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教育優質發展 成就師生多彩人生——浙江省溫州外國語學校婁橋分校優質辦學實踐探索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全面加強黨
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使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成為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工程,也是每一個家庭的迫切需求。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提高區域辦學質量,溫州市秉承「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布局規劃和項目建設,結合城鄉統籌改革、城鄉一體化發展趨勢,滿足溫州西部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補充初中寄宿制學校資源的不足,在甌海「新城」成立了一所民辦全日制寄宿初中——溫州外國語學校婁橋分校。學校創辦至今,在上級部門的支持關心下,依託溫州外國語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在數年間實現了辦學成就的跨越式發展。
浙江省溫州外國語學校婁橋分校(以下簡稱「婁分」)創辦於2013年,是由原溫州市競技體育學校主辦,溫州外國語學校授權掛牌的一所民辦全日制寄宿學校。學校地處溫州大都市建設的腹地,位於甌海新城區核心圈,毗鄰甌海區行政中心,坐落於甌海大道婁橋路口,東依牛山公園,南臨白雲山,西接六虹橋路,鬧中取靜,空氣清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在8年的辦學實踐中,婁分通過民辦學校靈活的辦學機制,以追求卓越辦學為宗旨,吸收國內外先進的辦學模式和經驗,集聚省內外骨幹教師,在全面落實基礎課程的前提下,開闢多樣化校本課程和教材,突出外語教學特色,強化「晚自修+寄宿制」管理模式,為學生提供優越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經過多年積累,學校連續數年在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辦學成果名列甌海前茅。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傳遞獨有的婁分精神
婁分總佔地56畝。學校周邊環境優美,校園三面環河,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是教書育人的絕佳之處。
辦學多年來,學校一直秉承「外語見長,文理並重,全面發展,走向世界」的辦學理念,以「修德、博學、求真、尚美」「挖掘潛力,完善自我」為校訓,以「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為辦學宗旨,著眼於培養學生的「中國心、世界眼」,迅速成長為區域民辦教育學校發展的典範。因此,依託溫州外國語學校成長起來的婁分亦一脈相承,秉持溫州外國語學校的辦學理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尊重每一名學生,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婁分精神。為了更好地彰顯名校品質、傳遞婁分精神的精髓,學校從環境打造、課程建設、活動浸潤等多方面入手,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內現代建築功能齊全,設施設備完善,有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布局精緻合理。高聳的綜合樓,是一幢集現代實驗室、信息房、音樂廳、圖書館、舞蹈室為一體的多功能教學樓,為學生提供一個發展技藝、充實自我、展示青春的平臺。寓學於樂的視聽室,配以寬大的高畫質電視,頗具震感的低音炮,暢通無阻的網上衝浪及種類齊全的課外讀物,每周末令師生期待的「周末影院」,豐富了全校師生的課餘生活;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亦使教師能夠更方便、高效地完成教學,在科技與思維的碰撞中激起學生暢遊學海的興趣。不僅如此,學校還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提出「一個班級一個世界」的理念,鼓勵每個班級都形成獨特風格,沉澱出班級文化底蘊。
走進婁分校園,無論早晚,無論何時,總能聽到琅琅書聲。「經典誦讀,書香校園」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聲充盈校園,讓習慣成就素養,讓素養奠定人生」是學校領導和全校師生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晨讀暮誦讓每個學生在文字中汲取生命的養分。除了琅琅書聲,在婁分的校園中還有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走廊答疑。遇到難題不會解,等到晚自修才能問?去教師辦公室才能問?在婁分並非如此!只要你有疑問,在走廊遇到的每一位教師,都會停下為你解惑,每一點碎片化的時間都能成為學習的契機,只要你想,所有的學習資源都能為你所用!
