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官網下發最新通知,由人社部和國家衛健委共同研究起草的《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正式發布,重點改革以往評審標準過於強調論文、實踐導向性不強、重視臨床不夠等問題,其中多項改革涉及到護理職稱,意義重大。護理人平臺整理相關內容如下:
1、明確各級別職稱名稱。
《意見稿》明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設初級、中級、高級,初級分設士級和師級,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劃分醫、藥、護、技四個專業類別。護理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促進衛生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可視同取得護士職稱。
2、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等傾向。
《意見稿》提出,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申報的必要條件。科學合理對待論文,在職稱評審和崗位聘任各個環節,不得把論文篇數和SCI(科學引文索引)等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評審的直接依據。對在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的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與職稱評審直接掛鈎。
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臨床病案、手術視頻、護理案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情況報告、論文、衛生標準、技術規範、科普作品、技術專利等均可作為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
4、基層護師可提前一年參加中級考試
《意見稿》明確,凡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護師,可提前一年參加相應專業的中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對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論文、科研和職稱外語不作要求。
5、這些護士可能直接聘為護師職稱
《意見稿》附件中提出,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從事護士執業活動滿一年,可直接聘任護師職稱。如果《意見稿》徵求意見通過後沒有改動,這對於本科畢業的護士來說是非常大的利好消息。
6、高級職稱可能會增加學歷要求
《意見稿》在附件中對副主任護師及主任護師的學歷及年限要求作出規定。其中副主任護師沒有提及專科學歷護士需要的工作年限;主任護師只提到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護士的年限要求。
副主任護師: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護師職務滿5年;或具備大專學歷,受聘擔任主管護師職務滿7年。
主任護師: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護師職務滿5年。
7、正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評審方式
副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正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評審方式,建立完善以同行專家評議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具體辦法由省級衛生健康部門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確定。
附源文件:
(向上滑動啟閱)
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是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中堅力量。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現就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遵循衛生健康行業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以促進人才發展為目標,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為科學客觀公正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制度保障,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醫德醫風放在人才評價首位,充分發揮職稱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鑽研醫術、弘揚醫德、匡正醫風。
2.堅持實踐導向、科學評價。突出實踐能力業績導向,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傾向,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紮根防病治病一線。
3.堅持以用為本、服務發展。圍繞用好用活人才,促進人才評價與使用相結合,滿足各類用人單位選才用才需要,服務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二、主要內容
(一)健全評價體系
1.明確各級別職稱名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設初級、中級、高級,初級分設士級和師級,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劃分醫、藥、護、技四個專業類別。醫療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醫士、醫師、主治(主管)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藥學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藥士、藥師、主管藥師、副主任藥師、主任藥師;護理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技術人員各級別職稱名稱分別為:技士、技師、主管技師、副主任技師、主任技師。
2.促進衛生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護士條例》參加醫師、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可視同取得醫士職稱;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可視同取得醫師職稱;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可視同取得護士職稱。
3.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圍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需要和醫學學科發展,調整職稱全國統一考試或評審專業,並做好與醫學教育的銜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負責調整中、初級職稱考試專業。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衛生健康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高級職稱評審專業。
(二)完善評價標準
1.注重醫德醫風考核。加強對醫德醫風和從業行為的評價,將醫務人員在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表現作為醫德醫風考核的重要內容。用人單位須建立健全醫德醫風考核制度,將利用職務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財物或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等行為納入考核範圍。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2.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針對衛生行業實踐性強的特點,重點評價臨床實踐和疾病預防控制等業務工作的數量和質量,按照醫、藥、護、技四個專業類別分別制定評價標準。將門診工作時間、現場工作時間、收治病人數量、手術數量、護理工作時間等作為申報條件,將治療效果、手術難度、手術質量、住院費用等作為重要指標進行量化評價,科學準確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執業能力和水平。對公共衛生類別醫師單獨制定評價標準,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處置、技術規範和標準指南制定、健康教育和科普、循證決策、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能力。
