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拼多多到Brandless ,平價電商崛起背後的消費危機

2020-12-13 鈦媒體APP

曝光了中國3億窮人的拼多多, 還未能從激烈的輿論漩渦中擺脫之際,美國的brandless緊接著以2.4億美金的融資走到了前臺。雖然平價電商在移動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和資本寒冬中快速崛起顯得有些不合常規。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相繼出現追求性價比的消費降級勢頭,意味著新的風向標正在形成。

與平價電商同步火熱的還有全球奢侈品消費市場,全球三大奢侈品巨頭路易斯威登、開雲集團(古馳母公司)、香奈兒今年上半年的業績異常靚麗,銷售額和利潤均出現大幅上漲。但是看完波士頓諮詢的調查結果後,一組數據令人深思。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消費者貢獻了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1/3,佔該行業增長率的70%。去年,路易斯威登在亞洲市場的銷售額猛漲了17%,出國旅遊的中國消費者也為其他市場貢獻了可觀的銷售收入。

一方面,中國的精英階層在拯救全球的奢侈品市場;另一方面,我們多達3億人正流連於假貨平價電商追求著錯位的性價比。令人諷刺的是購買奢侈品的主力人群正在被奢侈品廠商們拋棄,他們將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千禧一代」。「年輕化」正在成為殺手鐧,不過被「信息流」灌溉成長的年輕一代並不缺迎合者。

被興趣類信息流遮斷的人群

你每天在欲罷不能的手機上花費的時間是多少呢?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幾份第三方數據也許能側面反映國人使用手機時長的整體情況。

數據資源網站Statista 2017年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過去幾年裡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時間大幅增加,其中巴西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在線花費的時間最多,平均每天接近5個小時;其次是中國,每天約3小時,比起5年前翻了兩倍;第三是美國,平均每天在線時間2小時37分。

eMarketer今年的調查顯示,中國的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費2小時39分鐘在手機上,超過了花在電視上的時間。在移動視頻的推動下,今年國人花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的時間估計將佔到每天媒體活動的40%以上。同時,看電視所佔比例將跌破40%。

作為移動網際網路重度使用群體,大學生群體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要超過平均水平近一倍。麥可思研究院今年上半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8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手機依賴」問題。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累積時長為 5.2 小時,13%的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 9 小時以上,14%的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7到9小時。

在手機成癮的表現形式上,網際網路上癮程度僅排名第八的英國,有份報告體現的較為生動。iPass公司選取了1700名受試者,調查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慣和偏好。結果顯示,72%的人群上廁所會玩手機,36%的人約會時會玩手機。

緊接著,科學家要求受試者列出自己最離不開的事物:58%的人選擇性愛,42%的人說是垃圾食品。回答香菸、酒和毒品的分別佔58%、41%和33%,而WiFi的回答力壓群雄竟達到了驚人的61%。當然最令人驚奇的是7%的手機使用成癮者在做愛時都要查看手機。

是什麼將我們牢牢的黏在手機上呢?表面上看是遊戲、兩性社交、熟人的朋友圈動態、撲你一臉的海量資訊和電商購物等網際網路場景體驗,背後其實是基於你年齡、性別、線上行為、興趣類標籤等所匯聚的興趣類信息流對你碎片化時間強力填塞所形成的貪嗔痴狀態。

在完成全民線上化後,基於數據標籤的興趣類信息流正在對移動網際網路用戶進行二次分揀和圈養,並形成了各自的壁壘。習慣了被迎合、被Feed,與「我」無關的事正在被快速拋棄。明星在失勢,傳統廣告在失效,品牌越來越難以抓住大眾心理的七寸。

迎合用戶需要放低姿態,需要鮮活,需要有能力周期性的刺激到用戶的G點,在興趣類流量中疲於奔命的傳統品牌,一旦喪失了自己的調性,同樣是一條不斷貶值的不歸路。

品牌「溢價」正在被剝奪

傳統企業曾經依靠「高空轟炸」+「渠道分銷管理」兩把利器還能活的比較滋潤。來自4A精心製作的主視覺和廣告片,進行央視與銷售區域的飽和式媒介投放,營造充分的營銷勢能。通過國包、省包、地包、連鎖大賣場等多級分銷渠道壓貨,佔領優質貨架基本就能保證銷量,並獲得不錯的利潤空間。

越是在品牌媒介投入高的品牌,越擁有渠道定價、定政策的話語權。在傳統媒體強勢的時代,品牌商就是哪個時代流量IP。電商的平價模式在初期曾一度給傳統品牌形成了較大衝擊,不過這種衝擊只是渠道形態的變革,通過產品組合還能進行彌補。流媒體+O2O+電商迭加才是真正致命的「羅密歐」。

