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舊油管清洗現場,在「高壓水射流」的衝擊下,油管中的堵塞物被衝了出來。隨後,經過高溫高壓清洗,一根根廢舊油管煥然一新「走上」檢測臺,合格後入庫,再被運往井場。
「柔性的水增壓後威力可大了,利用『高壓水射流』,我們3個月創效1841萬元!」11月23日,西北油田完井測試管理中心井控裝備管具管理部副經理劉兵笑著說。
西北油田每年更換下來的各類廢舊油管約25萬根,棄之可惜。可是,以往用蒸煮的方法進行清洗,成本高,效率低。
負責油管清洗工作的劉兵從高壓水流清洗汽車中受到啟發,用高壓水流衝洗堵塞的油管,是不是比蒸煮清洗更有效?大膽提出設想,小心科學論證。利用高壓水流推動柱塞泵,加上特殊設計的水流噴嘴,產生高速水射流來清洗堵油管的方法,終於試驗成功。於是,一種被冠名為「高壓水射流」的工藝進入清洗廢舊油管的流程,節能環保又高效。
石油生產中,多粗大笨重的鋼鐵工具,但也有細如髮絲的技術難點。擰上兩根油管接箍上的公、母絲扣,使一根根油管連接起來,貌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是,上扣時力大了不行,會損壞絲扣;力小了上扣慢,影響作業時效;只要一個絲扣上不好,下面的絲扣就會歪斜,不僅影響管柱的密封性,甚至會損壞油管的絲扣。
怎樣上好絲扣?員工歐朝傑開始琢磨。有著多年現場施工經驗的他發現,上扣時一旦發生偏斜或者錯扣時,絲扣之間的摩擦力會增加,從而產生熱量,導致管柱接箍處的溫度上升。於是,他就把溫差變化作為控制上扣質量的節點。「把雷射測溫儀對準上扣連接部位,只要溫度有變化,就說明上扣出了問題,立即停工檢修,就會避免絲扣密封不合格現象。」
歐朝傑的小創新,自11月4日在順北4井投入使用以來,完井管柱施工密封性合格率提升至100%。
順北油田有一口高壓油氣井,需要更換採油井口。採油井口運達作業現場,大吊車將採油井口緩緩吊放到位後,剩下的活兒就需要員工跳進井坑裡,用扳手將各個螺絲擰緊,將各個螺栓上牢,以便「採油樹」能夠安穩地「吐油」。
人跳進狹窄的井坑裡,連轉身都困難。使用常規扳手敲擊緊固螺絲,不僅使不上勁,還時不時地得輪換作業,以免因缺氧發生意外,危及人身安全。
現在石油生產的工具大部分都機械化了,能不能通過改進扳手,來改變作業現狀?井控部副部長劉銀雷把自己的想法和班組成員溝通後,大伙兒立刻來了興致。討論、論證、繪圖紙,一次次地實驗,一次次地改進。最終,一套實用、高效、安全的電動液壓扳手,從圖紙變成了成品。通過現場使用驗證,原來需6名工人輪流作業、要8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兩名工人、3個小時就完成了。
一股水流、一個絲扣、一把扳手,都成為一線員工解決生產現場難題的載體。「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年初以來,員工發明2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成為提效率、增效益的利器。」井控裝備管具管理部黨支部書記陳光說。(吳越)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