3.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等傾向。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申報的必要條件。科學合理對待論文,在職稱評審和崗位聘任各個環節,不得把論文篇數和SCI(科學引文索引)等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評審的直接依據。對在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的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與職稱評審直接掛鈎。
4.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臨床病案、手術視頻、護理案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情況報告、論文、衛生標準、技術規範、科普作品、技術專利等均可作為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
(三)創新評價機制
1.完善職稱評價方式。中、初級職稱繼續實行以考代評,考試實行全國統一組織,已開考專業不再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審或認定,各省(區、市)可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衛生健康部門確定本地區聘用標準。副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正高級職稱原則上採取評審方式,建立完善以同行專家評議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具體辦法由省級衛生健康部門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確定。
2.暢通職稱評價渠道。社會辦醫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申報、評審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待遇,不受戶籍、人事檔案、不同辦醫主體等限制。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內的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申報、評審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3.提升職稱工作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收集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工作量、病案、績效考核、工作時間等數據,作為職稱評價的重要依據。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職稱申報、職稱評審、證書查詢驗證等工作。中、初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高級職稱評審結果納入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化註冊信息系統。
(四)促進評價與使用相結合
1.合理確定評聘模式。各地充分考慮現有評聘模式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需求,保持政策延續性,確定醫療衛生機構採取評聘分開或評聘結合模式。
2.落實單位用人自主權。用人單位根據職稱評審結果合理使用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實現職稱評審結果與崗位聘用、考核、晉升等銜接。健全聘期考核制度,加強聘後管理,在崗位聘用中實現人員能上能下。
3.優化崗位結構比例。根據衛生健康行業特點,按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際在崗人員數科學設置崗位,合理增加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高級崗位比例,拓寬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
(五)鼓勵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1.完善基層評價標準。凡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醫師、護師,可提前一年參加相應專業的中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本科及以上學歷、經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併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對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論文、科研和職稱外語不作要求。對長期在基層服務、業績突出、表現優秀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
2.改進評價方式。各地可單獨設立基層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取得的職稱限定在艱苦邊遠地區或基層有效。
3.落實服務基層制度。執業醫師晉升為副高級職稱的,應當有累計一年以上在縣級以下或者對口支援的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歷。援外、援藏、援疆、援青以及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表現優秀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
(六)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
1.推動完善行業管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衛生健康部門負責職稱政策制定、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等工作。國務院各部門、中央企業和全國性行業協會學會等組建的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和評價標準,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核准備案。高校附屬醫院等其他用人單位確需組建衛生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委員會和評價標準按照職稱評審管理權限由省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衛生健康部門核准備案。
2.下放職稱評審權限。以確保評審質量為前提,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權。醫療水平高、技術能力強、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評審意願的三級醫院和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試點開展高級職稱自主評審。積極發揮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在職稱評審和評價標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3.加強全過程監督。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實行職稱評審迴避制度。健全職稱評審委員會、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工作程序和評審規則,嚴肅評審紀律,明確工作人員和評審專家責任。實行職稱評審公開、公示制度,落實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建立職稱評審巡查制度,建立複查、投訴、倒查追責機制,加強對自主評審單位的監管,對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評審權予以收回。