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渠道。婁分一直堅持「真情塑造未來,在感悟中體驗,在實踐中提升」的德育理念,五大類14個社團覆蓋全體學生,科學探秘社、拇指琴社、編程社、溫州方言社、創客社等深受學生喜愛。學校除了開展傳統的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和讀書節活動以外,還有頗具本校特色的寢室文化節、跳蚤市場、經典誦讀大賽等品牌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課餘生活,更加塑造了學生們陽光健康的人生品格。
辦學8年來,學校在溫州外國語學校的指導引領下,夯實基礎,銳意進取,懷揣著對學生愛護、對教育敬畏的「婁分精神」,發展民辦學校辦學特色,培養學習合作好、身心素質高、自理能力強、適應未來和世界生活、自主發展的溫州人,最終實現民辦教育辦學價值。
立足課堂教學,打造教研一體,深入實施品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育開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師體現價值的舞臺。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落地,開展「深度學習」,實現教育思想的轉變,培養學生新型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圍繞課程、聚焦課堂,積極開展基於深度學習的教學實踐,以研促教,以教推研,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業務能力,更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完美蛻變。
1.「深度學習,精準教研」——基於深度學習的教學實踐
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的開展基於細緻的數據分析和準確研判學情,教師以生為本,集智備課,齊抓共管,準確施教。教師們基於理論學習,立足課堂,從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開展教學研討,通過磨課、觀課、議課的實踐,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下開展行動研究,反思、總結、提煉教學經驗,內化理論成果,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2018學年第二學期,安排了基於深度學習的校本研修活動。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方式變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校於2019年6月3日至6月5日開展「基於深度學習的教學實踐」主題研討系列活動。
教務處嚴格按照研修進行設計,圍繞「基於中考新變化的複習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以及複習策略有層次、逐步地開展。本次活動基於課程標準、認知科學原理以及考試學原理,以中考新變化後帶來的教學困惑為切入點,特聘學科專家現場指導,推動教師深入研究學科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要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複習備考工作,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學生學業水平和學科素養。2019學年第一學期,安排了基於課程標準解讀的中考數據分析與複習對策研究。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教師學以致用,教務處繼續推進深度學習,開展基於中考新變化的複習策略研討活動周活動。
在校本研修的推動下,各位教師在教學形式上注重知識的落實,真正做到以學為中心。在專家引領下,展開了細緻且認真的研討。2018學年第二學期和2019學年第一學期,各學科組在校內作主題發言,研究中考命題規律以及複習對策,修訂了2020年中考複習計劃。在校本教研的推動下,各學科組在思想的碰撞中,組內共享研究成果,收穫頗豐。
2.教研訓一體,護航線上高效課堂
研課、磨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歷練,更是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的一個抓手。近兩年的精準教研實踐,讓學校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整體提升,也讓學校在今年面對疫情挑戰的時候,可以有序按照「一校一策,一班一案、一師一群」的原則,開展線上學業輔導,做好線上線下銜接,讓學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工作得以高效開展,極力降低疫情對學生的影響。
經過精心準備和策劃、各年級段推薦,以九年級語文、八年級數學、七年級社會與法治3個備課組為主要展示單位,圍繞「做好銜接,提高學習質量」研討主題,展示了學校豐碩的教研成果。
(1)九年級:複習課怎麼上更高效
語文備課組主持人董媛媛老師,從德育、智育、體育三方面介紹了九年級線上教學的總體情況,以及九年級語文線上教學的特色與安排。
翁秀勇老師以《任務型寫作——論述類觀點表達》為例,從「任務型寫作的尷尬處境」「課前準備」「課堂環節分享」「課堂效果反饋與反思」4個角度,清晰地敘述了從備課到課後反饋的全過程。翁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課堂留給學生思考」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金茜茜老師以《詩歌鑑賞複習——循象求意》為例,強調以任務驅動課堂,設計多重教學環節,層層推進,引導學生走入課堂並深入思考。金老師分享的「資源包式學習」「問題組合拳」「組織班級競賽」等教學環節對非語文學科也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深受大家好評。
教師們針對目前初三學生的學情,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同時關注到教學評一體化,用精練的環節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有效性,並做好課後的追蹤落實。
(2)八年級:教學和作業如何設計更實效
數學備課組由龔主良老師主持,陳淑珍老師以《菱形(1)教學設計》為例,從「創設情境,生成概念」「類比舊知,探究性質」「挖掘內涵,鞏固性質」「例題拓展,應用性質」「小結升華,明晰方向」5個環節入手,把握課堂節奏,提升課堂效率。
「現成的教學輔導書網絡上能查到答案,自主命制線上作業可以減少作業抄襲的問題。」彭雪汝老師就如何進行線上作業設計分享了做法與經驗,主要從課前準備、課中練習、課後作業以及作業反饋4個過程監督學生認真對待作業,進而紮實掌握知識。這也成了集體討論的焦點,參與的教師提出了很多寶貴經驗,如七年級的谷汝瑞老師就講到通過調整教學內容、習題設置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周莉莉老師分享了九年級數學的分層教學形式——「每日一提高」微課,朱繼高老師表示八、九年級的寶貴經驗給七年級備課組帶來不少靈感和啟發。
(3)七年級:線上線下如何銜接更有效
七年級由潘一帆老師主持。張小泉老師用輕鬆詼諧的方式分享了社會組的線上教學故事,她主要從「整合教材,合理利用時間」「多種課型,編排教學內容」「以生為本,調動學習興趣」3個方面為大家演繹了現階段七年級線上教學的整體思路,並採取課前導趣、精選內容、任務驅動、多樣互動、個別輔導的方式以學定教、借力使力、共克時艱!