營銷的效率不再以預算的多少來衡量,灌輸式的推廣在興趣類信息流面前變得不堪一擊。聯合利華、寶潔這些快銷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大幅下滑成為了傳統品牌失勢的標誌。

用戶正在被從社交廣場拉入到興趣標籤分類的亞文化圈和興趣俱樂部。在由流量包圍的封閉圈層裡,身邊榜樣的力量更貼近,更可觸摸,更具有感召力。各種網紅、流量IP的崛起成為了新的營銷節點。只是這些海量分散的節點和對用戶高度迎合的需要變得不再容易被商業化控制。

在去品牌化、去權威化的社交網狀矩陣中,單純依靠某一品牌來彰顯自己個性的方式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顯得過於輕量級。他們更熱衷於通過生活方式來系統定義自己的態度。

在信息資訊已高度發達的平行世界裡,我們正迎來的是一個品質大於品牌的時代。原生態農村產品正從產地直達終端消費者手中,供應鏈體系也從幕後走向了前臺,消費者比以往更清楚一個產品的好壞,傳統多級渠道在被最大範圍的壓縮。一大批專注品質與設計的小而美電商在流量平臺中憑藉口碑快速崛起,與之對應的則是不少傳統企業面臨淘汰。擁有一定家底的中大型傳統企業也在適應流量經營、IP營銷、提升供應鏈反應速度的改變中經歷著轉型的陣痛。

一方面,傳統企業的營銷勢能和渠道在向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集中,許多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全國型連鎖企業進入倒閉潮。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巨頭在完成線上流量池的瓜分後開始反轉收購線下零散的優質資產,構建線上流量與線下實體店相結合的閉環場景服務來提升差異化競爭力。新零售實質上是平臺走入縱向一體的深度壟斷。

以流量驅動的迎合型商業生態中,高品質、高顏值、性價比這個三角矛盾體正在將所有實體企業驅趕到一個沒有規則的角鬥場。失去了營銷勢能和渠道的庇佑,品牌廠商在激烈的搏殺中正嚴重失血。未來將是集中與分散並舉的新商業生態。一方面各個品類的頭部企業會呈現集中的趨勢,而在迎合細分興趣流的分類人群中,輕品牌會大範圍湧現。

過剩經濟下的「空轉市場」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開始,全球人均GDP已經連續6年超過1萬美元。這標誌著人類文明正經歷重大的轉型期,那就是發達地球的來臨。資訊時代的快速流通與充裕的資本一方面在加速全球化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在加速抹平全球不均衡發展下的窪地市場。

發達經濟體中,歐洲的年均GDP已經連續多年低於3%,日本的GDP則更為慘澹,平均不到1%。美國的經濟同樣在低增長中徘徊多年,2017年的GDP僅為2.27%。作為全球最後一個高速運轉的引擎,中國經濟也在新常態中轉檔降速趨向平穩,2015年開始在7%以下徘徊。全球各主要經濟體GDP增長率下降的動因主要是由消費市場驅動的商品經濟已呈現過剩之勢。

當全球經濟都在仰望中國增長時,剛剛過去的7月份統計數據並不樂觀。來自Wind與海通證券的數據顯示,7月社消、限額以上零售增速為8.8%、5.7%,均較6月回落,而社消實際增速則創下6.5%的歷史新低。

7月經濟繼續走弱,生產端工業增速低位持平,需求端出口維持平穩,但投資、消費繼續下滑,經濟下行拐點進一步確認。8月上旬,41城地產銷量增速再度回落轉負,六大發電集團耗煤增速較7月繼續下滑,表明8月供需起步偏弱。而作為最重要的領先指標,7月社融增速繼續回落,意味著下半年經濟尋底之路仍漫漫。

與宏觀數據相對應的是,大宗消費品的價格指數持續下探。

由於產能過剩,以家電、汽車為代表的個人大宗消費品價格近些年不斷走低。比如65寸的液晶電視價格已跌入4千元,BBA的當季新車也不再價格堅挺。電子產品新品上市的時間越來越快的背後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尾期,技術已高度成熟,產品同質化嚴重,很難再通過較大技術迭代來塑造實質性的用戶體驗差異。

飽和市場帶來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在新一代年輕人中興起的低欲潮流。日本已經率先進入「低欲望社會」,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得不到有效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喪失物慾和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在中國經濟高增長下出身的95後與千禧一代,家庭環境與生活水平整體優越,未來也將繼承父母留下的房產等資產,他們這一代更自我,更個性,也更注重自身的感受,強調生活方式和參與感,並不像在困難環境中成長的前幾代人對物質財富擁有天然的心理饑渴與佔有欲。

