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為何是蝴蝶,而不是蜜蜂或其他昆蟲

2020-12-23 澎湃新聞
「亡魂化蝶」

在梁祝的同類故事中,兩人死後化為連理枝或比翼鳥都是較易理解和解釋的現象,因為這兩種事物原本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性;至於蝴蝶,雖然它們因成對出現(所謂「雙飛」)也常被視為「同心」,但漢語中也有「狂蜂浪蝶」這樣的成語,將之視為輕薄放蕩的象徵。甚至最早提到「化蝶」的李商隱《青陵臺》「莫許韓憑為蛺蝶,等閒飛上別枝花」中的形象,也是喻指如此堅貞者也會移情。

如果是這樣,傳說中為什麼會讓一對堅貞的愛人化為蝴蝶呢?又為何不是化為蜜蜂或蜻蜓呢?民間傳說並未給出任何明確的答案,可能的解釋是:蝴蝶象徵著兩人的靈魂。在同類故事中,無論是連理枝、比翼鳥還是蝴蝶,均已有記載明確提出那是生前未能結合的戀人的「精魄」、「精魂」或「精靈所化」;而蝴蝶,在古人的意識中,正是被視為靈魂的變體。

明末浙江烏程人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三卷記載一個故事:秀才劉四九的妻子鄭氏身死,「既掩壙,劉秀才邀請送葬來的親朋在墳庵飲酒。忽然一個大蝶飛來,可有三寸多長,在劉秀才左右盤旋飛舞,趕逐不去。劉秀才道是怪異,戲言道:『莫非我妻之靈乎?倘陰間有知,當集我掌上。』剛說得罷,那蝶應聲而下,竟飛在劉秀才右手內。」這個大蝶並在其手上生下二卵,當他將之交給房裡一個養娘後,此女竟被附身化為其妻,行為舉止與其妻生前一模一樣。在這個故事裡,蝴蝶顯然被理解為是新死者的亡靈所化。

由此我們或許可以重新理解「莊周夢蝶」的故事:據《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中認為,莊子夢蝶之喻,其意不僅否定形軀,而且否定整個經驗世界;然而他為何夢見的偏是蝴蝶呢?那或許是因為,蝴蝶正象徵著他自身的靈魂,「夢蝶」實即一種靈魂出竅、反觀自身形軀的體驗。此外,這可能也與另一種巫術文化經驗有關,即認為人的靈魂會在半夜裡離開軀體。韓國有個民間傳說:「一個人入睡前往臉上塗黃漆,那麼,夜間離開肉體的靈魂在凌晨時分回來,看到塗上黃漆的臉,就會認不出是自己的肉體而離去。如果是那樣,該肉體將會死去。」神話學者金烈圭解釋認為,這意味著靈魂在深夜遊離肉體,「此時,睡眠將被視作假死狀態,故而夜間被當成死亡時間,這與『亡魂與鬼的活動時間是夜晚』有關聯。」這樣聯繫起來看,莊周夢蝶實意味著靈魂在游離後進入一種類似死後的狀態,這與「亡魂化蝶」也是相通的。

這恐怕並非一兩個人的創造性比喻,而毋寧說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文化心理。事實上,在許多文化傳統中,蝴蝶都象徵著人的靈魂。在古埃及文化中,蝴蝶的形象普遍存在,被視為已死武士的轉世再生。在古希臘語中,ψυχή(psukhai,現代英語作psyche),指呼吸、靈魂、生命、意識,在希臘神話中指愛神丘比特之妻普緒喀,現代英語中的psychology(心理)、psychic(靈魂的)等詞仍由此演變而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也兼指「蝴蝶」,因而在古希臘神話的繪畫中,普緒喀的形象出現時,背上常帶著蝶翼。

法國神話學家韋爾南在《神話與政治之間》明確指出,古希臘人說到psyche(靈魂),指的是幽靈,而非心靈;因此決不說一個活人有psyche。和古希臘一樣,拉丁語中的蝴蝶一詞papilio也被聯繫到死者的靈魂,或是「生命」。該詞衍生出法語的papillon,盎格魯-撒克遜語的fifoldara,古英語的fifalde、義大利語的farfalla。其含義在德語中仍然留下可以追溯的痕跡:從古高地德語viviltra演化為古德語fifaltra,再到現代德語Falter,這裡的viviltra與拉丁語vividus同一詞根,意為「精神的、生命的」(女子名Vivian即由此而來)。在俄語中,通常用babochka來指蝴蝶,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也稱為dushichka,而該詞由dusha(靈魂)衍生而來。因此,古羅馬雕塑中往往將蝴蝶放在死者嘴中,意味著人們相信靈魂是通過嘴離開(即呼吸停止意味著死亡)。

