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壘山脈主峰群南壁@比木塘(Bimthang 3710)
讀前提示
本章《喜馬拉雅分類》為本系列第22章
約1.4萬字略多,照片、地圖約60幅,詳細閱讀時間2-3小時
文中有大量非常冷僻的地理標的概念,無先例可循
大部分是第一次被翻譯成中文,請謹慎參考
區域徒步活動指引請參考後續遊記《天高地厚VII》中的比木塘線路部分
友情提示
《喜馬拉雅分類2016》(以下稱16版分類)是我根據已故美國登山協會(American Alpine Club)專家胡波特.亞當斯.卡特(Hubert Adams Carter)先生於1985年牽頭撰寫的《喜馬拉雅分類1985》(Classification of Himalaya 1985 以下稱85版分類)所主張的山脈區域分類標準,結合當前所能收集到的數據,以及我本人實地行走的考察結果,重新整理的關於喜馬拉雅山脈各獨立區域的地理、人文情況的詳細介紹
本《16版分類》建立在我對喜馬拉雅各區域進行實地考察與拍攝、並進行獨立研究的基礎上,文中所有地圖、照片、文字均由我本人獨立完成
由於涉及的信息量巨大,本《16版分類》目前尚在完善中,截止本篇共完成22個章節、23個獨立分段(一共大約42個)。在這些已完成的分段中,部分分段的數據、影像資料已非常充分,有些則存在部分錯誤或影像資料不全、有重寫的必要,希望各位觀眾有限參考
本《16版分類》為原創系列,所有圖文僅供閱讀參考,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抄襲,並絕對禁止用於任何商業活動
本章目錄
1、階段考察綜述
2、本段概況
3、界線範圍
4、山脊形態
5、主要山峰
6、冰川分布
7、人文地理
8、後續展望
白壘山脈/妖精山脈(Peri Himal)
本段主峰一:
乃木瓊(Nemjung)
海拔高度(E):7140m/23430ft
地形突出(P):1920m/6300ft
首登:1983年10月27日,齋藤涉(Wataru Saito)、南真木人(Makito Minami)、高橋建(Ken Takahashi)、克欽拉瑪(Kirkin Lama)等4人,尼泊爾-日本弘前大學聯合探險隊
冬季首登:未登頂
登頂成功次數:2次
累計登頂人數:8人
白壘山脈第一主峰乃木瓊@比木塘(Bimthang 3710)
本段主峰二:
喜木隆(Himlung)
海拔高度(E):7126m/22175ft
地形突出(P):876m/1890ft
首登:1992年10月3日,花井修(Hanai Osamu)、小泉章夫(Koizumi Akio)、尼瑪夏爾巴(Nima Sherpa),日本北海道大學登山隊
冬季首登:未登頂
登頂成功次數:77次
累計登頂人數:468人
本段主峰三:
拉特納楚裡(Ratna Chuli)
海拔高度(E):7035m/23080ft
地形突出(P):950m/3117ft
首登:1996年10月14日,桑達.巴哈杜爾.阿萊(Santa Bahadur Ale)、杜迦.巴哈杜爾.達芒(Durga Bahadur Tamang)、圖爾.巴哈杜爾.達芒(Tul Bahadur Tamang)、田邊治(Osamu Tanabe)、澤田克彥(Katsuhiko Sawada),尼泊爾警察-日本信州大學聯合探險隊
登頂成功次數:5次
累計登頂人數:36人
本段中央高地主峰群@比木塘
左,6479無名峰
中,乃木瓊(Nemjung 7140)
右,旁巴日(Panbari Himal 6905)
本段主峰乃木瓊,僅有兩次登頂記錄@比木塘
本段主峰之一旁巴日(Panbari Himal 6905)@比木塘
本段主要冰川之一彭卡冰川(Ponkar Gl.)@彭卡湖冰磧牆
本段主要冰川之一薩爾布嶺冰川(Salphudanda Gl.)@彭卡湖冰磧牆
本段主要河流杜德河(Dudh Khola),意為牛奶@犛牛地
本段主要探索目的地比木塘(Bimthang 3710),意為沙地(plain of sand)
本段主要探索通道杜德河谷入口處的達拉帕尼(Dharapani 1860)
本段南側近在咫尺的馬納斯魯主峰群@哈布(Habu 3388)
本段一大奇觀是分布著與貢嘎山東坡雅加梗紅石灘相同的橘色藻類
但目前處於快速消亡狀態中@格瓦(Gowa 2488)
1、階段考察綜述
《喜馬拉雅分類2016版》所使用的照片、數據和文字,皆是基於作者歷次喜馬拉雅地區高海拔長距離徒步、以及歷次西藏旅行中所收集的資料,希望表現喜馬拉雅山脈各不同區域所屬的氣候、地理、人文等綜合性生態系統,並用旅行者的視角加以表達
最近10年間,我一共進行了7次喜馬拉雅長距離徒步,5次西藏旅行,5次拉薩-加德滿都航線的航拍,機會並不算多,而且按照《分類》所劃分的各不同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徒步探索,也只是近3年來的事,之前的很多照片只不過是無心插柳,恰好拍到了以後再加以整理歸類而已
我們可以看一下已經完成的22個章節實地考察的情況,以及潛在的強化這些分段考察依據的線路目的地
(1)南迦巴瓦山脈(Namcha Barwa Range)
基於:2014年林芝索松村、加拉村,2018年第3次喜馬拉雅航拍
強化線路:波密、墨脫一線
(2)巴恰西仁山脈
基於:唯一一個沒有照片證據、也未深入過的分段
強化線路:南伊溝
(3)康格多山脈(Kangto Range)
