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期末,老師們都在忙著趕課程,忙著給學生複習應考。但是,這時候卻有一個「不速之客」闖了進來——手寫教案,期末檢查必備。
都到期末了,還要忙著抄教案,你說讓人煩不煩,可是就有人不煩,那就是校長。他可是在教師大會上鄭重地宣布,手寫教案必須交,要把它作為檢查的一個重點,沒有之一。
面對著這樣的校長,你能說什麼,老老實實地準備吧。但是這準備,心裡總是有些堵得慌。於是,辦公室的幾位就直接給老教案換封皮,來應付檢查。
作為學校,把手寫教案抓著不放有沒有價值呢?有價值,但是作用不大。對於剛入職的年輕教師,手寫教案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在寫的過程中,才能學會怎樣備課,怎樣組織課堂,怎樣運用教法等。可以說,手寫教案是年輕教師走向成熟的一根拐杖。
但是,有了六七年教齡以上的老教師就沒有這樣做的必要了。這時,怎樣上課已然諳熟於胸了。這時,老師備課,完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在電腦上備課。這樣的備課更貼近教材,改動起來也容易。
一個成熟的教師,教案就是寫得再好,哪怕是妙筆生花,也不一定能在課堂上充分落實。我們在課堂上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不是我們的牽線木偶。
儘管我們在備課的時候,竭盡全力想得周全,但還是會有疏漏和考慮不周的地方。因此,再完美的教案,到了課堂上,都是不完美的,我們必須要跟著課堂實際做著靈活地調整,才是活用教案。
一個教師如果為了檢查而去抄教案,那就完全是形式主義了,根本就沒有必要。與其浪費時間來準備手寫教案,倒不如利用這個時間來鑽一鑽教材教法,精雕細琢一下自己的課堂設計,讓自己即將到來的課堂更臻於完美——這不是比手寫教案更有意義的一件事嗎?因為評價一節課是否成功,不在於你的教案寫得如何漂亮而是要徵服學生,讓他們的思路跟著你的教學跑。而這歸根到底,就是你能不能在中高考中拿出亮眼的成績來。
學校的領導評價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其實看的就是教學成績。而這教學成績從哪裡來,自然是從課堂上來。課堂上怎樣才能出成績呢?自然需要教師的課前備課。一個教師,只有備課的深入,思路的靈活,反饋的及時,教學的效果才會好。
但是,這裡的備課就是手寫教案嗎?顯然不是,它應該是各種形式備課的一種綜合。電子白板,課件,PPT不都是可以備課的一個好的途徑嗎?它們可是比手寫教案更方便,更快捷、更直觀啊!我們為什麼把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不用,還非得抱殘守缺呢?這樣的一種做法,不讓人有些啞然失笑嗎?
但是,為什麼有些學校非得要檢查手寫教案呢?其實,這是領導對教師一種不信任的表現。在他們看來,在書上寫寫畫畫,在電腦上圈圈點點,都不是備課,都是不被承認的。或許有人會說,你也不是校長,你怎麼知道校長是怎麼想的呢?這還要想嗎?他們的行動不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了嗎?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沒有多少可以肯定的,因為你的手寫教案寫得再好,卻不能決定課堂教學效率的高度。因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是學生的現狀、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策略。你如果戴著腳鐐跳舞,就是跳得再好,都會給人一種病態的感覺。我們的課堂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不斷根據實際的發展,做出適應性調整,而這不是你閉門造車就能達成的啊。
一所學校如果僵化地檢查手寫教案,確實是讓人厭惡的一件事。那麼,學校應該走出這樣的困境呢?我認為,應該提倡集體備課,資源共享PPT教案。
一節課,儘管每個人上的形式不一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的核心還是不變的。基於此,我們可以採取「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分工合作,個人鑽研」的方式備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每個人備一部分課程,寫成電子教案(教案加PPT),並存檔。然後由教師共同研討,達成共識後,由主備人進行教學設計調整,形成第二份含有PPT教案。其他的教師如果要上這些課,就可以直接把它調出來,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修改。而每一年新入職的教師,他們不也就有了學習的模板了嗎?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備課,絕對比手寫教案要好得多,因為這樣的教案裡,不僅有個人的思考,還有集體的智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