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常報全媒體訊 日前,一則「女大學生假期裡10天被安排8次相親」的新聞上了熱搜,引發大眾討論。文章還提到不少大學生著急逃回學校,只因父母在假期給他們安排了多場相親,讓他們招架不住。
儘管孩子還在上大學,有些家長已經迫不及待地為子女物色起對象來,「選對象就像挑西瓜,去得晚就挑不著好瓜了!」媽媽們的話,似乎很有道理。可是,面對「催」的無奈和「剩」的焦慮,在常高校大學生對相親的態度又是如何?
一起來看大學生記者團的調查。
大學生記者團 王晴皓 楊耀威(常州大學)周璐 楊穎(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江夢瑤(江蘇理工學院)
一項調查:
少數學生有過相親經歷,近六成人持中立態度
大學生記者團在高校隨機發放了90份問卷,受訪對象分布在大一到研究生的各年級段。對於自己理想的結婚年齡,73.33%的人選擇25~30歲;在「看重伴侶的哪些品質?(多選)」這一問題上,結果依次為性格(95.23%),長相(73.01%),學歷(53.97%),經濟實力(41.27%),家庭背景(34.92%)。
90人中,僅4人有相親經歷,其中次數最多的是一名大二男生,已相過3~5次親。他表示,自己計劃在25歲前結婚,所以身邊的親友給他介紹對象時,他都樂於接受。
那麼對於相親,大學生的態度又是如何?調查結果顯示,57.78%的人持中立態度,認為相親無可厚非;20%的人表示不排斥相親,可以找到心儀的對象,其中以親友介紹、交友聯誼的方式最受歡迎。一位贊成相親的受訪對象表示,相親並不意味著兩個人一定要在一起,不過是提供了一種多接觸異性的渠道,擴大了自己的朋友圈。而且通過親友介紹,對相親對象有了基本的了解,會更放心。另有22.22%的人反對相親,認為是父母強迫自己,更偏向自由戀愛。
相親軼事:
A、女生有了男朋友卻仍然「被相親」,雙方見面「好尷尬」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在校生小鹿高中時談了個男朋友,直到現在感情依舊很好。而她的媽媽卻始終沒辦法接受。為了讓小鹿分手,她決定安排小鹿和她的髮小小龍見面。"小龍讀的是警校,出來肯定是警察,他家裡家境好,我們也知道他家裡的底細,比你現在談的人好多了,你為什麼不和他試試呢?"小鹿拗不過媽媽,只好隨著一起去。
相親現場,雙方父母聊得熱絡,小鹿和小龍卻表現得興味索然。這時,小鹿的媽媽主動提出互換社交帳號,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最終小鹿媽媽起身拿過小龍和小鹿的手機,將兩個人互加為好友,尷尬的氛圍才終於緩解。
事後,小鹿對母親的做法非常不滿,卻不敢頂撞母親。"媽媽知道我有男朋友,還給我安排這樣的事情,讓我很尷尬。我覺得我談戀愛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而不是父母看中的安排的人。媽媽口口聲聲的為我好,其實是一種過於沉重的愛啊。"小鹿苦惱道。
B、女生被相親對象婉拒,只因「沒過英語四級」
江蘇理工學院一名大三女生小A,平時成績不錯,但一直為通過英語四級努力著。朋友眼裡的她,屬於沒心沒肺、性格爽朗的「樂天派」。可當自己看到宿舍樓下依依惜別的小情侶,至今沒談過戀愛的小A多少有些觸動。「感覺自己度過了大學三年,總少了些什麼,原來是我想『脫單』了!」於是,小A發動身邊所有閨蜜朋友幫她找對象。雖然讓人忍俊不禁,但大家都樂於幫她尋覓良緣。
終於,一閨蜜為她物色了同年級的一位成績優異的男生,正準備撮合他們,男生問道,她四六級過了嗎?閨蜜無奈,只能扶額嘆息。學姐得知自己被婉拒後,不禁苦笑道:「原來我一直沒對象是因為我沒過英語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