基於:2014年措美至拉康鎮,2018年第4次喜馬拉雅航拍
強化線路:錯那縣、隆子縣探訪,勒布溝
(4)庫拉岡日山脈(Kula Kangri Range)
基於:2014年洛扎縣,歷次喜馬拉雅航拍
強化線路:白馬林錯
(5)盧納拉山脈(Lunala Range)
基於:2014、2015普莫雍錯湖盆,歷次喜馬拉雅航拍
強化線路:普莫雍錯南岸至衝巴雍錯一線
(6)卓木拉日山脈(Jomolhari Range)
基於:2012年亞東,2015年多慶錯,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基本完成
(7)東迦山脈(Dongkya Range)
基於: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康馬、帕裡、崗巴一線
(8)曲登尼瑪山脈(Chortren Nyima Range)
基於: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曲登尼瑪寺及冰湖
(9)幹城章嘉山脈(Kangchenjunga Himal)
基於:2016年大吉嶺辛格利亞國家公園徒步,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幹城章嘉國家公園旁佩瑪大本營、雅隆大本營
(10)賈納克山脈(Janak Himal)
基於: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蘭巴.森巴埡口(Lumbasumba Pass)徒步
(11)烏巴克山脈(Umbak Himal)
基於: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蘭巴.森巴埡口徒步,崗巴、定結、陳塘一線探索
(12)馬哈蘭古爾山脈(Mahalangur Himal)
基於:2009年絨布大本營、2012年老定日、2015年EBC三景點、2015年老定日、2019年EBC兩埡口、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卓奧友北大本營,嘎瑪溝徒步,馬卡魯大本營徒步,過阿普.拉普查埡口(Amphu Laptsa La)
(13)洛爾沃林山脈(Rolwaling Range)
基於: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高裡三喀國家公園徒步,過扎西.雷布查埡口(Tashi Lapche Pass)
(14)拉布吉山脈(Lapche Himal)
基於:2012年、2015年老定日、通拉山口,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絨轄溝
(15)希夏邦馬/竺嘉爾/朗塘/佩枯崗日(Shishapangma/Jugal/Langtang/Peiku Himal)
基於:2012年吉隆、2015年通拉山口、2016年吉隆至拉薩、2018年LNP徒步,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南坡大本營、東坡貢錯營地徒步
(16)鍵尼薩山脈(Ganesh Himal)
基於:2018年馬納斯魯環線徒步、2018年朗塘國家公園徒步,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楚姆河谷(Tsum Valley)徒步、吉隆鎮附近探索
(17-18)色林吉山脈、貢當山脈(Sringi Himal & Kutang Himal)
基於:2018年馬納斯魯環線徒步,歷次航拍
強化線路:北坡貢當鄉境內探索
(19)馬納斯魯山脈(Manaslu Himal)
基於:2017年ACT徒步、2018年MCT徒步、2019年Bimthang徒步
強化線路:基本完成
(20)安納布爾納山脈(Annapurna Himal)
基於:2013年ABC徒步、2017年ACT徒步
強化線路:馬迪喜馬爾大本營(Mardi Himal B.C)、當普斯埡口(Dhampus Pass)、4/27埡口(April 27 Pass)
(21)達莫達山脈(Damodar Himal)
基於:2017年ACT徒步
強化線路:木斯塘徒步
(22)道拉吉裡山脈(Dhaulagiri Himal)
基於:2017年ACT徒步
強化線路:道拉吉裡環線徒步
即便是已經尋訪撰寫過的分段,依然還存在那麼多尚未涉足的地點,更何況還有尼泊爾西部、以及北北印、巴基斯坦境內的西段。由此可見,想要對喜馬拉雅各個分段進行全面詳細的探索、以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學習,是一件曠日持久、可能窮盡畢生之力都未必能完成的事
長相守是種考驗,也從不存在功德圓滿。過去若干年我徒步了上千公裡、爬升下降了6座珠峰的高度,經過了喜馬拉雅地區160個村落,寫了幾十萬字,可看到的、描繪的僅僅也只是冰山一角,前方依然是望不到盡頭的漫漫長路
不過,每每當我看著身處時代大潮而奮力拼殺的人們為了眼前的利益如痴如狂、或囿於心中諸多執念時就會想,遠離時代的紛紛擾擾、走向荒無人跡的山野或許不僅是種考驗,也可能是種幸運
無論如何,在做這件看似很難辦的事的過程中,我始終緊守著一些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獨立性、原創性
