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大爺一身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三千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2020-12-25 廣志博士

「巧奪天工技藝絕,深耕獨處老還學。」歷史行車揚塵遠去而不作停留,蘊含其中的絕妙手藝或是止步不前,興是被後人無情遺忘,堅持學習精湛手藝的傳承人變得尤為可貴。

經過歷史的千錘百鍊,遺存至今的手工技藝可謂是無價之寶,他們應是會大放異彩地展現自身光輝,奈何如今卻是要面對無人傳承的黯然失色。

直觀如此景象,一名77歲大爺為了傳承自身技藝傾盡所有收徒傳藝只盼尋覓技藝傳承者。究竟是怎樣的手藝讓耄耋老人嘔心瀝血無私付出,老者與手藝又有何淵源?

身懷絕技的漢繡傳承者

楚繡,是楚國境內的一門刺繡技藝,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其精雕細琢的刺繡工藝以及栩栩如生的成圖效果可謂精彩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出土的楚繡文物,每一件皆是巧奪天工,楚繡工藝品精巧細緻,不僅圖案華麗逼真,更以獨一無二的姿態向世人展現了楚國的民生百態,向後人無言訴說著荊楚文明的豐富多彩。

遠近聞名的漢繡技藝正是以含蘊豐厚的楚繡為基礎進行延伸的一個手藝,現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繡極具地方特色,其不僅完美的繼承了楚繡的精細繡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漢繡更是使用較之楚繡複雜豐富的繁雜繡法,呈現出的刺繡作品自是更為生動形象,視覺衝擊可見一斑。

現代漢繡技藝的源遠流長離不開手藝人的堅持不懈與完善發展,他就是漢繡傳承人張先松,一個相貌平平的老者,一個將其一生貢獻給刺繡的忠心守護者。

1941年,張先松出生於湖北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幼年的張先松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但由於家庭經濟情況差強人意,張先松沒有過多的玩具。

如此一來,張先松便開始親自動手製造一些小玩具,他的心靈手巧可是得到了眾多小玩伴的一致認可。

豈料天有不測風雲,一次無心玩耍葬送了張先松的三根手指。

那年張先松9歲,放學後,他和玩伴們如往常一般結伴前去江邊玩耍,大家一起玩遊戲,一起拾江邊的石頭,玩得不亦樂乎。

突然,一聲刺耳的爆炸聲打破了陣陣歡聲笑語,張先松的右手被一個荒廢的炸彈誤傷,除了大拇指和中指尚能保留完整模樣,其餘三個手指因強烈炸傷不得不截斷。年僅9歲的張先松成了一名殘疾人士。

或許是天若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

正是因為手指受傷,命運多舛的張先松才得以遇見漢繡,繼而成了漢繡的忠實追隨者,成為了一名身懷絕技的漢繡傳承者,他對漢繡的熱愛至死不渝。

在遭受意外後,年幼的張先松不甘心至此荒廢自己的雙手,他希望通過學習針線活,刺繡等繁雜手藝來幫助自己恢復動手能力。

1961年,懷揣著滿腔熱情與萬分期盼,20歲的張先松誠心拜師學藝,終是如願以償成為了著名漢繡大師李玉山的門下弟子。

李玉山精通漢繡技藝,繡法靈活多變,跟隨其學習的張先松可是付出了無限的努力才能學有所成。

張先松自幼便是心靈手巧,對手藝活頗具過人天賦,加之其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以及不懼艱苦與枯燥的態度,右手只有兩個完整手指的他儼然成為了李玉門下的優秀弟子,繼承了李玉山的漢繡衣缽,成為了漢繡的傳承者。

如今,年過70歲的張先松仍是在堅持傳授漢繡技藝,他全神貫注發展漢繡行業,一心盼望漢繡的精美手藝能夠源遠流長地流芳百世。

精湛技藝,卻嘆無人繼承

張先松心系漢繡傳承,現實卻給了他冷冰冰的無情打擊。當今社會上不僅沒有人前來拜師學習漢繡技藝,連知道漢繡技藝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精細巧妙的漢繡技藝正在面臨著世人赤裸裸的慘澹與忽視,沒人願意主動了解漢繡的悠久歷史,更無人願意靜心學習漢繡技藝。

無人繼承漢繡技藝的瀕危情勢昭然若揭,而漢繡技藝缺乏繼承者的危機實則是事出有因。

漢繡手藝極其高超,如若想要繡出一幅精美絕倫的漢繡工藝作品,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耗費的耐心也是非同尋常。

