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陽
版式:鄧尖
4月21日,是平利縣電商協會秘書長王秀梅終生難忘的一天,她受到了在平利縣考察脫貧攻堅情況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央視新聞鏡頭記錄下了那一刻——總書記對王秀梅說:「直播是趨勢,要好好珍惜。」
王秀梅很開心,更重要的是平利縣絞股藍的模式得到了認可——它不僅可以讓自己脫貧,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致富。
沒錯,這是她花了5年時間摸索出來的一條脫貧致富之路,這期間她吃過苦,碰過壁,看到過希望,也飽嘗過失敗——這份成功來之不易,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
要知道,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國家在脫貧攻堅上的收官之年,然而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嚴重性遠遠超出預期,給本已勝利在望的脫貧事業又徒增了不少不確定性……幸好,此時王秀梅和她的小夥伴已經找到了逆疫情而動的商機。
「多多農園」成了!
今年31歲的王秀芬出生在中國的特困縣——平利縣。
平利縣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程度深、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大,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下的「硬骨頭」,此前經濟發展一直落後,「十二五」末,全縣依然有貧困村79個,貧困發生率高達22.4%。
十年前,王秀梅從技術學院畢業後,做過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幹過淘寶網店——最終她發現網上開店最大的成本,其實就是來自流量。
因此,當新電商拼多多出現,並且給予了農產品流量補貼和傾斜之後,王秀梅發現,和村民們一起開網店這件事,變得容易了起來。
2019年9月,王秀梅在拼多多助農項目經理徐筱瑋的幫助下,開創了「多多農園」,與51戶種植絞股藍的貧困戶組成了尋夢農園絞股藍合作社,由拼多多初期投資52多萬元,讓當地792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股東。他們對標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讓合作社帶頭人王秀梅負責運營店鋪,貧困戶可以通過合作社來共享銷售收益。
王秀梅的「多多農園」模式,一方面讓貧困戶們聯合起來,形成規模化生產,保證了產品的生產能力和貨源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她也發揮了自己的電商經驗和特長,藉助拼多多減少了渠道商的成本,直接把產品寄送到消費者手裡,解決了中間商賺差價的困擾——例如雲南保山多多農園的咖啡豆,現在已經打開銷路直接觸達很多都市白領。
多多農園只是眾多貧困地區的其中之一。在王秀梅和多多農園的示範效應下,成立電商合作社、利用新電商資源開網店創品牌、上直播,已經成為平利電商脫貧的典型路徑。
拼多多助農項目經理徐筱瑋則是將這一模式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鋪開的團隊成員之一,在拼多多多多農園項目組的努力下,拼多多已經培養和引導數萬名新農人,去建立了更多典型。
據悉,目前平利縣在拼多多開設店鋪近千家,除了當地特產絞股藍、野菜、木耳、蜂蜜、苞谷花等農副產品,包括絲襪等工業品也都搬上了網,被帶進了直播間。
那麼,為什麼王秀梅走上的這條致富之路能夠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
治標更要治本
一直以來,政府都非常重視扶貧工作。央視新聞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扶貧工作效果顯著,貧困人口已經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了2019年的551萬人。
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全部脫貧談何容易?個別貧困地區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等等因素,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致富之路。
是的,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為扶貧想了很多方法,試過各種「招」:最早是給錢,不行,錢花光了貧困戶還是貧困戶;後來給牲畜,結果在有的地方牲畜卻被貧困戶吃掉了;有的地方給物資,也不行,物資用完了仍舊還是老樣子;再後來給政策,還是不行,老百姓不知道怎麼用。
所以,脫貧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是要建立一套能夠讓貧困戶自己持續掙錢的能力——不能自己造血的扶貧就不算好模式。對於政府來說,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拼多多來說,一套符合現代社會商業規律的扶貧模式,同樣至關重要。
當然,全國各地也逐步總結出了很多脫貧的經典模式:例如淶水的旅遊模式、平泉「三零」食用菌模式、涿鹿綠色園區產業模式、威縣「金雞」模式、魏縣「扶貧微工廠」模式、饒陽產業基地模式、曲陽光伏模式……以及後來平利縣與拼多多的新農商「電商+合作社」模式。
說起新農商模式,其實王秀梅和平利縣正是找到了致富的那個「漁」!
