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堅持踏實做扶貧電商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令人尊敬的中國好企業!」前不久我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動態,有的人說有拼多多,有的說快手也在做,有的還補充了本來生活,字節跳動上線「值點」時也以「三農」為突破口;當然還有農村淘寶和京東,如大家所見,對於農民創業貢獻更多體現在物流配送末端上。
網際網路公司以線上的流量優勢去做扶貧,彰顯了網際網路行業的初心——「普惠」、「人本」和「開放」,如果網際網路不能夠惠及中國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層,不能讓地域佔更大多數的農村鄉鎮變得更富有,那「網際網路」的價值依然是大打折扣的。這並不是空話!
儘管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出於社會責任、GR方面的需要,積極開展「精準扶貧(雲)」、「農貨上行(電商)」,但是真正要讓扶貧工作收到效果絕不容易。「現在大家都在講自己扶貧了,所有電商都在扶貧,全國人民都在扶貧,實際上呢,真正去看大部分並沒有達到扶貧的目的。」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這樣感嘆道。
運動式、慈善式補貼或應急式的捐助,並不是當前三農所真正稀缺的,要真正形成平臺、農戶、市場之間多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才能符合各方的長遠利益。
「治標」往往需要先行替「治本」贏得時間。要想克服農民對市場需求信息反饋的滯後性和「穀賤傷農」問題,很難沿用過去解決工業品滯銷的「單個用戶挑選單品」的傳統電商模式,只有「多個用戶一起對多個農戶」的拼購模式,才更加有效。
而要構建起規避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小農生產作業的分散性、品控的非標準化,以及農產品流通長鏈路導致利潤分薄等結構化問題的制度,還需要敢於「賦能」的平臺,紮根到農村一線摸索出一套真正「把利益留在農村,把人才留在農村」的長效機制。
「多多農園」正是這樣一幫「腿上有泥、身上有土」的新電商人和當地的「農商」探索出來的新路子。
一、先看多多農園在雲南的樣板
喝咖啡已經成為一種都市時尚,咖啡消費保持年15%的增長速度,甚至咖啡新零售商業如瑞幸咖啡、連咖啡以及革新的星巴克等在資本市場上形成融資「風口」,都在爭奪中國近1000億的咖啡消費市場。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也能生產咖啡,其中99%的產量來自於雲南省一帶。不過,國內很多咖啡消費市場大多是以進口咖啡為主,而本土所產的咖啡豆大多只是作為速溶咖啡原料進行低價出售。在雲南怒江有好山好水,還有純樸勤勞以種植咖啡豆為生的少數民族(傈僳族),他們所產咖啡豆的品質並不比國外的差,保山的咖啡還聲名遠播。
來自金融數據研究服務平臺JingData的測算顯示,在整個中國咖啡產業鏈中,上遊種植環節生豆的價值貢獻約17.1元/公斤,中遊深加工環節烘焙豆的價值貢獻為83元/公斤,下遊流通環節的價值則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個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而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遊環節卻只有極為微薄的利潤。
甚至可以說,在既往商品的流通機制之下,咖農成為了「被剝削」的一方。很多傈僳族咖農由於生計所迫外出打工,由於勞力開始匱乏繼而形成惡性循環,這折射出了當下農村的通病。
「多多農園」是拼多多與農業大省的地方政府合作摸索出來的新農商模式,雲南保山則是多多農園所打造的樣板基地,多多農園通過這樣三步走戰略緩解了當地的農戶的貧困局面。
第一步:利益引導。拼多多為寶山區叢崗村和赧亢村的792名當地農民建檔立卡以便「精準扶貧」,今年3月底,拼多多平臺商家以40.76萬元的價格,溢價收購了建檔立卡貧困戶42.53噸咖啡豆等原料,並聯合雲潞咖啡、比頓咖啡、景蘭咖啡等商家兜底,有多少收多少,直接解決咖農的後顧之憂。
第二步:高維突破。引進雲南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農科專家指導,結合當地的緯度、海拔等環境因素,劃定精品咖啡試驗田開始種植畢卡、藍山、貢山1號、波邦等多個高端品種,並且在生長、採摘、晾曬等環節試行標準化流程,並進行精細化代加工。
第三步:品牌致勝。咖啡消費本身是輕奢舶來飲品,如果沒有相應的品牌包裝,很難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以拼多多去年6月至12月銷售數據顯示,咖啡類產品的訂單量增幅超過1000%,雀巢的單店GMV環比增速在150%以上;如何讓國內的年輕用戶更加知曉和信賴國產咖啡,電商平臺在品牌推介和「代運營」上更有優勢。
與以往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方式不同的是,拼多多則是通過拼購模式來縮短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鏈條,讓消費者買到便宜並且靠得住的產品,而生產者省下給流通環節的費用而抬升產品的價值。
不難看出,多多農園的落地實際上在幫助農民構建起從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源頭把控、農貨上行、品牌培育為一體的「新農商機制」。
「在多多果園啟動期,拼多多是以產業和營銷扶持為主,發展期會形成較為穩定的第三方代服務機制,成熟期拼多多則會逐漸退出,由合作社全權接管,並由當地政府確保利益分配依歸進行。」據當地多多農園負責人介紹。
二、多多農園模式能否推廣至全國?
