,歿於嘉慶丁酉年五月初一日申時。塟二百九十七圩南頂岸乾山巽向。配張氏,生於乾隆癸巳年七月十四日子時,歿於道光壬寅年十月廿八日,合葬夫塋。生一子。
據此推算,節孝堂徐氏遷居揚中,約有200多年歷史。
第三節:徐姓延令支輩分排序
延令徐氏字派:紹承懋昭 秉履守正 尚義崇仁 廷瑞家慶
第四節:徐姓延令支人物
據《世系圖》《世表》分析,延令徐氏自第九代徐日榮遷居揚中始,其後代多定居揚中。其中徐日榮長子徐有章居在我洲,徐有章次子徐長安遷居細民洲,顯然是在揚中紮根了;徐日榮次子徐宏章生徐恭安,徐恭安生徐天文,徐天文居育嬰洲,這是徐日榮後世子孫定居揚中的又一個分支。《世表》中,第十代徐有章、第十一代徐長安的生平如下:
有章公,生於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十一月初五日子時。居在我洲,壽六十有四,歿於乾隆廿五年庚辰正月廿七日申時。葬二圩西岸東南向。配王氏,生於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六月十四日酉時,壽五十有六。歿於乾隆二十年乙亥九月十五日寅時。生二子,德安、長安。一女適楊。
長安公,生於乾隆二年丁巳十二月十七日寅時。遷居細民洲興隆鎮,壽六十歲,歿於嘉慶元年丙辰九月十一日午時,葬八圩岸南,壬山丙向。配王氏,生於乾隆三年戊午七月十九日午時,壽八十有一,歿於嘉慶廿三年戊寅正月廿三日午時,葬南八圩頂岸,壬山丙向。生三子,天爵、天祿、天有。一女適繆志緒。
《節孝堂徐氏族譜》中明確記載居住在揚中的還有以下五人,其中徐應標、徐應禮出自卷三,其餘三人出自卷四。原文缺字處,以方框□代替。因為後三人的生卒年中有明顯的錯字,又無原書對刊,所以一概不錄,只寫名字、籍貫。
應標,祖居太平洲,遷居金壇東鄉水北鎮呂字圖塘溝胡村,生於同治癸酉年十二月初一日卯時,歿於民國廿三年七月廿一日未時。塟小黃塘田一畝五分東南向。配張氏,生仝庚二月初四日寅時。生二子(正學、正富)三女。
應禮,居太平洲五。生於鹹豐壬子年四月初四日戌時,歿於民國二年十二月廿二日丑時。塟二百零六圩南塌岸西北向。配楊氏生於同治乙丑年四月初一日巳時。生三子(正高、正美、正榮)四女(長適朱、次適韓、三適李、四適王)。
正□,住太平洲節匠港徐家墩。
正高,住太平洲五。
林金,居太平洲節匠港北。
節孝堂延令徐氏在民國修譜時,其族人已遍布泰興、揚中、金壇等地,現在應該有後裔在揚中繁衍。
第五節:徐姓延令支家訓家規家風
《先世訓言》
訓言引
聖經賢傳,燦然大備,正人心,扶正道,所以教天下,即所以教一家也。特其詞文旨遠,義蘊宏深,秀而文者,猶能領會;資質魯鈍者,茫然莫知矣。先人遺訓,其言淺顯而易明,其事庸近而易行,且所諄諄者,皆家庭宗族之事,無非為載乘家而起見耳。後之人,無論賢愚,能熟讀而深思之,將一一遵行,自不失為謹愿之士,規矩不越,禮法自持,得罪於名教,固知免已,是即人心世道之所系也,豈得謂之為約旨卑思也哉?
修祠宇
祠宇者,乃祖先神主之所棲,子孫昭穆所由序。祠宇所壞,神主雖具,而棲之無所;昭穆雖存,而序之無地。何所感動而景仰祖宗之德業?何所思慕而興起子孫之孝慈?故凡祠宇,稍有風雨之傷,鼠雀之殘,務宜及時修理,則為力既易,庶永無廢墜之患矣。
時祭祀
生死人鬼,事殊理一,古聖賢之於祖考,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今之人切於生存而忽於死亡,勤於奉養而惰於祭祀者,昧於事先之道耳。故凡歲時朔望,祖宗生死日期,及春秋二祀,務宜潔俎豆,薦黍稷,竭如在之誠,致報本之義,慎勿以為形體既朽,有何饑寒之事;精神既泯,有何食色之性,而迨其事也。
志墳墓
祖宗櫛風沐雨,創置產業,以遺子孫者,豈有他意哉?不過望其世守墳墓而已。奈何一二三世之間,猶能謹封樹,時祭掃;至四五六世之後,世遠時移,百世荒冢,視作坵墟,甚至墾為田地,掘為溝渠,嗚呼!其慘至此,尚忍言哉?故凡祖宗墳墓,豎以碑石,其上刻某祖某父母伯叔之墓,歷年雖遠,碑石永存,墾掘之患,庶幾可免。
孝父母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為人子者,昏定晨省,冬溫夏凊,時供甘旨,承歡膝下。竭力以報之,猶不足以酬其萬一,詎敢萌不孝心乎?自古聖帝明王,賢人君子,首重孝行,如虞聖悅親,文帝嘗藥,養志之曾參,衣蘆之閔損,刻木之丁蘭,泣竹之孟宗……種種孝道,難以悉舉。其行雖殊,而名垂萬祀,凡我子孫,尚其效之。
敬兄長
內而宗族,外而姻黨,凡分同祖父,齒近期頤者,均謂之長上。我能敬之,不惟我盡謙遜之禮,而長上亦自愛恤於我矣;我或慢之,不惟我又倨傲之狀,而長上亦自怠慢於我哉。嘗見人家子弟,有恃先人財勢者,有恃父兄祿位者,有恃自己學問者,漫立崖岸,凌忽長上,長上見其影響則引避之,彼固自謂志得意滿,而不知其指而非笑者,塞於道路矣。
和兄弟
兄弟者,一氣所分,幼則相提攜,長則同師友,親愛之情,根於天性,有何不和之有?迨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或以財帛,或以產業,稍有不均,遂生爭競,小則角口於家庭,大則構訟於官府,是長枕大被之情,轉為鬩牆操戈之變。嗚呼!此非兄弟,乃吳越也。獨不思古語云:易得者田土,難得者兄弟,豈可以易得而傷其難得哉?
