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廣州地圖(貳),藏著多少民國那些年的往事

2021-03-05 S時空

 

經筆者核對史料,並根據地圖上的地名、道路、設施等的情況判斷,發現上篇的圖028,年份「1905年」有誤,正確應為1926年前後。十分抱歉,勘誤於此,敬請諒解。

本文全文約15800字,快讀需時3分鐘,細閱需時20分鐘+,建議先收藏或點擊文末「在看」或分享至朋友圈,待閒時慢讀。

清末民初廣州地圖

本篇,從民國說起,至1949年中國解放,這三十八年間,由於時代的進步、思想的變革、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廣州城發生了此前數百、上千年都無法比及的變化!為了提高可讀性,本篇在每個歷史階段配一至兩張老照片(老照片搜集自圖書館、檔案館或網絡)。歷史已經過去,留下的地圖就是會說話的歷史,從民國時期幾十張廣州老地圖中,可窺見一斑。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繁複艱巨,不足和錯漏,敬請包涵並指出!「S時空」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了幾百張1370年到2019年的廣州城市地圖,經過篩選和整理,呈現於此。小編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查找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僅供趣閱,不可作為教學和研究領域的資料參考。由於歷史資料浩瀚,整理和編輯工作繁複艱巨,如有錯漏,敬請指出。廣州圖書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百度文庫、360個人圖書館;書籍《圖說城市文脈》《廣州歷史地圖精粹》《廣東通志》《羊城古鈔》《番禺縣誌》;以及個人友情提供等。小編不是史學專家,只憑興趣和熱情做歷史的「搬運工」,把曾經的山河日月、光陰時短,凝聚在掌中再現,請勿苛求,感謝!

生在一個有歷史的國度、一片有故事的沃土,回首之時柔軟的內心有民族堅硬的文化自信。請以敬畏之心,欣賞前人留給我們的瑰寶——廣州歷史地圖。

033.

1913年(之前)  廣州東門外附近之圖

點擊地圖可放大,全文下同

此圖繪製於1913年之前,此為第四次製圖的版本。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這幅地圖,廣州城在左下角,刻意被忽略,恰如官方的名稱「廣州東門外附近之圖」,即重點在小北門、大東門外以北、以東的大片區域。這在明、清兩朝傳下來的地圖中較為罕見。

圖中主要的地名、村落都標註得相當清晰,並以等高線標註地形地勢,可見名為「岡/崗」和「嶺」的,當時都是高地或山崗,而現在的天河CBD地帶,則一直以來都是較為平坦之地。

「楊箕村」,明末清初已建村,原名「簸箕裡」或「簸箕村」。本地圖成圖於1913年,可見地圖上楊箕村的地名仍為「簸箕村」。

史書上記載「簸箕裡」地處廣州東郊,距今1000年前,已有黃氏先人在這片土地上棲息,當時的楊箕村,還是一片河灘小墩,被珠江水衝積成塊狀,形狀頗似民間篩米的箕,由此得名「簸箕裡」。

這片區域有點意思,呈現的就是今日繁華天河的著名城中村「冼村」和「石牌村」,可見一百年前已雄踞當時的東郊。

上圖顯示了今北教場一帶當時的地理分布。筆者加劃的橙黃線為今東風中路,虛線為老城牆所在,綠線即今黃華路的南段。

黃華路口的西側(左紅圈),即今粵海集團大廈位置,是清代已設立的「女老人院」(見第一篇文章:明清時期廣州老地圖,圖017)。

黃華路口的東側(右紅圈),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機械鑄錢廠——廣東造幣局。

1889年,張之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機械鑄錢廠「廣東造幣局」,從此開啟了中國鑄幣的機械化。
造幣廠的廠址,就在「大東門外黃華村」,即今黃華路口東側。廠區四周是一條壕溝,環繞保護著,加上附近有多個陸軍營地,因此雖然造幣局地處城外的郊區,在動蕩的清末民初還是相對安全。據稱今黃華路,還留存有當時「銀庫」的位置地標。

034.

1917年 廣州城圖

此地圖成圖於1917年,是根據1913年所定的地形原圖再製版。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地圖主要表現了廣州城區及城外西、北片區的情況,覆蓋範圍為當時的南海縣(上圖約左側三分之二區域)和番禺縣(上圖約右側三分之一區域)。

舊時的廣州城,雖然是省治和府治的所在地,但城區卻歸南海和番禺兩縣共同管轄:從宋元起 , 番禺縣、南海縣分治廣州城的東西兩部分,以老城的雙門底(今北京路)與新城的小市街(今解放南路)為界,東屬番禺縣、西屬南海縣。1914年,新政府打破清時的行政體系 , 設立了粵海、嶺南、潮循、高雷、珠崖、欽廉六個道,番禺縣、南海縣皆屬粵海道,番禺縣為粵海道首府所在。

035.

1918年之前 最新廣東省城明細地圖

有資料稱此圖繪製於1922年,但筆者根據圖中城牆尚完好這一點,判斷此圖最晚不晚於1918年。

例如廣東造幣廠(大東門外東北角,詳見本文的圖033),史料記載當時四周有壕溝環繞保護;例如同樣是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本圖左上角),校園也有護校河環繞。

036.

1919年前後  廣州市圖(局部)

「局部」,是因原圖由二十幅圖拼組而成,上圖是其中八幅拼成的。現藏廣東省檔案館。

本圖標示極為細緻,街道、設施、碼頭、寺廟、教堂,皆清晰反映了民國初期的廣州城狀況。

華林寺,起初名為「西來庵」,隋代之前此地還是珠江岸,公元526年,古印度高僧達摩東渡來到中國傳教就是在此登岸,因此也稱為「西來初地」,後世信徒尊奉達摩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始祖,華林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

上圖藍圈(上),聖心大教堂,中國唯一全石結構哥特教堂,因此習慣稱「石室」。歷時25年,於1888年建成,擁有「遠東巴黎聖母院」的美譽。

上圖小藍圈,海珠石是珠江中的一塊巨型的白堊紀礁石,舊址所在的海珠島,開發於唐代,從宋代開始,成為遊覽勝地。

1931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將海珠島填埋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島從此與市區相連,島嶼舊址大致位於今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交匯處(見下圖)。

在這個時期,西關(大致指今荔灣區)發展較快。「西關」的名字,一說源於清初長壽寺西面設立「西關汛」,二說是廣州從前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城門,民間稱東關、南關、西關、北門。從這幅地圖看來,1919年前後,西關已形成了至今依然存在的大部分街道及沿用至今的街名。

037.

