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歲的張露露出生在河南洛陽一個普通家庭,由於早產,張露露一出生因患有先天腦幹損傷導致無法和正常人一樣行動生活。因為從小和普通小孩不一樣,張露露上學後都是母親背著去上學的。
身體有殘疾的張露露一直上到小學,家裡為了給她排解寂寞,還特地給她買了電腦,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張露露喜歡上了寫作。雖然身體不便,但她還是堅持用嘴"握筆",由下巴轉動鍵盤,就這樣她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之路。10年時間200萬字,據張露露自己說,自己一天大概能寫2000字左右。雖然不多,但張露露卻樂在其中,她表示自己並不覺得特別辛苦,自己也可以跟他們一樣。
為了更好地投入創造,她可以凌晨起來,一上午不吃不喝,為了寫出更加優秀的長篇小說,她可以將20釐米長的木棍,咬到13釐米,靈感一來就呆坐一上午,即便4000字,對常人來說,非常簡單,可她也只有將嘴巴磨出水泡,才能做到。
總有一群人雖身殘但志不殘,他們都擁有一顆樂觀向上和積極的心,令無數網友感動。張露露的經歷也是許許多多殘疾人群體的一個縮影,雖然上天只給予了他們不完整的身體,但溫暖的陽光依舊會灑向每一個人。張露露雖然先天不幸,但好在她有一個好母親,為了她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上學,母親6年如一日地背著她去學校;看到女兒用嘴敲鍵盤打字,雖然心疼但也支持,因為這是女兒的興趣所在,也是她生活寄託的一部分。
每個人的人生都並非完美,而殘疾人群體的不完美可能體現得更直接,也更殘酷,雖然不能拒絕命運的不幸,但好在面對人生的態度是可以自己做選擇的,張露露的選擇是堅強和樂觀。同樣的,和她一樣身體殘疾但心懷希望的人還有很多。
山西太原的張俊莉在8歲的時候全身癱瘓只能臥病在床,儘管病痛束縛了她的身體行動,但靈魂卻無法束縛,經過刻苦的練習,她用已經萎縮變形的手創作出了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作。張俊莉的不幸遭遇讓人同情,但她身殘志堅的故事也讓人感動。
看到這兒,也有人不免感嘆,現在一些年輕人在精氣神上甚至都比如一些身體殘疾者。和身殘志堅相比,"喪文化"顯然是處在對立面的。自"葛優躺"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後,"喪文化"就逐漸從年輕群體的亞文化領域進入主流,如自嘲"感覺身體被掏空"後的自我頹廢、又或者"我可以頹一會兒,不必裝作總是那麼熱愛生活"等等,"喪文化"中的頹廢特質尤其突出。
有人把"喪文化"看做情緒宣洩的出口,也有人把它當做是失敗的藉口和擋箭牌,看似有些玩世不恭的"喪文化"背後是消極的心理暗示,而一旦這種暗示成為習慣,無疑會對勇氣和決心造成打擊,畢竟在堅持和猶豫退卻之間,後者是更容易做出的選擇。
喪不是一代人的宿命,每一代人都會遇到難題,正如過去人感嘆的"一代不如一代",不同時間節點的年輕人也會感嘆自己所處年代的"水深火熱",但沒有哪一代人的成功是輕鬆的,喪可以是人生的插曲,但不能讓頹喪成為人生的主旋律。在灰心喪氣的時候,想想還有一群身殘但志不殘的人比自己更努力地去笑對人生,因為渴望溫暖所以心向陽光,這樣的心態才能成為"發動機"一般的存在,找對了方向,每個人都有機會寫下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