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電子工程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技術綜合了精密機械、控制與驅動、檢測與傳感、系統集成等多項技術,體現 了機械工程與自動化的發展方向之一。本博士學科點現有四個研究方向:產業機器人與柔性 自動化、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工程檢測中的光學方法、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通過這 四個方向的研究實踐,培養具有機電綜合設計和研究能力的 高層次專門人才。本學科點也是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點。碩士學科點設有四個研究方向:機 械製造柔性自動化,產業機器人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和流體測控技術等。
目前本學科在上述研究方向上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國家86 3高技術研究計劃項目8項、面向經濟建設的應用工程項目20多項。研究經費約2000萬元。研 究內容有適應工廠製造環境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工程(如機器人焊接工作站、機器人物流系統 ,機器人化柔性自動裝配系統等)、適應非製造環境作業的特種機器人系統(如核電站熱交換 器檢測微小型機器人、機器人壁面自動清洗系統、基於視覺引導的智慧機器人等)、工廠「 頂層」自動化——CIMS關鍵技術(如計算機輔助設計、工藝編程、製造和產品數據管理等)、 工廠「底層」自動化——FMS(如鈑材柔性製造系統等)、全息/散斑幹涉度量、三維面形傳感 與檢測和納米幹涉檢測、機械的CAD/CAM、優化設計,液壓氣動CAT、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 術等。
本學科帶頭人為龔振邦教授、陳明儀教授、劉謹教授和陳久康教授等。現有高級職稱的教師 2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11人。近年來完成的科研項目主要有:上海機器人、爬壁機 器人、管道檢測微小型機器人、人造筋肌仿生關節驅動、SSI鈑材零件柔性製造系統、彩管 移載機器人系統、箱體柔性製造系統、物流系統、三米絲槓雷射幹涉動態測量儀、數字波面 幹 涉掃描儀、專家系統在模塊化工具機設計中的應用等。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近十多項。 出版學術專著8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其中十多篇被收入SCI等三大檢 索系統。
機械電子工程博士點以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為依託,以相關的研究/實驗室(中心 )、上海市機器人研究所、上海機電一體工程中心、精密機械研究所、CIMS與機器人實驗中 心、機電一體工程實 驗中心、微機械研究中心、特種機器人研究室和液壓氣動實驗室等,作為博士生的培養基地 。
一、導師情況介紹
龔振邦 (男)教授。專業:機械電子工程、精密機械。主要研究領域:機器人 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現任微機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863計劃智能機 器人主題專家組專家、微機電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副組長。美國新墨西多大學機器人研 究室研究教授。 項目獲獎:「精密伺服傳動精度概率統計計算方法」獲電 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高精度大口徑衛星地面站天線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7);「上海Ⅳ號機器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鈑材零件柔性製造系統」 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上海Ⅳ號機器人成果推廣」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鈑材零件柔性製造系統成果推廣」,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榮譽稱 號: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上海市優秀導師;全國有突出貢獻留學歸 國人員;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目前在研的課題:微小型機器人移動、控制、檢 測及系統集成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微型機器人移動技術集成(國家863計劃資 助項目);細小工業管道移動微機器人(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項目)。
聯繫方式:BP:198-21006663;021-56331245 (O)
陳明儀 (男)教授。專業:機械電子工程、光學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工程檢 測中的現代光 學方法。已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二分之一左右為三大檢索系統檢索。獲獎:1982年獲國家 計量總局「國家計量技術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獲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榮譽稱號:1985年被授予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4年被授予「人民教師」獎章和「全國教育系統勞 動模範」稱號。目前承擔的課題:360°辶[HT6,7][JX-*6][KG-1]回[HT][JX*6] 轉表面檢測技術(市科委) ;光學數字顯微幹涉輪廓儀研製(市教委重點項目)。
聯繫方式:021-58897393 (H)
E-mail:mychen@sh163.net
劉 謹 (男)教授。專業: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機械工程中的現 代設計與製造。獲獎: 「專家系統和CAD技術在模塊化工具機上的應用」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自行車多 級飛輪爬鏈性能分析及齒形優化設計」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箱體零件 柔性製造系統(FMS)清洗機的開發研製,獲上海市重點攻關項目先進工作者稱號。目前承擔 的課題:機械裝配線中的圖像處理及模式識別自動檢測裝置的研製開發等項目(上海納鐵福 傳動軸廠)。本人曾是美國密執安大學訪問學者,ASME國際會員,曾先後赴美國、英國、加 拿大、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參加學術交流,已指導碩士生、博士生30餘人。
聯繫方式:021-64378341 (H),021-56331640 (O)
張國賢 (男)教授,博士。專業: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流體傳 動與控制;機電一體化技術;動態系統建模;仿真與優化;機電智能控制;機械設計;計算 流體力學與傳熱學。獲獎:「彈性金屬氟塑料瓦及其在推力軸承上的應用」,1994年獲機械 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榮譽稱號:上海市育才獎(1995)。目前承擔的課題:EMP徑向滑動軸承 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溫室盆載植物營養液智能控制系統(上海市教委);水池浮沫 自動清除系統(閔行自來水公司)。
聯繫方式:021-56331380 (O)
程維明 (男)教授,博士。專業: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領域:精密檢測 ;計算機輔助測 量;精密機械。獲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榮譽稱 號: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目前承擔的課題:微波橡膠硫化生產線控制系統(上海市教委 重點項目);小型管道檢測裝置(國家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等。
聯繫方式:021-59997562 (H),021-56333049
E-mail:wmcheng@yc.shu.edu.cn
二、研究方向
1. 產業機器人與柔性自動化
2. 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
3. 工程檢測中的光學方法
4. 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
三、指導教師
龔振邦教授、陳明儀教授、劉謹教授、張國賢教授、程維明教授
四、招生人數:15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
2. ①高等數學(含微積分、微分方程、計算方法、數理方程)
②計算方法
③現代控制理論
④C語言程序設計
①~④任選一門
3. ①機器人技術
②現代設計及製造
③計算機輔助設計
④微機控制
⑤工程光學
⑥流體動力控制
①~⑥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高等數學》 同濟大學高數組 高教出版社
《數值分析》 顏慶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1996
《數學物理方法》 梁昆淼 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動控制原理》 下冊 李友善 國防工業出版社
《C語言程序設計》 譚浩強 清華大學出版社
《機器人機械設計》 龔振邦 電子工業出版社
《CAD/CAM原理》 任仲貴 清華大學出版社
《微機控制技術》 焦尚仁 輕工出版社
《計量工程光學》 徐家驊 機械工業出版社
《液壓伺服控制系統》 王春行 機械工業出版社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是上海市重點學科,以現代設計方法和先進位造技術為主,研究現代機 械 設計理論及方法,探索將現代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現代管理等科技成果,綜合 應 用於設計與製造的全過程,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生產,取得理想技術經濟 效 果的目標。本學科緊密聯繫經濟技術發展,主要研究摩擦學與現代支承系統、現代設計方法 、機械動力學與機械強度、機電一體化理論與技術、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工業機器人及其 智能化等。通過上述各個方向的研究實踐,培養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綜合性強的教學、科 研高級專門人才。