在基督教藝術中,蝴蝶經常是人類靈魂復活的象徵。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也因此將蝴蝶解釋為靈魂的象徵,這幾乎已成為西方文學藝術中的一個傳統。美國學者Gilbert Highet在《古典傳統:希臘-羅馬對西方文學的影響》中提到英國詩人羅伯特·白朗寧曾在一首不那麼成功的作品中,「把自己(仍然受到塵世的肉體的羈絆)想像成漂浮在深水中的潛泳者,一隻蝴蝶(靈魂的象徵和空中的居民)從他頭上飛過,看著他用沉重的身軀模仿飛翔。」法國作家讓-多米尼克·鮑比的名著《潛水鐘與蝴蝶》顯然也是取喻於此:「我的肉體沉重如潛水鐘,但內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除了我的眼睛外,還有兩樣東西沒有癱瘓:我的想像,以及我的記憶。只有想像和記憶,才能令我擺脫潛水鐘的束縛。」

在東方,傳統中蝴蝶也被視為生命的象徵。小泉八雲中稱日本人將蝴蝶視為靈魂的化身,但不像古希臘那樣僅限於死者靈魂的化身,而是生者、垂死者、死者均可。在黔東南苗族神話中,遠古因受瘟疫、旱災而生息不蕃,於是祖先姜央率眾祭祀楓木和始祖蝴蝶媽媽,以求繁衍壯大,因為楓木是易活植物(苗族始祖蝴蝶媽媽之妹榜妹留自楓樹生出),而蝴蝶是生殖能力強的多卵動物。在傳說中最受苗族崇拜的雷公及人類始祖戈耶、龍、虎等都是蝴蝶媽媽的十二個蛋孵出的。伊利亞德亦說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人聲稱祖先來自蝴蝶。梁釗韜在《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中認為,先民看到鳥卵孵化為小鳥、蛹突然變成蝴蝶,從這些「變形動物」的信仰,進而「把此種動物看作神,同時亦看作他們的祖先」。

苗繡蝴蝶媽媽

漢語中的「蝴蝶」乍看與「靈魂」無關,相比起別處,漢文化中對蝴蝶的崇拜似無特異,民俗學家烏丙安在《中國民間信仰》一書中提到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時,在蟲類一節下,認為中國各族在昆蟲中對蜂類的崇拜最有代表性,此外「還有對螞蟻、蠶、蟬、蜘蛛等的崇信,還有對蠍子、蜈蚣及蝗蟲等農作物害蟲的崇信」,卻無一語提及蝴蝶。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在西方和日本文化中作為靈魂象徵的蝴蝶,在中國文化中原本是由另一種昆蟲——蟬來代表的。

正如古羅馬用口中的蝴蝶象徵復活,在中國遠古的商周時期,則有在死者口中放置玉蟬的做法,「其目的是希望死者像蟬一樣通過蛻殼而獲得再生」(《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淮南子》所謂「蟬蛻蛇解,遊於太清」。在漢語中,「蟬蛻」乃是「死亡」的委婉語,而「空蟬」也指死後的軀殼,即以蟬的蛻皮來象徵死亡或靈魂重生。自新石器時代末期以來,蟬就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神蟲,以玉蟬為琀,象徵著肉身雖死,但靈魂不滅,不過如蟬蛻一般脫離塵世外殼,並藉助玉蟬的神力而得以靈魂升天。直至後世道家,仍以「金蟬」作為永生、復活的象徵,《西遊記》中唐僧被稱為如來佛徒弟金蟬長老的化身,故而吃了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然而,恰好從梁祝傳說生成的晉代起,死者口含玉蟬的葬俗漸漸消失,或許正是因此,原先被蟬崇拜壓抑的蝴蝶作為靈魂象徵的心理(一如在「莊周夢蝶」中所暗示的)才漸漸在民間傳說中流露出來。

玉蟬

為什麼是蝴蝶?

