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後宮,總是脫離不了勾心鬥角、陰謀詭計。但不管是當年的《金枝欲孽》,還是近幾年的《甄嬛傳》和《如懿傳》,總也少不了一些「無腦」人設的存在。比如《甄嬛傳》裡的齊妃,人稱「齊二哈」,活脫脫將王炸的拍打的稀巴爛。還有人稱「四季姐」的夏冬春,高調的出場,兩集不到就慘敗下線。
全劇中太后在皇上身邊安插了三個「眼線」,一明兩暗。太后安插眼線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涉及太后及其家族利益的大事上,能幫助其窺探皇上的聖意,並能適時地向皇上進言。
先說說玫嬪,玫嬪小有姿色,也很有能耐,要不然一個南府琵琶妓,怎麼就因為彈了幾場琵琶就被皇上看中,還誇其聰明伶俐呢!而且玫嬪雖並不算出挑,但在蒙古求娶嫡親公主下嫁這件事情上,還是憑藉自己的小心機幫助太后窺探到一些信息的。
再說說舒嬪,舒嬪若不是太后的人,依舒嬪自身的才華及對皇上的一片痴心,榮寵自然是不會少的。奈何因為皇上忌憚太后,舒嬪最終還是因為「坐胎藥」的事情,引火自焚了。雖然舒嬪對太后也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最起碼證明太后還是有眼光的。
今日說一說《如懿傳》中的慶貴人。原名陸沐萍,被太后抬舉,是太后明著舉薦給皇上的第一人。
首先說說這個慶貴人出場的造型。青春年少著粉色服飾並沒有錯,只是卻留著這樣厚重而又奇葩的劉海,本想顯得自己年少,卻不知一眼就讓人覺得笨拙。皇上看她的眼神,滿滿的厭棄,卻又礙於是太后舉薦,不得不留下。活脫脫就是吃不下,又不得不咽下去的感覺。
再來看看今日要說的這位主角。論樣貌,自然比不上玫嬪及舒嬪。論才華,劇中並未提及慶貴人會吟詩作畫。論才藝,劇中玫嬪與慶貴人二人曾一同以歌舞為皇上助興,但生生地被炩嬪比下去。
論智商,太后舉薦慶貴人,也並沒有起到她想達到的目的,既並能窺探到聖意,也沒能替太后進言。
論情商,如懿死後,太監向皇上稟報,此時正是慶貴人在皇上身邊伺候。慶貴人不顧惜皇上的感受,也不顧惜自己嬪妃的身份,居然對已失去的皇后行為大加指責。惹得皇上怒吼「滾出去」。這樣的情商,若不是太后的庇護,怎能在後宮存活那麼久?這樣一看,這位慶貴人,確實身無長物。
接下來想探討一下為何編劇要讓劇中有這樣一個人物存在。我僅想到劇中有一個場景是慶貴人存在的意義體現。玫嬪被皇上發現是太后的人,指使玫嬪臨死前往太后的另一個眼線慶貴人的藥裡下藥,導致慶貴人不能生育。皇上這一舉措,證明了皇上與太后的嫌隙早已存在,同時也證明了皇上的計謀。其他有慶貴人存在的場景,我個人覺得發生在慶貴人身上的任何一句臺詞都可以安插到別的嬪妃身上得以體現。
也許太后也知道慶貴人並沒有太大的用途,所以後來又舉薦了才藝、相貌都更出色的舒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