本學科目前在上述的研究方向上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與上海市重點攻關 研究課題及其他面向經濟建設的應用工程項目20多項,並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 香港等 國家和地區有多項合作研究項目,科研經費充裕。目前在研的內容有:軸承理論和資料庫及 CAD 技術、轉子軸承系統非線性動力仿真技術、磁懸浮理論及磁力軸承技術;核電水泵熱衝擊及 抗震性能、多軸系統的耦合振動、現代自動化製造技術、機械的CAD/CAM/CAT集成軟體系統 、PDM應用及開發、基於CMM的逆向工程、先進位造系統控制與管理、統計工序控制(SPC )技術、機器人控制、機器人性能評估及測試方法、雷射測量三維複雜零件模型重建、複雜 型面的機器視覺測量技術、多傳感器的融合及智能控制、微機械及摩擦學、潤滑理論、特種 潤滑劑等。以上內容大多數屬於國際前沿、國家重點發展的項目,並且有廣泛的應用背景。
機械設計及理論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方明倫教授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學 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委員。學術梯隊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2 0餘人,具有 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10人。本博士點依託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以上海機器人研 究所 、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CIMS和機器人中心、軸承研究室、潤滑研究室、 安全斷裂研究室等作為博士點的培養基地。
一、導師情況介紹
方明倫 (男)教授。專業:機械製造。主要研 究領域: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製造系統自動化和機器人研究應用及開發。獲獎:「上海二 號工業機器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五號工業機器人」獲上海市科技振興一等 獎;「桑塔納汽車汽缸蓋澆注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以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改造 傳統的機械專業」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並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 榮譽稱號。至目前已培養出七名博士獲得學位。四十八名碩士獲得學位。
聯繫方式:021-66133504;021-66133631(O)
裴仁清 (男)教授。專業: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領域:機械製造自動化 。 獲獎:「多功能前庭試驗轉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上海市勞動模範;全 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目前承擔的課題:汽車內飾件質量統計過程控制(SPC)(上海市汽車基 金);塑料內飾件油漆質量SPC(上海離合器總廠汽車附件廠);基於機器視覺的螺紋參數測量 (上海離合器總廠汽車附件廠);設備工況監測及智能聽診器研製(上海捲菸廠)。以靈巧機構 與智能控制為主,研究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的理論及實踐,包括基於網絡的分散設計與製造 ,基於機器視覺的檢測技術及質量控制等領域。
聯繫方式:021-56772064 (H),021-56331385 (O)
陳曉陽 (男)研究員,博士。專業: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領域:摩擦 學、機械設計、微型機械和滾動軸承性能分析。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委員及該 分會潤滑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獲獎:上海市優秀產學研工程項目叄等獎(1997年)。榮譽 稱號: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5年)。目前承擔的課題:大型火電機組轉子支承的非線性 模型研究(973項目子課題);矽微機械動構件間的摩擦學特性與傳力效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用於顯微操作的微執行器開發研究(上海市教委);滾子接觸副脂潤滑工況下的彈流特性 及其凸度優化技術(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
聯繫方式:021-56331386 (O),021-56331937 (H)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長路149號224信箱
E-mail:chen x y@citiz.net
汪希平 (男)研究員,博士。專業: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領域:磁懸 浮理論及電磁軸承技術、機電一體化系統及其控制技術、軸承轉子動力學理論與應用技術、 摩擦學原理及其應用基礎等。目前在研的項目為:磁懸浮支承轉子系統動力學特性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聯繫方式:021-56331386 (O),56658393 (H)
E-mail:wxpshfl@citiz.net
陶德華 (男)教授。專業:機械設計與理論。主要研究領域:摩擦化學與潤 滑化學。獲獎: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上海市重大科技二等獎(1983);國家發 明四等獎(1988);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榮譽稱號:上海市紅旗青年突擊手(1965)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2)。目前承擔的課題:仿生潤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特種 潤滑劑及添加劑(上海大學科技園區)。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98~)。
聯繫方式:021-65269118 (H),021-56331374 (O)
二、研究方向
1. 摩擦學與機械支承系統
2.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3. 機電一體化與機器人控制
4. 現代機械系統計算機輔助工程
5. 微型機電系統的機電學
三、指導教師
方明倫教授、裴仁清教授、陳曉陽研究員、汪希平研究員、陶德華教授
四、招生人數:12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
2. ①高等數學(含微積分、微分方程、計算方法、數理方程)
②計算方法
③現代控制理論
④C語言程序設計
①~④任選一門
3. ①機器人技術
②計算機輔助設計
③現代製造技術
④計算機控制原理
⑤機器動力學
⑥有限元方法
⑦摩擦學原理
①~⑦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高等數學》 同濟大學高數組 高教出版社
《數值分析》 顏慶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6
《數學物理方法》 梁昆淼 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動控制原理》 下冊 李友善 國防工業出版社
《C語言程序設計》 譚浩強 清華大學出版社
《機器人機構設計》 龔振邦 電子工業出版社
《CAD/CAM原理》 任仲貴 清華大學出版社
《微機控制技術》 焦尚仁 輕工出版社
《彈性和塑性力學中的有限元法》 謝貽權 機械工業出版社
《先進位造技術》 張根寶 重慶大學出版社
《機械振動》 季文美 科學教育出版社
《摩擦學原理》 溫濤鑄、清華大學出版社
材料學 080502
本博士點是1998年國家教委的授權點,是上海市教委的重點建設學科,也是我校「211工程 」建設重點學科之一。
本學科點擁有一批業務水平相當高、學術思想活躍的科研隊伍,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18 名( 其中博士生導師8名),副教授38名,並有一大批具有博、碩士學位的青年專家,梯隊結構合 理,有十幾年碩士、博士培養經驗。現學科帶頭人為夏義本教授、董遠達研究員和許珞萍教 授。本學科主要 側重於利用現代理論和實驗技術研究功能薄膜材料、光電子材料、智能材料及相應器件的制 備及應用,研究極端條件下遠離平衡態材料的形成和亞穩相變以及在特定環境下的材料結構 和性能,以相變和形變等強韌化理論為基礎剖析金屬材料的成分、組織、結構和性能之間的 關係,研究核反應堆結構材料的顯微組織與使用性能。研究和開發碳/碳複合材料,特種纖 維材料等。並探索新材料的形成和結構變化的 新理論、製備新工藝及開闢材料在信息、能源、結構、環保等領域中的新應用和新機理。
該學科的研究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四等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4項 。目前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其中重大項 目3項、重點項目1項。此外還有大量課題來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礦企業,特別與上海鋼鐵工業 和汽車行業的企業進行了聯合,促進了新材料應用開發,為地方經濟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學科點自七五以來一直得到市教委三批重點學科經費以及世界銀行貸款的支持,已建立了 從材料製備、結構分析到物性測試等較完整的材料研究與開發基地,如上海高校材料微觀結 構與性能重點開放實驗室、上海市汽車用鋼研究所、熱處理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敏感 功能材料實驗室、發光與光電實驗室以及金相實驗室。已與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科 院上海技物所、冶金所等單位聯合培養來自全國各地20餘名博士研究生,已授博士學位14名 。
一、導師情況介紹
夏義本 (男)教授。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 領域:光電子薄膜材料;半導體材料;無機非金屬複合材料。榮譽稱號:中國光學學會材料 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材料與元器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材料學科評議組委 員。曾在德國維茨堡大學物理所進修二年、弗朗霍夫表面與薄膜研究所高訪半年;在日本東 北大學材料研究所作客員教授一年。目前承擔的課題。高解析度X射線成像——微條氣體室 的研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類金剛石膜的紅外線和界面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 適應ULSI的金剛石膜——氧化鋁複合基材料的研究(上海應用材料研究與發展基金)。