為何蝴蝶會被視為靈魂的化身?這未必是因為蝴蝶在外觀上的輕盈、美麗,而應出自某種宗教-巫術心理: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一個變形。軀體死亡也許是靈魂的解脫。蝴蝶破蛹而出,看上去就像是靈魂離開沉重的肉身。蝴蝶之所以在許多古文化中都被視為重生、復活的象徵,是因為它在蛹中間隔一段時間後才甦醒過來成蝶。

這在某些語言中仍可看出痕跡。英語的「繭」cocoon,源自法語coque,本意是指(蛋/軟體動物/堅果等的)殼;而在無數古代神話中,均有人卵生的情節。此外,英語的「蛹」pupa一詞,源出拉丁語pūpa,本意指「女孩」、「洋娃娃」(參考漢語的「俑」),1758年林奈將之作為術語指「蛹」,因蛾蛹的下側看上去像襁褓中的嬰兒。英語中puppet(木偶)、puppy(小狗)、pupil(小學生)分別自法語poupette、poupée、pupille借入,但追溯起來詞源也出此。

此外,pupa原指蛾蛹,但在歐洲不少語言中,蛾與蝴蝶不加區分。原產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的蝴蝶蘭,在英語中稱為「蛾蘭」(Moth orchid),但可能因中國人不喜歡蛾,故而引入時才改稱「蝴蝶蘭」。在愛爾蘭語中feileacan指蝴蝶,但feileacan oiche指「夜裡的蝴蝶」,即蛾;葡萄牙語則用mariposa兼指蝴蝶與蛾(該詞在西班牙語中則單指蝴蝶)。蛾在西方文化中也會被用作蛻變、重生的象徵,電影《沉默的羔羊》那幅著名的海報,便是口中一個蛾子,以象徵嫌疑犯試圖由男性蛻變為女性的重生歷程。由此均可看出,在先民的心理中,蝴蝶、蛾乃至蟬等昆蟲,都曾被視為生命、靈魂、再生等的象徵。

《沉默的羔羊》海報

在毛南族的古歌《楓蛾歌》中,寡婦妮邁將一條楓蠶當兒子養大,「餵飯餵菜當親生」,幻想它能蛻化成人,並為它娶了達鳳為媳婦,達鳳發現真相後燙死楓蠶;妮邁葬子于楓樹下,墳頭上長出玉米,達鳳吃玉米後懷孕,在流言壓頂之下自盡,死後「魂歸魄不散」,化為楓蛾。在這一悲劇中,蠶是蛻變為成人之前的兒童的象徵,而楓蛾則是死後靈魂的化身。

詹姆斯·弗雷澤在其名著《金枝》中明確指出,現代人強調靈魂的不可分及整體性,但傳統文化則偏向靈魂的可分性和多個性。這有許多例證。在中國文化中,人的靈魂被分為「魂」(陽氣,輕盈,「附氣之靈」,構成人的精神思維)、「魄」(陰氣,濁重,「附形之靈」,構成人的感覺形體);在人死後,魂歸於天,魄則歸於地。故有所謂「三魂七魄」、「魂飛魄散」、「失魂落魄」之類的說法。在其它一些文化中,甚至認為人具有三種不同性質的「靈魂」。如古埃及宗教中,akh(超形體的精神)與「精魂」略似,ka與ba則與「魄」的概念有相通之處:ka為人的生命力,而ba為人死後的另一形體。同樣的,彝族傳統宗教也認為「當人『出世』以後,三個精神的『魂、魄、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共同支撐物質的軀體,對人身健康起著決定性作用:魂調節感覺(活動與休息)、魄支配舉止(穩定與失常)、靈支撐軀體(健康與病態)」(《我在神鬼之間——一個彝族祭司的自述》),與此相似,「苗族人認為,每個人死後有三個靈魂:一個留在墳邊守遺骨;一個回家在神龕受供奉和保佑子孫;一個回東方老家,然後到月亮裡同始祖蝴蝶媽媽、遠祖姜央及列祖列宗享受安樂,再轉世為人。」(《苗疆聞見錄》)