比如,我是從來不用別人的文字、照片的,哪怕這個照片我再急需、哪怕對方願意無條件送給我,我也不會用
因為這個系列,如果不是建立在我實地去行走,去與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交流,觀察、體驗他們的生活狀態,進而進行大量的學習、思考,真正用心與那些山脈對話的前提下,那便毫無意義
如果有一天,因為任何原因而不能再繼續走下去了、又或者山嶽發出了明確的拒絕反饋,那即使憾於半途而廢,我也會就此停筆,因為我不想、也不會坐在家裡當一個鍵盤俠閉門造車,而即便再美的風景,相逢一笑後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也要毫不猶豫轉身離去,這也是山嶽教會我的事情
我這人隨緣成性,凡事渾然天成、不追求不勉強,因此與這世上大多數事的緣分都不深,人來人往總如山巔浮雲聚散,滾滾紅塵早已漸行漸遠,並無太多執念。唯自弱冠之年與山嶽結緣,延續至今幾乎兩個年代,漫長相處間,山嶽與我皆未改變。我一次次帶著誠意登門拜訪、而山嶽也幾從未閉門謝客,看似有緣亦有分,也自然而然
山野之地的行走和探索,即使不刻意去做什麼,就能無縫契合我的天性,自然發揮出我所有的天賦,不必再如城市裡那樣永遠活在別人的價值評判標準之中,始終需要去向別人解釋和證明,在山野我什麼都不用證明,天生就能和周圍的環境交流、自然就能感受到一花一石、一草一木的呼吸和脈搏
若缺少這些前緣,以我知難而退的秉性,自問無法在沒有人真正理解和支持的情況下,還能走到今天
所以,只要這緣分還在,我就還會再回去
2017年2月,實地行走本段位於ACT的部分
2019年9月下旬,實地行走並完成本段核心區比木塘、杜德河谷一線探索
2019年10月3日,完成措拉埡口(Chola Pass 5420)
2019年10月6日,完成仁久埡口(Renjo Pass 5370)
2、本段概況
白壘山脈(Peri Himal 以下簡稱本段)是中國/尼泊爾共享的20個喜馬拉雅第三級別跨境分段之一。與達莫達山脈類似的是,本段地處偏遠、地理環境原始閉塞,各種行政界線、保護區、國境相互交織,屬於較難理解、可接近性也十分有限的分段
圖例1
橙線:本段界線範圍
黑線:中國/尼泊爾國境線
粉線:縣界
綠線:保護區界線
紅點:本段界線重要節點
如圖例1所示,喜馬拉雅主脊線從東面的貢當山脈(Kutang Himal)西延至此,在本段中形成非常緊湊、幾無斷裂的連綿形態,平均海拔高達6千米以上,將本段南部的尼泊爾境內部分、與北面中國西藏境內部分隔絕得天衣無縫,使兩者基本不存在聯繫
由此,本段中國西藏境內部分,純由日喀則市下轄吉隆縣貢當鄉(Kyirong Kungtang)、與薩嘎縣昌果鄉(Saga Thranggo)分享;雖然面積較大,但基本可以肯定全部屬於無人區,沒有永久性定居點
尼泊爾境內部分同屬於新政區中的甘達基省(Gandaki Predash),大部分落於拉克埡口(Larke Pass 5106/5135)西側,屬於馬南縣(Manang District)下轄納森農村自治體( Nason rural municipality),其中約有一半的部分屬於安納布爾納保護區(ACAP)
少量落於埡口東側,屬於廓爾喀縣(Gorkha District),並完全屬於馬納斯魯保護區(MCAP)的範疇之內
值得一提的是,以本段主要觀景點、定居點比木塘(Bimthang 3710)為中心的山脈核心冰川分布區,包括南側的馬納斯魯西坡準無人區,均未列入上述任何保護區的範圍之內
2、界線範圍
由於需要跟隨河流走向,本段形狀不規則,南北最大跨度約60km、東西最大跨度約40km,面積估算可能在1000平方公裡左右
圖例2
藍色:主要河流
橙色:無參考地標區域界線
黑色:主要山峰
紫色:定居點
紅色:界線主要地標節點
深藍:主要冰川
其中,本段在尼泊爾境內的邊界相對十分明確
東側與貢當山脈之間的分界點,是喜馬拉雅主脊線上的著名埡口格牙山口(Gya La 5375)。格牙,是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中的譯名,雖然並不準確但我們尊重歷史依然予以參考沿用
以格牙山口為起點,向南沿富康冰川(Fukang Gl.)自然山谷向南,可以在數小時內抵達布裡甘達基河源頭處的最後一個村落桑多(Samdo 3875),形成本段最東端的支點
從桑多村轉向西,沿拉克冰川(Larke Gl.)溯源而上,可在一天之內翻越勝利之山拉克埡口(Larke Pass 5106/5135),繼而沿旁巴日雪山(Panbari Himal 6905)陡峭的南坡下降到薩爾布嶺冰川(Salphudanda Gl.)冰磧牆下的溪谷,在此能找到本地古榮族(Gurung People)的夏季定居點、放牧點比木塘(Bimthang 3710)
從比木塘繼續西行,並無他路,唯有沿著彭卡冰川(Ponkar Gl.)融水形成的杜德河(Dudh Khola 牛奶河)下行,如果你的腳力足夠強,便可在1天內走完整條25km長的河谷,到達杜德河匯入馬斯揚迪河(Marshyangdi Khola)交匯點處的達拉帕尼(Dharapani 1860),這個ACT傳統的起始點,便是本段的南界
到了這裡若是意猶未盡,則可繼續沿馬斯揚迪河谷溯源而上,走一段ACT的路徑。這是一段塵土飛揚、車水馬龍的吉普車道,往返於馬南縣首府察梅(Chame 2700)與河谷口重鎮貝西薩哈(Besisahar 790)的吉普車川流不息,保持著這群山之間的數千居民與外界的密切聯繫