1920年  廣州市圖

此地圖編繪於1920年。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作為一張廣州市地圖,此圖覆蓋極廣,包括番禺縣、南海縣和三水縣的部分地區。東邊直抵黃埔以東的南海神廟,南邊看到番禺化隆、南村,北達今鳳凰山隧道以北。且地名標示皆清晰、較接近現代了。

今天和過去對照著看地圖,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遙想一百年前,廣州城外的東北郊區,是多麼荒涼靜寂,而今天,早已是廣州市區內繁華的一部分。

東山以東,罕見一百年前的地圖表現得如此清晰細緻。今天的中山大道、黃埔大道沿線,大部分地名都沿用至今。

從楊箕村(簸箕村)起往東,依次可見冼村、獵德、石牌、甲子村(馬場路西側)、潭村(潭溪)、員村、程介村、棠下、車陂…… 一百年過去,仿佛還能感覺到彼時廣州東郊的清風拂面。

珠江匯入南海之前,形成了一片裂變狀的水系,被縱橫交錯的水網切割成眾多的小島,散落於珠江之中,小谷圍島、官洲島、長洲島……

上圖中央的島,是今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島,北亭、南亭,堅守了百多年,終於等來了書卷的清香。小谷圍島雖然遠在廣州市的東南郊,卻是有歷史的地方,五代十國時期,這裡便是南漢皇帝的狩獵場,幾代南漢帝王的陵冢也在島上。

小谷圍島的東北部,是黃埔軍校的所在地長洲島,在這幅地圖面世四年後,黃埔軍校誕生了。有人說長洲島濃縮了中國近代史,黃埔軍校、柯拜船塢、外國人公墓、粵海關舊址、長洲炮臺等歷史遺蹟也印證了此說。 

據廣州制定的城市發展戰略,過去及未來幾十年,向東和向南是主要方向,這也反映在今地圖與一百年前這幅老地圖的比照上。

038.

1920年前後 

廣州市第一期新闢馬路名稱圖

畫風清雅的一幅地圖,重點在新闢馬路及其名稱,且主要在老城區範圍內。從已見「市政公所」(成立於1919年),未有「市政廳」(成立於1921年),專家判定這幅地圖繪製於期間,即1920年前後。

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本文圖033提到的造幣廠,在這裡被凸顯出來。造幣廠南側緊貼著的大馬路,正是今天的東風東路。

本局部圖右上角,清晰標示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墳。墓園修建於1918年,黃花崗原名紅花崗,在安葬了烈士後,認為「紅花」不及「黃花」一詞雄渾優美,因此,易名為黃花崗,沿用至今。

上圖珠江上小島,即本文圖036介紹的海珠島(海珠石),島上「第三公園」後來定名海珠公園。可惜在十年後的1931年,修築今沿江西路,海珠島與北岸相連,從此再無海珠島。

史料記載,1918年廣州開始拆城牆,大舉築路,前後大約歷時五年,此圖繪製於1920年前後,可見,此時廣州城牆大部分已拆除,只餘「大北門」至「小北門」一段孤獨地留在地圖上(見地圖北側)。

039.

1923年  廣州市區域圖

編制於1923年,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上海圖書館。

地圖右上角清晰列明了「廣州市權宜區域範圍表」和「廣州市擬定區域界線表」。

「權宜」,漢語辭典解釋為「暫時適宜的措施」,來自古文《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論曰》,使用「權宜」一詞,說明民國政府確定此界限時十分謹慎和留有餘地。文字對應地圖,權宜界線內的區域大概就是老市區的範圍,即明清時期以來的老城和新城(珠江北岸),見下圖的長虛線圈限範圍:

另一條虛線是「擬定區域界」,指新市區的劃界,明確了:北部擬以白雲山為界,西部擬以增步對河兩島為界,西南部擬以貝底水石圍塘為界,南部擬以河南黃埔為界,東部擬以黃埔對河之東圃圩及沿下車陂湧北上至水土岡為界(下圖紅虛線勾勒)。

下圖紅虛線及紅色字,為筆者添加的示意,如有偏差,敬請諒解。

在1921年之前,廣州城地區一直由番禺和南海兩縣行政管轄,故市區未劃定,暫以原警察區域為市區區域標準。
1923年廣州市政府擬定出新的廣州市區域,在原經界範圍(即警界)基礎上做了較大拓展,是廣州市首次正式確定的完整的市區劃界。

040.

1923年  廣州市全圖

富有年代感的一幅地圖,與上一幅同時期,成圖於1923年。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白雲路,1912年建路,早期包含今東川路,即北段一直延伸至今中山二路。在建國之前,白雲路一直是廣州最寬的馬路,在上圖可見。且是廣州第一條中間有綠化帶的複式馬路,有「模範馬路」之稱。

此地圖十分斑駁,筆者用放大鏡查看,挈領以下幾點:

1. 早期廣州火車站,就在白雲路的南端。

2. 西關正在蓬勃發展。1923年時,沙面島北岸的馬路,還是「沙基馬路」。

3. 建立於1888年的廣雅書院,民國這段時間名為「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地圖左上角護院河環繞的四方大院)。

4. 珠江上的「海珠島」還在。

5. 大沙頭依然是「島」,還未「上岸」與北岸的海印連成一片。

6. 這時是1923年,廣州城的城牆基本上全部拆除了。

041.

1926年  廣州市圖

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1926年這幅廣州市圖,需與1920的廣州市圖作對比,看起來更有意思。對比如下:

除了表現的位置南北有所側重之外,地標地名大同小異。放大市區部分對比:

市區皆以主要街道勾勒了分布格局,都標註了西關、黃沙、沙面、洲頭咀等。

圖中紅圈為黃埔軍校所在地。

廣州的黃埔軍校創辦於1924年(上圖紅圈處),直至1927年遷武漢,是民國時期的重要事件,1926年版地圖並未標註。

042.

