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校園人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校園人才是企業獲取成本最低,機會成本也許最小的戰略人才來源渠道之一。如華為,早在十幾年前就布局校園端人才,在各大名校採取高薪、「一鍋端」等策略持續不斷儲備公司未來核心競爭力量,毫無疑問華為掌握了未來的力量。
02 應屆新員工培養品牌化
應屆新員工培養方面,很多企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並且在市場上很有影響力,比如早年間地產界聞名的新動力、海之子、仕官生、碧業生等等,網際網路新起的比如京東京鷹會、蘇寧1200、唯品會唯新計劃等。
也有很多企業沒有提升為品牌,但在校園端僱主品牌實力出眾,影響很大,比如華為的校園俱樂部、阿里的技術論壇,騰訊的各類大賽等等,都是僱主品牌校園端發力的實證。
而應屆畢業生的選擇也印證了這一點,從2019年清華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也能可見一斑了。
不管有沒有品牌,在應屆新員工培養上,各個企業都是不遺餘力的。
03 應屆新員工入職培訓很重要
不少公司新員工入職培訓就是一個流程,年年都這麼幹,走走過場罷了。簡單講講公司規章制度,薪酬福利,就算培訓完成了。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重視入職培訓呢?據不完全統計,擁有良好的入職培訓體驗的3年後保留率較一般入職培訓體驗高出69%,而新員工最佳工作效率時間提前2個月。
04 應屆新員工入職培訓頂層設計
新員工入職培訓到底怎麼玩才能算有點新意而不落俗套呢?一般都需要多長時間?我總結了這三個階段四個體系的建設,供大家參考。
1. 入職準備階段
入職維護是在新員工入職前2個星期開始,提前與新員工建立聯繫和互動關係,拉近距離,為培訓的成功實施打下基礎,同時也是為後續培訓提前準備。
入職維護
入職維護可以聯合公司SSC,對新員工入職資料、入職關懷等方面做好用戶體驗,給新員工溫暖的感覺。
社群互動
提前建立新員工社群,如微信群,通過社群互動,打造團體意識和自組織形態。
先導任務
提前發布培養實施階段的任務,新員工在入職前完成並在集訓實施階段展示。
2. 培訓實施階段
第一批00後都已經步入職場了,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原來的那一套培訓理論似乎大家都不怎麼感冒了,培訓設計一定要具備兩大思維並貫穿於所有培訓的三個階段:
-網際網路思維(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
-跨界思維
品牌體系
建立一個品牌體系,並圍繞應屆新員工培養規劃開展各項子品牌、子任務的建設,形成應屆新員工培養、發展系列品牌,有助於應屆新員工歸屬感、榮譽感的建立,同時也是僱主品牌建設的重要一環。
課程體系
一個好的課程體系一定要有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站在用戶的角度,打造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用一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始終,要始終抓住用戶要什麼,平臺(企業)要輸出什麼,兩者之間如何平衡。
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體現在課程設計遊戲化、互動捲入、體驗等環節,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在平臺框架下讓用戶獲得最大的體驗和滿足。
運營體系
為什麼要做運營體系,我們要有跨界思維,用數據運營用戶、運營產品,強化用戶體驗和用戶參與,增強用戶粘性,並將過程內容傳播出去,增強儀式感,打造影響力。
評估體系
評估體系主要做3件事情,搭建積分體系,設計用戶等級,提高用戶感知;設計激勵體系,維護產品的健康生態;建立評價體系和用戶檔案,將過程結果可視化、立體化。
3. 復盤與銜接
復盤總結
項目執行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運營體系中產生的數據(定性和定量)的整理和分析、項目過程的總結和宣傳、整體方案優化等等,通過復盤,實現固化品牌體系、量化評價標準、打磨課程體系、強化運營體系、改善評估體系。
培養體系銜接
應屆新員工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公司應當建立一個長效的培養機制,在新員工入職培訓結束之後導入到大的培養體系當中,並與各類配套機制銜接,繼續做好四個體系的循環往復。
部門領導反饋
BOSS不關心你幹了什麼,只關心你幹的事情和他關注的事情是否產生(了)因果關係;時刻清楚人才擁有者是誰,並永遠記得把人才擁有者關心的情況及時反饋。
來源|HR能量場(ID:HR_Energyfields)
作者 |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