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意思是你有厲害的計謀,我也有應對方案,大家都有對策,各不相讓,也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意思。「張良計」不難理解,但「過牆梯」是什麼呢?
其實,「過牆梯」就是古代攻城所用的雲梯。據傳,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巧匠公輸班(魯班)發明了雲梯,之後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雲梯一直是攀越城牆攻城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電視劇裡,我們通常看見的雲梯是這樣的:
對於雲梯,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如此單薄的一架梯子,不會被守城的士兵用力推倒或砍斷嗎?為什麼古人這麼笨呢?事實上,我們被許多電視劇、電影誤導了,遠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雲梯一點也不「單薄」,是非常精密的戰爭器械,中國古代的雲梯,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它是這樣的:
雲梯一般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這樣一架龐然大物,再加上登城士兵的重量,可以重達上千斤,抵近城牆後,前端的抓鉤死死鉤在城垛上,憑藉人力根本無法砍斷或掀翻。攻城者冒著箭雨,持刀帶盾,怒吼著從雲梯攀援而上,給守城士兵的震懾是可想而知的。
《淮南子·兵略訓》記載:「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說明雲梯另外一個用途可以登高望遠偵探敵情。像這樣:
到了唐代,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使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將主梯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用生牛皮加固外部,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明朝以後,雲梯漸漸淡出了戰爭舞臺。這是因為雲梯這種笨重巨大的「戰爭巨獸」是木材製作的,最怕火器的攻擊。隨著戰爭中火器運用的日益廣泛,雲梯漸漸被廢棄了。
不過,雖然「過牆梯」退出了戰場,但卻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今天,它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仍然是非常廣泛的。比如這樣:
還有這樣:
這就是「過牆梯」的發展和演變歷程,現在您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