移動網際網路的高度發展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也正在吞噬年輕一代的社會行動力。遊戲、線上社交、海量的興趣信息流、亞文化圈層牢牢的鎖定了年輕一代的碎片化時間和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如果沒有有效的平衡手段,浸泡在移動網際網路中的中國年輕一代同樣有滑入「低欲社會」群體的可能。

被槓桿掏空的購買力

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並享有隨時開動印鈔機綁架全球經濟的美國為什麼也開始流行平價電商呢?其實美國的負債情況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目前,美國政府的名義負債已高達70萬億美元(美國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將來支出扣除將來收入後的總現值為」-49萬億美元,再加上21萬億美元國債)。這幾乎接近當前全世界的GDP總量。

當然,與政府高負債同行的是美國家庭與個人的負債也同樣高企。獨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預計,除去抵押貸款債務,到今年年底,美國消費債務預計將達到4萬億美元。美國貸款比較網站LendingTree通過分析了美聯儲關於信用卡、汽車、個人和學生貸款等非抵押貸款的數據,結果顯示,美國人每年收入的26 %以上都要償還這筆債務。

與之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學生貸款泡沫的成倍增長。美聯儲( Federal Reserve )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美國未償學生債務首次達到1.5萬億美元。美國 「青年無敵」( Young invincivers )的青年維權組織近期發布的一份分析2016年美聯儲數據的報告顯示,25至34歲的美國人擁有大學學歷和學生債務,其淨資產中位數為負1900美元,這比2013年下降了9,000美元。

如今,美國家庭平均負債近14萬美元,是平均家庭收入的兩倍多。如果再把每個家庭在公司債務、地方政府債務、州政府債務和聯邦政府債務中所佔的份額包括在內,這個數字就會高出許多倍。債務槓桿已經到了不可維持的地步,大手大腳花習慣了美國老百姓也有被迫節衣素食的時候。

那麼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我國私人部門債務-GDP偏離度在2011年首次突破10%後,目前已逾越30%的水平,達到了通常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的臨界點。

按照傳統預警指標分析,中國債務問題早已進入高風險區域,但並未迎來「明斯基時刻(MinskyMonement)」,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要知道,中國居民儲蓄率保持在30%左右,仍然在全球領先,只要居民部門的超額儲蓄繼續為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存量債務和新增債務融資,債務問題就很難演變為系統性的危機,但會表現為內需不足、通縮風險上升,因為債務的本質是對未來消費的透支。

不過房地產這幾年的過快發展也正在掏空中國居民的購買力。來自Wind和海通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債務目前已超過40萬億。以前高儲蓄率聞名的中國人現在卻在拼命加槓桿:14億人坐擁450萬億存量房產,而淨存款只有26萬億。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今年以來消費增速創新低,主要原因是必需消費普遍下滑,這反映出居民舉債買房透支購買力,已經開始出現抑制消費。在可選消費部分也是漲少跌多。其中汽車類零售降幅收窄至2%,石油及製品類增速再創新高至18.4%,地產相關消費普遍回落,家電類增速0.6%幾近歸零,家具類、建材類增速分別下滑至11.1%和5.4%。1-7月汽車、家電、家具、建材消費增速分別為2%、9%、10.3%和7.6%,較17年全線回落,指向今年以來可選消費普遍低迷。

消費領域的亮點依然是網上零售。1-7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同比增速29.1%,雖較年初35.6%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30%左右高位,遠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的增速,佔後者的比重也高達17.3%。

平價電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相繼崛起,除了移動網際網路對人性的迎合外,全球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槓桿拉動所形成的空轉效應與負債率的攀升,正在醞釀一場愈加難以預測的危機。這場危機的波及範圍將不止於眼前的消費危機。

