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育部頒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之後,全國各地教育部門紛紛對幼兒園「小學化」進行了全面的治理,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在調整教材教具,把涉及小學化的內容換掉,開始採用形式多樣的遊戲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對於幼兒園「小學化」治理和遊戲化教學,家長們持有不同的態度。有些學生家長表示贊成,覺得幼兒園就應該以遊戲為主,沒必要過早學習小學知識。有些學生家長表示擔心,害怕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跟不上學習進度。
帶著疑問,我走訪了一些學前教育專家,幼兒園園長和學生家長,參觀了一些幼兒園遊戲化教學案例,結合當下熱門的人工智慧技術和虛擬技術,談一談關於這個引起廣泛關注的「遊戲化教學」話題,談一談AR技術和體感技術,給遊戲化教學帶來怎樣的改變?
一、遊戲化教學符合幼兒的天性。
德國是世界上誕生第一個幼兒園的國家,第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理念也是在德國起源。20世紀60年代未,德國社會也對學前教育模式有過激烈的討論:是應該以遊戲為中心,還是應該以學科學習為目的。當時,德國的研究者對50間以遊戲為中心的幼兒園和50間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提前學習的優勢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級,從4年級開始,提前學習的孩子成績出現直線下滑,特別是在閱讀和數學方面有明顯的劣勢,並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齡的孩子。這個大規模實驗的結果出來之後,德國政府緊急叫停了學前教育改革計劃,要求所有的幼兒園必須以遊戲為中心,不得提前教授知識。
CCTV資深紀錄片導演朱春光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德國「製造」的孩子》,紀錄片裡面介紹,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與方案一般是幼兒園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自主決定的,多以遊戲形式的項目為主。德國的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天性。
從德國的幼兒教育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到,愛玩遊戲、愛運動,愛提問題是幼兒的天性, 在3-6歲這個階段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徵和生理特徵進行遊戲教學,是科學的幼兒教學方法。
二、AR體感遊戲化教學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曾經說過: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
粵港澳大灣區學前教育研究院聯席院長,華南師範大學楊寧教授認為,幼兒對未知世界是充滿好奇心的,例如:浩瀚的宇宙、深邃的海底世界、廣袤的草原、神秘的金字塔……,這些都是絕大多數小孩子嚮往的地方,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很難真實體驗。
楊寧教授表示:「學前和小學階段一些十分重要,但又無法直接體驗的知識和實踐,可以通過AR技術、體感技術和3D技術創建出逼真的三維場景,讓孩子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穿上太空衣遨遊浩瀚的宇宙,穿上潛水服與海豚結伴暢遊神奇的海底世界,通過自身的肢體操縱獵豹在非洲大草原裡捕捉羚羊……,這種情景式、沉浸式的遊戲化學習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三、AR體感遊戲化教學可以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
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說過:「最有效的一種教育是讓孩子在有趣的遊戲中玩耍。」 許多偉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在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時候,都不約而同提到兒童時就對某樣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然後得到父母或者老師的幫助與引導,孜孜不倦地去學習和探究,經過數十年的專注,才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出了一點成績。
在我走訪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家長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家長們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導,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學習一些拼音、數學、英語等基礎知識。家長的浮躁心態倒過來影響了幼兒園,倒逼幼兒園「小學化」教學,結果導致幼兒過早產生厭學心理。
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互動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將遊戲和真實物理元素混合起來在提高幼兒學習能力及體驗中有著巨大的潛力。研究人員發現,如果通過Kinect(體感攝像頭)讓孩子們來進行積木的搭建,實際上已經證明了是一種更有效果的學習方式,而要比簡單通過移動平臺遊戲來得更好。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文認為,3-6歲的小孩天真爛漫,想像力豐富,幼兒園應該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玩,多體驗,孩子會在玩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興趣,有了興趣之後,孩子就會自動自覺學習,不需要父母們操心。
四、AR體感遊戲化教學可以增強幼兒的體智能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數據顯示,現代城市家庭中,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的兒童比例高達85%,其中約有30%的孩子為重度感統失調。另外,3至6歲幼兒的肥胖和超重率已經超過30%。相信每一位家長,每一位老師看到這些數據都會十分的揪心。