1926年之前  

最新測繪廣州市面馬路區域全圖

一幅細緻的民國廣州地圖。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地圖的具體繪製年份不詳。專家認為,從圖上的地標地名可判斷編繪於民國年間的1920年代,判斷依據為:地圖上仍有第一公園和海珠公園(海珠島於1931年與北岸連成一片);圖中注有新闢二期馬路路線,推斷該圖表現的是廣州拆城牆建馬路的狀況(拆城牆自1918年起,歷時五年)。故判斷此地圖編繪時間不晚於二十世紀30年代。

筆者又根據「1926年7月正式將位於貢院舊址的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這個時間節點,結合本圖貢院舊址依然為「優級師範學堂」(廣東大學之前)判斷:本地圖應在1926年之前成圖,甚至更早。

這時,政府把廣州劃分為十一個區,分別是:第一二三五六區在原老城區範圍內,第四區在大東門外,第七八九十區為今西關荔灣區一帶, 第十一區指今海珠區一帶。

大東門內,惠愛東路(今中山三、四路)的北側和南側,文化氣息濃厚,集聚了三大學宮、學堂,分別是路北的番禺學宮、路南的廣府學宮和優級師範學堂(舊貢院)。

番禺學宮,是今中山四路農講所舊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70年(所處地圖位置見上篇:廣州老地圖<壹>),六百多年來幾經修葺和重建,1926年毛澤東在此舉辦農民運動講習班,1953年起稱為農講所舊址紀念館。

上圖,廣府學宮,始建於宋代,其平面布局與現存的農講所(番禺學宮)基本相同,但規模更大,明清鼎盛時期,範圍在今文德路西側,文明路與中山四路之間的廣闊地帶,即北至今天的第十三中學,南至市一宮,都是在其遺址上建成。

上圖,是「優級師範學堂」的前身「廣東(廣州)貢院」,清代是兩廣舉行鄉試,考選舉人的試場(相當於今高考考場)。鼎盛時期的清代廣東貢院,坐北朝南,北起今廣州中山路,南至文明路,東到越秀中路,西及今中山圖書館東南牆閱報欄,是當時中國的四大貢院之一。

而地圖中的「優級師範學堂」,就是在舊貢院遺址處改建,「優級」即「高等」之意。

1906年,清政府在此設立兩廣優級師範學堂,設文學、史輿、數理化、博物四科及體操專科,並附設有中學、小學、初級師範,供學生實習。1912年2月,該學堂改名為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11月改稱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此地也是後來的廣東大學、中山大學(1926年7月正式定名)前期校址所在地。

此地圖是光和眼鏡公司的贈品,是其最大的亮點。

清末到民初,陸續有眼鏡公司開店營業,其中規模最大、分店最多的是英國人開設的精益眼鏡公司,至民國初期,各大城市皆有其分店,成為光和眼鏡公司的最強勁競爭對手。這幅地圖,就是光和公司的營銷手段——以贈品之名,在地圖上附加公司廣告和分店地址,將舊時稀罕的城市地圖送進尋常百姓家。

圖中塗以黃色的馬路,是指「舊日馬路」和「現築一百英尺馬路」及「現築八十英尺馬路」。塗以紅色的馬路,是「預闢二期馬路」。

筆者用放大鏡窺視圖右側極小字,羅列一小段如下(依原文無標點、無斷句):由市政公所規定開闢第二期馬路路線尺寸(一)為光孝路北由光孝街之淨慧街口起中經光孝街橫貫惠愛西路直過紙行街詩書街又橫貫大德路直達德新街……(十六)為白雲路南由東壕口起經廣九車站就東川馬路東沙馬路至白雲山腳止此路由東濠口起至東川馬路止闊七十尺由東川馬路以上一百五十尺闊……

043.

1927年 廣州市第四期馬路全圖

現藏上海圖書館。

大東門(也叫正東門)外,是今中華廣場、廣州烈士陵園一帶。再往東(中文「四」字的位置),則是今中山醫科大學所在地,再往東等高線圈著的小山崗,是馬棚(彭)崗,在第一篇介紹過(點擊詳見:1856年省城圖,圖018)。

當時東山地區是小山嶺高地,最右側的等高線圈起的,標註「竹絲崗」,即今天執信南路與農林下路之間,從清代鹹豐之前已存在的地名。

上圖,這是沙面島在1861年淪為英法租界後,首次在廣州地圖上出現「租界」二字。

根據圖中已存在和未存在的地標名稱,專家判斷此圖成圖時間在1921年至1925年之間,而筆者經過深入查閱史料,根據地圖上沙基大街已改名為「六月廿三路」,判定此圖成圖時間應在1925年6月23日之後。這個路名,源於1925年6月23日這裡(沙面島北岸原為沙基馬路)發生了沙基慘案,為紀念遇難者,廣東革命政府將該路改名為六月廿三路,後簡稱為六二三路。

044.

1928年  廣州城圖

無意中在網絡看到此圖。年份為網絡提供,未經證實。背景資料未詳。列於此,僅供欣賞。

045.

1928年  廣州街道圖

無意中在網絡看到此圖。年份為網絡提供,未經證實。其它背景資料未詳。列於此,僅供欣賞。

1921年,孫科規劃廣州建設三個公園:廣州第一公園(又稱中央公園,即今人民公園)、廣州第二公園(選址東較場,未建成)、廣州第三公園即海珠公園。本地圖上表現了這個規劃:市中心的中央公園,大東門外的第二公園,海珠島上的海珠公園。據此可判斷此圖的成圖時間,最早不早於1921年,最晚不晚於1931年。

046.

1928年  廣州市區域圖

這幅地圖是不是似曾相識?是的,與1923年版的《廣州市區域圖》幾乎一模一樣,反映了廣州市首次正式確定的完整市區劃界區域內的情況。

1923年版的地圖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上海圖書館,1928年這幅,現藏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無論大體還是細節,都是大同小異。

區域範圍表對比(上圖1923年版,下圖1928年版)1928年版增加了「區域面積表」,註明:擬定區域水陸面積約共二十九萬畝,內水面佔約二萬九千畝,權宜區域水陸面積約共九萬二千畝,內水面佔約一萬一千畝。

047.