這樣,在人死後,魂魄雖散,但只不過是「脫離了形體」,本身仍然存在。故而在中國古代有大量《離魂記》、《碾玉觀音》這樣女子魂魄離開形體存在的故事。由於古人認為「靈魂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思想和記憶,靈魂是處於自由狀態下的」(折口信夫《民族史觀中的死亡觀》),它就可以飛升或變形。不過,在人剛死的時刻,須極其慎重地對待,日本學者折口信夫、牧田茂均提到日本民俗中為了防止靈魂歸攏一處,有專做這一工作的人,稱之為「歸持」,這也被認為是掃帚神的職責。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亡靈騷擾生者,並將其魂魄妥為安頓,以便升仙或復活,因而「在先秦兩漢時人的神秘觀念中,三月上巳除是復活日外,還是升仙日和死亡日」(《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在梁祝故事中,「化蝶」是出現在「暮春」時分,這恐怕並不是偶然的,因為幾乎在所有文化傳統中,「復活」都被安排在大地復甦的春季。

在保留了濃厚萬物有靈論觀念的緬甸,人們將死者的靈魂稱為「蕾芭雅」(leippya),而該詞字面意思就是「蝴蝶」。緬甸葬儀一般持續一周(中國也有「做七」的習俗),而遺體通常在第三天下葬。按照緬甸人的信仰,在這七天葬禮期間,死者生前居室的門窗必須保持敞開,以便他的靈魂(leippya)離開,並會有人守夜。此外,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即化為蝴蝶,在墓地附近徘徊,而「如果沒有把蕾芭雅從死者的肉身正常護送出去,蕾芭雅就會騷擾生者」(《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理解了這些,我們回頭來看梁祝傳說,便更可意識到,梁祝之化蝶並非偶然,那背後有著深遠的文化心理在支撐。蝴蝶不僅是他們魂魄的化身,而且暗示著他們復活的可能,以及對生者而言他們靈魂的安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梁祝化蝶是真的嗎?封面「雲觀展」6日探秘華希昆蟲博物館
    一提起昆蟲,你知道世界最長的昆蟲是什麼?世界最小的蝴蝶長什麼樣?梁祝裂冢化蝶的傳說是真的嗎?這些關於昆蟲的秘密,都可以在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找到答案。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蝴蝶標本種類多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藏超過40萬件,許多藏品在國內絕無僅有,其中70%以上的館藏為蝴蝶標本。這裡收藏有全部四川蝴蝶種類,以及大量我國各地的蝴蝶、昆蟲標本。
  • 梁祝為啥化蝶,而不是變比翼鳥?
    有人說:哪有那麼複雜,之所以化蝶而不是比翼鳥和連理枝,只因梁山伯與祝英臺據傳是魏晉時期的人,而「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詩句出現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時間上相差了幾百年,前人怎麼可能借用或者剽竊後人的創意?這位網友,如果這是一道高考作文題,對不起,我們明年見。
  • 歷史上蝴蝶與人的那些事兒:兇人變蝴蝶還是梁祝化蝶呢?
    時人為之語曰:「隋堤螢火滅,縣令放蝴蝶。」說的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在江蘇如皋擔任縣令的王鬥,平生最最喜愛蝴蝶了。為了喜愛的蝴蝶,他是為所欲為胡作非為,甚至達到了賣法枉法的瀆職地步。四、化蝶翩翩飛的梁祝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漢族的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根據考證,雖然該故事從東晉朝開始,就在民間的許多地方廣為流傳,並且存在著眾多內容不一的版本。
  • 三年級優秀《昆蟲備忘錄》賞析:蜜蜂、蝴蝶、螳螂、蜻蜓……
    :蝴蝶和蜜蜂。小作者對蜜蜂的描寫特別詳細認真,不僅描寫了蜜蜂的外形、尺寸、部位、顏色,還描寫蜜蜂的種類以及蜜蜂分布的地方。從小作者的昆蟲備忘錄中,小蜜蜂的形象活靈活性地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昆蟲備忘錄:蝴蝶4.昆蟲備忘錄:蝴蝶。小作者首先介紹了蝴蝶的品種,數量,然後介紹了蝴蝶的鱗片,顏色,各部位的特點。
  • 殭屍道長葬禮莫名出現黑蝴蝶,難道人死真的能化蝶嗎?