與此同時,漢繡的繡法形式多樣,過程極其繁雜瑣碎,重複繁多的繡法步驟讓人們望而卻步。

再者,漢繡是一門精細手藝,漢繡學習者需要有長年累月的學習與積累才能成為真正地掌握漢繡技藝。長時間的苦練總是使人熱情漸失,當熱與興趣被時間衝淡消磨,堅持下來的人們可謂是寥寥無幾。

張先松本人也曾親眼目睹身旁的同門子弟離去,他們按耐不住時間的流逝紛紛選擇捨棄漢繡工藝另尋出路。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時與張先松一同拜師學藝的8個同伴早已接二連三地改行,僅剩張先松一人至今還在傳授漢繡技藝,堅持不懈地向世人傳播漢繡知識。

除了漢繡手藝本身的繁雜與學習漢繡的異常枯燥,世人浮躁不定的處事態度更是漢繡傳承道路上的一個一大絆腳石。

21世紀經濟科技並肩前行,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世界上的工作行業也是豐富多樣。人們也隨之容易變得三心兩意,他們喜歡迎接變幻無窮的挑戰,熱衷於快速更新換代的新行業。

如此一來,漢繡手藝於他們而言便是顯得異常枯燥無味,少有人會選擇漢繡這一成本高收益少的手藝。

耗費資金,只為收徒傳藝

漢繡急需傳承者已成定局,作為漢繡傳承人,心急如焚的張先松可謂是身處迫在眉睫的緊張局勢,他不得不想方設法去找尋漢繡傳承者,將漢繡文化發揚光大。

自1961年到如今,張先松學習漢繡已有近60年的時光。在這五十多載的時日裡,張先松從未有過放棄學習漢繡的想法,漢繡永遠是他心目中的神聖存在。

為了拯救漢繡沒有繼承者的暗淡前景,張先松甚至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心思,他的錢財皆是為了漢繡事業。

面對如此景象,77歲的張先松當機立斷地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以此助力漢繡技藝的傳承。

張先松如今每月擁有3000元的退休金,他只會使用其中的一千資金來維持自己的日常開支,其餘的錢財全部用來投入漢繡的傳承事業。

一四年,他在荊州當地沙市中山公園松濤山莊開創了荊楚漢繡傳承園,已是古稀之年的張先松免費向世人傳授漢繡技藝,向前來觀摩漢繡工藝的人士介紹漢繡事宜,致力發展漢繡工藝。

除了創辦荊楚漢繡傳承園免費向人們宣傳漢繡文明,張先松更是使用自己的退休資金自費開辦了一個漢繡興趣班。

興趣班中的一桌一椅皆是張先松親自布置,由於資金不足,張先松甚至從自家房子搬來桌椅充當教具。

激動萬分的張先松滿腔熱情歡迎各路人士前來學習漢繡技藝。為了讓民眾積極參與學習漢繡,所有漢繡課程皆是對外免費開放。

只要有人想要學習漢繡,張先松皆是一視同仁對待,免費向有心之人傳授漢繡技藝。

如今,漢繡興趣班共有8個學員,但其中7個學員都是有工作在身只能抽空兼顧學習漢繡,僅有1個成員可以全身心投入學習漢繡技藝。

任時光匆匆流去,漢繡傳承者至今仍是寥寥無幾。

張先松為了傳承漢繡手藝,不惜為之貢獻一生時光,竭盡所能只為了延續漢繡手藝。

他為了漢繡傳承無私付出的奉獻精神,對漢繡忠貞不二的摯愛情義,以及永生不熄的執著真情,無一不讓人為之動容,深感敬佩。

筆者認為,當人們聚焦當下工藝傳承的大勢環境,只需稍加留意,便會發現每一個精湛手藝或多或少都是面臨著無人傳承的落寞困境。

時代不斷發展,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不再是世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流水產業生產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取代講究慢工出細活的手藝。

這一大趨勢,並非是可喜可賀的一個經濟增長形式,只是側面反映出了時代風氣浮躁不定以及世人一昧追求快經濟的極端思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堅持不懈守護漢繡的張先松是時代的一個榜樣,一生只為一事,只愛一人,只追一物的忠貞氣焰亟需熊熊燃燒。

