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本文圖片均由 劉子燁 攝
10月14日,在黃浦區思南公館「思南文學之家」,市政協特邀界別和黃浦區政協聯合舉辦「建築可閱讀」主題讀書分享會。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出席。
《建築可閱讀》共收錄上海地區56處知名建築,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中英文雙語,介紹每一處建築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時代意義,旨在以建築為載體,生動詮釋「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的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當天,著名作家陳丹燕應邀作讀書分享。
「作為一個上海人,我很自豪,因為這座城市裡有這麼多不同種類的建築。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能夠有機拼貼在一起,那麼整個城市的畫面會很美。這個不是所謂的『好看』,而是『豐富而優美。』」陳丹燕說,一樁單獨的建築,可閱讀的內容也許只有兩三頁紙,如果再加上周圍的街區、這棟房子誕生時的歷史、市民對房子的熱愛,那麼才會形成一本「可閱讀的書」。
陳丹燕的分享,喚起了聽眾對於城市更新改造、歷史建築保護的思考。市、區政協委員紛紛拿起話筒,與陳丹燕交流互動。
近年來,一些著名歷史建築成了「網紅打卡地」。有聽眾提出,一些不那麼著名的、但同樣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在保護保留上也應受到關注和重視,因為他們同樣是上海市民的情感記憶紐帶。
「歷史是往前走的,歷史不能跳著走,這就需要我們保留每個階段的歷史建築。」陳丹燕說,「拆」歷史建築要慎之又慎。
亦有聽眾提問,從建築本身及美學角度看,人類對於建築藝術多樣化的包容性和人類對於建築審美標準趨同性,這兩者之間應如何把握好分寸和度?即:若過分強調「多樣性的包容」,甚至走向極致,這意味著任何一幢建築任何一條道路都不能拆、不能改,那麼如何進行城市更新?「留著」才是最大包容。而事實上,人類的審美總是有其比較相同一致標準認同部分的,「好」的就留,「醜」的就拆,兩者的分寸應如何把握好?
「站在作家的審美角度,當然是提倡『多樣性』『多元化』了。」陳丹燕笑著說。同時她表示,如果是站在城市管理者的立場,肯定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城市是不斷發展的,一些歷史建築舊了、破了、壞了,變成危房了,肯定要採取行動的。對其「拆、改、留」,一定要做好評估和界定。
「城市更新和歷史建築保護,應該是政府部門、市民、規劃師、學者、作家集體工作的成果。如果只聽某一方面的意見是做不好的,要廣納良言。」她說。
「這場讀書活動有分享、有互動,效果很好。」市政協常委駱新表示,推動城市更新改造,需要各方充分溝通,即使不能完全達成共識,但也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觀點差異性,使這項工作在「社會相對平穩、審美相對一致」的前提下推進。對此,政協委員應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與各方充分溝通交流,起到「潤滑劑」的作用。
會前,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了「市政協特邀界邀你讀書」「黃浦政協委員思南讀書之家」的揭牌儀式。今後,這裡將成為市政協特邀界別、黃浦區政協開展讀書活動的重要載體,同時成為黃浦區政協打造「書香政協」的重要支撐。未來,區政協計劃開展「閱讀老城廂」「閱讀外灘」「閱讀豫園海上梨園」等一系列讀書活動。
文:政協頭條記者 劉子燁 見習記者 董瀟韓
原標題:《思南公館「建築可閱讀」讀書分享會:「歷史建築保護要廣納良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