三、組織實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職稱制度改革涉及廣大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強、涉及面廣、複雜敏感。各地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職責,確保改革平穩順利推進。
(二)精心組織,穩慎推進。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衛生健康部門要精心組織、密切配合,結合本地實際,紮實做好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實,認真總結經驗,及時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
(三)加強宣傳,營造環境。各地要深入細緻地做好職稱政策的宣傳與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做好輿論引導,營造有利於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圍。
本意見適用於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附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基本標準
附件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基本標準
一、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自覺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協作精神、敬業精神和醫德醫風。
二、身心健康,心理素質良好,能全面履行崗位職責。
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醫療類、護理類職稱,應取得相應職業資格,並按規定進行註冊,取得相應的執業證書。
四、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各層級職稱,除必須達到上述基本條件外,還應分別具備以下條件。
(一)初級職稱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可視同取得醫士職稱;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可視同取得醫師職稱。
按照《護士條例》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可視同取得護士職稱;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從事護士執業活動滿一年,可直接聘任護師職稱。具備大專學歷,從事護士執業活動滿3年;或具備中專學歷,從事護士執業活動滿5年,可參加護師資格考試。
藥(技)士:具備中專、大專學歷,可參加藥(技)士資格考試。
藥(技)師:具備碩士學位;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從事本專業工作滿1年;或具備大專學歷,擔任藥(技)士職務滿3年;或具備中專學歷,擔任藥(技)士職務滿5年,可參加藥(技)師資格考試。
(二)中級職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符合以下條件的,可報名參加考試:
臨床、口腔、中醫類別主治醫師:具備博士學位,並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或具備碩士學位,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後從事醫療執業活動滿2年;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後從事醫療執業活動滿2年;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醫療執業活動滿4年;或具備大專學歷,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醫療執業活動滿6年;或具備中專學歷,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醫療執業活動滿7年。
公共衛生類別主管醫師:具備博士學位並經執業醫師註冊從事公共衛生執業活動;或具備碩士學位,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公共衛生執業活動滿2年;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公共衛生執業活動滿4年;或具備大專學歷,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公共衛生執業活動滿6年;或具備中專學歷,經執業醫師註冊後從事公共衛生執業活動滿7年。
主管護師:具備博士學位並註冊從事護理執業活動;或具備碩士學位經註冊後從事護理執業活動滿2年;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經註冊後從事護理執業活動滿4年;或具備大專學歷,擔任護師職務滿6年;或具備中專學歷,擔任護師職務滿7年。
主管藥(技)師:具備博士學位;或具備碩士學位從事藥學、技術專業技術工作滿2年;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從事藥學、技術專業技術工作滿4年;或具備大專學歷,擔任藥師或技師職務滿6年;或具備中專學歷,擔任藥師或技師職務滿7年。
(三)副高級職稱
1.副主任醫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治(主管)醫師職務滿5年;或具備大專學歷,在縣級及以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受聘擔任主治(主管)醫師職務滿7年。
完成規定的工作數量要求(詳見附表1)。
(2)專業能力要求
臨床、口腔、中醫類別: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醫療實踐,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範。具有較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熟練正確地救治危重病人,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
基於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從技術能力、質量安全、資源利用、患者管理四個維度,利用診治病種範圍和例數、手術級別和例數、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單病種次均費用等指標,科學準確評價醫生的執業能力和水平。具體指標見附表2。
公共衛生類別: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推廣應用,熟悉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範。具有較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
基於參與的業務工作內容,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能力、計劃方案制定能力、技術規範和標準指南制定能力、業務管理技術報告撰寫能力、健康教育和科普能力、循證決策能力、專業技術成果產出、科研教學能力、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能力等方面,包含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疾病與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分析預警)報告、制定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評估報告、業務工作計劃、技術指導方案制定等內容。
2.副主任護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護師職務滿5年;或具備大專學歷,受聘擔任主管護師職務滿7年。
擔任主管護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工作總計不少於40周,病歷首頁責任護士和質控護士記錄累計不少於480條(急診、重症、手術室、血透、導管室等科室從相應記錄單提取護士記錄)。
(2)專業能力要求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推廣應用,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範。能夠正確按照護理程序開展臨床護理工作,熟練掌握本專科病人的護理要點、治療原則,能熟練地配合醫生搶救本專業危重病人。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護理人員的能力。