聯繫方式:021-59525532 (O)
E-mail:[ZZ(Z]ybxia@yc.shu.edu.cn[ZZ)]
董遠達 (男)教授。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先進材料製備的非平衡 過程與亞穩材料 (非晶、納米晶)。獲獎:「金屬玻璃的力學性質與結構穩定性」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 獎。榮譽稱號: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 題:大塊金屬玻璃過冷液相區的形變及其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力對 導電聚合物形成的影響(國家863—2項目)。
聯繫方式:021-56779640 (H),66132254(O),66133769(O)
許珞萍 (女)教授。專業:金屬材料。主要研究領域:金屬材料強韌化。
現任「上海汽車金屬材料研究工程中心」主任。
獲獎:「雙相鋼高強度卸扣研製」獲上 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 987);「普低碳雙相鋼線材應用研究」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榮譽稱號:上海市 教衛系統優秀黨員,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優秀個人,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目前承擔的 課題:鋁合金半固態成型技術研究(上海汽車科技 發展基金會及上海匯眾汽車有限公司);中瑞合作熱作模具鋼熱疲勞性能及機理研究(瑞典) ;表面處理對模具鋼熱疲勞影響的機理研究(上海市科委)。本人是重點學科負責人之一,負 責金屬材料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上海市金屬學會及上海市熱處理學會副理事長;兼職汽車 用鋼研究所上海大學方面所長;「熱處理」雜誌編委主任;「國外金屬熱處理」編委副主任 。
聯繫方式:021-56331178 (O)
李 麟 (男)教授,博士。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材料熱力學 ;材料強韌化。目前承擔的課題:氧化鋯氧化鐿氧化鈰陶瓷研究:相關係和材料製備 (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新型相變塑性鋼的研究(上海汽車工業科技發展基金);ZrO2 Y2O3CeO2相圖計算(中科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近五年來發表論文三 十餘篇,專著一本(材料熱力學,科學出版社)。在97、98兩年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被 收入SCI和EI的有6篇,99年被評為「寶鋼教育獎」。
聯繫方式:021-56384599 (H),021-56331472 (O)
蔣雪茵 (女)研究員。專業:固體發光。主要研究領域:平板顯示;信息材料 和器件;有機薄膜電致發光。目前承擔的課題:彩色有機薄膜電致發光研究(上海市教委)。 除本人主持的課題外,還以第一參加者承擔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項(70萬) ,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一項(40萬),這些經費可供使用。
聯繫方式:021-69982586 (O)
孫晉良 (男)高級工程師(教授級),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大學複合材 料研究中心主任。專業:材料學、複合材料。主要研究領域:碳/碳複合材料、碳/碳複合 材料的開發應用及特種紡織材料。獲獎:碳/碳複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委及上海市科技進步獎5項。榮譽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委 、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防科工委先進個人稱號,獲國家紡織工業部先進個人稱號,1986 年國家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國防科工委授予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 譽證章,1992年獲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997年當 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擔的課題:「固體火箭明發動機噴管碳/喉襯材料」(航天、國 家紡織工業局、國防科工委),「碳/碳複合材料X光無損檢驗方法」(國防科工委)等。
周邦新 (男)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大學材料所所長。專業:材 料學、核材料。主要研究領域:核結構材料的應用性能研究;納米永磁材料;織構形成機制 及其在磁性材料中的應用。獲獎:「鋯合金氧化膜中的應力及顯微結構的研究」獲部級二等 獎(1990);「低濃鈾U3SizAl彌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製及批量生產」獲部級一等獎(1999) 。榮譽稱號:1979年獲第二機械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獲核工業總公司中青年有突出 貢獻專家;1991年獲國家特殊津貼;1992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 院院士。目前承擔的課題:改進板型燃料組件鋯合金耐腐蝕性能的研究(核燃料及材料國家 級重點實驗室);鈦合金與不鏽鋼管無應力連接的研究(核燃料及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納米晶複合永磁材料的研究(上海市新材料研究中心)。
聯繫方式:021-56034119 (H),021-56335353 (O)
孟中巖 (男)教授。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電子材料與電子器件; 傳感器與驅動器 ;功能材料智能化及其在微機電系統(MEMS)中的應用。目前承擔的課題:梯度功能壓電獨石 驅動器陶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調諧鐵電/高溫超導多層膜製備科學與微波特性(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
聯繫方式:021-69982301 (O)
馬學鳴 (男)教授,博士。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非晶、納米晶 景。目前承擔的課題:新型開關電源鐵芯研製(上海市科委);新型納米硬質合金研製(上海 市教委)。
聯繫方式:021-56998489 (H),021-56331462 (O)
桑文斌 (男)教授。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制 備科學、特性及應用研究。1989年英國德倫(Durham)大學應用物理系訪問學者兩年。
榮譽稱號: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上海市有色金屬學會半導體材料分會委員。目前承擔 的課題:半導體藍色發光納米材料與器件的探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性能特種 功能晶體的製備、特性及應用研究(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有限元模擬(ANSYS軟體)在集成 電路封裝與失效分析中的應用(與英特爾科技(中國)公司合作研究)。
聯繫方式:021-69982308 (O)
E-mail:wbsang@yc.shu.edu.cn
沈嘉年 (男)研究員。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 領域:納米金屬化物。獲獎:「煉製遼河原油蒸餾裝置停止注鹼工業試驗及有關腐蝕問題研 究」,1992年獲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科技二等獎;1993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工 作 獎。目前承擔的課題:水蒸氣對合金表面熱生長保護性氧化層穩定性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金屬表面熱生長氧化物膜層的物理化學行為(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鐵 基粉未冶金零件質量控制(上海合眾汽車零部件公司)。本人多年從事金屬一氣體高溫反應過 程研究,近年開創了熱氧化生長納米金屬氧化物的思想,目前正致力於將其進一步發展為實 用技術的研究。
聯繫方式:021-56761053 (H),021-56331481 (O)
陳業新 (男)研究員,博士。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材料的氫脆;材 料中的擴散與相變。現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氫脆與應力腐蝕專業委員會委員。目前承 擔的課題:合金元素對LI2型金屬間化合物環境脆性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鈦合金 的氫脆機理研究(核材料及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的關鍵基 礎性問題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要研究人員之一)。
聯繫方式:021-56331481 (O)
毛協民 (男)教授,博士。專業: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凝 固組織及其控制、鑄造工程及其理論基礎和新型結構、功能材料及製備技術。獲國家科技進 步二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四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6項,目前承擔的主 要研究課題有稀土在鑄鋁精變處理中行為的熱學動力學機制(國家自然基金)自生複合高強度 電車線研究(上海市科委)等。現兼任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 會委員,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
聯繫方式:021-56331469(O),021-56336856
E-mail:xmmao@publicb.sta.net.cn
