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技藝絕,深耕獨處老還學。」歷史行車揚塵遠去而不作停留,蘊含其中的絕妙手藝或是止步不前,興是被後人無情遺忘,堅持學習精湛手藝的傳承人變得尤為可貴。
經過歷史的千錘百鍊,遺存至今的手工技藝可謂是無價之寶,他們應是會大放異彩地展現自身光輝,奈何如今卻是要面對無人傳承的黯然失色。
直觀如此景象,一名77歲大爺為了傳承自身技藝傾盡所有收徒傳藝只盼尋覓技藝傳承者。究竟是怎樣的手藝讓耄耋老人嘔心瀝血無私付出,老者與手藝又有何淵源?
身懷絕技的漢繡傳承者
楚繡,是楚國境內的一門刺繡技藝,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其精雕細琢的刺繡工藝以及栩栩如生的成圖效果可謂精彩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出土的楚繡文物,每一件皆是巧奪天工,楚繡工藝品精巧細緻,不僅圖案華麗逼真,更以獨一無二的姿態向世人展現了楚國的民生百態,向後人無言訴說著荊楚文明的豐富多彩。
遠近聞名的漢繡技藝正是以含蘊豐厚的楚繡為基礎進行延伸的一個手藝,現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繡極具地方特色,其不僅完美的繼承了楚繡的精細繡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漢繡更是使用較之楚繡複雜豐富的繁雜繡法,呈現出的刺繡作品自是更為生動形象,視覺衝擊可見一斑。
現代漢繡技藝的源遠流長離不開手藝人的堅持不懈與完善發展,他就是漢繡傳承人張先松,一個相貌平平的老者,一個將其一生貢獻給刺繡的忠心守護者。
1941年,張先松出生於湖北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幼年的張先松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但由於家庭經濟情況差強人意,張先松沒有過多的玩具。
如此一來,張先松便開始親自動手製造一些小玩具,他的心靈手巧可是得到了眾多小玩伴的一致認可。
豈料天有不測風雲,一次無心玩耍葬送了張先松的三根手指。
那年張先松9歲,放學後,他和玩伴們如往常一般結伴前去江邊玩耍,大家一起玩遊戲,一起拾江邊的石頭,玩得不亦樂乎。
突然,一聲刺耳的爆炸聲打破了陣陣歡聲笑語,張先松的右手被一個荒廢的炸彈誤傷,除了大拇指和中指尚能保留完整模樣,其餘三個手指因強烈炸傷不得不截斷。年僅9歲的張先松成了一名殘疾人士。
或許是天若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
正是因為手指受傷,命運多舛的張先松才得以遇見漢繡,繼而成了漢繡的忠實追隨者,成為了一名身懷絕技的漢繡傳承者,他對漢繡的熱愛至死不渝。
在遭受意外後,年幼的張先松不甘心至此荒廢自己的雙手,他希望通過學習針線活,刺繡等繁雜手藝來幫助自己恢復動手能力。
1961年,懷揣著滿腔熱情與萬分期盼,20歲的張先松誠心拜師學藝,終是如願以償成為了著名漢繡大師李玉山的門下弟子。
李玉山精通漢繡技藝,繡法靈活多變,跟隨其學習的張先松可是付出了無限的努力才能學有所成。
張先松自幼便是心靈手巧,對手藝活頗具過人天賦,加之其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以及不懼艱苦與枯燥的態度,右手只有兩個完整手指的他儼然成為了李玉門下的優秀弟子,繼承了李玉山的漢繡衣缽,成為了漢繡的傳承者。
如今,年過70歲的張先松仍是在堅持傳授漢繡技藝,他全神貫注發展漢繡行業,一心盼望漢繡的精美手藝能夠源遠流長地流芳百世。
精湛技藝,卻嘆無人繼承
張先松心系漢繡傳承,現實卻給了他冷冰冰的無情打擊。當今社會上不僅沒有人前來拜師學習漢繡技藝,連知道漢繡技藝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精細巧妙的漢繡技藝正在面臨著世人赤裸裸的慘澹與忽視,沒人願意主動了解漢繡的悠久歷史,更無人願意靜心學習漢繡技藝。
無人繼承漢繡技藝的瀕危情勢昭然若揭,而漢繡技藝缺乏繼承者的危機實則是事出有因。