    讓人感到神奇的是葬禮上竟然了成群結隊的黑蝴蝶,在場的人都注意到了這個不尋常的現象。人們不禁聯想到這異象也許是因為跟他飾演多年道士的緣故。 傳說在葬禮上出現蝴蝶,不是尋常的蝴蝶經過,而是它們特意前來弔唁死者。像這樣的場景,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曾出現過。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西域奇女子香妃生命垂危之時也有大群蝴蝶圍在其周邊。
  • 《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對動畫版梁祝的美學分析
    第一,在自然風景方面,舉例梁祝相遇時周遭的環境,垂柳綠草,花團錦簇,湖光一色,將人物放在這個環境中使觀影的人產生了一種浪漫美麗的邂逅之感,以及書院的環境和景色的四時變換,這些都與與梁祝二人相襯託,塑造了寧靜祥和、浪漫美麗的氣氛以及渲染梁祝二人感情上的快樂無憂。
  • 科學發現:7種除蜜蜂和蝴蝶外的昆蟲傳粉者
    科學發現:除蜜蜂和蝴蝶外的其他7種昆蟲傳粉者相信說到傳粉昆蟲大家可能和小編想的一樣,最常見的植物傳粉者,即從植物到植物傳遞花粉的昆蟲,是蜜蜂和蝴蝶。植物花粉向植物的雌性物種的轉移使受精和新植物的生長成為可能。傳粉媒介對於野外植物的持續生長至關重要。
  • 探索奇妙自然 感受生態之美——山西省首屆國際生態蝴蝶昆蟲博覽...
    市民觀看蝴蝶昆蟲標本 記者 曹偉 攝本報訊(記者 張穎)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像樹葉一樣的昆蟲,領略到世界第一大甲蟲長戟大兜蟲的英武霸氣;在這裡,你可以近距離觀察蝶蛹的生命蛻變,欣賞到世界上最美麗的蝴蝶光明女神蝶的風採
  • 蜜蜂蒼蠅蝴蝶蜘蛛,明明你們戴得很開心嘛!
    你們以為昆蟲元素現在才流行嗎?錯!從法蘭西時髦boy拿破崙開始,就將蜜蜂看做是王權的象徵。坊間傳聞,拿破崙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就曾有隻小蜜蜂降落在他的嘴唇上,從此拿破崙就對這種小巧生靈產生了濃厚的喜愛。後來拿破崙成為了皇帝,對蜜蜂能帶來權力這一說深信不疑,還把它繡在了自己的鬥篷上。
  • 翡翠蝴蝶: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它的魅力你感受到了嗎?
    一說到蝴蝶,很多人腦子裡面就會浮現出一群蝴蝶翩翩費飛舞的場景,蝴蝶自古以來就給我們一種形態優美的姿態,宛若一位翩翩輕舞的仙女,給人的感覺讓我們覺得它好像不是一種昆蟲,而是一種精靈的化身,我們現在形容現在的女孩子跳舞舞姿優美,就會形容她好像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所以我們自古以來寓意蝴蝶的寓意都是美好的
  • 花粉傳播不僅僅靠蜜蜂和蝴蝶、植物不是啞巴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宇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花粉傳播不僅僅靠蜜蜂和蝴蝶、植物不是啞巴。花粉傳播不僅僅靠蜜蜂和蝴蝶假如地球上沒有花朵,那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模樣啊?一般情況下,植物花朵的花粉需要蜜蜂或者蝴蝶來傳播,把雄蕊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上受精,花朵才能結果,植物才能一代代繁殖下去。但是,專家們指出,花粉的傳播不僅僅依靠蜜蜂、蝴蝶,或者別的什麼昆蟲,許多不同的植物花朵,在長期自然選擇中,各有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傳播花粉,繁殖後代。鶴望蘭、木槿花及刺桐等,這些植物靠鳥類來為它們傳播花粉,被稱為「鳥媒植物」。
  • 《陳情令》中的文化知識:蝴蝶的寓意
    這張蝴蝶符咒是魏嬰送給藍湛的。蝴蝶是很美麗的昆蟲,忠於情侶,一生只有一個伴侶,是昆蟲界忠貞不渝的代表,也是吉祥美好的象徵。中國傳統文學中常把蝴蝶作為自由戀愛的象徵,最熟悉的就是梁山伯祝英臺,梁祝雙雙化蝶的故事。古詩詞中也有很多描寫蝴蝶的內容。
  • 浙江寧波的梁祝文化公園,不僅有晉代梁祝古墓,還是祝英臺登岸處
    這次分享的主題是梁祝文化公園。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兩個人的名字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他們倆的愛情佳話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走進了千家萬戶。而梁祝化蝶四個字立馬就讓人聯想起那個美麗、悽婉的愛情故事,心裡也不由自主地噓唏感嘆!可惋惜之餘,你們知道梁祝故事的真正發源地在哪裡嗎?有沒有想過到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墓前去近距離地憑弔這兩位古人至死不渝的愛情呢?