雲南「直過民族」的咖啡豆價值被長期埋沒,是廣大交通偏僻地區農民生存狀態的縮影。
截止2018年底,中國農村依然有5.64億鄉村常住人口、2.3億小農戶,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聚焦「三農」議題,儘管取消農業稅多年,農民生活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如果拼多多的多多農園模式得到大面積的複製和推廣,就能夠幫助很多農民種植的土特產品打開市場,也能幫助更多致力於做農副產品廠商對接到上遊的原產地,這本身是傳統電商一直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情。而調動廣大的農民成為新電商平臺上的創業者,讓他們參與分享網際網路技術下沉帶來的發展紅利,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活力。
從0到1是商業模式創新,而1到1000則是創新模式的規模效益。據了解,首期「多多農園」除了雲南保山的咖啡項目以外,還有5個示範項目於雲南逐步進行,分別涉及茶葉、核桃、雪蓮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於雲南等8個省及自治州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示範項目,形成覆蓋西南和西北兩大區域的新業態。
在我國大西北、東北、內蒙古、新疆、青藏等地區有很多特色農產品源地產,那裡同樣面臨農產品賣不上價、農民增收呈現瓶頸,而多多農園的模式在這些地區開花結果、落地生根也是指日可待。
李小雲教授高度評價多多農園的模式,「第一次看到有企業瞄準了農業產業利益分配、農村人才留存等核心問題,該模式若成功,將推動很多農村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形成偉大變革。」
三、多多農園模式為什麼偏偏在拼多多平臺上跑通?
多多農園模式聽起來並不複雜,大道至簡,但是落地難度之大,卻不是誰都可以參與和執行的。
首先電商平臺的線上流量要足夠大並且要有很強的積聚效益,快速的消化庫存以及滯銷農產品,才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傳統的平臺電商則需要創業者自主開店和運營,甚至不燒錢買廣告還得不到流量推薦,顯然無法真正解決農民最迫切的銷路問題。
而在拼多多平臺上,能夠「快速聚集消費者需求,實現大規模地多對多匹配,再利用中國成本低廉的物流網絡,減少層層中間環節,將這些農產品直接從農莊送到消費者手中。」
其次,電商平臺同時贏得商戶、農戶的信任,加溢價收購意味著商戶承擔更多的採購成本,而讓「農戶」放棄以往粗放的生產作業方式轉變為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種植的「農商」,既要對平臺有足夠的信心,也需要有專人紮根在群眾身邊,了解實際問題、了解農民的意願和想法,並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
「多多農園」實際上是拼多多平臺扶貧電商所構建的「地網」即線下農產區的基礎設施,而在網上高效完成交易,還要與「天網」即「線上農貨中央處理系統」相互協同。
線上平臺是一個匯聚了用戶需求、發起用戶訂單以及用戶反饋的「大型虛擬集貿市場」,並且還可以C2M的形式(對線下原地產)實現不同品質、種類和數量農產品的「半定製批量處理」和「小規模定製服務」。在2018年,拼多多農產品及農副產品銷售額升至653億元,呈明顯加速的趨勢。
根據黃崢在上市之後首封對股東的公開信中,我們了解到,拼多多在2018年除了完成上市的業績外,電商平臺的核心數據指標也相當亮眼,活躍買家數4.185億,GMV4716億元,實現營收131.20億元。如此一個年輕快速崛起的「創業巨頭」,被黃崢形容為「正在讀小學的姚明」。從多多農園的模式落地可以看出,拼多多正小心翼翼避開成熟電商巨頭,尋找新的藍海市場,驗證了「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結語:
黃崢曾在創立拼多多之前有過復盤,「每一個創業決策可看作為投資決策,要去分辨用時間和錢換來的東西哪些是資產(asset)、哪些是費用(cost),隨著時間流逝、對加深生意的護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資產,時間越久對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費用」。拼多多在幫助中國農民拼好貨方面的社會價值,在黃崢的長期主義經營哲學之中,肯定會劃歸為「資產」類別,他曾公開信中曾認為,「這種模式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社會價值遠高於我們業務本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外界對公司的估值。」
結合李小雲教授對多多農園模式的期許,發生在雲南咖農身上的扶貧經歷推而廣之,是否能夠真正形成「推動農村發展方式發生偉大變革」?實際上,40多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裡摸索出的家庭聯產責任制同樣發生在毫不起眼的邊界,繼而成為拉開農村生產方式和改革開放的序幕。
如今在移動電商快速普及的今天,面對農產品鏈路長、利益分配不合理、農民創收困難等痛點,多多農園作為新的網際網路+農業商業模式,隨著更多農民、更多地區開始推行和應用「多多農園」模式,將更多農民轉化為新農商,更多農田、山地升級為新電商的「天然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