漢繡手藝極其高超,如若想要繡出一幅精美絕倫的漢繡工藝作品,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耗費的耐心也是非同尋常。
與此同時,漢繡的繡法形式多樣,過程極其繁雜瑣碎,重複繁多的繡法步驟讓人們望而卻步。
再者,漢繡是一門精細手藝,漢繡學習者需要有長年累月的學習與積累才能成為真正地掌握漢繡技藝。長時間的苦練總是使人熱情漸失,當熱與興趣被時間衝淡消磨,堅持下來的人們可謂是寥寥無幾。
張先松本人也曾親眼目睹身旁的同門子弟離去,他們按耐不住時間的流逝紛紛選擇捨棄漢繡工藝另尋出路。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當時與張先松一同拜師學藝的8個同伴早已接二連三地改行,僅剩張先松一人至今還在傳授漢繡技藝,堅持不懈地向世人傳播漢繡知識。
除了漢繡手藝本身的繁雜與學習漢繡的異常枯燥,世人浮躁不定的處事態度更是漢繡傳承道路上的一個一大絆腳石。
21世紀經濟科技並肩前行,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世界上的工作行業也是豐富多樣。人們也隨之容易變得三心兩意,他們喜歡迎接變幻無窮的挑戰,熱衷於快速更新換代的新行業。
如此一來,漢繡手藝於他們而言便是顯得異常枯燥無味,少有人會選擇漢繡這一成本高收益少的手藝。
耗費資金,只為收徒傳藝
漢繡急需傳承者已成定局,作為漢繡傳承人,心急如焚的張先松可謂是身處迫在眉睫的緊張局勢,他不得不想方設法去找尋漢繡傳承者,將漢繡文化發揚光大。
自1961年到如今,張先松學習漢繡已有近60年的時光。在這五十多載的時日裡,張先松從未有過放棄學習漢繡的想法,漢繡永遠是他心目中的神聖存在。
為了拯救漢繡沒有繼承者的暗淡前景,張先松甚至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心思,他的錢財皆是為了漢繡事業。
面對如此景象,77歲的張先松當機立斷地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以此助力漢繡技藝的傳承。
張先松如今每月擁有3000元的退休金,他只會使用其中的一千資金來維持自己的日常開支,其餘的錢財全部用來投入漢繡的傳承事業。
一四年,他在荊州當地沙市中山公園松濤山莊開創了荊楚漢繡傳承園,已是古稀之年的張先松免費向世人傳授漢繡技藝,向前來觀摩漢繡工藝的人士介紹漢繡事宜,致力發展漢繡工藝。
除了創辦荊楚漢繡傳承園免費向人們宣傳漢繡文明,張先松更是使用自己的退休資金自費開辦了一個漢繡興趣班。
興趣班中的一桌一椅皆是張先松親自布置,由於資金不足,張先松甚至從自家房子搬來桌椅充當教具。
激動萬分的張先松滿腔熱情歡迎各路人士前來學習漢繡技藝。為了讓民眾積極參與學習漢繡,所有漢繡課程皆是對外免費開放。
只要有人想要學習漢繡,張先松皆是一視同仁對待,免費向有心之人傳授漢繡技藝。
如今,漢繡興趣班共有8個學員,但其中7個學員都是有工作在身只能抽空兼顧學習漢繡,僅有1個成員可以全身心投入學習漢繡技藝。
任時光匆匆流去,漢繡傳承者至今仍是寥寥無幾。
張先松為了傳承漢繡手藝,不惜為之貢獻一生時光,竭盡所能只為了延續漢繡手藝。
他為了漢繡傳承無私付出的奉獻精神,對漢繡忠貞不二的摯愛情義,以及永生不熄的執著真情,無一不讓人為之動容,深感敬佩。
筆者認為,當人們聚焦當下工藝傳承的大勢環境,只需稍加留意,便會發現每一個精湛手藝或多或少都是面臨著無人傳承的落寞困境。
時代不斷發展,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不再是世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流水產業生產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取代講究慢工出細活的手藝。
這一大趨勢,並非是可喜可賀的一個經濟增長形式,只是側面反映出了時代風氣浮躁不定以及世人一昧追求快經濟的極端思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堅持不懈守護漢繡的張先松是時代的一個榜樣,一生只為一事,只愛一人,只追一物的忠貞氣焰亟需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