張建成 (男)教授,碩士。專業: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無機非金屬材料; 低維和納米材料物理化學;信息功能複合材料特性研究等。近年來,擔任和參加了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市科委基金重大項目、市科委、教委等各類基金多項,部分成果鑑定達到國際水 平。曾被應邀至歐共體阿維羅大學(葡萄牙)等合作研究,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70餘篇(含專 利),故榮獲學會論文獎、愛迪生與當代專利金獎等。
聯繫方式:021-69982433 (O),69982482 (O),021-65022509
二、研究方向
1. 光電子薄膜材料
2. 先進材料的結構、性能與相變
3. 金屬材料強韌化研究
4. 納米光電材料、彩色有機電致發光的研究
5. 核反應堆結構材料的顯微組織與使用性能
6. 電子材料與器件
7. 信息顯示材料與器件:有機薄膜電致發光器件
8. 半導體發光材料與物理
9. 金屬凝固成型理論及凝固技術
10. 金屬凝固組織及其控制
11. 鑄造工程及其理論基礎
三、指導教師
夏義本教授、董遠達研究員、許珞萍教授、李麟教授、蔣雪茵研究員、周邦新院士、孫晉良 院士、孟中巖教授、馬學鳴教授、桑文斌教授、沈嘉年研究員、陳業新研究員、毛協民教授 、張建成教授
四、招生人數:15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
2. ①固體物理
②物理化學
③電路基礎
④金屬材料熱力學
⑤薄膜材料物理
⑥高等金屬學
①~⑥任選一門
3. ①物理冶金基礎
②材料學
③固體化學
④半導體物理學
⑤固體發光學
⑥晶體物理
⑦粉末冶金原理
⑧金屬凝固原理
①~⑧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固體物理》(上冊) 方俊鑫 陸 棟上海科技出版社
《物理化學》 傅獻彩等 南京大學出版社
《材料物理化學基礎》 董樹岐等 90年版
《薄膜物理》 金原祭主編
《材料熱力學》 徐祖耀 李 麟著 2000年
《金屬物理學》 (第一卷,第二卷) 馮 端等著科學出版社 1990年
《晶體化學》 陳煥矗主編
《固態化學導論》 蘇免曾主編
《半導體物理學》 黃 昆 謝希德主編
《固體發光》 中科大和長春物理所合編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ystals」(中譯本) 《晶體的物理性質》 奈
鋼鐵冶金 080602
鋼鐵冶金專業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建有上海市科委直屬的「上海市鋼鐵冶金新技術開發應用 重點實驗室」,並設有冶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 ,儀器裝備精良,科研條件為國內前列水平,在鋼鐵冶金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新技術的開發 方面成果豐碩顯著。學科帶頭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二次精煉及煉鋼、連鑄新技術,(2)鐵和鐵合金的熔煉新技術,(3)冶金過程數模及仿 真,(4)冶金熔體物理化學及資料庫,(5)純淨鋼和特種鋼研究,(6)金屬的高新製備技術,( 7)金屬凝固技術,(8)冶金中的傳輸理論。現在進行中的科研項目有:鋼液精煉、熔融還原 技術、高合金組元活度及熔渣鍵合結構模型、冶金熔體資料庫、高溫Rama n譜研究、矽鐵脫 鋁技術、電磁連鑄技術、電磁冶金過程數值模擬、超導強磁場下的凝固和材料製備、轉爐及 電弧爐煉鋼過程的計算機仿真、連鑄工藝優化、鋼包爐及其泡沫渣技術、轉爐和電弧爐的計 算機控制、高壓下高合金的還原脫磷和高氮金屬的製備、特種材料的水冷坩堝感應懸浮溶煉 、粉末鍛造技術、氧化物礦石的氫還原等。
本學科點歡迎跨專業報考。
一、導師情況介紹
徐匡迪 (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為上海 大學博士生導師。專業: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 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新流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創造性地解 決了一些關鍵的技術難題,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 和讚賞。是我國噴射冶金技術的開拓者,他提出的真空循環脫氣噴粉技術(RHIJ)引起「 新日鐵」等國外大冶金企業的高度重視,成為國外生產高純管線鋼的重大技術手段,他領導 的超低硫鋼研製和熔融還原不鏽鋼母液的工業試驗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徐匡迪教授先後獲 得國家、冶金部和上海市頒發的重大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7項;出版專著1部,譯著1部;在 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其中國外期刊上21篇);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 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蔣國昌 (男)教授,現任博士後流動站和市高校重點學科負責人。專業 :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高溫熔體結構及物性,材料製備。獲獎:和寶鋼合作在本300 噸鋼包中用程序噴粉技術煉成含硫7ppm的超低硫鋼作為現場指揮,獲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參與不鏽鋼母液熔融還原工業試驗研究,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研 究工作:用於資源綜合利用的高溫熔體基礎研究(市新材料研究中心);冶金熔體模型研究及 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轎車高強零部件的粉末鍛造技術開發(汽車公司)。本人1960年畢 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曾任上海市鋼鐵冶金物化實驗室主任;中國金 屬學會煉鋼、特鋼學會理事,上海市金屬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日本鐵鋼協會會員 ;TMS會員。有專1冊,論文近200餘篇,曾多次獲市科技進步2~3等獎。
聯繫方式:021-56331482,021-56331465,56336036 (O)
E-mail:gcjiang@online.sh.cn
魏季和 (男)教授。專業:鋼鐵冶金;冶金反應工程學。主要研究領域:冶金 過程數學模型及冶金反應工程;鋼和合金的特種冶煉及二次精煉;鋼鐵冶金及其物理化學; 冶金傳輸理論。獲獎: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9屆AIME國際電爐會議最佳論文獎及榮譽 獎;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題:熱力學耦合條件下冶金和材料製備過程 中傳輸現象的數學模擬及優化,子課題:「電磁場作用下金屬兩相流動和凝固(非線性非平 衡)過程數學模擬」、「電渣(非線性非平衡)過程數學模擬」;全氫罩式退火爐BCU控制及過 程數學模擬研究;AOD過程數學模擬及優化。上一個基金項目「爐外真空精煉傳輸現象的研 究」結題後,「鋼液RH精煉過程數學模擬研究」仍在進行中,自籌資金6萬元,並在繼續申 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聯繫方式:021-56382639 (H),021-56336642 (O)
任忠鳴 (男)教授,博士。專業: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電磁冶金;金屬 凝固;連鑄。目前承擔的課題:現代電磁連鑄技術基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超導強磁場誘 生增強纖維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無彎月面電磁連鑄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高緻密度鋼坯電磁連鑄技術(上海市教委)。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表論 文70餘篇。
聯繫方式:021-56331102 (H),021-56331464 (O),021-56336048
E-mail:zmrenb@online.sh.on
丁偉中 (男)教授,博士。專業;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鋼液精煉;冶金 物理化學;鐵合金。目前承擔的課題:鋼液中的氮在非分子態氣氛下的行為(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矽系合金的氧化精煉基礎研究(上海市科委)。
聯繫方式:021-55052557 (H),021-56335768 (O)
翟啟傑 (男)教授。專業: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金屬凝固理論與控制技 術和鑄造合金材料。曾獲國家教委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被評定為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 人。獲得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目前承擔的主要研究課題有 :高潔淨鋼的非均質形核與晶形轉變規律(國家重大技術研究項目);高潔淨鋼液態結構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釩貝氏體球鐵材料(國家九五攻關項目)。曾任北京科技大 學鑄造教研究主任、鑄造研究所所長等職,現任全國高校機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全國鑄造標準化委員會會員。已發表學術論文近80篇,主編出版專著2部。有4個項目通過部 級鑑定,達到國際先進及國內領先水平。
聯繫方式:021-56331218 (O)
E-mail:zhaioffice@china.com
鄧 康 (男)研究員,博士。專業:工程力學,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冶 金反應工程學,電磁冶金學,冶金工程力學。曾主持完成二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獲得 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稱號,並獲一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現主要承擔的課題有:電 力、電子、製冷工業用超級無氧銅的電磁脫氧——電磁連鑄技術(上海市科委),高緻密度管 坯連續鑄造——直接軋制技術(合作開發)等。
聯繫方式:021-56331464 (O),56331102(Fax)
E-mail:dengk2000@163.com
二、研究方向
1. 二次精煉及煉鋼、連鑄新技術
2. 鐵和鐵合金的熔煉新技術
3. 冶金過程數模及仿真
4. 冶金熔體物理化學及資料庫