1930年  廣州市圖

此圖於1930年製版,是《廣東省十萬分一圖》二百二十五幅分幅圖中的一幅。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兩圖除了字體不一樣,暫時找不到什麼不同。都是重點,則無重點。僅供瀏覽。

048.

1932年  廣州市馬路路線圖

成圖於1932年4月,十分清晰和詳細地描繪了當時廣州市主要街道和馬路所在位置及名稱。現藏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圖中以黃色表示已建成的馬路,紅色表示未建成的馬路。部分街道和馬路用阿拉伯數字標記以便入檔及查詢。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集資興建的中山紀念堂,於1929年1月動工,歷時近兩年建成,坐落于越秀山南面、德宣西路(今東風中路)北側。本地圖成圖於1932年,此時中山紀念堂已竣工,體現在地圖上。

紀念堂北側的三元宮,是道教著名宮觀,始建於公元319年,為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抗戰期間,三元宮遭破壞,所幸後不久得到重修。

三元宮東邊、紀念堂北側,「市立中學校」,即今廣州市第二中學。學校歷史可追溯到1825年的學海堂書院,1930年廣州市立二中正式成立,此地圖成圖之際,市立二中遷往蓬萊路,1947年在應元路現址復辦。

市區段珠江兩岸(上為1926年前後,下為1932年) 

此圖成圖於1932年,上圖對比1926年的地圖,可見這時珠江上的海珠島已經與北岸陸地連為一片了。(據史載,1931年修築今沿江西路,海珠島與北岸相連,從此再無海珠島)

隔著一條寬闊的珠水,此時的芳村,還是遠在廣州市區西南的郊區,交通十分不便。

據《芳村區志》,民國時期,芳村往返廣州老城區靠「橫水渡」過白鵝潭。

對比東山口一帶十年內的變化,上圖來自光和眼鏡公司版本的《廣州市面馬路區域全圖》(1926年之前),下圖為本序號圖(1932年)。

史料記載,廣東貢院舊址在民國時期曾先後是「優等師範學院」(1924年6月之前)、「廣東大學」(1925年3月之前),見上面兩幅對比圖左側紅圈,可見這期間的變化。對比圖的下面一幅圖,黃色圈位置,應為執信中學,未作標註。執信中學是孫中山先生在1921年為紀念民主革命家朱執信先生創辦的一所學校,初名「私立執信學校」,1928年秋,改校名為「執信女子中學」。20年代中期,規劃當時的白雲路(即今東川路)北延,見上圖綠色箭頭所指,下圖這幅1932年的地圖結合今天的實際,這段路並沒有在近期建成,卻在解放前夕建成了一段(見本文最後一幅地圖065)。這個北延的接駁路口,就是今烈士陵園東南門位置。
今中山醫學院位置(下圖藍色圈),1932年已然是「醫科學院」。現址的中山醫,其中一個重要源頭是1909年成立的廣東公醫學堂,後發展成廣東公醫醫科大學,又併入國立廣東大學,隨大學更名,1931年成為中山大學醫學院。

049.

1932年  廣州市道路系統圖

此圖重點在道路系統的設計,與上一幅圖同一年成圖於1932年。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1930年,廣州市工務局首次制訂道路建設規劃,編制了《工務實施計劃》。確定全市61條市區馬路和35條郊區道路。1932年,市設計委員會根據市區發展拓大的狀況,又制定了廣州市區道路系統圖,該系統增加的線路與原定的96條線計劃調整一致,協調各線道路連接及與環線幹線的聯接,並補充續闢58線(市區26線,市郊32線),以平衡市區的發展。

此次道路系統規劃,確定城市道路系統的形式為棋盤式。規定河南劉王殿附近為新市區中心,其南北幹線為子午線,東西幹線用以聯絡粵漢鐵路與黃埔地區,環形幹線用以聯絡市區各縱橫幹道及河北、河南、芳村、大坦沙一帶。這個規劃初步確定了廣州舊市區為大小方格網,外繞環線的網絡系統,成為廣州市道路網絡的雛形。

050.

1933年  廣州市區域圖

此圖編繪於1933年10月,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圖上紅線範圍表示市區繁盛地段,即市地;藍線以內、紅線以外的範圍表示市郊鄉村、多為禾田,居民不多,即鄉地。

海珠橋於1933年2月正式通車。在海珠橋通車之前的兩千年裡,「廣州」,幾乎專指珠江北岸即「河北」的老城和新城,而隔著一條珠江的「河南」,被「鄉下」了一千多年,自1933年海珠橋通車,「河南」終於躍上歷史的舞臺,成為廣州重要的一部分。

建成於這一年(1933年)的海珠橋,首次出現在當年的廣州地圖上。海珠橋是中國第一座鋼橋和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梁,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梁,方便船隻通過。後於1938年被日軍轟炸震壞了開合器,從此再不能開合。1949年廣州解放當日,敗退的國民黨軍隊炸毀了海珠橋。1950年,廣州市政府組織重建海珠橋,後又多次進行修葺,直至今日依舊是珠江上的重要路橋通道。

051.

1936年  新廣州街市詳圖

此圖在1936年初版,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這時海珠橋飛跨珠江兩岸,為「河南」的經濟、生活發展帶來勃勃生機。上面局部圖可見,珠江南岸原本的大片農田已發展為聚居地及配套設施。

052.

1937年  廣州市最新馬路全圖

上圖由廣州的書籍行遠安堂印製發行,這是1937年版。

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據稱廣州市國家檔案館也藏存有該圖。

地圖標註的街巷十分細緻。

作家、學者易中天,曾在2018年擔任一部獨幕話劇的編劇,並在廣州上演,這部話劇名為《模範監獄》,故事的時間恰是1936年前後,而上圖,便有「模範監獄」在「七十二烈士墳」附近,見上圖「公安外界」的「公安」下方。

這時的白雲路北段,已改稱「東川路」(對照五年前地圖,見前文)。

這時的中山醫學院,名為「中山大學醫科」,校園範圍基本已定型(見上圖「十三前鑑分局」的右上方)。

民國時期的多幅地圖,都可見廣州城有多處「義莊」,上面這幅局部圖「十三前鑑分局」的「分局」 二字上方,即可見「杭嘉湖義莊」,即今烈士陵園東南門、東川路口斜對面。「義莊」是古代中國的社會風俗,早期是指宗族所有之田產,義莊設有義宅,供族人借居,後來演變為在移送先人下葬墓地之前的一段時間,義莊提供靈柩或骨殖暫時統一擺放的場所。「杭嘉湖義莊」即是在廣州城的浙江人去世後的一個臨時落腳點。

