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11月26-27日,36氪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2019WISE新經濟之王大會,大會下設13大會場,邀請超百位新經濟社群的代表,共同關注新技術、新場景對傳統產業的顛覆與融合,連接初創公司、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傳統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聚焦那些腳踏實地、以夢為馬的未來產業之王的成長和成熟。
在創業者思考什麼項目值得投入時間、人力、物力的時候,投資者也在尋找值得投資的項目。雙方所處角度的不同,必然產生對項目的不同看法。什麼樣的項目值得投資?KIP中國合伙人王平在《出海南亞和東南亞的投資趨勢》中分享了他的觀點:具有投資價值,而非只有經營性價值。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王平分析了出海創業項目的選擇:在哪裡創業,選擇什麼樣的本地化策略。
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王平:各位朋友好!跟大家分享一下KIP過去這些年在出海投資方面的一些經驗,也跟大家分享下,作為投資人,我們是怎麼來思考創業企業,怎麼來思考可以被投的企業的。
介紹一下我們機構,KIP從事風險投資行業今年已是第36年,我們同時管理著45支基金,在全球都有投資。我們是一個比較穩健的基金,有著穩定的收益回報。很多創業者,可能對於基金會有誤解,很少能看到基金退出的數據,因為多數都在說我這個項目賺了十倍二十倍,最終基金能退出的時候,能有一兩倍,兩三倍就不錯了,包括全球最頂級的基金。
這是我們近期投資的一些代表案例,在不同的區域,美國、歐洲、南亞(印度)、東南亞都有投資。在美國投的是高科技硬科技類為主,印度投的是模式類消費相關為主,歐洲的項目則主要是遊戲和特定領域,東南亞也是以創新模式為主,這跟中國的模式比較接近。
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一個非常核心的點——到底什麼樣的企業是有投資價值的?作為創業者和作為投資人,這方面可能會有非常大的認知差異。有一些企業,我們認為是沒有什麼投資價值的,或者說沒有什麼資本價值,就是說作為一個投資人來說,我投一個企業不是來跟你分紅的,我肯定是要把這企業賣掉來盈利。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作為投資人扶持企業一把,由下一個投資人或者企業把股權買走或收購,或者直接IPO讓公眾市場買走。
這個我們叫Bankable Asset,就是這個資產可以被一個你沒有見過面的買家買走。如果你的公司只能被一個熟人買走,那你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什麼樣的企業是有資本價值的呢?
首先它必須有門檻,而且門檻可以越建越高,如果這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門檻能越建越高,那麼就體現出了它的價值。被收購的企業不是最有價值的企業,能夠獨立起來發展壯大,能自己面對資本市場這才是最有價值的企業,即IPO價值,散戶可以買你,機構也可以買。非常重要的一點,企業有市場佔有率,待會我會著重講市場佔有率的問題,它不只是一攤生意。
那麼回過頭來說,什麼叫沒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只有經營性價值的企業?
典型的例子,跨境出口,因為最近有很多說出海型的項目來跟我們談。這裡面有個區別,如果你真的在海外經營,你可能是一個可以投資的標的,否則你是一個貿易商,其實在浙江、廣東做貿易的很多,可能十來個人的小貿易,一年做十幾個億的銷售額,幾千萬的淨利潤。這種就是我說的經營性價值企業,不是說不好,只是沒有投資價值,只是一個貿易商。我會勸這些企業家千萬別來拿創投的錢,因為一旦拿了資本的錢之後,作為投資人會不停地鞭策你,你現在小日子過的挺好的,沒人管你,融資之後就是另一個畫面了。
OEM也是典型資本價值不高的企業。十幾年前,OEM廠商可能還有很多IPO的,那個時候它還有它的價值,因為它做了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但發展到今天,這類企業沒有特別大的難度,除非是非常高精尖的半導體生產才有一定的門檻。和歐美日韓競爭,製造業唯一的競爭壁壘,或者競爭優勢是在人力成本,當人力成本往上拉的時候,那麼它的門檻就不存在了。
此外,靠一個大明星來拉動的企業也是我們經常碰到的資本價值不高的企業。比如一個企業說,他們有一個大V網紅,他可以把銷售額拉得很高,佔了銷售額50%到以上,那麼我作為一個投資者就會想,萬一他不在這裡了,你的企業怎麼辦?你的企業是否能夠傳承,是否能夠到資本市場去?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也許企業會說,我五年以內IPO沒問題,但是,當IPO的時候,此時的投資人們也會想這個問題——這個企業到底怎麼發展?是一直往上走業績倍增,還是到頂點了一落千丈?這個情形近期在科創板頻頻發生了,就是一個企業一上市就不值錢,在美股和港股則更加明顯了,你上市了但沒有人買你的股票,空有一個市值,但是這股票是沒有人買的,這個時候怎麼做?有的企業就自己找幾個朋友把自己IPO份額買了,買完以後怎麼辦呢?不能賣,你一賣,價格掉到底。