5. 純淨鋼和特種鋼研究
6. 特種物理場下金屬材料製備技術基礎
7. 金屬凝固理論與控制技術
8. 冶金中的傳輸理論
三、指導教師
徐匡迪院士、蔣國昌教授、魏季和教授、任忠鳴教授、丁偉中教授、翟啟傑教授、鄧康研究 員
四、招生人數:15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
2. ①冶金物理化學
②材料物理化學
③高等金屬學
①~③任選一門
3. ①鋼鐵冶金學(原理、過程、技術)
②金屬凝固原理
①~②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冶金熱力學》 李文超 冶金工業出版社 1995
《金屬學》 宋維錫 冶金工業出版社
《煉鋼學原理》 冶金工業出版社 曲英主編(修訂版)
《金屬凝固原理》 胡漢起 機械工業出版社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080904
本專業是我國第一批博士、碩士授予點,上海市重 點建設學科。1988年開始招收外國來華留學研究生,1995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帶頭人 是我國著名的微波、光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宏嘉教授。他長期致力於微波研究,發展 了耦合波理論,提出「超模式」的概念,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70年代後期開始致力於 單 模光纖研究。在他指導下,1980年研製成單模光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0年代未開始 致力於特種光纖研究,先後研製成雙芯、三芯等多種特種光纖。1998年出版了專著「非常不 規則纖維光學的微波方法」(美國威廉出版社),用統一的觀點處理微波傳輸與光纖傳輸理論 ,在國際上獲得高評價。
本博士點現有博士生導師5名,教授4名,研究員1名,副教授5名,副研究員7名,講師20名 。主要研究方向為,黃宏嘉教授:特種光纖理論與技術,光波與微波結合技術;徐得名教授 :微波、毫米波測量技術及應用,微波與光結合技術,電磁散射;鍾順時教授:現代天線理 論與技術;張文俊教授:電磁散射與瞬態電磁場;
王子華教授:電磁場理論,光波導理論與技術。
自「六·五」至「九·五」期間,該學科點積極承擔了國家科委重點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重點項目、國防科工委、國家標準局和上海市重大攻關項目達數十項。自八十年代以來, 獲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獎、科技進步獎、發明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目前 「九·五」在研主要項目有國防科工委預研項目3項,國家863計劃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項目8項。經過連續三批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該學科點已建成若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 的研究基地,他們是:光纖及現代通信研究所、上海市特種光纖開放實驗室、天線與微波研 究所等。根據「211工程」建設規劃,目前正在籌建「射 頻工程研究中心」。
本專業點重視積極發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已和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 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在國內主辦多次光纖、微波和通信等領域的國際學術 會議。
本博士點自1978年恢復招生以來,已培養了一批來自國外和全國各地的研究生、進修生,至 2000年已授予碩士學位46名,博士學位18名(其中授予來華留學博士3名,留學碩士1名)。
一、導師情況介紹
黃宏嘉 (男)教授,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磁科學院院 士。專業:微波、光纖。主要研究領域:特種光纖理論及其應用。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獎,IEEE MTTS論文獎,全美儀器學會論文獎。發表論文百餘篇,由Wiley,Elsevier,Springer,Martin usNijhoff出版專著多部,獲美國專利三項,中國發明專利多項。擔任國際無線電科學聯 盟場與波委員會和中國區主席,美國微波與光技術國際刊物編委,美國光纖與集成光學國際 刊物執行編委。目前承擔的課題:「光纖波片」的寬帶特性和抗溫度微擾特性的實驗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聯繫方式:021-69982726
徐得名 (男)教授。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主要研究領域:微波、毫米 波技術;微波介 質測量新技術;光控微波器件;微波電路中混沌現象研究。獲獎:1990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 二等獎;1991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目 前承擔主要的課題:Gunn氏振蕩器的混沌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吸波材料電磁 特性測量技術(國防科工委「九五」預研項目)。
聯繫方式:021-56332344
E-mail:dmxun@online.sh.sn
鍾順時 (男)教授。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主要研究領域:現代天線理 論與技術;電磁 兼容;電磁理論。獲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發 明專利1項,省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2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1),並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1 998)。目前承擔的課題:衛星通信天線、有源微帶天線的研究、天線小型化等(國家自然科 學基金、信息產業部及上海市)。現為中國電子學會會士,IEEE高級會員,美國紐約科學院 院士,《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英文版編委,《電波科學學報》編委,全國高校電磁 場研究會常務理事。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20餘篇,著譯4本。
聯繫方式:021-56333171
張文俊 (男)教授,博士。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主要研究領域:電磁散 射與電磁兼容技術 ,並向通信與圖像系統擴展。是上海市十佳啟明星之一,動態圖象壓縮新技術獲上海市98年 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國優秀教師。
目前承擔的課題主要有:色散目標的電磁瞬態特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遠程數字圖象監控 系統、高速光傳輸自愈環系統及相關技術(上海市科委);色散目標的電磁瞬時響應、動態圖 象編碼的質量評價方法(上海市教委)等。
聯繫方式:021-56331965
王子華 (男)研究員。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主要研究領域:光 纖通信;導波光 學;非線性光學。目前承擔的課題:電磁場對細胞信息轉導和間隙連接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一個子課題);非線性平面波導型多信道空間光孤子(上 海市教委項目)。
聯繫方式:021-56333253
二、研究方向
1. 光纖技術與應用
2. 微波與光結合技術
3. 微波毫米波測量新技術
4. 現代天線理論與技術
5. 電磁散射與電磁兼容技術
三、指導教師
黃宏嘉院士、徐得名教授、鍾順時教授、張文俊教授、王子華研究員
四、招生人數:10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
2. ①數學物理方法
②數值分析
①~②任選一門
3. ①高等電磁場理論
②光子學與光電子學
①~②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數學物理方法》 梁昆淼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數值分析》 李慶揚 王能超 易大意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88年
《電磁理論》 樓仁海 符果行 袁敬閎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1966年
《光電子技術導論》 雅裡夫·A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年
通信與信息系統 081001
本專業於1979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1992 年相繼兩屆被確定為上海市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是我校「 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學科。
本專業現有教授23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副教授50名。現學科帶頭人為林如儉教授。主 要的研究方向為:光纖通信與相關技術(林如儉教授、黃肇明教授);數字通信、無線通信與 多媒體技術(陳惠民教授);數字圖像及聲信號處理(王朔中教授);圖像通信與視音頻處理( 張兆楊教授);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莫玉龍教授);聽覺信息處理、語音信號處理和編碼、 語音識別、神經網絡(萬旺根教授);電子系統與多媒體技術(方振和研究員)。
本專業在光纖通信與相關技術方面主要從事高速光纖通信技術和光纖CATV技術的研究,在「 單模光纖四次群通信系統」、「摻餌光纖放大器」、「光弧子通信」、「微波副載波復用光 纖傳輸技術」、「CATV網AMVSB光端機」等項目上取得了優秀成果。在數字通信、無線通 信與多媒體技術方面,從事「數字微波通信」、「蜂窩移動通信監測設備」、「擴頻通信」 、「HFC」網電纜數據機」、「全業務網多媒體系統」等重大項目的研究,取得了優異 成績。在圖像與信息處理方面,「基於子波變換和神經網絡的圖像識別」、「神經網 絡應用基礎研究」、「衛星雲圖處理」、「基於機器視覺原理能見度測試方法」、「神經網 絡在圖像識別和聽覺信息處理中的應用」、「模型基與多視點圖像壓縮編碼研究,視頻對象 分割MPEG—4的應 用」「穩健信息隱藏技術」、「語言編碼和語音識別研究」以及在圖像信號和水聲信號處理 等國家和市級重要項目的研究上獲得重要成果及突破性 進展。在電子系統與信號檢測方面,「PC儀器系統」、「高速公路監控系統」、「微弱信號 檢測」和「光學傳感」等項目上做了許多研究工作。本學科獲得國家級發明獎2項、省部級 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和三等獎22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專著10多部。目前正在進行 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高科技項目,市科委、市教委項目和社會委 託項目等幾十項。
