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購農貨"成潮流,特別是沿海的福建省農產品最大受歡迎。
有數據顯示,在"農貨第一平臺"拼多多上,七月份福建農副產品同比增幅高達122%,海帶成單量冠軍,其他多款農貨也廣受全國消費者熱捧。
而農產品的暢銷也直接與農民利益掛鈎,受這股風氣影響,可見福建萬千農民受益良多。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眾多福建農產品還面臨著生產與消費信息並不匹配,常有滯銷危機的難關,彼時層層的中間商還極大地壓縮了農民的利益,農民們時而種得多賣不掉,時而賣掉了也掙不了錢。
隨著近年福建農村物流網絡的完善和電商的興起,許多電商平臺將目光瞄準了有"食材寶庫"之稱的福建農產品,拼多多也是其中一家。
拼多多獨有的拼團+社交裂變模式,把農產品長周期的零散需求變為短周期的批量需求,打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信息流,縮短中間流通渠道,進而完成"最初一公"裡到"最後一公"裡的直連,助力福建農產品上行。
不僅如此,拼多多還會給中小農人商家現金補貼、流量傾斜,幫助他們對接物流和包裝,並提供大數據支持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實現訂單化生產,從此農民們多勞就可多得,種得出就賣得掉,收入提升了種植熱情也更高漲。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曾說過,拼多多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性企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本分。
在一個個閃亮的農貨爆款銷量百萬十萬加背後,拼多多一直在這片深愛的土地的上默默努力著,直到今天,拼多多扶貧的種子終於在福建生根發芽,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當然,這樣的"花朵"拼多多還有很多,比如魚米之鄉湖北,曾經這裡也有一群因為雞蛋滯銷而苦惱的農民。
在去年618拼多多推出9.9元買20個雞蛋的補貼活動,一經上架力遭消費者哄搶,很快就將整個鄂西北的雞蛋銷售一空,不僅養雞的農戶們獲益不少,連帶著周邊用於雞蛋包裝的稻殼都賣出了好價錢。
再往北的中州河南。在這裡,拼多多不僅溢價收購了滯銷的中牟大蒜,解了蒜農的燃眉之急,而後更是一天就在平臺上賣出了4.7萬單,三年賣出1億斤。
村裡的蒜農們每天都要在蒜田裡勞作十幾個小時,但現在的大家都幹得很起勁,因為他們知道自家的蒜已通過拼多多受到了全國消費者的認可,從此中牟大蒜再也不怕滯銷了,村民們產多少就能賣多少,許多人都脫離了貧困,幹活也有勁兒多了。
拼多多的扶貧種子,已經深植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中牟的大蒜、湖北的雞蛋、福建的海帶幹……都通過拼多多賣到了全國各地,消費者們享受到了農貨上行帶來的福利,而許多農民更是因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