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已經近在眼前,機器人的世界究竟什麼樣?不如先來個自測題:
怎麼樣?回答不出來也不要緊,小編這就帶著您去看看這機器人的世界什麼樣——
說起IROBOT您可能有點陌生,但說起他們生產的家用掃地機器人,您肯定就知道了。2014年,他們在中國的掃地機器人銷量,增加了整整一倍。
「艾娃500」的名字源於電影《阿凡達》,意思是「化身」。設計者希望這款機器人可以幫助人們實現分身有術的夢想。比如開視頻會議,它可以到處移動,給人以跳出牆壁或電腦屏幕的感覺。通過「自主導航技術」,機器人可以自動繪製新環境的地圖。操控者只需要在平板電腦上選擇需要它到達的目的地,機器人就能自行前往,整個過程都不會撞到人或物體。
這家美國最大的機器人公司,原來生產的都是軍用機器人,現在他們生產的最新型機器人叫「艾娃500」。它可以在公司、工廠等一些特殊的場合巡視工作。像「艾娃500」這類的遠程呈現機器人,已經開始出現在各種工作和生活情景當中。
機器人起源於美國,但最早將機器人產業化的卻是日本。二戰之後,日本啟動了機器人研究計劃。與美國的機器人產品更注重功能相比,日本則更擅長做人形機器人。
假如你去日本旅遊,說不定能住到這樣一個特殊的酒店,為您服務的幾乎全都是機器人。
前臺的美女機器人,用人臉識別辦理入住,協助它工作的恐龍機器人則是小朋友的最愛。拿行李什麼的,就交給這個機器人服務員。雖然走得慢點兒,但好過自己拎包。在這裡,房卡、鑰匙統統不要,您只需要刷臉!進入房間,床頭放置的這個娃娃可不是玩具或者擺設,它有語音識別功能,能根據您的需求提供早餐服務。如果您需要客房服務,可以通過平板電腦來完成。這家酒店除了保安和清潔員是人類外,其餘都是機器人員工,而這些機器人靠太陽能供電。酒店價格也不貴,住一晚80美元,約合人民幣490元。不知道您敢不敢去體驗一把。
跟日本和美國相比,咱中國的機器人算是後來者,那麼國產機器人現在能聰明到什麼程度呢?最近一兩年,建行、交行、招行,好幾家銀行都招了機器人坐鎮大堂。這些機器人可是有男孩女孩之分的喲,它們可能很愛美,也可能很酷,能介紹銀行業務,還能引導客人到需要辦理業務的區域,講故事、報天氣預報、講笑話之類的更不在話下。
買這樣一個機器人大堂經理要花30多萬,維護費一年不到兩萬塊,如果是人工,銀行大堂經理每人的年薪要10萬塊錢,一個機器人頂倆員工,這筆買賣在銀行看來很划算。
您可能會說,大堂經理不就是講解員,顛過來倒過去全是那一套,有沒有更聰明的呢?早有了啦!小亮同學不僅能介紹相關信息,還能陪您聊天。就這一兩年,什麼機器人咖啡館、機器人酒店、機器人餐廳,這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服務機器人已經大踏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就連瀋陽新松這加原來以生產工業機器人為主的企業,也開始鼓搗服務機器人了。新松這個我國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他們的研究院今年從原來的一百多人,擴張到近三百人,新增加的研發人員裡差不多有一半在研發服務機器人。據預測,從現在到2017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每年將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0億美元。新松掌門人曲道奎的生意經是「大力開發醫療和養老領域的服務機器人!」
為什麼機器人最大的基地在瀋陽,在新松?這還得從這家公司的名字說起,「新松」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先生,他從1965年就在瀋陽的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發機器人,中國自主研發的許多機器人,都起源於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這個超大號行李箱是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的機器人。別看它不起眼,什麼北極南極的,人家都去過好幾回啦!冰天雪地的下水勘察,那都不是事兒。
蛟龍號知道吧?知道的咱不說,咱說您不知道的潛龍號——那可是無人水下機器人啊。水下4500米和6000米的深度都是小意思。光潛水那不算本事,人家還能在深水作業。
別看這個小傢伙不起眼,人家可參與過地震救援。它叫可變形搜救機器人。兩年前的四川雅安盧山縣7.0級地震,第一代可變形搜救機器人,就發揮過重要作用,它曾經徒步十公裡,排查了20多處廢墟環境。
特種機器人還有好多,水下機器人可以打撈沉船、鋪設電纜;工程機器人可以上山入地、開洞築路;農業機器人可以耕耘播種、施肥除蟲;救災機器人可以滅火堵漏、反恐拆彈。未來機器人將無處不在。
「機器人」這個詞最早源於捷克的一部科幻小說,1910年出版的這本小說裡描繪了一種能替人幹活兒的機器,而捷克語當中機器人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工人」。
事實上,用機器來延展我們的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夢想。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根據應用環境將機器人分成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機器人。除了我們前面看到的服務機器人,眼下在製造領域,機器人替代的,已經是更加複雜的人工勞動。什麼髒活、累活、苦活,一切不適合咱人幹的活,可以統統交給機器人幹。
目前世界各國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的數量,韓國為440臺,日本332臺,德國273臺,全球平均數約為50臺,而中國目前不足30臺。中國製造要升級,智能工廠、無人工廠越來越多,這已經是註定的事實。
不過,問題來了!——機器人把咱的活兒都幹了,咱幹什麼呢?咱們得找到有發言權的人。
恆力集團是一家紡織企業,3年前,他們就開始了用機器人替代工人的嘗試,算是最早吃螃蟹的人。在他們的長絲車間裡,原來上百人的搬絲、運絲大隊不見了,機器人早已替代了大部分工人。
然而,能做到現在這一步,這家企業可花了大代價,最近3年,他們已經投入了6億元,未來三年還準備再投5個億!投這麼多錢,除了買機器人,大量挑費是「改造」機器人,因為機器人不是你買來就能用,怎麼和工人協同工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重新編程、調試,從動作的規範性到精準度,那都是用微米來計算的!截止目前,他們的改造只完成了一半,還有另一半機器人正調試呢!
讓他們最頭疼的是,是這種又懂紡織行業,又了解機器人編程、維護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從哪兒找。
哎呦,不錯哦!這似乎是個機會!
目前小編能掌握的數字:2014年全國機器人行業的專業人才缺口有將近8萬人。眼下,一些高職院校的機器人專業,學生們剛上大二,就被用人單位搶定了。
所以說啊,您可以認為機器人將替代人類,但您也可以認為機器人是我們製造升級的好幫手。與其擔心「機器會不會取代我們」,不如想辦法「如何讓機器幫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機器人會普及到什麼程度,馬雲這麼說過:「無論你喜不喜歡,未來機器人會像汽車飛機一樣變得非常普及,甚至成為你家裡的一員。」說不定,這機器人以後只是您家裡要添的一個「大件兒」,您準備好迎接這個機器人世界了嗎?敬請關注10月31日晚21:45分 CCTV-2《中國財經報導》!
來源:央視財經
本文編輯:姜美羊
機器人的世界你準備好了嗎?↓↓↓歡迎分享和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