本專業已建有「光纖通信實驗室」、「光波技術實驗室」、「圖象處理實驗室」、「數字視 頻技術實驗室」、「圖 象與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等近10個研究實驗室,正在籌建「現代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和「信 息工程研究中心」。現有實驗用房1500m2、實驗設備資產1000餘萬元,並擁有先進的高級 儀器設備,具有堅實的培養研究生的物質條件。
本專業自79年開始培養研究生以來,已培養碩士研究生300餘名,授予碩士學位182名。199 8年開始招收博士生,現有博士生31名。
一、導師情況介紹
林如儉 (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光纖通信;多 媒體通信;寬帶 綜合業務接入網。獲獎:單模光纖四次群通信實驗系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 ;AMVSB光端機與嘉定光纖CATV科研示範工程,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微波 副載波CATV實用化光傳輸系統,國家863項目,AA級驗收(1995);光波與微波結合技術的研 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A級驗收(1997);全業務網多媒體系統,國家863項目,AB 級驗收(1999)。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題:全業務網多媒體系統產 業化研究、Cable Modem、IP電話等(上海大學與上海華龍信息技術開發中心合作);城市道 路交通監控系統控制策略的研究(上海市博士點基金)。
聯繫方式:021-56332287
陳惠民 (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數字通信技術 ;無線通信系統。獲獎:「移動通信自動監測系統」獲199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七 號信令檢測設備」獲199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1997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 1999年度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目前承擔的課題:電子信息防護系統(上海市教委發 展基金);無線擴頻通信系統(上海市科委);無線信號實時分析設備。
聯繫方式:021-56331066
王朔中 (男)教授,博士。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信號處 理;圖像處理;水聲學。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檔案局優 秀科技成果一等獎。目前承擔的課題:數字音頻信號中高度穩健的數據隱藏技術(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多用途指紋識別控制系統(上海市科委),基於圖像統計特性和密碼術的數字水 印新技術研究(上海市博士點基金),回波特性模擬與理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等。
聯繫方式:021-56331964
E-mail:shuowang@yc.shu.edu.cn
張兆揚 (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圖像通信與視音 處 理。在數字視頻理論、技術與應用上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5項,全國優 秀教師。目前承擔的課題主要有:基於模型分割和小波變換的多視點和三維視頻編碼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視頻序列的視頻對象(VO)分割及VOP自動生成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學基 金);基於對象分割的率失真最優形狀編碼研究(上海市教委);數字語音32路壓縮記錄與傳 輸的DSP實現(上海貝爾—欣泰公司);基於內嵌式小波變換的網際網路視頻通信(與美國康州大 學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
聯繫方式:021-56331194
莫玉龍 (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圖像處理與模 式識別。獲獎:國家發明四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學術團體:上海市電子學會理事 ,上海市圖象圖形學會名譽理事,上海市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智能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美國IEEE高級會員;上海市IEEE分會主席;美國紐約科學院成員。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 府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題;非線性閥值子波變換的圖像數據高壓縮比的理論研究(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電阻抗斷層成像乳腺腫瘤檢測儀(上海市教委重大項目);電阻抗成像的研 究(粟良實業公司資助);汽車牌照自動識別(上海公路處)。
聯繫方式:021-56332291
黃肇明 (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光電子器 件;光纖傳感器;光纖通信技術等。獲獎:1985單模光纖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年單模光纖技術,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單模光纖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 等獎;從1990年到1996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三項。榮譽稱號:獲上海市科技進步證章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題;全光纖放大器理論與研究(國家科工委);波分復用 高速通信網演示系統(市應用物理中心)。
聯繫方式:021-56332285
方振和 (男)研究員。專業:電路與系統。主要研究領域:通信與信息系統— —電子系統及信號檢測研究方向。獲獎:雙頻微波水汽輻射計獲國家七 五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X波段地面散射計以及HAL—3航行雷達檢測儀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 等獎。目前承擔的課題;管道機器人信號檢測子系統(863課題99113—1)(與學校機械系合作 );第三代移動通信射頻單元(上海貝爾公司);四通道微波輻射計(氣象科學研究院);電子 物理所區域網(市科委專項經費)。
聯繫方式:021-59528602
E-mail:SIPHE@online.sh.on
萬旺根 (男)教授,博士。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聽覺信 息處理、語音信號處理和編碼、語音識別、神經網絡。近年來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 市啟名星等項目近十項。出版專著「信息與編碼理論」。目前承擔的課題:基於參數丟失 理論的語音識別方法魯棒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耳蝸模型的語音編碼新方法(上 海市科委)等。
聯繫方式:021-56331968
E-mail:wanwg@sh163a.sta.net.cn
王保華 (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生物醫學電子 學與信息系統。獲獎:1991年「心電集中監護系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多 生理參數床邊監護儀」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生物醫學電子學」獲國家級優秀 教材。榮譽稱號: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並獲全國五一勞 動獎章。目前從事醫學信息系統及遠程醫療方面的研究,招生方向:(1)醫學信息網絡;(2) 生物醫學光子學。
聯繫方式:021-56331787
嚴壯志 (男)教授,博士。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圖象處理 與分析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曾榮獲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上海市新長徵突擊手。現任 儀器儀表學會醫療儀器分會理事、診斷儀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青年工作委員 會委員;上海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學術部副主任。目前承擔的課題:用圖模型結合小波分析方 法用於乳腺X光片圖像數據發掘(香港浸會大學合作項目);全自動電腦驗光儀的圖像處理系 統(上海經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基於小波的醫學圖像壓縮與存檔(飛利浦)。
聯繫方式:021-56331787 (O)
E-mail:zzyan@yc.shu.edu.cn
王治鋼 (男)研究員,現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主要 研究領域:網絡化數字廣播電視系統、圖像通信、寬帶網絡。曾榮獲全國科學大 會獎(1978年),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1991年),市級二等獎、三等獎和國家生產許可證各一 項。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廣播電視中心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目 前承擔的課題:有關國家高技術研究S—863計劃先期論證主題項目;多路監控圖像數字編碼 記錄技術研究(合作項目);多媒體/廣播電視數字水印技術應用研究(合作項目)等。
聯繫方式:021-62836209 (H),021-62521524 (O),56331058
二、研究方向
1. 光纖通信與相關技術
2. 數字通信、無線通信與多媒體技術
3. 數字圖象及聲信號處理
4. 圖象通信與視音頻處理
5. 圖象處理與模式識別