相關焦點

  • 77歲大爺一身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三千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湖北一位名為張先松的77歲漢繡手藝人,為了將自己一身的絕技傳承下去,拿自己每月的三千元退休金,倒貼錢開設授課班,收徒傳藝。 熱愛漢繡的張先松當然也清楚在這個時代,想要傳承漢繡,十分困難,但他又不甘心眼看著如此優秀的文化瑰寶、傳統技藝失傳,所以77歲的他省吃儉用,就算倒貼出全部退休金也努力為弘揚漢繡出一份力
  • 77歲大爺一身絕技無人繼承,每月拿三千元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實在是難以想像,如此高超的傳統技藝,到了現代社會中,卻苦於無人傳承。被逼無奈之下,77歲老大爺被迫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倒貼錢的教授這項技藝。究竟怎麼回事呢?還要從湖北荊州的老大爺張先松說起。
  • 張先松:79歲一身絕技無人傳承,每月拿3000退休金倒貼學徒傳藝
    然而怎樣都不能改變已有的事實,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假如漢服文化能很好地傳承,也就不會在《女醫明妃傳》上映的時候,就連很多中國人都說上面的服侍模仿韓國人。可是吃一塹長一智,既然已經敲響了警鐘,那麼就該把文化傳承的事業做好。但願不會再出現77歲的老大爺一身絕技無人繼承,每月拿3000元養老金,倒貼錢收徒弟的情況。
  • 湖北七旬老人,一身技藝卻沒人繼承,每月拿著3000退休金倒貼收徒
    今天要說的一個例子是湖北有一個7旬的老人,一生技藝卻沒有後人繼承,每月拿著3000的退休金倒貼收徒。 那些小玩具都是張先生愛不釋手的,他時常喜歡拿這些小玩具去跟自己的夥伴一起玩耍,可是在玩耍的過程當中,他卻被炸彈誤傷,造成的結果是他失去了三根手指,9歲的他再也沒有了一雙完整的手,但是這樣一雙不完整的手卻能夠傳承漢秀。
  • 湖北77歲大爺畢生技藝無人學,每月退休金自掏3000元,欲倒貼收徒
    這些有名氣的刺繡技術如今還不至於到傳承無人的程度,但一些地方刺繡技術,或者比較小眾的刺繡技術,已經岌岌可危。 張先松老先生,多年來就一直苦難於漢繡的傳承 。作為漢繡傳承人,他為漢繡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時間和心血,但他作為漢繡大師的弟子,一直沒有收到自己的弟子,眼看漢繡技藝即將斷絕在自己手上,老人十分著急。
  • 80歲大爺自述:每月退休金7000元,但唯一的心願是「早點走」
    導語:80歲的林大爺,每月有7000元的退休金,但他唯一的心願是「早點走」。聽聽林大爺怎麼說?林大爺:我今年已經80歲了,我唯一的心願就是早點走。我每月有7000的退休金,這個退休金在那些沒有退休金的人看來是挺高的,但是我每月的護理費要1萬多。我這7000的退休金都不夠我每月的護理費。我現在生活自理困難。
  • 在上海每月拿8000元退休金,是什麼水平?
    在上海拿每月拿8000元養老金是什麼樣的存在?答:不僅能滿足大部分的消費需求,而且已經超過了了全國大部分的退休人員。跟本市平均養老金對比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領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的人數共計419.41萬人,佔老年人口的80.9%,平均養老金為每月4521元。而這意味著如果你拿到8000元的養老金,將超出平均水平近一半左右。
  • 文化部實施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帶出人才 傳承好戲
    資料圖片   去年12月5日至11日,「名家傳戲——當代京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在京連演7場,來自全國各地京劇院的近40名優秀青年演員,表演了《夜奔》《挑滑車》等劇目,收穫廣泛好評;而在此之前的9月9日至12日,江西撫州則舉辦了第三屆「名家傳戲——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越來越多的青年優秀人才嶄露頭角……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青年人才培養是戲曲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
  • 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梅面向社會收徒傳藝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為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戲曲繁榮發展,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將於2021年開始舉辦「薪火相傳·名家傳藝」系列活動,眾多戲曲名家將通過收徒傳藝的方式,培養更多戲曲人才,進一步推動秦腔等陝西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發展。
  • 「你不同意我也要嫁」60歲阿姨帶退休金再婚,「倒貼保姆」值嗎?
    自從知道了這事,藍阿姨對她丈夫徹底死心了,「怪不得是塊捂不熱的硬石頭,原來心裡一直裝著別人呢」,藍阿姨對丈夫也冷淡了,心想他只要能往家裡拿工資就行,就這樣湊合過吧。藍阿姨自己的事情從來不麻煩他,也不要求他做家務,從來不和他多說一句話。
  • 山東公布文化惠民16件實事 含民間藝人「收徒傳藝」
