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無花果常用樹形及栽培模式
喬峰
無花果(Ficus carica L.)屬於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L.)果樹,聚合果,隱頭花序 ,雌雄異株。 根據所含花的類型和結實情況,分為4 種:野生型(Cap-rifig)、斯密爾那型(Smyrna)、聖比羅型(San Pedro)、普通型(Common fig)。 野生型含雄花和短柱雌花(即蟲癭花),其它類型僅含長柱雌花;斯密爾那型授粉後坐果,普通型為單性結實,聖比羅型秋季花芽分化的果實不需授粉即可坐果,而當年花芽分化的果實需授粉後坐果。 國內栽培的無花果品種為單性結實的普通型。
無花果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多種礦質元素,如維生素 C、胺基酸、蛋白質、鈣、鐵等,並具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無花果有「開胃,止洩痢;治五痔,咽喉痛」的功效,現代醫學證明無花果中含有抑制癌症的物質,如補骨脂素、苯甲醛等。 無花果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發生極少,可綠色無公害栽培。
隨著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斷增加,無花果產業從初級加工到深加工快速發展,栽培面積和銷量也逐年增加。 無花果屬於亞熱帶落葉小喬木,對溫度、溼度等要求嚴格,溫度過低易受凍害,影響產量;溼度過高易落葉落果,影響品質。 南北方氣候不同,無花果的栽培模式也各異。 筆者總結了中國不同區域無花果的栽培樹形、栽培模式,簡介如下,為不同區域無花果種植和發展提供參考。
1 栽培樹形
1.1 叢狀形
定植當年,在距離地面 10cm 短截主幹,促使基部抽生新枝。 選留均勻分散在不同方位的 4 ~6 個新枝做主枝,秋季主枝留 30 ~40cm 修剪。 第 2 年,每主枝上保留 1 ~2 個抽生的新枝,培養為結果枝,秋季在結果枝基部 5cm 處修剪。 第 3 年,上年修剪的結果枝轉為結果母枝,並抽生新結果枝,每主枝保留 1~2 個結果母枝,結果枝共 15 個左右,每年秋季在結果枝基部修剪。 每5 年回縮至主枝 30 ~40cm 處。
樹冠矮小緊湊,無主幹,呈叢生狀。 成形快,修剪簡單,適用於矮化密植和埋土防凍,但枝條密集,通風透光差,影響果實著色和內在品質。
1.2 開心形
定植當年在距地面 30 ~50cm 定幹,促萌發新枝。 選留均勻分布且生長健壯的 3 ~4 個新枝,培養為主枝,長至 40 ~60cm 摘心,萌發側枝 1 ~3 個,秋季在側枝外側芽飽滿處短截;第 2 年,每側枝上萌發1 ~3 個副側枝,第3 年及以後每年對副側枝短截,以促發健壯枝,並剪除過密枝、無用枝及乾枯枝。
樹冠中大,主幹低,結果枝短。 該樹形樹冠通風透光好,利於果實著色和提高果實品質,但修剪複雜,成形慢,冬季不易防寒。
1.3 X 形
定植當年在 30cm 處定幹,選留長勢一致、與行方向成 45°並相互垂直的 4 個枝條作為主枝。 無主幹的植株選留 4 個叢生枝,培養主枝。 秋季對4 個主枝拉枝,使其與地面平行,分別與行方向成 45°,長度在1 ~1.5m。 第2 年,在主枝兩側每隔 20cm 左右培養1 個結果母枝,秋天在結果母枝基部 5cm 處修剪。第3 年在結果母枝上抽生結果枝,每年在結果枝基部或結果母枝處修剪,如主枝或結果母枝老化,應及時更新復壯。
樹冠低矮,無主幹或主幹較低,結果母枝均勻分布在主枝兩側,通風透光好。 修剪簡單,易於冬天防寒;但成形複雜且時間長,主枝長勢不一,結果枝易歪,需拉枝或吊枝(圖1)。
圖 1 無花果 X 形樹形
1.4 Y 形
定植當年定幹30cm,促發分枝,選取與行向垂直的兩分枝做主枝,秋季主枝留 40cm 修剪。 第 2 年在主枝頂端培養 2 個結果母枝,秋季在結果母枝 5cm處短截,第 3 年在結果母枝上培養新的結果枝,秋季短截,每 5 年回縮至主枝 40cm 處。
樹形簡單,僅 2 個結果母枝,每年結果母枝萌發1 ~2 個結果枝,對稱分布在定植行方向兩側,易修剪,成形快,但長勢旺,樹勢強(圖2)。
圖 2 無花果 Y 形樹形
1.5 一字形
定植當年定幹 25cm,選留順行向的兩分枝做主枝;若無主幹,在基部叢生枝中選取 2 個做主枝,秋季修剪至 1m,並拉枝至與地面平行。 第 2 年在主枝兩側每隔 20cm 培養結果母枝,下拉主枝端部的結果母枝,延長主枝,秋季回縮結果母枝至 5cm 左右。 第 3年在結果母枝上培養結果枝,秋季再短截,每 5 年在距主幹 10cm 處回縮。
樹形簡單,主枝與行方向一致,結果母枝均勻分布在主枝兩側,成形快,易修剪;主幹低,易防寒,但兩主枝長勢易不一,結果枝易歪,需吊枝(圖3)。