上圖的「東較場」輕描淡寫,實際上那時剛舉行過廣東省第十三次運動會(下圖),主會場就是東較場——後來的省體育場。(作為體育場館初建於1932年,時稱「廣東省公共運動場」)

「陳塘風月」,代表了民國時期廣州繁華的其中一面。

清末民初,沙基湧附近集中了從四鄉船運穀米到廣州做生意的大商家,雲集不同財力層次、勢力層次的人,造就了陳塘一帶的富貴溫柔鄉。

舊時的陳塘指的是從黃沙到泮塘一帶。「陳塘風月」的中心區域就在六二三路今廣州市中醫院附近,民國時期這裡是廣州的商業鬧市區。據香港《大晚報記者調查報告》文:「廣州陳塘,猶香港之石塘,高等妓女,薈萃於此,俗呼之為'大寨』」。

今昔對比圖,將幾處重點用虛線勾勒或指示:

今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見紅色虛線框,平移至下圖舊地圖對應位置比照),可見。據記載,市一醫院始建於1899年,前身是廣州九大慈善機構之一的城西方便所、方便醫院(見圖中紅色虛線框內左上角)。清末民初,廣州地區曾瘟疫症流行,市民病死無數,屍橫遍野,當時方便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收斂廣州城牆外的屍體。1954年更名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一段舊河湧,1937年尚在。為方便比照,筆者勾勒當時水帶形狀,平移至今地圖對應位置(見上圖),可見當時這段渠湧,穿過今市一醫院院區範圍。

省立第一中學,即今廣雅中學,一百多年來位置和範圍沒變過(見上圖左側比照),但在1937年的地圖上,可見還處於離市區有一段距離的西北近郊。

東風西路,盤福北路以東的一段名為「德宣西路」,以西(即原舊城牆外)在1937年之前尚未通路。

本地圖鮮明地以紅色字標註各警察分局,一共二十八個分局,並以紅線勾勒其轄區,筆者花了點時間,逐個找出來羅列於下,有興趣的讀者找一找自己熟悉的地段當年的所在:

053.

1939年  廣州市圖

無論繪法還是表現內容,此圖皆與民國時期其它地圖不同。此圖由廣東東洋文化研究所於1939年編制,採用立體繪畫法繪圖。

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這個時間,抗日戰爭已爆發兩年,地圖上重點標註的設施、機構、地名,皆具有時代背景。可見圖中重點標註的是寺廟、政府機構、領事館,大部分路名忽略,僅標註重要馬路。

光孝寺西南的長庚路、豐寧路、天平路,連起來就是今人民路。中華北路、中華南路,即新中國成立後的解放路。維新北路,即今起義路。

今北京路,自1920年起稱為永漢路,到1936年,為了紀念胡漢民,將永漢路更名為漢民路,此幅地圖雖為1939年制,但永漢路並未改名。永漢路最北端的「舊財政廳」,至今依然屹立在北京路的最北端,今為廣東省財政廳所在地。

圖中重點標註寺廟和政府機構,另一個重點則是大學。上方的中山大學是指中山醫學院;右下角的嶺南大學,則是位於河南康樂村的今中山大學南校區(校本部)。

054.

1942年  廣州市全圖

這幅地圖雖名為廣州市全圖,實際主要以市區為表現範圍,市區道路為表達重點。出版於1942年,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海珠路、一德路、天成路、光復路、文昌路、龍津路、寶華路、恩寧路、杉木欄路……許多路名沿用至今。

1931年,廣州修築長堤(今沿江西路),將海珠島填埋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上圖,就是解放前的長堤夜色(位置大約在地圖「長堤」二字下方),可見近處的羊城戲院,和遠處紅極一時的一景大酒家(據資料稱,在抗戰前後,一景大酒家是當時的高級酒家,客人多為達官貴人,今早已不復存在)。

張之洞親自營建的廣東造幣廠(詳見本文圖033),這時還在地圖上。實際上,造幣廠在抗戰前已處於時停時鑄的半停工狀態,抗戰勝利後,廠址由兵工署工廠借用,現為廣東省黨校校址。

但筆者認為,此圖中「造幣廠」位置標註錯誤。廣東造幣廠自1889年建成,廠址一直在黃華路口(今黨校校址),即後來的東風路北側,而本地圖則將造幣廠標註於東風路(上圖右藍色虛線)的南側,可見此處原圖有誤。

上圖用虛線描畫的,是現今的東風路,可見當時盤福路以西的東風西路尚未修築;倉邊路以東、越秀北路以西的一段東風中路尚未貫通。

055.

1943年  廣州市最新馬路交通圖

此圖於1943年出版,現藏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自1933年海珠橋建成之後,河南大片地區得到快速發展。洲頭咀附近標示了「新填地」江岸。

下圖,海珠橋連通珠江兩岸,左側為河南,右側河北,遠處為芳村。

今中山醫附屬第一醫院,首次以「中大醫院」的名字出現在地圖上。

創辦於1921年的執信中學(現校址建於1923年),和創辦於1889年的培正中學,直至這時才首次清晰出現在地圖上。

張之洞創辦於光緒年間的廣雅書院(1912年起稱「省立第一中學」),1935年起稱「省立廣雅中學」,地圖上第一次用此校名。

這幅地圖雖名為馬路交通圖,但很注重圈點教育機構,除上述外,多家名校都以最新的校名首次出現在地圖上。

下面兩幅地圖,貌似都在本圖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和補充,羅列一起比照:

056.

1943年  廣州市最新馬路交通圖

057-058.