    原標題:山東公布2016年「文化惠民」16件實事 新華社濟南3月21日專電(魏聖曜、畢璐健) 記者21日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山東省財政將投入7億元,深入落實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室建設、「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收徒傳藝」等「文化惠民」16
  • 李嘉誠一年賺近百億,卻還在拿退休金,不過錢每月只夠買一份水果
    李嘉誠曾經說自己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當時李嘉誠還沒正式娶妻生子。在如今的社會中,能夠跟李嘉誠一樣在30歲就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其實也非常少。李嘉誠如今旗下擁有22家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總市值高達近萬億。李嘉誠每年可以從這些公司拿到近百億的分紅。一部分的錢會讓他拿去捐給自己的慈善基金,另外一部分的錢他都會拿去再投資。
  • 農村社保每年交2000元,十五年後每月能拿多少錢?
    因為各地區的生活水平不一樣,農村社保每年交2000元,十五年後每月能拿低一點的地主能領到300多元,高一點地方的能領到當然,這肯定是能領到錢的,我的母親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我記得是在2007年,我的母親就參加了城鎮的養老保險,補交了一部分養老金,完全算下來共計4萬多元,然後到了2010年的9月達到了60歲,就是退休年齡,就開始領取退休金,到了現在每月能領取退休金1500元左右,基本能解決我父親和她在農村的生活問題。
  • 雷通霞「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項目錄製近日完成
    「言傳身教」是戲曲藝術傳承發展最重要的四個字。作為甘肅特有劇種的隴劇也同樣如此,正是一代代隴劇藝術家的辛勤努力和無私付出,隴劇的傳統與精髓才能得以薪火相傳。雷通霞就是這些藝術家中的一員,作為甘肅隴劇的領軍人物,她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著隴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 ...優秀傳統文化後繼有人「虞舜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寶炎收徒傳藝
    這是4月2日在舜泉大酒店舉行的「虞舜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寶炎的收徒儀式,而與其他徒弟不同的是,這次吳寶炎新收的兩個弟子除了學習繼承他的紹興評話等曲藝藝術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傳承好省級非遺項目「虞舜傳說」的演講藝術表現形式。
  • 農村大爺沒有退休金,68歲在零下20度路邊掃雪,聽完工資被嚇到!
    網絡上有一個小夥在拍了一段視頻,收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視頻的內容大致是一個68歲的農村人,在將近零下20度寒冷的冬天在路邊掃雪,每天都是騎著自行車來掃雪的。當這個小夥子問,老大爺為什麼68歲還出來掃雪呀?老大爺說:沒有退休金,所以才出來賺錢啊!
  • 老父親每月5000元退休金 請保姆照顧費用誰來付
    老父親每月5000元退休金 請保姆照顧費用誰來付 qz.fjsen.com 2013-08-05 09:53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父親每月5000元退休金 保姆費誰來付律師:可先從退休工資中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兄弟分攤家裡有三個兒子,老父親長期跟大兒子居住,每月5000元的退休金也由大兒子領取。
  • 人到老年,有無退休金的生活差別大嗎?三位70歲老人說出大實話
    年輕時工作性質不同,所以到老了就會涉及有沒有退休金的問題。那人到老年,有無退休金的生活有差別嗎?我們看看三位70歲的大爺怎麼說:杜大爺,退休金4500,衣食無憂,兒女孝順,感覺很幸福。辛苦工作了三十多年,我六十歲那年退休了。退休後我的退休金每月有4500元,老伴的退休金有2500元。我們歲數大了,也沒有什麼開銷,每月的退休金都花不完。現在孫子和外孫女都在上小學,我們每個月都給孩子一千元錢,孩子學習成績好了,還會有額外的大獎勵。
  • 退休老教授每月退休金5萬被兒子鯨吞,只給幾百元,成了壓榨工具
    退休老教授每月退休金5萬,被兒子鯨吞,每月只給幾百元生活費,老人成了壓榨工具!據朋友透露,他們廣州一家大醫院的兩位退休夫婦,都是教授職稱,年齡都超過八十歲,醫術精湛,在業內享有盛譽,退休了仍然受聘,每年享受各種津貼都有40多萬,加上每月退休5萬,一年收入過百萬。
  • 大理「女廚神」仇亞雄首次到漾濞縣收徒傳藝 現場展示烹香絕技
    1月12日,在大理州漾濞縣遠眺蒼山雪漾濞江畔虎頭山望江亭休閒山莊,一場特殊收徒儀式舉行。雲南第一個女性資深中國烹飪大師、大理州鮮花食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雲南十大名廚「大理女廚神」仇亞雄正式收雲南向民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魏春山,漾濞縣高老莊酒店副總經理高鈺潔為徒。仇亞雄製作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