造成少年兒童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主觀原因,也有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運動場地和運動設施嚴重不足等客觀原因。為了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國家對幼兒園提出來硬性要求,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包括戶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天不得少於2小時。
表面來看,國家要求的2個小時運動時間一點都不高,但並不是每個幼兒園都擁有達標的運動場地和運動設施。還有,北方多個省份進入冬季之後天氣寒冷,基本上都不適合戶外運動。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健康飲食和體育實驗室的哈利雷納(Hollie Raynor)博士對體感遊戲進行了專項研究,研究表明:體感遊戲比缺乏科學指導的戶外活動的鍛鍊強度大,鍛鍊效果也更佳。
新節奏智能科技的陳勇傑認為,對於缺乏運動場地,或者受天氣影響比較大的幼兒園, AR體感教育遊戲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恩授」AR體感互動教學系統是在室內使用的,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控制場景裡面的人物進行互動體驗,在課程體驗過程中,需要奔跑、跳躍、攀爬、投擲等全身協調運動,使力量、速度、肺活量和耐力都得到充分的鍛鍊,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身體素質。
五、AR體感遊戲化教學可以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
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安全教育更重要的事情了。但是,對活潑好動的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因為幼兒園安全教育的主題內容非常多,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室內室外安全、防拐騙、防溺水、防火避震等等,涉及的場景非常複雜,幼兒園沒辦法提供各種場景給予小孩子學習體驗。
廣州市黃花崗幼兒園老師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AR體感教育遊戲,可以創造出拐騙、地震、火災、溺水、觸電等安全教育場景,讓小朋友在仿真的環境當中學習安全知識和自救技能,課堂教學證明,通過這種場景式和沉浸式的學習,小朋友對安全知識的認知和記憶都大大提高。」
六、AR體感遊戲化教學可以培養幼兒團隊精神
在幼兒園裡面,集體遊戲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例如,「老鷹抓小雞」、「老狼老狼幾點鐘」、「丟手絹」等等。在集體遊戲中,幼兒不可能獨自完成任務,他們需要選擇夥伴,一起討論玩什麼,怎麼玩等細則,從而鍛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我在廣州煙墩路幼兒園看到,幼兒園老師採用創新的AR體感教育遊戲進行課堂互動,小朋友們玩得非常開心。據幼兒園老師介紹,這套「恩授」AR體感互動教學系統裡面許多課程都是需要雙人或者多人配合的,例如《動物森林》、《山洞探險》……,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小朋友們需要一起配合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在共同克服多個環節的考驗之後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對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很有幫助。
七、AR體感遊戲化教學可以降低幼師的工作壓力,提升教學質量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幼兒園的整體師生比約為1:11。遠遠超出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中提出的1:5-1:7的要求。如果按照1:7的最低目標計算,中國的幼教行業需要新增幼教職工200萬以上才能達到基本要求。
一份針對幼兒園老師的社會調查顯示,幼兒園老師一般是早上7點就要回到幼兒園迎接小朋友入園,到晚上6點左右,小朋友才全部離園。期間的11個小時,幼兒園老師們每時每刻都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壓力非常大。
華南師範大學AR體感遊戲化教學研究基地主任葉鋒表示:「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同樣,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每個人都希望幼兒園的孩子開心快樂,但是有多少人關心幼兒園老師是否開心快樂?」
葉鋒認為:「遊戲化教學方式的最大特色,是將「老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自主學習和探究,從而把老師從繁重的備課和講課工作壓力中「解放」出來,在教學活動中扮演組織者和觀察者,使老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指導。」
在調查走訪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心裡產生了一個小疑問,為什麼是「相對低調」體感技術和AR技術在幼兒的遊戲化教學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不是熱度更高的VR技術呢?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賴劍煌教授為我解開了這個疑問。
賴教授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體感技術的優勢在於人體動作識別,可以精準識別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的每個動作,孩子通過肢體動作「掌控」整個遊戲過程,孩子們很享受這種體驗。第二,AR技術可以將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進行重疊,孩子看到自己被「嵌入」到逼真的三維場景裡面並進行人機互動,非常喜歡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三,AR體感教育遊戲既益智又能幫助身體鍛鍊,老師和家長都很滿意。以「恩授」品牌為例,包函了安全,健康,科學,幼小銜接等教育遊戲,孩子玩得開心,父母放心,老師舒心。
綜合學前教育專家,幼兒園園長和學生家長的觀點與意見,我認為教育部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是非常正確的,符合世界主流的寓教於樂的學前教育理念。遊戲既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自發、自主的活動,更是幼兒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希望家長們和老師們尊重科學,尊重事實,把遊戲的權利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探索,在遊戲中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