教子孫
子孫之賢、不肖,家聲之隆替因之。而父兄之教訓與否,子孫之賢、不肖因之。故義方之訓,傳家之首務也。今人恃目前之富貴,忘他日之遠慮,每有中材子弟,溺於禽犢之愛,縱其驕惰,不事詩書,不勤生理,一旦盛極必衰,饑寒交迫,耕而不能,讀則已晚,賈則無資,工則無藝,有恥者填於溝壑,無恥者流為乞丐盜賊,無所不至矣。凡我子孫,必須教之習經史,讀詩書,使其達可有為,窮可自守,否則教之習經營,勤稼穡,將來富為商賈,貧事耕耘,而家庶乎不替。
擇婚姻
古者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求淑女必於故舊之家,蓋故舊家之女,素嫻閨教,四德三從,講習已久,他日迎歸,必能善事公姑,敬夫教子,和好妯娌,敦睦鄉黨,而為賢良之婦,不然牝雞之禍,恐不免矣。
恤孤寡
孤兒寡母,天下之最可憫者,不幸而在於吾族,是不可不為之計也。其力足以自樹立者,固宜扶持。或顛危窮困,不能遂其生者,苟不立法以收養之,周濟之,使人指之曰:此某人之族子弟也,此某人之族伯叔母也,又何以立於鄉黨間耶?則凡所以開其衣食之源,備其贍養之具者,庶幾急講之,而免其輾轉於溝壑也。
救患難
無故之災,不虞之變,雖忠厚之族,不能保其必無。苟無嫡支之援救,又無遠族之扶持,則勢孤力寡,其難愈深,故睦族君子,務宜協之以力,濟之以材,力協財濟,而難於是乎解矣。若假此以圖報復,不惟天幸不易邀,且何以對我先人也。
第六節:徐姓延令支祠堂
《延令徐氏重修族譜》卷三載《祠堂圖》《墓圖》,對比《世表》中相關人物記載,可知延令徐氏的祠堂所在。
《祠堂圖》後附說明如下:
右宗祠,舊建於許家莊,未詳其創始。十一世雲門公捐田四畝為祠基,始遷於此。獨建寢室三間,正廳三間,大門一間,左右門房各一間,歲久漸圯,族人捐田重修,公議又建廂房六間,費用不足,十三世遠公捐資以成此巍觀之。
《墓圖》後附說如下:
右墓五冢
八世光甫公副室劉夫人墓乙山辛向;
九世闇然公戚孺人合葬昭穴;
九世旦兮公張夫人合葬穆穴;
十三世萬貞公蔣孺人合葬再穆穴;
十四世觀國公陳孺人合葬再昭穴山向俱同正穴。
查《世表》,八世光甫公副室劉夫人,以及第九世闇然公、旦兮公相關信息如下:
文錡公,字光甫。……副室劉氏,另葬本庄東南新塋,乙山辛向,有墓圖。誥封淑人,贈夫人。
日章公,字闇然。……配戚家莊戚舜宇女……合葬生母劉太夫人昭穴,乙山辛向,有墓圖。
日旭公,號旦兮,號曙齋。……配邑庠生張遜斯四女……合葬劉太夫人塋穆穴,乙山辛向,有墓圖。
《墓圖》記錄了徐家莊、徐氏祠堂、劉夫人墓的相對位置,可知徐氏祠堂在徐家莊以東,在劉夫人墓以北。對照《世表》,第一世稱志遠公遷居柴墟鎮東順德鄉,稱居住地為徐家莊,後葬於「本庄」。由此,這個本庄,應該就是位於柴墟鎮東順德鄉的徐家莊。圖文對照,完全吻合。
此外卷二還有《公捐祠田記》《祠田田畝坐落佃戶》《管理祭祀祠田名氏》《祭田記》等文章,記錄了延令徐氏管理祠堂、祠田、祭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