6. 語言信號編碼及識別
7. 電子系統與信號檢測
8. 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
三、指導教師
林如儉教授、陳惠民教授、王朔中教授、張兆揚教授、莫玉龍教授、黃肇明教授、萬旺根教 授、王保華教授、方振和研究員,嚴壯志教授、王治鋼研究員(兼職)
四、招生人數:16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
2. ①通信原理
②資訊理論與編碼
①~②任選一門
3. ①高等數位訊號處理
②數字圖象處理
③光電子技術
①~③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通信原理》 樊昌信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510
《資訊理論與編碼》 吳博修 東南大學出版社
《資訊理論及其應用》 (1~7)章 仇佩亮 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9年 第一版
《數字通信》 (美)(7~8)章 John.G.Prokis 第三版
《高等數位訊號處理》 (美) 奧本海姆科學出版社
《數字圖象處理》 餘松煜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光電子技術導論》 雅裡夫·A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年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81101
本博士點是上海市重點學科,是國內 同類專業首批博士授權點,也是我校招收國外留學博士生的博士後流動 站,並已納入我校「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先進位造技術及自動化學科群中。
學科點的創始人是我國著名的電氣自動化學科開拓者陳伯時教授,他在電力傳動自動控制系 統,尤其在非線性解耦交流調速領域作出過創造性貢獻,他對現代控制理論、智能控制技術 在運動控制及過程控制中的應用也作出過突出貢獻。
學科點現有12名在崗博士導師,其 中2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電力傳動及工業微機控制 系統;先進控制理論在自動化工程中的應用;電力電子變換器及其計算機輔助設計;新型電 機及其控制;現代電力運籌與控制;信息處理與控制;模式識別與感覺的測量等。這些科研 方 向與自動控制系統的產業相適應,以自動化作為科學研究和工程開發的關鍵,並逐步形成了 三大特色;電工和自動控制理論,與電機和控制系統的良好結合;強電的能量傳輸和變換, 與弱電的信息採集、傳送和處理的良好結合;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智能技術 ,與控制技術的良好結合。在這些科研方向都取得過重要成果,與國內外教育界、科技界、 工業界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目前從事的研究項目主要有:電動車電機及控制系統研究; 電力市場的電價理論與交易機制及其模擬研究;基於定子磁場的非線性智能轉矩控制系統研 究;矩陣式變換器及其控制系統的研究;樓宇自動化技術及裝置研究;編碼理論及信息處理 ;系統中人類感覺的測量研究以及用於現場通信驅動和性能評價的協議描述體系研究等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項目。
學科點科研條件良好,實驗室設備價值2000萬元以上,有大量科學儀器、設備和計算機,能 充分滿足教學、科研和開發的需要。
本博士點自1992年招生以來,已授博士學位14人,其中外籍博士2人。現在讀博士生22名。
一、導師情況介紹
江建中 (男)教授,博士。專業:電機與電器。主要 研究領域:電機 及其控制系統。獲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榮譽稱號: 上海市勞動模範、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目前承擔的課題:電動車動力系統開發研 究(臺灣益通股份有限公司)。
聯繫方式:021-52909168 (H),021-56331266 (O)
言茂松 (男)教授。專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領域:電力市場 與電力工業重組 ;電價理論與定價方法;交易機制與市場仿真。獲科技獎五項,其中:計算分時電價的價值 分析方法,1993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含抽水蓄能電站的系統評價及華東電網調峰規 劃,1995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華東電網20002020電源規劃與電價預測,1998年獲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榮譽稱號:上海市1996年勞動模範。目前承擔的 課題:我國電力市場的定價理論交易機制及其模擬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已出 版專著:《最佳控制與觀測》(清華大學)、《貝葉斯風險決策》(清華大學)、《電能價 值當量分析》(中國電力出版社)、《中國電力工業市場化指導全書》(企業管理出版社)等五 本。自1988年以來三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研究我國電力市場,是我國最早進入並 取得成果的學者,在國內相關工業界、學術界以及政府有較大影響。
聯繫方式:021-62430976 (H), 021-56331568,56331567 (O)
E-mail:yanms@public3.sta.net.cn
龔幼民 (男)教授。專業: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主要研究領域:電機 及運動控制;電力電子學;控 制工程。獲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共八項。榮譽稱 號: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目前承擔的課題:電纜輸送機電控系統(上海電纜 輸配電公司);連鑄鋼坯長度無接觸檢測系統(寶山鋼鐵公司);園機專用變頻器研製(浙江太 陽集團公司);變頻器多重化技術研究(教委博士基金)。
聯繫方式:021-66526482 (H),021-56331562 (O)
曹家麟 (男)教授。專業: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主 要研究領域:信 息處理及控制;糾錯編碼技術;視頻聯合分析及應用。獲獎:「漢字宏觀字形編碼及中文系 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全國高等學校機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獲全國先進教師(國家教委,人事部);1998年獲全國 模範教師(教育部,人事部);200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目前承擔的課題:自適應時頻分析監 控系統研究(上海市科委);智能型低壓配電監控系統開發及應用(上海市教委)。
聯繫方式:021-66529791 (H),021-56333049 (O)
張憲榮 (男)教授,博士。專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主 要研究領域:模 式識別與感覺的測量,研究受制於心理因素而有種種變形模式的識別以及高維心理量的定量 化問題,是人工智慧,自動設計等的基礎研究。獲獎:「階層分解合成法高精度少容量多書 體毛筆手書漢字模式合成」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目前承擔的課題:基於基本筆畫運筆規律的筆跡鑑定的研究;關於廣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的 研究(溫州現代集團、溫州大學等有合作意向);關於色彩審美高維心理量的研究;有關設計 符號學的研究。同時收有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專業(圖形、圖象、信息、處理)與機械製造及其 自動化專業(工業設計方向)碩士研究生。
聯繫方式:021-56650343 (H),021-56331273,56331189 (O)
費敏銳 (男)教授,博士。專 業:控制理論與 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智能控制理論及方法;現場通信協議描述及性能評價原理;分散 控制系統設計原理及實現技術;基於虛擬實境的過程監控交互技術。獲獎:1999年獲上海市 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榮譽稱 號:1993、1995、1997、1999年度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目前承擔的課題:智能控制綜合 方法的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部攀登項目);模糊推理系統的混 合學習機理及其控制應用(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項目);基於現場總線及虛擬實境技術的企業 現場信息監控體系(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研製基於DevicelNet/Profibus的智能 現場設備及系統(國家計委過程自動化重大專項子課題)等等。現任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理事, 全國智能自動化專委會、自 動化應用專委會委員,上海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上海系統仿真科技諮詢委員會主任,上 海控制理論專委會副主任、自動化儀表專委會委員,IEEE會員。
聯繫方式:021-56382358 (H),021-56331261 (O)
E-mail:mrfei@srcap.stc.sh.cn , mrfei@usa.net
吳耿鋒 (男)教授。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 主要研究領域:智能控制、模糊系統、神經網絡、專家系統、計算機協同支持系統。獲獎: 「新一代地震預報專家系統NGESEP」1998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地震預報中的非 線性算法研究」1999年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智能穿孔機組故障檢測系統」獲 1998年寶鋼重大科技進步三等獎。榮譽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 ;第三世界科學院計算機專業協會會員;上海計算機學會高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理事。目前 承擔的課題:其於VPROLOG的地震預報專家系統(上海市地震局);上海市區縣建築管理信 息系統(上海市建築管理辦公室);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技術的研究(亞太計算機公司);與日 本DENSO合作研究智能交通系統(ITS)等。
聯繫方式:021-56383907 (H),021-56331661 (O)