相關焦點

  • 名媛拼團背後,看拼多多的崛起勢能
    說起來,這事也很簡單,一群沒有足夠消費能力的女孩,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微信群中召集多人拼單豪華酒店客房、奢侈品等。大家更多的關注名媛們的消費心態,而較少的關注其消費模式。名媛們所採取的拼單模式雖然有些極端,但實際上,拼單已經滲透在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實物電商領域拼多多的拼單購物、服務電商領域美團的拼單外賣等。
  • 拼多多的勝利:7億人在拼單,背後是中國消費「拼時代」的到來
    中國消費者更喜歡拼一單,已經漸漸成為行業的共識。這背後,則反映出中國的消費趨勢正在發生深層變化。中國消費者行為正在分化,由過去那種各消費群「普漲」的態勢轉變為不同消費群體「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消費行為。一線城市中年女性為代表的「精明買家」更注重最高性價比,新觀察到的節儉型消費群體「奮鬥青年」則全面縮減了非必需消費品方面的開支。這兩個群體佔到中國城市人口的31%。
  • 上交大高金 | 陳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嗎?
    Brandless是一家垂直電商,在中國和Brandless類似的不是拼多多,而是網易嚴選,而拼多多做的是平臺,其出現是一個市場發展到一定時期後經常出現的「市場再分層」。依靠拼水果起家的拼多多,在迅速擴張的三年裡一直深處爭議之中。
  • 社交拼團:「上海名媛」背後的電商新舊交替
    PC時代的「拼團」風暴,藏著一段隱秘的故事。 2011年,王興創立不到一年的美團殺入百團大戰。那一年,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登陸納斯達克,其市值一度衝高到230億美元。 Groupon生於2008年金融危機,它與商家合作,向用戶推出打折消費品,解決了商家的庫存危機。
  • 或因頻繁更換管理層 美版「拼多多」Brandless宣布倒閉
    【CNMO新聞】2月11日,據外媒報導,被譽為美國版拼多多的Brandless平價電商宣布倒閉。由於類似中國的拼多多一樣的定位,令這家電商備受矚目,此前獲得過軟銀集團2.4億美元C輪融資。Brandless創始人Tina SharkeyBrandless平價電商這個才成立一年多的公司,在本周一的時候,就對外宣布不再接受新的訂單,並關閉業務,還會裁掉大概70人。這家與拼多多一樣主打低價商品的電商平臺,是不是因為口碑不好而倒閉呢?
  • 帶火爆款水果的背後:拼多多要做的是高端生意
    在拼多多平臺上,這一曾經藏於深山的水果,成了10萬+的爆款。雪蓮果怎麼火的呢?時間追溯到2016年。拼多多一支團隊來到雲南文山,看到了遺落在田間地頭雪蓮果,並且判斷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市場價值。拼多多團隊開始培育當地新農人,並開拓雪蓮果上行路線。一年後,從文山到會澤、從宣威到蒙自……雲南的雪蓮果大面積脫銷。
  • 從Costco到拼多多,電商賣車能否迎來「第二春」?
    與此同時,在中國還有著一個依靠效仿Costco的平臺正在崛起,那就是拼多多。拼多多低價搶佔客戶拼多多也曾說過,自己就是依靠模仿Costco的營銷模式來才能獲得成功的,但在汽車銷售這條路上,拼多多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18秒賣出400輛五菱宏光、1分鐘售罄387臺奇瑞,這是拼多多自試水整車交易後交出的成績單。
  • 拼多多(PDD.US):社交裂變與低價爆款鑄造第二大電商平臺,公司增長...
    公司崛起深度復盤:從1億人到7億人的電商平臺三大因素催化,拼多多應「勢」而生一、網絡側:微信替代了APP,成為新一代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電商用戶紅利消退,人均獲客成本逐年增高。拼多多:線上Costco,性價比為王。拼多多早期背靠微信,始於低線,依靠低價快速崛起,與阿里、京東等主要電商錯位競爭。
  • 拼多多的農業方法論:AI與電商雙重推動
    在這則新聞背後,透露出了拼多多持續押注農業的戰略。無論是一直在做的「多多果園」,抑或是「農產品上行」,反映出的是拼多多對於「拼生態」的產業鏈整合能力,而拼多多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向外輸出能力,則可以看出,這家新興的電商公司有著更大的抱負。《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早在一個月前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拼多多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朱健翀就公開表示將繼續重投農業。
  • 店寶寶:拼多多「拼」的秘訣
    拼多多能夠抓住市場趨勢帶來的機會,成為內循環的「陣地」。今年以來,抗疫是主旋律,拼多多做了一件事兒贏得了不少的掌聲,那就是抗疫助農,一直以來拼多多都非常關注所謂的「下沉市場」,拼多多願意做,也能做得好。