另外,我們還遇到過有創業者認為關係是核心的競爭力,我跟某某局的關係好,我們家二叔是委員,這種企業時間都不會長久的,作為投資人,我們並不樂意看到這層關係在,因為沒法衡量關係本身是否可靠以及能維持多久。假設有一天創業者說我不幹了,我退出企業,資本市場是否接受?那層關係會隨著創始人的退出而退出嗎?同樣的,將資源當作是核心競爭力,有特權,有誰的獨家合同,這些並不屬於加分。
KIP是韓國的風投,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大家比較熟悉的韓國企業,現代、三星、起亞、LG、SK、樂天、謎尚,包括巴黎貝甜、多樂之日等等大家以為是歐美企業的品牌。這些企業有一個什麼樣的特點?首先是他們選的市場,要知道韓國只有五千萬人口,相當於兩個北京。如果說你就光做一個韓國市場,你怎麼可能成為全球性的大企業?所以在這些企業誕生的第一天,它的考慮就是如果要成為大企業,就必須全球化的,我的市場就是全球,而不是韓國。這些企業,他們某天被趕出韓國了,離開韓國他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企業,仍然是一個大企業,它並不依賴於本土市場,很多企業的製造工廠都是全球化的。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商學院的老師經常會說,到一個市場以後,你一定要了解當地的文化,了解當地語言,跟當地人聊,你才能夠做好跨國運營。但我在KIP十年期間接觸了大量的韓國公司,有一個點非常有意思,不管在巴西也好、在印度也好、在非洲也好,我發現很多韓國公司在當地國家的首代英文都很一般,更別說了解當地的文化,或者了解當地的語言了,根本就不會。但即便如此,這些企業仍然能在當時市場做到很高的份額,甚至兩三年可以達到20%以上。
這個現象顯然和我們既有的理解相悖,我自己在看出海項目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在大量企業走入全球化的今天,哪些因素才能促使他的成功?是真正了解本地市場,了解文化?是跟本地人打成一片?是文化、是友善、是關係?但其實回頭一想,這些因素對於一個外來人而言,肯定是不如當地人的,所以我看到很多韓企在當地的管理策略都是選用可信的當地人,那麼在市場的浸入上,獲得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裡我想也舉個反例,在杜拜跟一些中東的投資人溝通,他們現在有非常好的招商政策,他們在投資方面也非常激進,也創造了很多財團型的企業和工業型的企業,但是他們的企業沒有一家做到全球化的,或者至少我沒有見到中東某一家企業真正經營得很不錯的。
在觀察的時候,我發現中東企業他們天生有一個優勢,他們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融資成本非常低,任何一個當地人真想要融,都可以。但是他們無法完成心智上的轉變,他們無法相信並且任用一個行業專家,或者是走到境外去。中東本土市場非常小,做企業都需要走到境外,但是在境外他無法相信當地,無法用當地人,企業由一幫中東人在管,發展就相當局限了。
再來看看我們熟悉的中國企業,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要說哪一家做出境非常好,似乎還沒有,這個原因是什麼呢?這裡我們可以先看幾個簡單數據。
你如果要拿下一個市場,你要先看一下它的市場有多大,第二個是看一下它的人均GDP,我們可以對比印度、東南亞、中國,可以看到印度正在迅速崛起。人口增長率在這個圖上是非常關鍵的,GDP的增長,也是重點,一旦GDP開始往下掉的時候,就是很危險的信號。
有次我碰到創業者跟我聊的時候,他說我要去蒙古創業,蒙古有300多萬人口。但知道嗎?中國的蒙古族人口遠遠超過蒙古人口,海澱區的常住人口都有300多萬,去蒙古創業是不是還不如在海澱區創業?或者你在泰國可以,泰國人口6900萬,但還不如河北省的人口數量,人均GDP也不如河北。
所以,如果創業者跟我說我做一個企業只在泰國或者蒙古,那是不是相當於一個企業只在河北或海澱發展?這樣的企業是否有投資價值,值得思考。
最後,拿一個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的產品來做一個案例分享,說回到印度,印度現在的空調使用率只有4-5%,而中國是50%多,臺灣90%多,可見印度的機會非常大,那印度市場主要品牌是什麼呢?這個市場是非常有機會的。假設中國的企業,現在還沒有中國的空調品牌過去,想要在印度明顯有個10倍增長空間的市場,如果你要去打,你考慮怎麼打?你怎麼拿下來5%的市場份額?或者20%的市場份額?
對比一下中國的數據,中國的數據可能跟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我在之前也認為中國應該是被本土品牌整體拿下來的,結果我後來發現,其實中國的本土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如印度本土品牌的市場有率高呢。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