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郵政做農產品上行,曾遇到「一千個怎麼辦」。
特色農產品豐產卻滯銷,出路在哪裡?
在拼多多平臺賣往全國,又擔心銷量暴增後續產品供應跟不上?
打造產業物流園區,聚合十幾家電商企業一起運營,但怎麼保障品質?
去火車站發傳單鼓勵農民返鄉種植,果農缺錢缺技術,如何解決?……
短短兩年,貴港郵政攜手新電商平臺拼多多,高效解決一個個難題,打造「農產品上行」全產業鏈,果農、郵政、電商企業、電商平臺多方共贏,創造出了「電商+物流+金融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
▲出生於貴港的賴志福大學畢業之後曾出外工作數年,其後回老家成立合作社發動家鄉農民一起種植百香果等,農產品不僅供給當地商超,還通過給貴港郵政供貨,通過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走出貴港。
聯合電商:
不到10天狂賣200萬斤
滯銷白玉蔗
貴港市地處廣西最大的衝積平原潯鬱平原中部,土壤富硒。硒能提高人體免疫,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及抗體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富硒土壤長出來的白玉蔗和百香果,頗受消費者青睞。
多年來,白玉蔗一直是木格鎮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一捆40斤的白玉蔗,行情好時能賣到60元。但在2019年1月初,木格鎮的白玉蔗滯銷了。
木格鎮原以線下方式批發銷售白玉蔗,北方消費者居多。但2018年12月份以來,貴港連續下雨,北上的許多公路也大面積結冰,客商只能減少收購。
這愁壞了蔗農。很快,消息傳到貴港郵政電商運營中心負責人李文峰這裡,他馬上向總經理雷武匯報。雷武決定憑藉郵政優勢,聯合拼多多平臺等多方力量解決木格鎮白玉蔗滯銷的難題。貴港郵政在木格鎮6個行政村設了14個加工打包點,每天組織500多村民加工打包封箱,嚴格把控質量。
他們乾脆把收購價放到網上,貨真價實助農,不從中牟利。電商威力充分展現,不到10天,200萬斤滯銷白玉蔗一賣而空,大部分通過拼多多、郵樂購等電商平臺走出貴港。51歲的貧困戶黃順宗告訴記者,他賣出了自家種植的2000把白玉蔗,收入28000元,安心過上了新年。
兩次轉折:
從在拼多多上「單幹」
到打造「新上行體系」
▲ 貴港郵政電商運營團隊成員,左三為李文峰。由於拼多多上銷量太大,在貴港郵政的推動下,成立了貴港市富硒百香果產業聯盟,建成4個電商物流園,100多個電商基地。
貴港農產品親近電商的歷史並不久。
2016年,貴港郵政在網上銷售日用品,不溫不火。2017年,市政府大力推百香果產業,郵政進駐拼多多,決定主售百香果。「我們把之前的電商業務都砍掉,專注做拼多多,專心做農產品上行。」這成了第一個轉折點。
李文峰發現「拼模式」裂變訂單很快,非常適合時效性強的農產品上行,「拼多多有一點跟其他平臺不一樣,使用起來特方便,無論哪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很快掌握。」果如李文峰所料,銷量一路上揚,但煩惱隨之而來:拼多多訂單量實在太大,一天就有一兩萬單,常出現貨不夠的窘況。李文峰笑說:「當時我只好不停地刪去一些發貨地,最後只保留了4個,才挺過去。」
問題終歸要解決。在高速增長銷量的推動下,他們轉換思路,由此前自己在拼多多做電商為主,變為打造農產品上行新體系。這成了第二個轉折點。
2017年9月,貴港郵政聯合商務局、農業局、扶貧辦、郵政儲蓄銀行等,發起成立貴港市富硒百香果產業聯盟。在聯盟裡,農民、合作社、電商企業無障礙連接。
產業聯盟:
打通「從種植、物流到電商銷售」
全產業鏈
聯盟首先解決的是果量不足的難題。貴港郵政印了許多傳單,在火車站發給自外地返鄉的農民,鼓勵他們回家種百香果:資金不足,可向郵政儲蓄銀行貸款,由政府貼息;缺技術,產業聯盟會提供全方位支持;至於銷售,種植者的果園加入聯盟,產品即可按市價包銷。