很快,我們對於這熙熙攘攘的人來車往的忍耐便到了極限,便在本段西南支點處的科託(Koto 2600)離開大路轉向北面那條狹窄幽深的河谷,那是能直接通往木斯塘、而被列為限制區(Restricted Area)的納爾-普崗河谷(Naar Phugaon Khola Valley),河谷的盡頭,是坐落在旁格日冰川(Pangri Gl.)末梢處的本段西側重要支點普崗村(Phugaon 4050 phu意為深谷)
從普崗村繼續向東北,沿普崗河(Phugaon Khola)溯源而上,再無人煙,一番曲折之後就能在喜馬拉雅主脊線上找到那條尚未命名的冰川、以及海拔接近6000米的冰川坳,若是站在坳口北望,那是更無人煙的西藏大地
從桑多村(Samdo 3875)北望冬季的白壘山脈東部@2018年2月
左側小溪:布裡甘達基河(Budhi Gandaki Khola)源頭
左向山谷:前往拉克埡口
右向山谷:前往格牙山口和拉青拉埡口(Lajyang La 4998)
冬季的桑多村,積雪深達50cm以上@2018年2月
雨季末尾的比木塘村,水汽豐沛使得植被良好@2019年9月
到了冬季居民就會全部下撤
背景是馬納斯魯山脈中的彭吉(Phungi 6538)
從比木塘下撤的過程,在短短數公裡內就能觀察到地貌的急劇變化
遠處的彭卡冰川侵蝕槽清晰可辨,但到了此地已消融成河
靠近杜德河谷口的村落提裡切(Tilche 2260)
ACT與MCT的銜接點、也是本段的最南端@達拉帕尼(Dharapani 1860)
到達西南支點科託(Koto 2600)之前會經過譚喬克村(Thanchok 2480)
背景是馬納斯魯三主峰中的納迪楚裡(Ngadi Chuli 7871)
ACT沿線可見本段西南方的冰蝕風化巖石
沿著本段在尼泊爾境內的界線我們已經完整走了一圈,現在,我們同時來到了格牙山口(Gya La 5375)和5850冰川坳的頂上,如果向北望去,就會發現與40km外的雅魯藏布江流域之間,相隔著杳無人煙的山巒疊嶂,甚至很難找到一條通往外界的通道
因此,本段在西藏境內的邊界並不明確,我個人判斷的結果是
東側格牙山口方面,沿自然山谷向東北方向下降5km,半日內即可來到桑卓曲邊海拔4300米左右位置的桑卓,根據地形和高度判斷,該地點為附近汝村居民夏季牧場的可能性很高,並無永久定居點
沿桑卓曲、查真曲河谷溯源向北,直至山谷盡頭,會發現這是一條死胡同,只能向上攀登,登上海拔5500米等高線位置平緩的查真拉埡口才能豁然開朗。下了埡口,沿5300米等高線向西轉過一道山脊,馬上就能發現本段北側中央位置的主要河流昂嘎曲,而通往昌果鄉的公路,就在河西岸不遠處
西側5850冰川坳要更加難走一點,也更加直截了當和簡單粗暴,只需要直線向正北方向平緩下降20km,同樣也能找到連通外界的簡易邊境公路
所以,本段的北界就大致在上述勾勒的範圍之內,到雅魯藏布江流域附近自然終止
4、山脊走向
本段的山脊走向看似雜亂無章,可並不難找到規律,我們來看一下圖例3
圖例3
藍線:本段主山脊
粉線:本段支線山脊
如前所述,東西向的藍線是喜馬拉雅主脊線,以西北-東南的方向貫穿本段中部位置,與其他分段較大的區別在於,主脊線在本段範圍內保持了相當的緊湊性,平均海拔較高在6000米以上,極端最高點是孤立在西北端的主峰拉特納楚裡(Ratna Chuli 7035),且沒有斷裂的跡象,當然也就不存在連通尼泊爾與西藏的埡口。這是一橫
而在主脊線本段接近正中心的位置,向南、北各伸出一條主要山脊
其中北山脊較為簡單,它形成中國西藏境內本段的主要組成部分,表現為一組規模不小的6000-6500米級峰群,由南向北越遠離主脊線的越低,但該山脊並非山原地貌,地勢明顯要高於周邊地域,是一道在中國西藏境內區分甘達基水系(東側的查真曲-桑卓曲)與雅魯藏布江水系(西側的昂嘎曲)的分水嶺,顯得十分微妙
山脊中至少存在3個小型冰川發育區,其中靠近北側邊界的冰川以及5550米處的冰湖規模較大,這些山峰和冰川均未獲正式官方命名(以上參考圖例2)
尼泊爾境內的南山脊則相對複雜,靠近主脊線的中央位置坐落著本段數個7000米級的主峰乃木瓊(Nemjung 7140)、喜木隆(Himlung 7126)、切奧(Cheo Himal 6820)和旁巴日(Panbari Himal 6905),他們山脊相連,幾乎形成一個閉環,本段幾乎所有的山脊和冰川,都是以這個閉環為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發散而去
經過這個閉環的高地,南山脊繼續向乃木瓊的西南方向極盡延伸,造就本段較為孤立的另一座主峰康古魯(Kang Guru 6981)後迅速下降,並至納爾-普崗河谷東岸結束
北山脊、中央閉環高地、南山脊基本是一個連綿的態勢,這是一豎
綜上,本段的山脊形態可以歸納為,由東西向的喜馬拉雅主山脊、與南北向的本段主山脊,所組成的大十字造型,而這個十字的中心交匯點,就是由本段的4座主峰組成的中央閉環高地
乃木瓊與旁巴日組成中央閉環高地的南緣
中間坳部開口處是彭卡冰川的上部
在ACT起始段可以看到本段南山脊的西南末梢位置的冰蝕風化巖
5、主要山峰
本段存在為數不少的7000米以上獨立、非獨立山峰或稜線,6000米級的山峰、山脊更是不計其數,加之體量、面積以及冰川發育等綜合考量,其實力在除8000米級分段外實屬上乘
其中值得詳細提及的有這麼幾件事,比較重要的就是本段中央閉環高地上主峰群的奧妙