  • 5歲拼多多崛起 「貓狗拼」三國鼎立時代來臨?
    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務數據使拼多多市值曾一度成為中國電商界僅次於阿里的老二,與京東一較高下。同時,拼多多呈幾何數增長的用戶量也讓阿里、京東不敢小覷。拼多多在市場的一片紅海中崛起,猶如一匹黑馬,打破了國內電商領域阿里、京東的雙寡頭壟斷局面,形成「貓狗拼」三足鼎立格局。
  • 淘寶特賣區上線 與拼多多「拼刺刀」
    記者體驗後發現,搜索關鍵詞「口紅」後,在搜索欄的「全部」一欄下,搜索出的結果大多為聖羅蘭、美寶蓮、歐萊雅、TOMFORD等品牌口紅,而在「便宜好貨」一欄下,搜索結果裡則多為9.9元3支、25元買一送一的「平價小眾學生款」。  手機淘寶特賣區上線,也被業界視為淘寶全面發力下沉市場的最新動作。  與拼多多正面「拼刺刀」,淘寶打出的不僅是低價牌。
  • 5年助推50個億級新品牌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助力化妝品國貨品牌崛起
    除此之外,拼多多平臺上還湧現出一批以自然使者、肌膚之食為代表的產業帶國貨新品牌。「預計到明年10月,將有超過50%的本土一線化妝品企業加入新品牌計劃」, 11月2日,拼多多副總裁陳秋在「廣州化妝品新品牌計劃大會」上表示。▲拼多多副總裁陳秋介紹拼多多新品牌計劃。
  • 拼多多「新品牌」晉級
    一眾品牌崛起背後,是拼多多的一盤戰略大棋。   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新品牌計劃已然成為中國新消費、新智造非常重要的引領者。同時,在一年半的發展過程當中,拼多多平臺整體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活躍買家數從3.44億增長到7.31億,日均訂單量從2500萬單增長到7000萬單,年成交額從2621億元增長到14576億元。目前,由拼多多產生的物流包裹數佔據中國全社會快遞物流總量的三分之一。
  • 拼多多是怎麼崛起,以及未來要如何發展?
    拼多多面臨的這些爭議,在之前中國的科技商業領域裡很少發生,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不過熱點都是短暫的,科技新聞層出不窮,不管大家之前對拼多多的反應有多激烈,到現在都應該相對平靜了。我選擇在這個時候再來聊聊拼多多,可能大家也更有耐心去看到它背後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之前很容易在情緒化的爭論裡被忽視。
  • 經觀頭條|電商「匪徒」拼多多
    在阿里巴巴和京東崛起後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電商的流量紅利接近於尾聲,大家都做好了長期兩強爭霸的心理準備。但就在此時,拼多多一夜崛起,這個匪徒般的新電商企業打碎了兩強共享天下的格局。而這個電商匪徒的帶頭大哥卻是一位低調樸素甚至讓人感覺有些木納的理工男,浙江人黃崢。
  • 核心電商企業的分析框架與拼多多「三分天下」的商業邏輯
    唯狗的本篇文章就從這個問題出發,從領先電商企業的競爭優勢開始,一步步分析拼多多崛起的本質不同;以及市場格局演化到今天,拼多多已經站穩腳跟,但在天貓、京東對品牌商品消費心智的獨佔下,拼多多又如何破局。PS:如果各位在某正式渠道看到了正式報告,不要驚訝,那就是唯狗本人。 電商平臺市場格局演變
  • 美版「拼多多」Brandless宣布倒閉 曾獲軟銀注資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11日消息,被業內稱為「美版拼多多」的美國平價居家用品和食品電商Brandless周一宣布將關閉,距該公司投入運營僅兩年多,距其獲軟銀2.4億美元注資還不到兩年。Brandless的品牌創辦於2014年,但2017年年底才開始運營,銷售平價居家用品和食品,大部分商品售價只有3美元左右。2018年,軟銀CEO孫正義在查看了該公司一系列產品,從橄欖油到睫毛膏之後,決定投資這家公司。
  • 拼多多上的商品比淘寶、京東便宜,背後到底有啥貓膩?
    拼多多在國內電商市場,淘寶、京東和拼多多三大購物平臺佔據著領先的地位,無論是規模還是用戶量都遠超其它的小平臺。其中淘寶是阿里旗下的產業,也是三大平臺中當之無愧的第一,每年都能創造出巨額的營收和利潤。不過,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經過四五年的發展後,現在的拼多多足以讓淘寶和京東正視起來!拼多多之所以能崛起,離不開獨特的銷售方式和策略,如果不是因為價格足夠低,拼多多肯定無法競爭過淘寶和京東。相信使用過拼多多的用戶對此都深有了解,同樣的一件商品,在拼多多上購買往往要比淘寶和京東便宜得多。
  • 拼多多如何做扶貧電商?
    如果拼多多的多多農園模式得到大面積的複製和推廣,就能夠幫助很多農民種植的土特產品打開市場,也能幫助更多致力於做農副產品廠商對接到上遊的原產地,這本身是傳統電商一直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情。而調動廣大的農民成為新電商平臺上的創業者,讓他們參與分享網際網路技術下沉帶來的發展紅利,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