1946年  最新廣州市馬路交通圖

1948年  最新廣州特別市馬路交通圖

這三幅地圖(1943年-1948年)差別不大。這個時期,正是抗戰後期至解放戰爭時期,市內各機構、道路的變化不明顯。後兩幅圖,各自有明顯的表達側重:

1946年版的交通圖,附上「長途汽車路線」(所謂「長途汽車」,實為市內較長距離的公交路線)。共有九條線路,其中東西幹線七條,南北幹線一條(小北至河南鳳凰崗),環市線一條(太平南繞一圈回到太平南)。

到了1948年,線路增加到十二路。

1948年版的地圖上,當時有人用細線筆手寫了「交通部第六區電信管理局」「廣州供電局」「在此處接入電話所線箱」等文字,由此推斷,此地圖曾被用作標記所鋪設電報、電話線的分布狀況。

059.

1947年  廣州市市場建設分布圖

此圖是在1932年繪製的《廣州市馬路路線圖》的基礎上加注了市場建設的規劃情況。現藏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地圖上用紅色圓點表示「擬建甲種永久市場」,藍色圓點表示「恢復原有市場」,綠色圓點表示「擬建乙種臨時市場」。

060.

1947年  再新大廣州市馬路圖

於1947年4月新編第一版。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信息量相當大的一幅地圖。

地圖上標註有各警察分局,例如沙面是沙面分局,芳村是芳村分局。

珠江北岸標註了天字碼頭、澳門輪船碼頭、香港輪船碼頭、四鄉輪渡碼頭,且相當清晰。

創辦於1905年的南武中學出現在地圖上。

村落布局清楚明朗。寶崗、松崗,果然是高地,塗以藍綠色。

老城中心的「漢民公園」,取名自國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本身乃廣州人),解放後是廣州兒童公園,後在此地發掘出南越國宮署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今為南越王宮博物館。

後來的東風中路(德宣東路)與東風東路,這時尚未貫通,依然在「天官裡」這裡斷開。

黃華路口,自清代一直存在的女老人院,這時名為救濟院,其東側的造幣廠舊址,這時已被兵工署工廠借用。

由廣東大學演變而來的中山大學舊貢院校區(位于越秀中路與德政中路之間的貢院舊址),這時有了附小和附中。

位於中山紀念堂北側的「市一中學校」,即原市立二中(見本文圖048),在這一年復辦。

又是信息量滿屏的一張局部圖。

今區莊,那時叫「區村」(見圖中雲鶴嶺西側)。福金路附近是「福音村」。今農林下路,北段當時叫試驗場路,南段叫下農林路。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墓的西側,已是「淘金坑」。

梅花村住宅區,民國時期被稱為「廣東軍政後院」,當時能「住在東山外的梅花村,非富則貴」,因此留下了民國時期的一批名人宅邸別墅群。

據資料顯示,赫赫有名而「隱居」於此的包括陳濟棠、孫科、林直勉、徐景堂、李揚敬、古應芬、林雲陔、陸匡文、陸幼剛、劉紀文、林翼中、區芳浦等。

據坊間流傳的說法,1949年10月1日,蔣介石正是在梅花村的陳濟棠公館裡,收聽新聞廣播——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

地圖下方的「交通備忘」,信息非常詳實。包含了陸海空交通信息、線路及時刻表,以省內、省港澳為主,國內線也含通往武漢等地的信息。可見地圖編制者的用心,令這幅地圖實用價值劇增。

061.

1947年  廣州市馬路圖

地圖繪製於1947年8月,主要表現道路系統。按圖例所示,圖中以黃色表示「系統路線」,以橙紅色表示已建成的道路,以紫色表示「計劃路線」,詳細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廣州市馬路的建設狀況。

現藏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交通道路網反映了實時的經濟繁榮情況,地圖如實體現了這一點。解放前夕廣州最繁華的地區依然是西關、老城範圍內、老城東門外延伸至梅花村一帶。

今東風路,終於在這幅地圖上得到「貫通」(黃色線道路代表「系統道路」)。

稱作惠愛路(惠愛約)至少一百多年的橫貫老市區東西的主幹道,這時起正式改名「中山路」。

今東風東路的東浚廣場與梅花村住宅區之間,民國時有一座存在許多年的「安老院」。

這是首次在地圖上清晰示意了「天河機場」。實際上天河機場建成啟用於1931年,可能因為軍用機場的建設背景,一直沒有在地圖上明顯標示。1928年12月,民國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航空處撥款40萬元興建,1931年建成啟用。1947年,民航飛機因為白雲機場擴建,改在天河機場起降,直至1949年白雲機場擴建竣工。天河機場位於東郊的天河村,東南面是石牌,北面是瘦狗嶺,因此又名」瘦狗嶺機場「。大致在今天河體育中心的位置。

062.

1947年  六脈渠圖

還記得第一篇裡詳述的清代的兩幅(1790年和1870年)六脈渠圖嗎?
點擊回顧(第一篇,圖012、圖022):廣州地圖(壹)

本圖於1947年,複印自1870年版的清代六脈渠圖(下圖)。現藏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063.

1948年  廣州市街道詳圖

時間來到1948年,廣州尚未解放,這幅圖略顯斑駁,尤其配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地圖現藏於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

本圖除了標註道路等信息,還突出了市內的多處公共設施、綠地公園,可見的有淨慧公園、中央公園(今人民公園)、漢民公園(後來的市兒童公園,今南越王宮博物館)、東較場(今省體育場)、東山公園(今署前路東側)等。

本地圖的最大特點,是標明了當時市內的十二條公共汽車線路(圖中紅線)。學者認為,「民國廣州政府一方面在宏觀上加強對公共汽車業的控制、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在微觀上又遵守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在融資和運營等方面放開民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摘自陳向陽著《民國廣州公共汽車業的運營和管理》)廣州在1946年底成立了廣州時代公共汽車公司,線路從起初的九條線路(詳見本文圖057),至1948年的十二條,大大方便了市民在市區內的生活,為經濟發展提速。

064.

1948年  廣州市馬路計劃圖

此幅地圖,收錄在《廣州市西堤災區土地重建計劃審核案》中,是在1947年《廣州市馬路圖》(見本文圖061)的基礎上加注了「計劃」,並加蓋了「廣州市政府印」(圖正中上方),因此被專家認為該圖獲得了政府認可,主要作重劃廣州西堤災區土地的參考之用。

現藏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從1937年8月起,日軍對廣州進行了長達14個月的轟炸;廣州淪陷後,美機又多番轟炸被日軍控制的廣州城。上文提到的「災區重建」,就是指西堤、黃沙、海珠橋北、南堤等處的一片廢墟。西堤災區就是今文化公園附近區域。

065.