本段的第一主峰是海拔7140米的乃木瓊,第二主峰是海拔7126米的喜木隆,可其實他們之間相距不到4公裡,是一個南北走向的三胞胎排列,在他們之間,還有一座名為喜木瓊(Himjung 7029)的非獨立衛峰
喜木隆(Himlung 7126)位於最北側,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中將其明確標註為界山,但是目前大部分版本的地圖都將之切離主脊線大約1.3公裡,從等高線地圖判斷,他也確實不在主脊線上。不過,由於地處無人區,這件事並沒有過於較真的必要
真正關注這座山的人們所關注的點在於,是否能讓他成為自己的第一座7000級。在喜馬拉雅南側,喜木隆屬於非常流行的入門級7000米雪山,也並不需要什麼技術攀登(Trekking Peak),難度不高,之所以1992年才被首登、晚於南側的姐妹峰乃木瓊將近10年之久,只不過也是因為在這之前所有版本的地圖都沒有正確標註他的位置而已
直到1992年,日本北海道大學登山隊完成首登後,攀登隊長花井修(Niwa Hanai)才對地圖的標註提出質疑。他指出之前所有的攀登,其實都是針對南側的乃木瓊(Nemjung 7140),而地圖中卻把他標註為Himlung。實際上直至今天,依然有不少信息源還是把這兩座山混為了一談
圖例4
橙色虛線:喜木隆登山路徑
紅點:營地
儘管身為姐妹峰,而且相距不遠,甚至海拔高度也相差無幾,但是相比已有將近500人成功登頂、從未有過死亡記錄的喜木隆,乃木瓊的攀登難度可謂大了不止十幾條街,理由也很簡單,乃木瓊本身是個孤立的大金字塔型,四周都是絕壁,不存在喜木隆那樣沿冰川拾階而上的路徑,存在至少上升800米以上的技術攀登
自1983年被尼泊爾-日本聯隊首登之後(東山脊線路)至今,僅有2009年一次被登頂成功的記錄,而且是取道了不同線路(西山脊線路),完成的依然是日本隊。像這樣一座難度很大、被首登過、又難以開闢其他新線路的山峰,自然是性價比不高,沒有別的登頂記錄也是情理之中了
不過,無論是攀登喜木隆、還是乃木瓊,進山路徑都十分糾結,因為南側是大型冰川侵蝕崩解形成的陡峭絕壁,雪崩頻繁幾乎無法接近(我在30分鐘內親眼目睹兩次雪崩),只有選擇繞道納爾-普崗河谷,再沿較為平緩的旁格日冰川(Pangri Gl.)從西側接近,是為唯一的選擇(圖例4)
從南側比木塘方向看木木三姐妹峰
位置靠北的喜木隆7126無法看到,喜木瓊7029隱約可見
中央閉環高地上另一座比較容易看到的主峰是旁巴日(Panbari Himal 6905),不過這座外型酷似仙乃日(Chenrezig 6032)的山峰的名字,並不經常被標註在地圖上。理論上說,在翻越拉克埡口的過程中會在他南壁近在咫尺的地方經過,但顯然路過的人們並沒有給予他過多的關注
旁巴日(Panbari 6905)
仙乃日(Chenrezig 6032)@亞丁村
簡直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旁巴日雪山南壁雪崩實拍@彭卡冰川冰磧牆2019.9.22
除了中央高地閉環上的山峰外,還有幾座散落在外的主峰,其中西北角喜馬拉雅主脊線上,是另一座7000米級主峰拉特納楚裡(Ratna Chuli 7035),組成這個名字的兩個單詞都是梵語中的常用詞,拉特納(Ratna)意為寶石(jewel),常用於人名當中,而楚裡(Chuli/Culi)則是聖人(sage),被採用於大量山峰的名稱後綴
這座山峰的形態呈非常罕見的對稱金字塔型,山脊是標準的X形分布,雖說可能會十分美觀,但由於他的位置深埋在主脊線中,常規地點並沒有能看見他的觀景點,唯有達莫達山脈中的薩日崩峰(Saribung)有較為理想的觀測角度,在西藏一側仲巴境內也有可能從上百公裡的極遠距離眺望到
另一座孤立在遙遠的南山脊上的主峰是康古魯(Kang Guru 6981),這座體積巨大的山峰的著名之處並非是他以蓮花生大士命名,而是發生在十幾年前的一起喜馬拉雅登山史上至為慘烈的山難事件
2005年10月20日傍晚時分,康古魯西壁一場巨大的雪崩致使正在海拔4200米營地帳篷內喝茶的7名法國登山者、以及11名尼泊爾人全部被埋遇難。一次性團滅18人,即便在國際登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件
當時,4名背夫正好不在帳篷內,因此僅僅只是被雪崩的氣浪吹飛暫時失去了意識,但命總算是保住了。他們隨即下撤到了附近的梅塔村(Meta)並通知了加德滿都的法國大使館。儘管法國人隨即派遣了搜救隊,但由於那一年極端惡劣的氣候(秋季風暴,馬南的犛牛全體陣亡)而收穫甚微,不久後搜救停止以等待來年
2006年7月,包括倖存者在內的法國登山隊又返回了康古魯腳下,可這次的目的不是登山,而是尋回上一年遇難隊員的遺體。此時,登山隊員們發現同一地點的地貌發生了劇烈變化,雪崩墜下的積雪已完全融化,甚至已是繁花錦簇滿目蒼翠,被深埋在積雪下的遇難者遺體均赫然顯現,卻已陰陽兩隔
搜尋結束後,法國隊員的遺體隨即被送回國內,而尼泊爾隊員則被交還給家屬,不僅如此,法國大使館還對在事故中遇難隊員的家庭支付了撫恤金,並承擔了隊員孩子在加德滿都的教育費用
作為歷史上可能是第一次的、登山隊返回山難事故現場並進行清理的案例,一場歷史性的慘劇又以一種歷史性的處理方式收尾,已可謂不幸中之大幸。正如尼泊爾當地媒體所說的那樣,在可能的情況下,這麼做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為了維護他們所希望攀登的山峰的神聖
唯一一次從空中看到康古魯,呈一個巨大平緩的梯形(最左)
