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四人歷經磨難,到達西天,其中唐僧封「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鬥戰勝佛」,二人都是「佛」,而豬八戒封「淨壇使者」、沙僧封「金身羅漢」、白龍馬封八部天龍馬。豬八戒對如來表現了不滿,叫屈,但畢竟觀音兌現了對八戒的承諾——「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
而沙僧封羅漢卻沒有兌現承諾,觀音最早對他的承諾是「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從承諾看,只兌現了一半,就是「飛劍不來穿你」,「本職」是沒有恢復的。我們都知道,沙僧的本職是「捲簾大將」,「金身羅漢」離「菩薩」和「佛」還差了幾個檔次,與天庭「大將」也比不了。沙僧為什麼被如此對待呢?
根本原因在於,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對沙僧一路的表現不滿意,很不滿意。原著中的沙僧與電視上的大相逕庭,完全是兩個形象。他內心複雜,看不透、猜不到。這裡不分析沙僧的真實性格,只討論一下他為什麼不討觀音和如來的滿意。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這句話在哪都是真理。試看其具體表現:
1、整個西天之路,沙僧只打死了一名「妖怪」。就是水簾洞假悟空那裡假冒他的猴精,嚴格來說都不算妖怪。因為猴精觸及了他的底線——假冒自己;有人說他還打死了玉面狐狸,那是86版電視劇,原著是豬八戒打死的;
2、出工不出力,體現不出價值。原著中沙僧是牽馬的,豬八戒才是挑擔的,馬是龍馬,很有靈性,哪裡需要人牽,人家比你跑得還溜好吧;他只是在八戒被抓時臨時挑了兩次擔子,這樣看基本上算可有可無了;
3、人生目標低、說話得罪觀音。觀音勸他跟著取經僧時,他反覆強調「若取經僧不來,豈不是誤了我前程也」,他心裡一直想的是回歸天庭體制內,所謂「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他的人生目標只能是「下下」,而且這種心理還得罪了上上級領導觀音;
4、不與時俱進,不求上進。原著在烏巢禪師傳授《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後,唐僧和悟空一路都在消化、體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獲得新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覺悟,這也是唐、孫二人能封佛的重要原因;就連八戒也掌握許多生活實踐經驗:過通天河冰面用布包馬蹄、孫悟空被紅孩兒煙燻他為其推胸順氣、投石入河測深淺等等;而沙僧始終沉溺於之前那段失敗的工作經歷,不思進取,不想擔當,明哲保身。
其實,「打碎琉璃盞」「被貶下界」「每日飛劍穿胸」也並非表面現象,有著一定深意,這無關他為何「沒有被封佛」,就不說了。總而言之,沙僧因為受到之前的打擊,喪失工作積極性,對人對事不上心不積極,做人做事破罐子破摔,這才是他得罪領導、沒有封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