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發布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傳統電商平臺帶動的工業品下行一直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傳統模式,農村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而拼多多推出的「拼農貨」模式,採用「農
1月7日發布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傳統電商平臺帶動的工業品下行一直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傳統模式,農村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而拼多多推出的「拼農貨」模式,採用「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和「山村直連小區」模式,成功為中國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5.36億用戶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賣到了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藉助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拼多多將全國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
據相關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整體交易規模約為28.4萬億元,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
農村電商也在2014至2016年間迎來了高速發展階段,農村網絡零售額與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均大幅增長。截至2018年,中國農村電商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農村網絡零售額接近1.37萬億元。在農村電商高速發展同時,《報告》指出,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速卻明顯低於農村網絡零售額。據統計,農村網絡零售額於2017年就已突破1萬億元,而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在2000億元水平上下波動,且兩組數據之間差距逐年擴大。
2017年開始,隨著新電商拼多多、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為代表的新型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出現,網際網路逐漸在農村區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報告》認為,農貨上行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第二階段。農村電商由淘寶村、京東村店的工業品下鄉和消費品下鄉,逐漸發展為拼多多等新電商為代表的農產品上行,電商模式由單一的網絡零售向網絡零售、網絡批發並重轉變,從傳統電商向社交電商、社區電商並重轉變。
《報告》以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深入探討了新電商的數位化農貨上行模式。
據統計,2018年拼多多平臺上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233%,預計2019年農產品上行規模將突破1200億元。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平臺註冊地址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數量超過14萬家,年訂單總額達162億元。
《報告》指出,作為農貨上行的最大平臺之一,拼多多的「拼農貨」模式,採用創新的「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和「山村直連小區」模式,成功為中國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5.36億用戶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賣到了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藉助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拼多多將全國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拼多多的「多多農園」項目即為一例。通過與地區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方式,拼多多在雲南地區開啟了「多多農園」項目的探索,項目已陸續落地雲南怒江州、保山、文山、臨滄等地區,為當地的咖啡、雪蓮果、茶葉等優勢農產品打通了上行渠道。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普及,中國線上流量增長已近瓶頸。與此同時,在低線城市尤其是農村區域,移動網際網路產生的變革效應才剛剛開始。在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出現後,「農村市場」也被網際網路行業重新發現。
電商興農的市場空間仍十分巨大。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未來五年農村電商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8.87%,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860億元。
《報告》指出,農產品電商上行之路尚處於初始階段,未來隨著傳統電商線上流量紅利的消退、消費升級趨勢的加速推進,傳統電商在農村地區布局困難重重,新電商將更加凸顯自身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