多多農園的模式精華是建立了一種新的「新農商機制」:以王秀梅這樣的「新農人」為創業帶頭人,以檔卡戶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讓工廠、代運營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務,由政府監督,平臺方拼多多來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流量支持,並最終溢價收購——這樣做就確保了貧困戶的核心利益,把利益最大化地留給農民。
此外,還有一種「改良版」,即雪蓮果模式。
其實雪蓮果也是新農商機制,但不是事先收購,而是由拼多多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大規模培育本土青年成為「新農人」帶頭人,負責公司運營。與地方政府合作,來確保檔卡戶的核心利益。
而對於拼多多的扶貧事業來說,所重視的核心並不僅僅是一個利平縣——拼多多要的,不僅是一個利平縣實現脫貧,他們打造的是一個可以被複製到全國無數縣市的方法論!
被電商改變的思維和人生
2020年2月,在合作社的拼多多店鋪開啟之後,王秀梅發現拼多多上線了直播功能,她開始嘗試直播,自己做銷售員、做會計、做主播。一個月下來,令王秀梅沒想到的是,效果還不錯,店鋪一度成為養生茶類目好評榜的第一位。
受到王秀梅一樣的新農人啟發,平利縣紛紛以合作社的形式開始了「脫貧加創業」。拼多多數據顯示,平利縣在拼多多上開設的店鋪有接近1000家,除了絞股藍一樣的農產品之外,還包括了手工藝品、輕工業紙品、社區工廠產品等。
「電商不只是渠道,也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王秀梅表示,「我們只有把貧困戶的利益和電商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2019年6月14日,在上海、雲南兩地政府部門的指導下,拼多多創新扶貧助農模式「多多農園」第二站落戶雲南文山。類似的實踐,在陝西各地也逐漸開始推廣起來。
4月23日,央視新聞聯合拼多多進行了一場「脫貧攻堅直播」,首批參與展銷的扶貧產品全部來自全省32個扶貧生產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將農戶聯合起來,變成了「前方是網商,後方是貧困戶」的脫貧新模式。
其實,拼多多早就開始用心地做著扶貧助農這件事。
2018年拼多多賣出480萬單雪蓮果,並帶動其蔓延至全電商平臺,使之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紅水果之一。那一年,創立僅3年的拼多多實現農(副)產品訂單總額653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網絡零售平臺之一。
據悉,2018年拼多多平臺上累積誕生了13款銷售過百萬單的冠軍農貨單品和超過600款銷量10萬+的爆款農貨單品,開拓了包括雪蓮果、百香果在內的全新市場。
到了2019年,「多多農園」在雲南推進5個示範項目,分別涉及咖啡、雪蓮果、茶葉、堅果,以及蔬菜。
據悉,拼多多已經與雲南省政府正式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大力推進雲南特色農產品上行工作,構建種植、加工、營銷一體化扶貧興農產業鏈條。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推動100個「多多農園」項目落地雲南,覆蓋500個貧困村,培養5000名雲南本土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和打造100個雲南特色農產品品牌。
而從拼多多已經公開的數據上也可以看到,截至2019年拼多多平臺已經累計帶動86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創業,他們將在未來成為中國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
是的,現在的拼多多,已經不僅僅是幫助農民把產品放到網上賣那麼簡單,他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和組合拳,不僅有資本、有政府、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還負責培養人才,指導帶貨直播,且有一套最先進的營銷理念。
在拼多多的扶持下,以王秀梅和多多農園為代表的新型「電商+扶貧+生產組織形態」的扶貧模式創新,亦是一次扶貧事業史上的系統性變革,為電商脫貧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不得不說,是時代賦予了脫貧新的思維,是網際網路讓農業獲得了新的DNA——而像拼多多一樣的新一代網際網路企業,希望他們能夠成為這個時代助農脫貧事業中那個不可或缺的「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