  • 難道人死真的能化蝶?林正英葬禮莫名出現成群結隊的黑蝴蝶
    讓人感到神奇的是葬禮上竟然了成群結隊的黑蝴蝶,在場的人都注意到了這個不尋常的現象。人們不禁聯想到這異象也許是因為跟他飾演多年道士的緣故。傳說在葬禮上出現蝴蝶,不是尋常的蝴蝶經過,而是它們特意前來弔唁死者。像這樣的場景,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曾出現過。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西域奇女子香妃生命垂危之時也有大群蝴蝶圍在其周邊。
  • 87萬網友「雲觀展」,解密昆蟲冷知識
    華希昆蟲博物館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趙力供圖驚蟄之後,萬物復甦。3月6日,封面新聞「雲觀展」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擔綱講解員,帶你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世界最大水生昆蟲——越中巨齒蛉,世界最長昆蟲——中國巨竹節蟲,世界最大蚊子——巨大蚊,這些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的館藏精品,讓你對昆蟲的「世界之最」讚不絕口。
  • 全球昆蟲數目減少 長此以往蝴蝶蜜蜂等恐遭絕跡
    全球昆蟲數目減少原標題:全球昆蟲數目減少 或將於一個世紀內完全絕種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全球昆蟲正面臨滅絕危機報告稱,過去30年來,全球昆蟲數目持續減少,若長此以往,昆蟲將於一個世紀內完全絕種,令自然生態系統出現「災難性崩潰」。據報導,研究由澳洲雪梨大學教授桑切斯-巴約,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客席教授懷克胡伊斯聯合進行,他們綜合了歷來73篇有關昆蟲減少的最佳研究論文,以分析全球昆蟲減少概況,當中大部分研究主要針對西歐和美國,部分則涉及澳洲、中國、巴西或南非。
  • 「梁祝不是神話,是真實故事」:在眾多版本裡,哪一個最動人?
    作為流傳最為廣泛的民間愛情傳說,不僅故事家喻戶曉,一首經典曲目梁祝,同樣經久不衰。一個真實的故事據專家考證,《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個真實故事,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經過千百年來的不斷流傳創新,原本的故事漸漸被賦予了神話色彩——梁祝雙雙化蝶而生,為現實的悲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 愛來啦重走梁祝化蝶路 連結千古情緣 刻畫杭州愛情符號
    梁祝化蝶是一個美麗、悽婉的民間愛情傳說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東晉時期,會稽郡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臺,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會杭州訪師求學。自此英臺開始了女扮男裝的求學生涯。
  • 龍海芋為何會嫌棄蜜蜂,讓蒼蠅給它授粉呢?
    一般情況下,給花兒授粉的都是些蜜蜂呀,蝴蝶呀,甲蟲什麼的。各位是不是很少聽過,有花兒讓蒼蠅給它授粉的!蒼蠅這種臭名昭著的昆蟲,也能給花授粉?!龍海芋為何會嫌棄蜜蜂,讓蒼蠅給它授粉呢? 1.特立獨行就像有些人喜歡追求個性一樣。在植物界,也有一些植物,不喜歡隨大眾之流。一定要獨闢蹊徑。
  • 這種不起眼的昆蟲,傳粉能力遠超蜜蜂,它們的數量卻在急劇減少
    飛蛾是一種不起眼的昆蟲,它們不像蝴蝶一樣有著鮮豔的色彩,也不像蜜蜂一樣以「辛勤、聰明」永遠被人誇讚,它們總是默默地躲在角落裡,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然而,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這些不起眼的蛾類昆蟲,是農田中重要的花粉轉運者,可能在支持農作物產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