中間為非獨立衛峰嘉吉康(Gyaji Kang 7074),右側為乃木瓊
6、冰川分布
除了這些7000米級的主峰的之外,本段的另一大特點是大型冰川數量多,僅長度在10公裡或以上的冰川就至少有6條之多,而且由於該地區豐沛的水汽和身處雨影之下的背陰特點,冰川運動活躍異常,使得地形較為友好,隨之可接近性也相對較好,是一個近距離接觸冰川的絕佳之地
圖例5
如前所述,本段的幾乎所有冰川,均是由中央閉環高地主峰群為中心、呈輻射狀向四周發散而去,其中規模最大、可接近性最好的就是閉環南坡克察曲冰川(Kechyachu Gl.)、彭卡冰川(Ponkar Gl.)、薩爾布嶺冰川(Salphudanda Gl.)組成的三合一形態
雖然距離較近、最終也是融為一體,但這三條冰川的各自情形卻是大相逕庭,其中克察曲冰川發源於主峰乃木瓊的正南坡,位於西側比較深的位置,兩側有山脊阻擋所以寬度較細,縱切較深消融程度不高,也不容易看清全貌
彭卡冰川是寬度最大的一條,目測最寬處可能有600-800米,由於發源於中央閉環高地的南側洩冰缺口,可以直接得到水源補給,因此也是實力最強的一條,可以視為一條處於青壯年期的冰河,仍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擠壓崩落十分頻繁,冰磧牆也僅有50米高
而東側的薩爾布嶺冰川,則是一條年邁的、甚至已經漸漸死亡的冰川,他的冰磧牆最高處可達200米以上,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末梢已經退卻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末梢處已經完全退化並已綠草如茵,從冰川上的河灘橫切而過的時候,甚至感覺不到這是一條冰川
這三條冰川會在比木塘(Bimthang)北側大約4000米的位置合為一體,隨即在比木塘西側衝開一個長3公裡、寬500米的超大型冰槽,槽中的冰層形成洶湧的、夾雜大量藻類、石灰的奶白色水流造就杜德河(Dudh Khola)向下遊衝去,早已消融殆盡,如今已是鬱鬱蔥蔥
在短短數公裡的跨度內,就能看到老、中、青三代冰川的樣貌,並在半天之內就能感受到冰川頂部的雪崩、落石、擠壓崩裂和冰川末梢的萬物生長,滄海桑田不在遠方,就在這幾公裡之內。放眼整個喜馬拉雅山脈,類似能一眼望穿上萬年冰川運動過程的區域可以說獨此一地,再無分號
而這些,都是在絕對無法在地圖上體驗到的
實力彪悍的壯年期冰川彭卡冰川(近處)、克察曲冰川(左側遠處匯入)
冰磧牆下依然布滿長滿橘色藻類的碎石
彭卡冰川(左)、彭卡湖(中)、薩爾布嶺冰川(右)同框
可以看出壯年期冰川與老年冰川的巨大差異
彭卡湖(Ponkar Lake 3952)在彭卡冰川與薩爾布嶺冰川之間
湖邊有小型神龕,供奉的是象徵溼婆(Shiva)的林迦
對岸薩爾布嶺冰川冰磧牆山腰上的小道是轉湖的道路
可以以此判斷下老年冰川的冰磧牆高度有多驚人
俯瞰三大冰川匯合點——當然,薩爾布嶺冰川就在我腳下
令人感慨的一張圖,拍攝位置是已經退化的薩爾布嶺冰川末梢
不遠處正對著巨大的冰川槽,可謂一眼萬年
橫切薩爾布嶺冰川的過程中遭遇的河灘,或許石灰巖融解就是牛奶河的締造者之一
三大冰川三位一體後衝開的超大型冰槽,如今只留下一個心型湖泊
與比木塘近在咫尺的薩爾布嶺冰川冰磧牆高度可達幾百米
三合一後冰槽的牆壁高度亦是驚人,背景是馬納斯魯(左)和彭吉(右)
除了這三大主力,本段另一條可接近性相對較好的大型冰川是前述喜木隆登山路徑所在的旁格日冰川(Pangri Gl.),這條冰川發源於主峰乃木瓊西坡的懸崖下,長度在11公裡以上,不過由於面向正西、處於康古魯山體形成的雨影之下,難以得到南來暖溼氣流的補給,因此也會是一條中老年冰川
要觀看這條冰川別無他路,只有取得特別通行證後前往納爾-普崗河谷線路,並從河谷盡頭的普崗村沿冰磧向上攀登大約1000米的高度前往喜木隆登山大本營、繼而縱切冰河中部到達前進營地附近的高地,如此能得到較好的俯瞰效果
而拉克埡口北側的富康冰川(Fukang Gl.)則顯得更加微妙,他分為南北兩個支脈,北支較小、南支較大,長度同樣是11公裡左右。理論上,在西藏境內都能看到他,當然,這裡的西藏境內僅僅是指拉青拉埡口(Lajyang La 4998)的35號界碑處,這個位置正對著富康冰川巨大的南支、以及發源這條冰川的新都雪山(Himdu Himal 6300)(請空降以下視頻19分20秒觀看)
當然,身為一個普通旅行者,想要從貢當鄉一側接近拉青拉埡口在目前看來是非常困難的事,唯有從尼泊爾一側的桑多(Samdo 3875)進行挑戰級的單日solo才有可能到達那個位置
本段的第6條大型冰川,是康古魯(Kang Guru 6981)東壁發源的蘇提冰川(Suti Gl.),與三大主力類似的是,他同樣是一個三合一的形態,規模較三大主力小一圈,可總長度也至少達到了10公裡
不過遺憾的是,按照地形來看這條冰川以常規方式基本無法接近。他在三合一後會形成名為蘇提河(Suti Khola)的河流,衝開一道極其狹窄的山谷後,在卡爾切(Kharche/Surki Khola 2712)附近匯入杜德河。我在行走過程中特別關注了一下,可甚至連這條山谷的確切位置都很難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本段所屬6條大型冰川外,在本段核心地帶比木塘(Bimthang 3710)至哈布營地(Habu 3388)一帶,還能看到馬納斯魯西坡的一條形態奇異的冰川強格裡(Changli Gl.)
