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了完成課時任務上課之前完成的一種手寫文案。一份比較完整的教案它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課後作業布置,課後反思等多個部分構成。目前在學校管理當中,教案是大部分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考核的主要部分,而且與老師們的年終績效掛鈎,通常學校要求提前一周課時量的備課要求,單周檢查學生作業批改情況,雙周檢查教師教案的備課情況。
然而目前這個時代是網絡的時代,在5G網絡都快要普及的前夕,我們還在死死地卡老師的手寫教案,這樣真的好嗎?
一個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手教師,手寫教案也許是有用的,但是對於從事教書七八年十年以上的老師還要要求手寫,我覺得這樣的要求就是對老師的拖累,作為老師大家都知道,學校的工作是細碎的、是繁雜的、是緊張的,是重複的,所以工作中那些讓老師重複的部分我認為能省就省,手寫教案目的不外乎就是讓學校去檢查,為了讓自己的考核分數不被扣或者少扣,老師們不得不把教案寫了又寫,抄了又抄,說實話,手寫教案對老師的上課真的有很大的幫助嗎?到底是為了上好課而寫還是管理者為了拿捏教師的一件至上法寶?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管理者真的要好好的思考思考
要強調的是,我在這裡不提倡手寫教案並不是提倡老師們不備課,而是要選擇一種更簡約的,事半功倍的備課。其實每個老師有每個老師的備課方式,在課本上批註,在課本需要的地方寫寫劃劃夾小紙片,或者用不同的顏色區分點綴其實都屬於一種靈活的廣義的備課的範疇!
最好每個老師把自己的教案一次性的輸入電腦,作為自己的電子版長久資源,到第二次用的時候可以對之前的文字進行再次加工、再次修改、再次整合,讓之前寫的教案經過反覆的取捨和錘鍊,讓它更適合當下的學情和學況,而不是讓老師們老牛拉破車一樣沒有靈魂的去抄寫,為了檢查而抄寫,抄來抄去,檢查來檢查去十多年了,有可能寫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內容,不是老師們不想去變化,而是真的沒有時間去讓自己的文字活起來,靈動起來!!!
網絡備課,不僅可以資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給老師節省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學習最新的教學動態,教學理念這樣可以在工作中解放老師們那些重複而無效的部分,對於那些反覆被老師們用心『盤』過的教案到頭來就是最後的精品,學校也可以幫助其出版,至少可以在學校內流通和傳承,對老師們也是一種無形的鞭策鼓勵和榮耀!當你退休了還看到後來的同事還在參考你寫的教案,出的書,不僅對自己是種心靈上的慰籍價值的體現,對後來人也有指引道路方向和經驗的傳承作用,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