圖 3 無花果一字形樹形
1.6 H 形
定植當年定幹40cm,選留與行向垂直的兩個芽,待長至 30cm 摘心,促生與行向平行的新枝,並拉至水平;新枝長至1m 摘心,在其上兩側每隔 30cm 留結果枝,每年秋季在結果枝基部 5cm 處修剪,第 2年促生新枝,每5 年在距主幹 10cm 處回縮。
樹形修剪簡單,但樹形培養複雜,主幹多(圖4)。
圖 4 無花果 H 形樹形
2 栽培模式
2.1 露天栽培
中國南北方氣候不同,選擇的無花果露天栽培樹形也不同。 南方冬季氣溫高、空氣溼潤,能安全越冬,在選擇樹形上更注重產量高和管理方便,主要選擇開心形、Y 形;夏季多雨,空氣潮溼易造成病蟲害,如天牛、炭疽病等,要注意防治,如果園配備排水溝,冬季主幹塗抹生石灰。 品種選擇優先考慮果實品質,並注重抗病性、抗澇性。
北方地區冬季嚴寒,無花果易受凍害,影響次年生長和產量。 露天種植要防寒,生產上多選擇樹勢低矮、易防寒的樹形,如叢生形、X 形、一字形。 每年秋季重剪,易於實施防寒措施。 品種選擇首選結果早、成熟期短、抗寒性好的品種。
威海是無花果老產區,地處沿海,冬季氣溫較內陸同緯度地區高,無花果冬季不受凍害,樹形選擇多為開心形,樹勢開張大,結果枝密集,以短結果枝為主,長度一般 30cm 左右,平均結果約 16 個,666.7m2產量可達 2500kg。
2.2 拱棚栽培
拱棚栽培在中國南北方均有使用,但目的不同。南方用於夏季防雨、防鳥,北方用於冬季防寒。 北方拱棚栽培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內陸、河北省河間市等地,樹形一般選擇 X 形、一字形,便於管理和冬季加膜覆蓋。 拱棚內冬季增蓋薄膜能提高溫度,確保免受凍害,且能提早成熟和延長採摘期,3 月上中旬萌芽,7 月中旬果實成熟,11 月中旬落葉,採摘期達4 個月。選擇結果早、果個大的品種,如波姬紅、瑪義斯· 陶芬。
2.3 日光溫室栽培
北方地區日光溫室種植無花果主要採用管理方便的 X 形、一字形,密植栽培,一般 2m ×2m。 日光溫室栽培不受凍害且提早成熟,2 月中上旬萌芽,6 月中旬果實成熟,12 月中旬落葉,採摘期達 5 個月。 品種選擇以結果早、果個大為主。
3 小結
目前無花果整形修剪以重剪為主,如 X 形、一字形,這與無花果的生長結果習性有關。 無花果當年生新枝和上年生枝均可結果,但無花果枝幹含水量高且髓大,易受凍害,低主幹或無主幹的樹形如 X 形、一字形易於防寒,秋季重剪後第 2 年春先營養生長再生殖生長,但樹體矮小、貯藏營養少,不利於營養生長和花芽分化,且絕大部分無花果品種結果節位偏高,一般在 8 ~12 葉開始結果,易降低產量。 北方無花果露天栽培冬季易受凍害,一般重剪、埋土防寒,但發芽期晚和落葉期早,影響產量。設施內(如拱棚、日光溫室)溫度高,能夠避免凍害和延長採收期;無花果休眠期短,早春提早萌芽和結果。 設施栽培成本高,露天種植產量低,但都急需選育抗寒、結果早的品種種植,或改良其樹形或種植方式,提高主幹、增加樹體養分,合理施肥灌溉,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促進花芽分化和降低結果節位。
南方栽培無花果不受凍害影響,應適當提高主幹,選擇 Y 形、開心形或主枝較多的 H 形,通過提高樹幹或增加主幹數量增加樹體養分,促進次年新枝生長和花芽分化。 但夏季多雨,空氣溼度大,需注意排澇和防治病蟲害,合理設置株行距、配置排水溝或避雨栽培。
4 發展建議
無花果起源於地中海沿岸,中國非無花果起源地,缺少雄樹資源和授粉媒介,無花果育種起步較晚。美國 1908 年開始無花果育種,當前以色列已選育出大量新的無花果品種,且現已實現分子輔助育種,日本已完成無花果全基因組測序,定位控制雌樹與雄樹的基因,並實現遠源雜交。
中國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一些科研院所開始積極引進種質資源,陸續開展相關栽培和育種工作。 近年來,中國無花果發展迅猛,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基礎科研工作急需跟進,特別在育種、栽培管理方面。 應擴大種質資源庫,特別是雄樹資源的搜集,針對不同的種植方式確定相應的育種目標,如針對日光溫室栽培選育結果早、樹勢弱、品質好的品種;拱棚栽培選育抗寒、結果早、樹勢弱的品種;露地栽培選育抗寒、抗病、結果早的品種。 研究灌溉、施肥、樹形修剪等影響果實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合理調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完善適應不同地區無花果栽培的技術規程,促進栽培規範化、簡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