3.副主任藥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藥師職務滿5年;或具備大專學歷,受聘擔任主管藥師職務滿7年。
擔任主管藥師職務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藥學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40周。
(2)專業能力要求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推廣應用。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範。能夠參與制定藥物治療方案,對臨床用藥結果做出準確分析,能及時發現並處理處方和醫囑中出現的各種不合理用藥現象,及時提出臨床用藥調整意見。具有指導下級藥師的能力。
4.副主任技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技師職務滿5年;或具備大學專科學歷,受聘擔任主管技師職務滿7年。
擔任主管技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40周。
(2)專業能力要求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推廣應用,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範。具有較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技師的能力。
(四)正高級職稱
1.主任醫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醫師職務滿5年。
完成規定的工作數量要求(詳見附表1)。
(2)專業能力要求
臨床、口腔、中醫類別: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系統掌握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術,並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醫療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
基於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從技術能力、質量安全、資源利用、患者管理四個維度,利用診治病種範圍和例數、手術級別和例數、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單病種次均費用等指標,科學準確評價醫生的執業能力和水平。具體指標見附表2。
公共衛生類別: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系統掌握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術,並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
基於參與的業務工作內容,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能力、計劃方案制定能力、技術規範和標準指南制定能力、業務管理技術報告撰寫能力、健康教育和科普能力、循證決策能力、專業技術成果產出、科研教學能力、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能力等方面,包含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疾病與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分析預警)報告、制定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評估報告、業務工作計劃、技術指導方案制定等內容。
2.主任護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護師職務滿5年。
擔任副主任護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工作總計不少於35周,病歷首頁責任護士和質控護士記錄累計不少於240條(急診、重症、手術室、血透、導管室等科室從相應記錄單提取護士記錄)。
(2)專業能力要求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護師水平的基礎上,精通護理學某一專科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並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臨床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護理人員的能力。
3.主任藥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藥師職務滿5年。
擔任副主任藥師職務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藥學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35周。
(2)專業能力要求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藥師水平的基礎上,精通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並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藥師的能力。
4.主任技師
(1)學歷、資歷及臨床工作量要求
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技師職務滿5年。
擔任副主任技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35周。
(2)專業能力要求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技師水平的基礎上,精通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並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複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技師的能力。
五、工作業績要求。
以下業績成果可作為代表作:
(一)解決本專業複雜問題形成的臨床病案、手術視頻、護理案例、應急處置情況報告、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等。
(二)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術專利。
(三)結合本專業實踐開展科研工作形成的論文等成果。
(四)向大眾普及本專業科學知識形成的科普作品。
(五)參與研究並形成的技術規範或衛生標準。
(六)人才培養工作成效(包括帶教本專業領域的下級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所承擔教學課題和所獲成果等)。
(七)其它可以代表本人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標誌性工作業績。
六、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可適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
附表1
醫師晉升工作量要求
專業
類別評價項目單位晉升
副主任醫師晉升
主任醫師臨床專業
臨床非手術為主臨床專業門診工作量1
(有病房)單元400 600內科學、心血管內科學6、呼吸內科學、消化內科學、血液病學、內分泌學、風溼與臨床免疫學、腎內科學2、傳染病學2、變態反應學、神經內科學6、精神病學、腫瘤內科學、兒科學等,對有病房的皮膚與性病學、康復醫學、疼痛學、老年醫學、全科醫學可參照此執行。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人次1000 1000
門診工作量
(無病房)單元500 800皮膚與性病學、精神病學、康復醫學、疼痛學、老年醫學、全科醫學3等
手術/操作人次人次內鏡50004;
支氣管鏡2005內鏡50004消化內科學、呼吸內科學
手術為主臨床專業門診工作量
(有病房)個400 500外科學、普通外科學、骨外科學、泌尿外科學、小兒外科學、婦產科學、婦科學、產科學、耳鼻咽喉科學、眼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計劃生育學等
300 400胸心外科學、神經外科學、燒傷外科學、整形外科學
專業
類別評價項目單位晉升
副主任醫師晉升
主任醫師臨床專業
臨床手術為主臨床專業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人次400 500胸心外科學(心外)、神經外科學、燒傷外科學
1500 2000外科學、普通外科學、骨外科學、婦產科學、婦科學、產科學、眼科學
600 1000胸心外科學(胸外)、泌尿外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小兒外科學