其次是農產品收取與流通。2018年,聯盟建成4個電商物流園並對外招商,吸引18家大中型電商入駐;此外,聯盟還建成100多個農產品電商基地。
農產品成熟,即可運至附近電商基地分揀,再到電商物流園貼單,即貼即發,「倉配一體化」。貴港郵政甚至突破了對包裹量的追求,讓這個農產品新上行體系充分開放。李文峰說:「我們不會限定加盟的電商企業只能用郵政的物流,碰到特殊情況還會鼓勵他們用其他快遞。」
▲ 貴港市富硒百香果產業聯盟的一個物流園裡,某加盟電商企業的分揀打包現場。他們2018年的百香果銷售額為2800萬元,其中拼多多的份額超過60%,2019年的目標銷售額是5000萬元。
擁有4.185億活躍買家的拼多多推力巨大。李文峰介紹,貴港郵政的電商渠道裡,超過50%通過拼多多賣出。物流園內有個電商企業2018年的百香果銷售額為2800萬元,其中拼多多的份額超過60%。雷武說:「拼多多反應很迅速,對客戶需求挖掘很準,給的支撐也很到位。」2018年下半年,拼多多持續發力精準扶貧,升級了與郵政的合作。1月,貴港郵政店鋪改名為「廣西貴港郵政精準扶貧官方店」,更專注地扶貧助農。
新農人:
帶動分散小農戶走向專業化
「果樹的葉子不用保留那麼多,因為葉子很消耗營養!」2019年3月27日,在貴港市木格鎮護錄村的田地上,李文峰把一棵百香果樹底部的葉子剝落幾塊,向村民示範。從種植到收取、包裝、物流、電商銷售,他都極其熟稔,已是一位十足新農人。
▲ 賴志福果園裡勞作的村民。他發動村民種百香果,「一對夫婦種十幾畝,平均下來一年能有10000元的純收入」,他還聘請了一些貧困戶在自己果園工作。
同樣「新」的農人還有賴志福,他是貴港的農民家庭出身,大學畢業後在外工作數年後,回到貴港辦合作社做農業,2017年租下200畝種植百香果和沃柑,產品除了供給當地商超,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拼多多等平臺走出貴港。他全年有40萬元收入。
除了自己種植,他還發動了一些村民種百香果,「一對夫婦種十幾畝,平均下來一年能有10000元的純收入。」此外,賴志福還聘請了一些貧困戶在自己的果園工作。貧困戶覃耀西,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如今在賴志福的果園工作,每月都能拿到3000元工資。
這種造血式助農正變得越來越主流。據記者了解,通過打造 「農貨中央處理系統」,截至2018年底,僅拼多多就已累積帶動62,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平臺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700萬人。
金融賦能:
2018年發放3000萬
創業擔保和再就業貸款
貴港郵政推動成立的農產品新上行體系裡,金融成為重要的一環。
覃塘區的農民黃光豔,自己種植百香果,2015年收入不高。貴港郵政了解情況後,協調郵儲銀行幫她申請到10萬元農民工再就業創業政府貼息貸款,請她加入產業聯盟合作社,為她提供「採摘+包裝+銷售+寄遞+售後」服務。2017年,黃光豔收入大增。據李文峰介紹,2018年,貴港郵政儲蓄銀行成功發放國家創業擔保貸款、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3018萬元。
「跟農民、電商合作,金融業務會大幅增加。這跟單純做物流,或『物流加電商』的模式都不一樣,電商、快遞、金融一體化,形成相互支持的生態系統,這是我們極大的優勢。」李文峰總結說。
貴港市農業局副局長梁仲益對這種農戶受益、政府滿意、企業平臺共贏的模式非常肯定:「貴港剛開始推百香果時,大家擔心種多了怎麼辦?現在通過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賣得很好,還缺貨。電商進來前,農產品主要走線下批發,客商壓價很厲害。電商進來後,農產品價格穩住了,這就是很好的助農。」
來源|人民網
編輯|覃燕燕
責編|唐莉莉
值班主任|晏彥
廣西日報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