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粒的女兒今年剛升五年級,課業應該相對來說更加的繁重。可她卻發現女兒放學回家後,玩的時間比做作業還多。起初還以為學校給孩子"減負"了。第一次月考成績出來,黃粒一看女兒排倒數,就找來談話。
黃粒:"你這分數什麼情況?是不是上課沒聽懂?
女兒:"老師講的太快了,我都跟不上!"
黃粒:"我看你平時作業做的挺快啊,還以為都會呢!"
女兒:"我那都是拿手機邊做邊查的,現在軟體一查就出來了,所以作業很快就寫完了。"
黃粒聽到"邊做邊查",心中開始不安,擔心孩子以後對解題軟體的依賴越來越深。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上的軟體也變得越來越實用,解題軟體原本是幫助家長和孩子,更快的找到正確答案。可沒想到,孩子經常用反而產生了依賴,與抄作業的工具無異。那孩子為什麼會依賴解題軟體呢?
孩子為什麼會依賴解題軟體?
做作業不獨立,孩子多半是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路徑依賴"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簡而言之,一旦進入到某一種行為模式,就會產生依賴,並且長期做下去。
剛開始,我們或許是想要找一個難題的答案,後來發現軟體的便利後,便逐漸變得不想思考。看到一道題目,第一時間腦袋裡沒有想法,下一秒就會直接打開解題軟體。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一直開著軟體寫作業了。這就好比,拿著一本參考答案來解題,對學習的幫助並不大。
依賴解題軟體有哪些弊端?
老師布置作業,目的就是來檢查學生們知識掌握的程度。我們若是沒有擺正態度,好好對待,我們就不知道自己哪裡還沒學會。等到考試,我們也只是自食其果。
另外,學習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我們只有在其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才能有動力繼續學下去。那成就感從何而來呢?多數是靠攻克學習難關來的,如果你在碰到學習阻礙時,憑藉一己之力克服了,心裡是不是充滿成就感?而如果一直依賴解題軟體,我們心中便不會有太多的起伏,只是每天機械般的完成作業。
大寶對珠算並不是很擅長,但他每次對待作業都很認真。有一回老師布置的題目比較難,他坐在桌子前冥思苦想,約有十來分鐘。後面成功解答,他高興的都合不攏嘴了,還說自己越來越喜歡做珠算了!
所以說依賴解題軟體,不僅僅讓我們失去"自查"的機會,也讓我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學習的成就感。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獨立寫作業的習慣?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該讓每個人竭力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依賴任何人,無論他怎樣愛這個人,怎樣相信他。
我們應當讓孩子養成獨立寫作業的習慣:
控制app的使用
父母要嚴格的控制app的使用,在做作業前不要放在孩子身邊。儘量等到他們做完並思考多次後,再讓他們使用。
餘楓做作業一般都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複習今天學的知識,接著去做對應的作業,最後再來檢查作業。app的使用可以留在最後檢查時來使用,看解題軟體時也有一定的技巧。不要光顧著看最後的答案,解題的思路和分析才是最關鍵的。
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學習計劃
每家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能力都不同,家長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計劃。想要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那就得讓他們嘗到學習的樂趣。學習基礎較差的,可以從鞏固基礎入手。只要每周能夠有具體的進步,那麼就能讓孩子重拾學習的自信心,否則目標定的太高,他們就會臨陣退縮。
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成績再差的學生,也有他自己的優勢。父母應當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學會去肯定自己,並且擴大優勢。這樣能增強他們學習的信信,不會消極倦怠。
ps:要注意平時少一些嘮叨,他們並不會因為你多說幾句,成績就多幾分。
枕邊育兒寄語:
孔子在《論語》中就提到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孩子學了卻又不思考,那是"無效的學習"。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應當是這樣的:了解—學習—實踐/驗證—掌握,只有多次的實踐和驗證,才能證明自己已經掌握了。你們家孩子會用解題軟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