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教師要上課了,備課是必須的。
備課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形成書面的教案。
教案有兩個作用,一是為給學生上課做準備,另一個作用就是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
昨天,在全國教師交流群中,幾位老師討論起教案的事。
現在,有手寫教案和電子教案兩種方式,老師們最喜歡哪一種呢?
對於手寫教案,一些老師認為:每年抄同樣 的內容,今年做完,明年抄一遍,年年都是同樣的內容,感覺真是多餘的。一位老師說,我們這兒中心校長新官上任,要求不分教齡長短,教案一定要具體,字體要工整。我們經常寫的頭昏眼花,浪費了大量的精力。
對於電子教案,電子教案方便,每學期可以進行必要的增進和刪減知識。有老師說,他們採用電子教案,是集中備課,每位教師分段備課,集體分享。
從討論看,許多地方依然要求老師手抄教案。每學期寫的教案,就開學時上級裡檢查,用一下,然後就塵封了 。
大家願意使用電子教案,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現代化教學時代,還用老辦法要老師手寫教案,這是學校領導管理沒有與時俱進,是不合的。
但面對上級檢查,教師們也只能按上級的要求去做———手寫教案。
一位老師講述了他們學校的一件事情:
我們這裡前幾年也都要求教案必須手寫,還有專項考核,極大多數老師很反感,後來有幾個老教師就不寫教案。學校說要考核,幾個老教師要求把校長、主任的教案拿出來學習學習,但校長和主任一大群一個也拿不出來。後來大多數教師也不手寫教案了,都用電子版,學校也沒法了。
有評論說,形式並不重要,關鍵「作者」要「用心」,講「良心」,要有吃苦耐勞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和進取精神。做到這些,「紙的」也放光,做不到,「電子的」也不亮。無論哪種形式的「備課」,如果能解決實際問題,都需要「設計者」付出艱苦的腦力和體力勞動,都沒什麼「捷徑」可走,本質上沒有什麼「先進」和「落後」之分。良心和精神有,「紙」的也能深入人心;良心和精神無,即使「電」也沒有穿透力。正如衡量兒女是否孝道不能以「窮富」為標準一樣:窮不一定不孝,富不一定就孝。
教師「備課」,「備」的是「人心」。應該聽從教師的意見,讓他主動「作為」!手寫教案和電子教案,應該各有所愛,教師願意怎麼做,就讓他們自由的選擇,難道就會就會於下大 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