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高考擴招政策的普遍實施,大學生入學率逐漸提高至80%以上,但這也造成了畢業生數量增多、競爭壓力大、找工作難的局面。即便如此,一些熱門在就業崗位已經飽和的前提下,每年仍有大量考生報考,而醫學類專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考生和家長心目中,醫學專業是一個「香餑餑」,就業前景廣闊,工作收入穩定而且福利待遇還高。事實上醫生的待遇確實讓人羨慕,不過卻有一個前提,能夠享受如此好待遇的醫生,至少也要在縣級以上的重點醫院上班。所以,很多醫學畢業生即使擊破腦袋也要進入縣級醫院上班。
也正因為所有畢業生都想去縣級、市級甚至是省級醫院上班,才導致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逐漸走向沒落。但是,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對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非常需要那些肯紮根農村,為農村醫療服務的醫學生加入。因此,為緩解農村就醫難、醫學人才匱乏的局面,「定向公費醫學生」政策便順勢而生。
所謂「定向公費醫學生」一般是由省財政負責承擔在校生的學費和住宿費,並為他們發放生活補助,但學生畢業後必須前往指定的農村醫療機構從醫,並且還要服務至少4年的時間,期滿合格給編制。這一切都要籤訂協議,如果違約則需償還相關費用。
聽起來,「定向公費醫學生」政策充滿了誘惑力:上學不僅不花錢,還有生活補助,最關鍵的是畢業就分配工作,服務期滿考核合格後還給編制,每一條都讓其它專業的考生羨慕不已。所以,該政策一經實施便受到了考生的歡迎,報考人數非常多。
能夠招收「定向公費醫學生」的院校都是省內「專科醫學院」和「普通本科醫學院」,所以,這些院校的錄取分數線便大幅度的提升,有的醫學院校甚至超出二本線上百分,直逼一本分數線!
可是,當這些定向公費醫學畢業生後,卻紛紛選擇違約,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醫學生主動放棄這麼好的待遇呢?編者認為有以下2點原因。
一、農村工作環境差。
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所以工作地點都在農村鄉鎮。鄉鎮醫院不管是工作環境,還是福利待遇都相對比較差,而且醫療器械的配備很不齊全,甚至連一些常規的檢查都無法進行。估計,這種環境與這些畢業生們的期望值應該有很大的差距。
最主要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醫,自身的水平和素質很難得到有效提高,也無法為今後的晉升提供有利的幫助。所以,農村工作環境差是該類大學生違約的重要原因。
二、把「定向公費醫學生」當作跳板
醫學是熱門專業,報考人數非常多,競爭壓力也很大,成績不突出的考生根本無法被醫學院錄取,所以,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定向醫學公費生」政策,這樣或許還有機會考生一所醫學院校,讀一個醫學專業。
所以,一旦他們考上雖然也會籤訂協議,但會在畢業時不服從安排,也不去規定的基層醫療機構報到上班,轉而去其它地方工作,因為他們已經取得了醫學專業的畢業證。不過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這佔用了名額農村醫療人才的名額,沒有達到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目的。
所以綜上所述,農村工作環境差與畢業生的期望值落差太大,以及想把該政策當作一個跳板,是定向公費醫學畢業生違約的兩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