1949年  廣州市最新馬路大地圖

此圖出版於1949年1月,是解放前成圖的最後一份目前能找到的正式的廣州市地圖。現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原「廣府學宮」舊址(見本文圖042),是1933年建成的「市立中山圖書館」,即後來的「孫中山文獻館」,也是今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文德分館。

這時,本圖清晰可見原惠愛路已改名中山路了。

而今東風中路(越秀路以西段),雖在兩年前的地圖上已得到計劃性的貫通,但在1949年這幅地圖上,這一段還未實現貫通。

今廣州市二中,歷史的原因,在這時為「省一中」。

珠江上有許多河沙衝積成的島,名字裡帶著「沙」,例如海心沙、沙面、二沙島、大沙頭……

上圖是大沙頭,在1958年之前是大沙頭島,後經城市規劃、人工填築,與北岸陸地相連(此話留待本系列文章之第三篇《解放後廣州地圖》再作詳述)。

此時是1949年,圖中依舊是千百年來的大沙頭島。大沙頭島最早出現在地圖是1835年的《縣治附省全圖》,當時名為「沙田」(見第一篇文章的圖014)。

而關於大沙頭,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就是大沙頭火車站,也為「廣九車站」。從民國初期到1974年廣州火車站建成啟用之前,大沙頭車站一直是廣州鐵路主要的客運樞紐,見證了廣州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

上圖,標示為「黃埔大道」的橫向馬路,即為今東風東路。

東風東路與中山二路之間,這時存在一段縱向的馬路(見中山大學醫院西側),按比例看,甚至比當時的黃埔大道(今東風東路)更寬闊。這一段馬路如今不存在,早已是廣州烈士陵園公園範圍裡的一部分。

而今繁華廣州的重要部分環市東路、淘金一帶,在1949年的當時,還在不遠的郊區,只在地圖邊緣的山崗上出現「淘金坑」三個字。

本文劃了許多許多重點,但對於浩瀚的廣州文史地圖來說,處處都是不可忽略的重點!這麼想來,我劃的都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有待感興趣的親細細品讀、慢慢發掘……

雯瑾,祖籍潮汕,生長於廣州幾十年,情意綿長,昭然於此。

筆者後話——

第一篇明清時期廣州地圖,筆者花了兩個月才成文,查找資料、整理歸類、年代排序、圖片翻拍、圖片調色、文字撰寫、網文排版、圖文校對……過程中如若發掘到新的資料,加入後再走一遍……

其中的艱巨、飽含的心血,每次回看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所幸得到親們的認可和鼓勵。

截至發出此文之時,第一篇閱讀量11562人(每個微信IP即使打開一百次,也只算一個閱讀量),對比網絡大V們,這個數字微乎其微,卻是扎紮實實的11562,天地可鑑。

感謝每一位閱讀和分享的親!謝謝你們以認識作者為榮,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本文第二篇民國時期廣州地圖,為了提高可讀性,加入了對應時間的廣州老照片,工作量劇增。這次用了一個半月,其中的汗水,只消細讀三分鐘,便能體會其中一二。

不期望更高的閱讀量,只要尚有知音「在看」,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而長達16000字的文章,親能讀至此處,我不勝榮幸,無言感激!