之所以稱之為奇異,如果說薩爾布嶺冰川(Salphudanda Gl.)是垂垂老矣的狀態,那麼這條強格裡冰川就是快要壽終正寢了,甚至可以看到大部分冰川表面上已經長滿了灌木植被,兩側冰磧牆的大部也都已埋入林線之中。一條垂死掙扎的冰川,這種地理奇觀也是我本人第一次看到
究其原因,我想大都還是因為地理位置,這條冰川坐南向北,完全處在馬納斯魯山脈主力峰群的雨影之下,基本上是不怎麼曬得到太陽的背陰面,冰川末梢直通海拔3500米以下杜德河谷水汽豐沛的原始叢林,可想而知這氣候環境必然是相當溫潤潮溼的,由此便大大加快了冰川與植被間的生死輪迴
馬納斯魯西坡處於背陰側,雪線之下的植被相當豐富
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強格裡冰川(中右側),冰面大部已被灌木佔據,兩側海拔3500米左右的山坡上已長滿樹木
背景為馬納斯魯北(左)、馬納斯魯主峰(中央)
在《分類》馬納斯魯一章中,我曾介紹過馬納斯魯主峰是一個不明顯的橫置梯形
這張西側的角度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馬納斯魯的主峰8163高點比較難以識別,這是2天內唯一一次清楚地看到
可見峰頂有若干個巖石突兀點,而8163高點是最遠處的那個
7、人文地理
如前所述,本段北部在中國西藏境內的部分,除了海拔4300米的疑似夏季牧場桑卓外,幾乎全部是高海拔山地和荒漠,並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形,因此人文方面自是無從說起
而南部尼泊爾一側的情況就不同了,沿本段界線一路順序經過的桑多(Samdo 3875)、拉克市場(Larkya Bazar 4000)、拉克埡口(Larkya Pass 5106)、比木塘(Bimthang 3710)、達拉帕尼(Dharapani 1860)、直至銜接ACT的一線,自古以來就是跨喜馬拉雅貿易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要從博卡拉湖盆地區前往西藏,相比需要向西繞行一大段路的木斯塘北側朝聖埡口(Kora La 4660)、或者相對閉塞、沿途無補給的達莫達山脈東側埡口群(參考21章邊境地理部分),取道拉克埡口、拉青拉埡口、然後經貢當直接切入雅魯藏布江沿線無疑路程更短、沿途補給點也更為密集
即便在今日拉青拉埡口關閉、傳統喜馬拉雅南北貿易已經無法頻繁進行的時代背景下,這條通道依然是該地區居民、尤其是桑多藏族住民非常重要的交通線路
其中的緣由也是很簡單,取決於地理環境。因為桑多、薩馬崗的藏族要進出外界、或者從外界取得物資,一種選擇是布裡甘達基河谷(Budhi Gandaki 參考第20章),然而這條河谷路途遙遠,要走到外界公路盡頭的魚河(Machha Khola)或索提河(Soti Khola),單程就是70公裡以上,而且河谷沿線地形起伏巨大,爬升下降或會超過5000米,並存在大量塌方區,至為崎嶇難行,一般下行也需要大約3-4天時間
另一種選擇就是翻越拉克埡口,在1天之內到達比木塘(對本地藏族來說輕而易舉,而且無視天氣條件,約7-8小時),再用1天時間下行至達拉帕尼(25公裡單程,我在雨季末尾滿地泥濘沼澤的情況下也只用了7個小時),如此只需2天時間就能走到公路開始乘車,無疑是更為便利的選擇
從外界取得物資的話更是如此。馱隊若由布裡甘達基河谷口開始走,至少需要5-7天才能走到桑多,而若在達拉帕尼卸車,以騾子隊的速度翻越拉克埡口走到桑多也就是3天的功夫(我用並不快的速度走到比木塘僅耗時1.5天而已),幾乎節省了一半時間
實際情況按我的觀察也基本是如此,我在杜德河谷上下穿插了4天,遇到的活人大致不超過100人,其中外國旅行者寥寥基本不到20人,大部分是絡繹不絕的往來客商。全程旅店都沒有別的客人,故而飯堂也成了擺設而關門大吉,每天晚上都是在廚房的火爐邊與本地人混跡在一起
這些本地人一般分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旅店主人,一般都是女性,在尼泊爾語中叫做迪迪(elder sister)、甘吉(little sister)、阿尼(aunt),稱呼如何使用需要察言觀色。旅店不僅面向徒步旅行者,接待往來的本地客商或許是他們更重要的日常生意,當然,本地人支付的食宿費用自然要比外國遊客低廉許多
在杜德河谷的數個社區中,人口數量極其匱乏,可能僅有數百人,原住民基本都是古榮族(Gurung People),這個藏緬系(Tibetan Burman)種族也是該地區所在的馬南縣的主要山地民族,幾乎佔一半以上的人口,他們習慣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區域,山地活動能力極強,是廓爾喀山地士兵(Gurkhas)的主要民族來源
第二種是往來的工人,以青年男性團體居多,同樣是古榮族,通常都是去沿線村落做一些建築、運輸、農業類的臨工。由於該地區各個村落仍有不少旅店在建設中,因此途中遇到的工人為數不少。整條河谷並不存在wifi設備和手機信號,他們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看油管下載的離線MV視頻、以及閒暇時刻以一種類似詐金花的牌局聚賭