E-mail:gfwu@yc.shu.edu.cn
劉宗田 (男)教授。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主要研究領域:人工智 能應用、分布式與面向對象技術。獲獎: 1988年獲得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 政府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題:基於粗糙集合理論的概 念格模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軟體故障分析與軟體質量評價方法(國家機械發展基金)。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本人原為合 肥工 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微機所所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獲博士學 位博士生6名。
聯繫方式:021-56333772 (O)
繆淮扣 (男)教授。專業:計算機軟體與理論。主要研究領域:軟體 形式方法;軟體 工程。獲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榮譽稱號:1999年獲上海市「育才獎」;1992 年獲第三屆霍英東教育基金優秀青年教師獎(教學類,三等)。已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項目或863項目3項,目前承擔的課題:基於軟體規格說明的測試方法(美國AM基金)(上 海市科委代管),研究領域為軟體形式方法軟 件工程。
聯繫方式:021-54186717 (H),021-56331668 (O)
陳國呈 (男)教授,博士。專業:電氣傳動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主要研究領域:交流變頻等電力變換;電磁幹擾與兼容。獲獎:聯合國TIPS「發明創新科技 之星」。目前承 擔的課題:具有抗電磁幹擾PWM變頻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變頻空調電源PFC技 術研究(上海新源變頻電器公司)。曾發表《PWM變頻調速技術》專著一部,繼續受北京機械 工業出版社約稿,正撰寫《PWM電力變換技術》專著和《電工學習題解》譯著各一部。
聯繫方式:021-56337471 (O)
李 斌 (男)教授,碩士。專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新型 計算機控制技術、過程軟測量技術。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 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振興三等獎各一項。目前承擔課題:溫室作物生產的計算機智能控制系 統(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項目);大口徑流量計的新型校準裝置(上海市科委);基於DeviceNe t/Profibus現場總線的智能泵/閥控制器及FCS系統(國家計委);電機和變壓器維修測試裝置 (上海寶鋼);上海市水閘泵站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可行性研究(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
聯繫方式:021-56331637 (O),021-36033235 (H),56380409
李渝曾 (男)教授,博士。專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領域:現代電力運籌與控制。電力市場的電價理論與交易機制。今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 物上發表論文11篇;國際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3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與IEE Pro ceedings論文各3篇。被SCI收錄11篇;EI收錄10篇。
聯繫方式:021-56334333 (H),021-56331568 (O)
二、研究方向
1. 新型電力傳動及工業微機控制系統
2. 控制理論在自動化工程中的應用
3. 電力電子變換器及其計算機輔助設計
4. 新型電機及其控制
5. 現代電力運籌與控制
6. 信息處理與控制
7. 模式識別與感覺的測量
8. 智能信息處理與軟體自動化
三、指導教師
江建中教授、言茂松教授、龔幼民教授、曹家麟教授、張憲榮教授、費敏銳教授、吳耿鋒 教授、劉宗田教授、繆淮扣教授、陳國呈教授、李斌教授、李渝曾教授
四、招生人數:15人
五、考試科目
1. 英語或德語或日語
2. ①自動控制理論(含經典與現代控制理論)
②數位訊號處理
③電磁場理論
④數據結構
⑤圖象處理
⑥電力系統穩態分析
⑦軟體工程
①~⑦任選一門
3. ①電力傳動控制系統(含直流、交流傳動控制系統)
②微型計算機及應用
③風險決策
④最優化方法
⑤智能控制
⑥電機學
⑦計算機圖形學
⑧知識工程與人工智慧
①~⑧任選一門
六、參考書目
《自動控制原理》 第三版 胡壽松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4
《線性系統理論》 鄭大鐘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0
《數位訊號處理》 胡廣書 清華大學出版社
《電機電磁場的分析與計算》 胡之光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
《數據結構》 嚴蔚敏 清華大學出版社
《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 陳伯時 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0
《交流調速系統》 陳伯時 機械工業出版社 1989
《微型計算機技術及應用》 戴梅萼 史嘉權主編 清華大學出版社
《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 周明德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1年第二版
《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應用》 王永山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12 第一版
《貝葉風險決策工程》 言茂松 清華大學出版社
《決策分析》 陳王廷 科學出版社
《最優理論和方法》 陳寶林 清華大學出版社
《線性與非線性規劃引論》 D·G·魯思伯傑科技出版社
《數學規劃的原理和方法》 俞玉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電力系統分析》 何仰贊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oner’s Approach(軟體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 第四版 (美) Roger S.Pressman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9.3
《軟體系統開發技術》 潘錦平等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8.3
《人工智慧原理與方法》 (主要參考書) 王永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人工智慧及其應用》 蔡自興 徐光清華大學出版社
《智能控制理論與技術》 孫增圻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7
掛靠外單位招生的博導介紹:
潘耀昌 (男)教授。專業:美術學。主要研究領域:近現代美術史 (中國和19,2 0世紀之交的西方)。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目前承擔的課題:中國近 現 代美術史教程建設(上海市教委);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史教程建設(上海市教委);中國歷代書 畫理論評註清代後半期(文化部九五重點)。
聯繫方式:021-56730681 (H),021-6252319015 (O)
邱錫鈞 (男)研究員,專業:核物理與 理論物理。主要 研究領域:量子多體理論;中高能核物理。獲獎: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本人為第一作者)。目前承擔的課題:強雷射場中某些凝聚態物質特性研究(中國科學院光機 所強光開放實驗室)。
聯繫方式:021-62195994 (H)
包伯榮 (男)研究員。專業:無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溶劑萃取化學;輻 射技術在環境保 護中的應用;高分子材料的輻射改性。獲獎:「高溫氣冷堆釷鈾燃料後處理溶劑萃取工藝 」獲1990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環境標準參考物質西藏土壤83401的製備」獲1986年 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1991年12月評為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 者;1998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目前承擔的課題:10MW高溫氣冷堆氦氣淨化器的研製(國家8 63高技術項目)。掛靠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無機化學博士點招生。
聯繫方式:021-64954345 (H),021-59532932786 (O)
王保華 (男)教授。專業:生物醫學工程。主要研究領域:生物醫學電子學 與信息系統。獲 獎:1991年「心電集中監護系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多生理參數床邊監護 儀」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生物醫學電子學」獲國家級優秀教材。榮譽稱號: 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並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目前承擔 的課題:多參數監護的系統化和網絡化研究(鐵道部);電磁場對細胞信號轉導和間隙連接的 作用和分子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中的非線性問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 掛靠上海交通大學招生,招生方向:1生物醫學測量及控制;2醫學信息系統網絡化; 3體內植入式電子系統。
聯繫方式:021-54033911 (H), 021-56331787 (O)
推薦閱讀
掌上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訂閱號
研究生留學qq群: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