也要感謝我的先生,對我這份情懷、這個愛好給予的無限支持。

相關焦點

  • 【藏●薦】四川造幣廠雙旗幣貳百文
    全球交易平臺推出了【藏·薦】欄目。【藏·薦】欄目藉助全球交易平臺強大的傳播效應,向各位買家推薦經過故宮博物館多名專家甄選的藝術臻品,已經為出手賣家及置購買家牽線搭橋,讓千百件藝術珍品的價值都被發掘與重視並得以在交易中兌現。
  • 驚豔歸來,逛洛陽廣州市場步行街,憶民國往事
    廣州市場步行街,搖身一變,民國風情驚豔了古老的洛陽城。洛陽廣州步行街位於澗西區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廣州市場步行街是90年代洛陽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也是一代人最美好的回憶。關於洛陽廣州市場的歷史,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國家大力發展工業。當時國家共有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區,其中有7個位於洛陽。
  • 民國舊信封的背後 僑領任巖松的往事
    民國舊信封的背後 僑領任巖松的往事 2019/07/24 07:36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楊凡 瀏覽:9320
  • 民國錢幣,民國25年十元紙幣值多少錢?
    民國到現今已經過去百年有餘,能留在歷史長河記憶裡的,唯有那些書籍、民間傳說、人物傳記等,當然還有藝術珍品。後世的我們從這些古時珍寶裡能徹頭徹尾的了解民國之時的風土人情、人物軼事。同樣在收藏界也潛藏著一枚藝術珍品,它便是民國25年十元紙幣,那麼,民國25年十元紙幣值多少錢?
  •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在驚嘆他們收藏之宏富、鑑藏之精準的同時,今天的收藏家也會得到一定的啟示。戰火中的民國收藏風氣盛行,造就了大批名聲大噪的收藏家,他們收藏的逸聞趣事流傳至今,他們因愛而藏,為藏而專,不僅保存下重要的歷史文物資源,還使得這些文化遺產在他們手中發揚光大。
  • 2019年民國九年袁大頭價值多少
    袁大頭的年份版別也是十分多的,九年常見版別有九年精發、九年精發三年背、九年中發、九年中發小嘉禾、九年粗發、九年海南版。此外比較稀疏的版別有九年牛口造7點年、九年缺口造、九年大肩章。九年大頭除海南版外,其餘常見版式的實幣雕工都異常的精美,可以說比三年的天津標準版還美麗,尤以細字版的為甚,無論是字體,人像及嘉禾圖畫都很精緻,這也是九年的一大特色。
  • 民國金融界的「中國往事」
    到「中國往事」四卷本問世,我一眼看中的上下兩卷的《槍炮與貨幣》。因為我知道,終於有人寫史涉獵到金融領域了,儘管怎麼想,這都是塊硬骨頭。接著涉入政界、外交界,最後到金融界,一個「中國往事」的漸進史,大概也是你自己歷史認知的漸進史吧?柏田:哦,漸進,有嗎?先感謝你的閱讀,扯幾句閒話。書出來兩個月了,漸漸有朋友在讀。詩人龐培上個星期發了一條簡訊也有意思,說柏田兄,這是一部民國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啊。孫:比《追憶似水年華》好讀多了。
  • 民國十年袁大頭值多少錢十年銀元圖片及價格一覽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很多人手頭有多餘的資金都選擇做收藏,而且袁大頭銀元就是很多藏家首選藏品之一。另外,因為袁大頭的版本眾多,袁大頭的價格也有所不同。那麼,民國十年袁大頭值多少錢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年袁大頭銀元價值分析:獲悉,袁大頭銀元分為四種:民國三年、民國八年、民國九年、民國十年。
  • 1947年以來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的收藏及著錄
    186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際書籍交換法案,1868年美國政府贈書予中國清政府,1869年同治皇帝回贈包括《本草綱目》和《梅氏叢書》等十種共九百三十三冊中文古籍,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最早的中文收藏。這一批圖書除去西文、日、韓文外,中文圖書中不乏善本古籍,大部分在1949 —1952年間入藏。本書所收,很大一部分是該批來自日本的中文圖書,還有少量1950年後美國的東方學者詹森、施永格夫人和恆慕義等個人捐贈的中文珍本古籍收藏。這些都是王先生當年未曾見到的。
  • 拯救「老廣」記憶 廣州免費發萬份手繪城市記憶地圖
    廣州騎樓模型吸引市民  廣州免費發萬份手繪城市記憶地圖 拯救「老廣」記憶  中新社廣州10月18日電 (廖麗麗 朱海靖)廣州的古城到底有多大?那些已經消失的建築曾經蘊含著怎樣的歷史?又有哪些歷史建築仍然佇立?
  • 理財- 五大天王硬幣收藏價值是多少最高價格超5000元
    近年來,部分已逐漸淡出流通市場的硬幣作為人民幣收藏品的一員,一進入收藏市場就成了收藏者眼中的「香餑餑」,其價值已遠遠超過其面值。那麼,五大天王硬幣收藏價值是多少呢?五大天王硬幣收藏價值是多少?五大天王硬幣收藏價值是多少呢?
  • 上海交大發布歷史地圖信息系統,首批收錄民國地圖四千餘幅
    > 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國防部曾測繪數千幅地圖,以作軍事及民用用途。
  • 廣州有了標準地圖服務平臺
    全國測繪法宣傳日親子研學活動專題文/杜娟、穗規資宣2020年8月29日是第17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2020年8月29日至9月4日又是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為此,8月29日下午,以「檔案·廣州,地圖印記」為主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攜手廣州日報小記者特訓營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舉辦全國測繪法宣傳日親子研學活動,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在廣州國家檔案館·地圖印記館,鋪在地板上的整幅民國期間的老廣州地圖,讓人有一種每走一步都在跨越一條街跨越一段歷史的感覺。
  • 那些年,那些歲月,那些往事
    那些年,那些歲月,那些往事記得上小學時老師讓寫作文,我一個割草的題目硬是寫了幾次,而且每一次都寫得不一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寫都會有新的感受,那種感覺就是很奇妙,就像每天都吃飯一樣那些年我們喜歡用寫過的作業本撕下來摺紙飛機,那時候的我們沒有見到過真正的飛機,總感覺飛機離我們很遙遠,它就像鳥兒在天上一樣的飛著,我們看著它只像一隻鳥,與我們的紙飛機差不多的大小,想想那時候還真的是天真可笑啊。
  • 廣州東山口美食打卡:民國別墅群裡,藏不住的廣式美食誘惑?
    廣州東山口美食打卡:民國別墅群裡,藏不住的廣式美食誘惑?廣州這座城市,可以說是充滿了煙火氣和粵式風情的地方了,不管是大家熟悉的上下九、北京路,還是現代感十足的廣州塔、太古匯,都能讓你印象深刻,而今天言知要給大家帶來的則是民國風滿滿的——東山口。言知上一個公司的老闆就住在東山口,所以聽他時不時說起:「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
  • 福建莆田不知名小村裡藏一私人博物館,10元帶你穿越回民國
    在村裡有個地方,可以讓你穿越回到民國年間,體驗老上海風情,早已不多見的小人書、糧票等等你都能在這裡找到回憶。後黃民國往事珍藏館,珍藏一段流金歲月。後黃「榮之鬲」民國往事珍藏館,地處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後黃村「三山婦產醫院」,這是一幢建於1927年民國風格的建築。
  • 民國十年廣西造幣廠都鑄造了哪些錢幣?
    (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七日,廣西回應革命,宣布獨立。民國元年(1912年)四月,廣西省財政司廢除以銀兩計收辦法,所收雜捐一律改用銀元計算。
  • 紫禁城裡到底藏了多少好照片?最古老的拍攝於1863年,男主角是他
    故宮博物院院藏歷史照片主要由照片和底片構成。其中,照片分為蛋白照片、銀鹽照片、明膠相紙;底片分為玻璃幹板、明膠幹板、膠片卷片,總數接近46000張。就目前研究來看,院藏最古老的照片拍攝於1863年。歷史上,成熟攝影術誕生於1839年,僅僅24年後,攝影術就進入了紫禁城。醇郡王奕譞及侍衛像,攝於1863年,奕譞時年24歲。
  • 徐建平 | 基於地圖數位化的民國政區復原——以1934年版《中華民國新地圖》為例
    由於涉及全國範圍將近兩千縣級單位的校對,以國民政府內政部1935年6月公布的《全國行政區域簡表》(以下簡稱《簡表》)[17]作為參照,首先找出《中華民國新地圖》和《簡表》所列縣名的不同之處,然後依據《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以下簡稱《通史·民國卷》)[18]並配合其他文獻,分析兩者差異的原因並考證《中華民國新地圖》所載縣級政區斷限。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到底有多值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家裡有的看看
    可見銀元的價格是在逐漸的走高的,特別是存世量比較稀少的銀元,更是受到了藏家們的追捧,因此往往能拍出高價。如今,袁大頭的價格應該在1萬元左右,而一些品相好或者有其他特殊之處的銀元的價格,應該就會更高。 那麼,在民國的時候,袁大頭有多大的購買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