出院患者手術
/操作人次人次800 1000外科學、普通外科學、骨外科學、眼科學、運動醫學、整形外科學7、計劃生育學7
400 500胸心外科學(胸外),泌尿外科學、小兒外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外科學、婦產科學、婦科學、產科學
200 300胸心外科學(心外)、神經外科學、燒傷外科學
臨床其他臨床專業參與診療患者人數人次1500 1000臨床營養學、重症醫學、麻醉學、疼痛學、急診醫學、臨床醫學檢驗學9
籤發檢查報告份數份7500 5000臨床醫學檢驗學9
份5000 5000放射醫學、超聲醫學
份4000 4000病理學
份2500 3000核醫學
專業
類別評價項目單位晉升
副主任醫師晉升
主任醫師臨床專業
中醫非手術科室門診工作量400 500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組長)1300 1500
手術科室門診工作量400 500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組長)1300 1500
出院患者手術
/操作人次數600 800
口腔無病房科室門診工作量800 800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組長)3000 4000
有病房科室門診工作量400 500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組長)350 500
出院患者手術
/操作人次數300 400
專業
類別評價項目單位晉升
副主任醫師晉升
主任醫師臨床專業
公衛————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40周,其中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不少於60天/年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35周,其中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不少於60天/年
注1:非急診科醫生在5年期間如果輪轉急診科,工作期間按照4小時為一個門診單元數計算。
注2:腎內科學專業透析工作按照4小時為一個門診單元計算;傳染病學專業醫師門診工作量包含發熱門診和腸道門診工作時間,如無病房則放入無病房組。
注3:全科醫學專業醫師門診工作量包含下基層指導工作時間,如無病房則放入無病房組。
注4:內鏡診療5000人次(含內鏡下治療手術,晉升副主任醫師至少500例,晉升主任醫師至少800例,門診患者和出院患者均包括)為消化內科學專業必備的申報條件之一。
注5:呼吸內鏡診療200人次(含呼吸內鏡下檢查與治療,門診患者和出院患者均包括)為呼吸內科學專業必備的申報條件之一。
注6:心血管內科學和神經內科學及其他有介入治療的專業可參照手術為主臨床專業執行
注7:整形外科學和計劃生育學專業的工作量指標不含出院人數,其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數調整為手術/操作人次數(含門診患者和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數)。
注8: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晉升副主任醫師以主刀或一助計算;晉升主任醫師以主刀計算。
注9:臨床醫學檢驗學專業中,形態、血液、微生物等亞專業申報條件為參與診療患者人次數,臨檢、生化、免疫等亞專業的申報條件為籤發檢查報告份數。
附表2
臨床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評價指標
評價維度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指標定義計算方法
技術
能力出院患者病種範圍和例數基本病種覆蓋率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中覆蓋的基本病種數佔本專業所有基本病種數的比例。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覆蓋基本病種數/本專業基本病種總數×100%
基本病種診療人數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基本病種出院人數。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符合本專業基本病種納入條件的出院人數之和
疑難病種覆蓋率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中覆蓋的疑難病種數佔本專業所有疑難病種數的比例。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覆蓋疑難病種數/本專業疑難病種總數×100%
疑難病種診療人數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疑難病種出院人數。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符合本專業疑難病種納入條件的出院人數之和
評價維度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指標定義計算方法
技術
能力出院患者手術難度和例數基本手術覆蓋率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種類數佔所有基本手術(或操作)種類數的比例。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本專業手術(或操作)患者覆蓋基本手術種類數/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種類總數×100%
基本手術人次數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的人次數。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符合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納入條件的手術人次數之和
疑難手術覆蓋率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疑難手術(或操作)種類數佔所有疑難手術(含操作)種類數的比重。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本專業手術(或操作)患者覆蓋疑難手術種類數/本專業疑難手術種類總數×100%
疑難手術人次數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疑難手術(或操作)的人次數。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符合本專業疑難手術(或操作)納入條件的手術人次數之和
評價維度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指標定義計算方法
質量
安全併發症發生率出院患者併發症發生率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間因治療或者施行某種擇期手術或操作而發生併發症的例數佔同期醫師診治的出院人數的比例。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間因治療或者施行某種擇期手術或操作而發生併發症的人數/同期該醫師診治的所有出院人數×100%
資源
利用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日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佔用總床日數/同期該醫師診治的同病種出院人數
患者
管理次均費用住院患者次均費用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平均住院費用。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總住院費用/同期該醫師診治的同病種出院人數
註:1.某專業基本病種、疑難病種、基本手術、疑難手術由專家共識和大數據統計結果形成。
2.手術人次計算:患者在1次住院期間施行多次手術,按實際手術次數統計;在1次手術中涉及多個部位手術的按1次統計。
《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截止至2020年12月15日,如有意見有建議,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官網進入相關頁面反映(網址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cfg/SYzhengqiuyijian/zq_zyjsrygls/202012/t20201201_400677.html)
PS: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您對職稱評審改革有什麼看法?歡迎底部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