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落實課後作業也成了一大難題。社會組的教師進行了頭腦風暴,商討並嘗試了許多作業形式,只為找到更加切實有效的作業形式。陳明老師展示了圖片作業、視頻作業、填表作業、雲課堂、筆記整理等多種作業形式,並分享了在落實過程中各種作業的優勢與不足。她還在作業布置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例如精簡作業量、嘗試多種作業形式、善用作業評語等方式,激發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
通過這次研訓,教師們就「做好銜接,提高學習質量」這一主題達成了共識:堅持以生為本,進一步優化線上教學與作業設計,與在線答疑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及時與教師互動交流,打造有溫度、有情感、有知識、有能力的全新「空中課堂」,促進學生成長,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讓自主管理之花深植於寢室文化
學生寢室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又是校園文化的「發源地」和「消化地」,溫馨的寢室文化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生生不息、開拓奮進的不竭動力。婁分實行的全封閉寄宿制管理制度,不僅有利於保證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而且有利於拓展全天候校園生活的成長空間,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寄宿生活,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讓學生更早地了解並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規則,體驗並認識人與人相互關愛的重要和快樂;可以使學生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態度和習慣,獨立自主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責任感。
多數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都未得到足夠鍛鍊,因此在寄宿生活開啟的初期,總會出現各種問題。為此,婁分寢室實行「媽媽式的呵護,賓館式的服務」,在為學生提供無微不至關懷的同時,也像媽媽一樣溫柔耐心地教會學生獨立,通過豐富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用心的呵護中,婁分的寢室被學生親切地稱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初中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好動、愛玩,與其約束學生玩的天性,還不如引導他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因此,學校將學科知識與遊戲結合起來,策劃設計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寢室文化節,讓學生在充滿文化氣息、人文關懷的多維環境裡,形成一種根植於內心的、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和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每年的「寢室文化節」是婁分重要的活動之一,也是學生的「狂歡日」,至今已開展4屆。以趣味遊戲的形式,將學科素養和德育養成相結合,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各項競技和展示活動。「寢室文化節」由政教處提出活動方案,經行政例會通過。在晨會動員鋪墊,召開專題班主任會議宣傳,在班會課上解讀比賽規則,讓學生理解比賽的方法和具體比賽形式,各班先進行寢室裝扮、寢室文化推介、知識競賽三大模塊內部評比,從而推選出優生宿舍參加全校的寢室比拼。
在「寢室文化節」中,學生根據活動節的主題,結合自己寢室的文化特點,確定寢室裝扮風格,通過寢室現場布置,寢室主題更加鮮明、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氛圍更加濃厚,通過自己的雙手來裝扮這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形成中國風、卡通風、溫馨風、運動風等獨一無二的特點和鮮明的文化特色。不僅如此,學生還要對自己的寢室進行展示,通過寢室文化推介講解寢室名、舍標、主題創意,全方位展示寢室的風採,也展現出寢室成員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最後,學科知識競賽活動考查每個寢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將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知識組合雜糅在一起,展現了各寢室成員豐富的學科知識素養、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增強了舍友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也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通過「寢室文化節」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看到了別具一格的創意,讓大家真正領悟到宿舍是我家、完美靠大家的意義。同時,「寢室文化節」也讓寢室形成文化基地並輻射到整個校園,對文化融合、團結友愛、學科滲透起到積極作用,營造出一個「團結、友愛、文明、健康」的溫馨家園。
校長徐愛菊說:「寢室是學生憩息的港灣和積累智慧的基地,是校園生活中值得回憶的部分之一。因此,豐富寢室生活,營造互助互愛、積極愉悅、學習氣氛濃厚的寢室氛圍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寢室文化節」的舉辦,不僅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發揮了想像力、創造力,學會了團隊合作、規劃創新,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令他們在寄宿制學校中生活學習得更加舒心愉悅。
正是在這種充滿愛和關懷的校園氛圍中,婁分的每個學生都從心底熱愛這裡的生活,真正實現了快樂學習、不斷進步的理想狀態。辦學至今,學校已有62名學生被溫州中學錄取,100名學生被溫州第二高級中學錄取,196人次教師獲得市直屬及以上獎勵。三校上線率50%,普高上線率86%。今年,學校有近30名學生被省一級重點中學提前招錄取。作為一所新興學校,良好的辦學口碑和社會美譽度使得學校近幾年招生年年爆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從來都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8年的矢志前行,8年的砥礪創先,「婁分精神」已經根植於每個婁分人的內心,一屆一屆傳承,讓它不僅成為學校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更是每個婁分人將來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割捨的心靈紐帶。
面對未來,溫州外國語學校婁橋分校必將在徐愛菊校長的帶領下,承載著溫州西部人民對優質教育的渴求,繼續秉承「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辦學宗旨,將這所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的民辦寄宿制初中打造成為區域民辦教育學校發展的典範,成就更多師生的精彩人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李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