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止是北京,全國範圍內,尤其是一二線的人口流入城市,一個教育資源的緊張時刻即將到來。在上海,新出生人口從2000年的8.5w到2012年變成了22.6w,後續幾年雖然稍有回落,但仍然維持在20w上下。這些孩子相繼進入幼升小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去年,還沒開始招生報名,多所小學便「超額」預警,如果入戶不滿3年,或房產不屬於父母和兒童本人,被統籌的機率就比較大。
《學區房72小時》劇照
儘管有多校劃片政策,去年北京的房價還是先從學區房漲起來,且愈演愈烈。西城區實行了多校劃片,同樣是多校劃片的海澱反而「因禍得福」,家長們湧入海澱買房子,買被派位到牛小的希望。有的學區房,同樣的戶型,去年12月初的成交總價為815萬元,到2021年1月19日成交價格則漲到了935萬元。期間成交房源價格每一套都比上一套高出30萬元左右,不到50天,漲幅已經接近15%。相比去年中,平均漲幅已經達到30%。在上海,學區房年漲幅甚至超過了50%,一天一個價,一個月漲一兩百萬都屬正常。不過和北京比起來,上海的學區房漲得似乎更有道理,原因就是上海有很多優質民辦校,它們不以地域為條件招生,滿足了富裕家庭的就學需求。可就在2018年,上海開始了幼升小階段的公民同招,2020年又全面實行起小升初的公民同招。所謂「公民同招」是指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目的是防止民辦校提前「掐尖」,民辦校的優勢又少了一大截。既然不能再靠金錢打前站,再靠公辦校資源來兜底,家長們只好擠上了學區房的「獨木橋」。學區房的存在就在於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而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是重點學校政策。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教育部曾明確要求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由此形成國家級、省級、地級、縣級的重點學校「層層重點」的格局。教育投入最偏頗的時候,幹部子弟學校教師編制比例是農村學校的6倍,6位幹部子女配備1名教師,而農村則是35個孩子配備1名教師。即使在大力壓縮擇校,憑房產篩選入學的這些年,國家對重點學校的投入仍是有增無減。有一段時間,「條子生」大行其道,「條子生」又帶來天價贊助費,教育資源聚集的趨勢愈演愈烈。
《少年派》劇照
這次上海做的,是教師輪崗制度,加大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流動力度,新評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不低於20%左右的人員流動到鄉村學校或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實驗學校支教3年。並且,每位教師10年內須有規定的流動記錄。優秀教師升職前到普通學校支教,所有教師都流動起來。
《你好,舊時光》劇照
鄰國日本有著全亞洲最公平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體制,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教師輪崗。那裡教師每隔5至7年流動一次,且是儘可能地大範圍流動,有的從偏遠農村學校向繁華都市,有的是反向流動。日本的教師也沒有嚴格的升學率考核,於是產生了《麻辣教師GTO》《亂馬1/2》和《灌籃高手》那樣不嚴肅、緊張,卻盡顯調皮、活波的校園圖景。這些雖是文學作品,很大的誇張成分,可這些看似不那么正經的校園生活,產生了遠比我們「頭懸梁錐刺股」好得多的效果,進入20世紀,日本每年都會誕生一位諾獎得主,已成世界教育科研界的奇觀。
《麻辣教師》劇照
上海之後,廣州也要實行公民同招了。全國範圍內教育的均質化將是一個大趨勢,可把公有和民辦拉入同樣的賽道後,公辦校之間的差距能否抹平,遠比公民同招要難得多。若要達到日本的效果,不僅教師要全員輪崗、重點校的重點投資要取消,中小學階段教師的績效考核也應不以高考指揮棒為導向,全面導向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年裡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