從這些工人口中我還得到一個頗有價值的信息,那就是在拉克埡口西側、比木塘以上大約3900米處的當波切犛牛營地(Dangboche Kharka),一個新的茶館正在建造中。當這個關鍵位置的補給點建設完畢後,從東側的達蘭薩拉營地(Dharamsala 4410)至此可能只需要5-6小時,而逆向翻越拉克埡口的難度更是會由此大幅降低
第三種是桑多藏族,我們在第19章色林吉&貢當山脈中介紹過,布裡甘達基河谷上遊的藏族遷徙至此時間並不長,有很大一部分還是1959年拉薩事件後隨大和尚一起出逃的所謂難民,屬於所有藏族方言區中一個獨立的區域努布裡(Nubri),與西藏中部藏族基本一脈相承,但語言已有所分化
這些人翻越拉克埡口到此地,主要目的一般是去ACT所在公路沿線採購物品,或者前往察梅、馬南走親訪友、辦事、亦或是參加節慶活動。我在犛牛營地(Yak Kharka 2988)遇到兩個去馬南的桑多藏族,他們僅耗時12個小時就從桑多走到了這裡(翻埡口的26km),所有的補給只是一袋糌粑和一個舊礦泉水瓶
杜德河谷的古榮族所使用的,是一種混合型方言(mixed),同時含有達芒語、藏語、尼泊爾語甚至英語的某些詞彙,儘管這些語言分屬藏緬語和印歐語,但似乎並不妨礙這之間的融合,因為我的協作是印歐人種的剎帝利族(Chhetri),但是當我問他是否能聽懂古榮族方言時,他的回答是大部都能聽懂,說明融合程度已是非常之高
而藏緬語內部,雖然分為多達幾十個方言區,不過在很多詞彙的使用上都是接近甚至完全一致的,例如東(Sar)南(Lo)西(Nup)北(Chang)的說法,以及一些例如突及切(謝謝)之類的日常用語,皆可通用
無論是古榮族還是桑多藏族,他們在與外來尼泊爾人交流的時候,都能毫無障礙地使用本國的普通話、屬印歐語系的尼泊爾語(Nepali),即便是他們自己的日常對話,有時也會相對使用兩種語言中相對比較順口的說法,比如水(尼語pani)
該地區的主要宗教信仰是藏傳佛教,不過基於古榮族較高的世俗化程度,加之人口稀少,宗教氛圍相對淡漠,而生活氣息較重,僅有靠近河谷口的村落提裡切(Tilche 2260)的鎮中心能注意到一座供奉著觀自在菩薩(Avalokiteshvara/Chenrezig 觀世音)的小型佛寺
整裝待發的馱隊,它們即將前往拉克埡口,運送生活物資到桑多@比木塘
背景是旁巴日(Panbari 6905)
杜德河谷的地形與朗塘河谷頗有類似之處,河流切割力度較大,地形被破壞得十分嚴重,地處背陰側使得原始森林瘋長
工人與旅行者勢均力敵@提裡切附近
正在給孩子過生日的古榮族人@達拉帕尼
山地人傳宗接代的觀念依然較重,看這家已經生了一堆女兒了,兒子仍遙遙無期
最左是孩子的媽媽,這種年齡不大又已婚生子的女性,一邊都稱呼迪迪
供奉觀自在/觀世音菩薩的小型佛寺@提裡切(Tilche)
旁邊就是走來走去的散養雞、以及居民洗衣服洗菜的水池(右下)
犛牛營地雖然海拔高達3000米,但依然是滿地的散養雞
比木塘數量更多,而且村民每天殺一隻開葷,生活條件那是相當滋潤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雞都是從山下運上來、而非原產
古榮族旅店的廚房@比木塘
如今山裡的條件已經改善很多,物質短缺基本不存在了
海拔3700米的地方都用上了煤氣罐燒飯
到了晚上,廚房就會變成工人們的casino,內容和詐金花大同小異
站著那哥們的頭巾還是川藏線主題的
到了夏季,古榮族村民就會把牲畜帶到牧草豐盛的比木塘
背景是彭吉(Phungi 6538)
前往桑多的本地商旅@比木塘
路徑就在正前方的冰磧牆山腰,隱約可見
若要去彭卡湖,則需要攀登到冰磧牆頂部,與比木塘的高差在400米
8、後續展望
受到今年雨季降水量偏大、水汽較多的影響,此次白壘山脈的考察天氣狀況比較糟糕、大多數照片的拍攝效果都不甚理想,我在比木塘等待了2晝夜,乃木瓊主峰群也僅是在我即將下山的時候才露出了1小時左右
不過比較幸運的是依然看到了大部分重要的山峰和地標、而且山峰全部露頭,這對我撰寫本系列而言已經綽綽有餘,畢竟對於照片的質量要求,我並沒有那些專職搞攝影的來得那麼高,能表現環境就已足矣
至此,《喜馬拉雅分類》系列已經完成了第一版22章,介紹了喜馬拉雅山脈中23個獨立分段,在道拉吉裡山脈(Dhaulagiri Himal)、卡利甘達基河谷(Kali Gandaki Valley)以東的部分已經全部介紹完畢。當然,有一些早期的分段寫得比較水,還有一些需要強化考察的,升級撰寫的需要始終存在,這都是後話了
今年雖然尚在金秋,但已沒有條件再出行,登山徒步季可視作已經結束,下一次的探索勢必要到2020年了,具體的目的地還沒有定論,僅有幾個模糊的方向
《分類》後續新增撰寫分段方面主要有三大考慮。第一是木斯塘線路,這是從保持章節的連續性來考慮;第二是巴基斯坦的南迦帕爾巴特周邊,不過我希望南北兩個方向都能去到,有一定難度;第三是西北印度南達德維國家公園方面,目前尚未做過詳細研究,需要進一步討論
已經寫完的分段走強化線路的,也是有三大考慮。第一是馬卡魯南大本營、第二是幹城章嘉國家公園,這兩條線都是備選了好幾年的線路,但耗時都比較長,對天氣要求也很高,沒有適當的機會我是不會貿然去的;第三就是西藏,普莫雍錯南岸至崗巴、定結一線的貼邊境線路,這也是自己西藏旅行中的一片空白,相對來說好走一點,能補完北坡一些視角的圖片資料
正如香格裡拉大佛寺門前的那塊牌匾上、那句我會銘記終身的話一樣
到此已窮千裡目、誰知才上一層樓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這個場合,我想並非只是政治正確
(第22章完,下一章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