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兒童節,祝願大朋友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今天兒子跟我要吃的。每年這一天,我都給兒子定一個披薩,今年他依然希望得到這個。我笑:「你就這點出息麼?」
想想我們小時候,雖然沒有披薩沒有那麼多玩具,可是每天都很快樂,每天都像在過兒童節。
不知道下面這些遊戲,你玩過幾種呢?
跳皮筋,是基本專屬於女生的,至少三人玩的遊戲。
跳皮筋的工具,按說該是皮筋,就是現在褲子裡的皮筋兒。但是我們小時候,這個皮筋兒是要花錢買的,一毛錢一尺,做小孩子衣服,一尺的腰圍還不夠呢。所以哪個母親也不會大方到給孩子們一兩塊錢去買皮筋兒。
我們的皮筋兒都是媽媽納鞋底的繩子。沒啥彈性,但不影響使用。
兩種玩法。一種是蹦起來踩在繩上,踩住了能動,再蹦到另一根繩,如此翻幾個花樣,沒有踩到,或者動了就輸,換另一組。
還有種玩法,是以蹦躂為主。一根繩上走三步,一隻腳撐繩,另一隻腳有節奏地在腳後,並排,腳前點三下,換另一根繩繼續,如此20個不出錯,蹦出來就算完成。
跳皮筋分三級,一級在小腿,比較好通過。二級在膝蓋,三級到屁股。還有玩得野的,有四級五級六級,四級在腰,五級在胸,六級就過頭頂了,得用側身翻的姿勢翻過去。
小學時期,跳皮筋跳的比較好的,一律受到大家崇拜和歡迎。玩遊戲願意跟她一組,連帶著學習也願意帶著一起。跳皮筋玩得好的,成績一般也不錯。起碼不是渣渣。
跳繩也是考驗反應能力和堅持的遊戲。
跳繩的工具更加多樣。家裡的繩子就可以。布繩最佳。當然我們還掄過紅薯藤,雖然易斷,玩起來也不管那麼多。
跳繩也分兩種,一種是三人以上玩,一種是單人玩。
我們玩跳繩,總要加上自己的花樣動作,要單膝下跪的姿勢五個,跳滿20個,這一輪就算贏了,可以進入下一輪。
被絆住了,就算輸了,要換人出來,自己去掄繩。
這個遊戲的好處在於,不管是掄繩的還是跳的,都可以得到鍛鍊。掄繩的鍛鍊手臂,跳繩的鍛鍊腿部和毅力,反應能力。
納子兒,是邯鄲地區特有的,幾個「子兒」在手裡揚起,、抓住,再揚起、再抓住,反覆循環的遊戲。可能別的地方也有,只是不叫這個名字。
子兒,是瓦片做成的。把瓦片敲碎,成直徑5釐米左右的圓片,打磨光滑,子兒就做成了。一般是兩個女孩子輪流進行,以手中的子兒不落地為標準。
兩個人對著蹲坐在地上,單手或者雙手並用,先揚出一個子,右手迅速抓起地上的一個子,再接住落下來的子。第二輪拋出一個子,在地上抓起兩個子,以此類推,看誰抓的子多。
如果子兒落地,或者沒有抓起地上的子兒為輸。玩的時候,抓子兒人嘴裡還要配合著歌謠。
除了這些,大家還玩丟沙包,踢沙包,截方,等等。男孩子玩的,除了玻璃球,還有摔四角,偶爾也跟女孩子一起玩跳繩。
這些遊戲,你還有印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