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現代)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751字,閱讀約4分鐘
不得不說,中華民族是一個韌性極強的民族。越是國運難運,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就越高漲。
回首百年前的現代中國,無數熱血兒女為祖國一往無前。國內的人民為了主權和侵略者奮力抗爭,國外的中國人為了擺脫「東亞病夫」的標籤而與外國人據理力爭。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富國富民。
與國內民眾濃濃的愛國氛圍相比,獨身異國他鄉的中國人的愛國故事更令人心酸。而且由於地理上的阻隔,我們很少聽說過他們的事跡,歷史上很多傳說也因此消散。
今天我要講的故事是,如果不是因為一張美國紙條,這位百年前的民族英雄在我國的傳奇可能至今仍不為人知。那麼,這位遠在他鄉的民族英雄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怎麼了?聽筆者慢慢說。
19世紀中葉,隨著鴉片戰爭打開了晚清的大門,許多中國人被西方資本家引誘到美國工作,來自廣東的丁龍就是其中之一。
丁龍出生於1857年,當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民生越來越蕭條。18年後,長大的丁龍因為走投無路,成了美國資本家的「豬」,也就是中國的契約勞工。不久他就漂洋過海到了美國。
當時,美國正在建設鐵路等基礎設施。到美國後,丁龍很快就遇到了他的老闆,一個叫卡本內的資本家,他是幾條大型鐵路的承包商,也是當時美國鐵路行業的寡頭之一。
因為丁龍身上有著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共同精神,很快就得到了解百納的賞識。沒過多久,丁龍就從最底層的鐵路建設工作中解脫出來,做了自己的男僕。
然而,丁龍的好運並沒有就此結束。一天,喝醉酒後,卡本內大發脾氣,趕走了別墅裡所有的僕人。酒醒後,面對空蕩蕩的房間,他手足無措。此時,丁龍出現在他面前。
卡賓蒂爾仍然相當不解,問道:「他們都走了,你怎麼還在這兒?」丁龍謙遜地說:「我國聖人孔子曾經說過,受人之託,要忠於人,做事;一旦追隨某人,就要盡忠職守,不可隨意離開。」
丁龍的這番話讓卡本內感到震驚。他第一次聽到孔子的名字,也覺得丁龍這個跟班不一般,有大智慧。丁龍也因此被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從一個男僕變成了他的管家。
從那以後,丁龍一直為解百納服務,有條不紊地打理著各項工作。兩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在美國的時候,丁龍一生都沒有結婚。由於當時中國勞動力中幾乎沒有女性,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合適的中國女性進入丁龍的生活。也正是因為孤身一人,丁龍沒有任何開支。直到晚年退休,丁龍已經攢下了不少積蓄。
同樣年事已高,丁龍準備向卡本內先生遞交辭呈,回中國老家養老。不過,臨走前,丁龍向解百納提出了要求。卡賓蒂爾以為他要去索要一筆巨額退休金,自己也做好了準備。沒想到,丁龍說:「我希望把畢生積蓄捐給美國知名大學,成立漢學系,讓更多美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丁龍的要求感動了解百納。他本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卻被丁龍的愛國情懷深深打動。他聯繫了母校哥倫比亞大學,通過多方關係實現了丁龍的願望。丁龍當時的畢生積蓄有12000美元,這筆錢用於丁龍回國養老綽綽有餘,但用於大學設系顯然不夠。
他也被丁龍的精神所感動。此外,多年來,丁龍向自己傳播了很多國學文化,領略了孔子的獨特魅力。卡本內毅然決定賣掉自己在曼哈頓的房產,再贊助丁龍37.5萬美元,讓漢學系在哥大順利開花。
之後,這件事也傳到了李鴻章和慈禧太后。為了配合丁隆的壯舉,清廷還向國學系捐贈了數千件全國學術藏品。如今,哥倫比亞漢學系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國文化學習交流基地。百年來,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比如近代的胡適,傅斯年都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漢學系學習。
國學系建成,丁龍去了哪裡?遺憾的是,自1905年以來,他就杳無音訊。按理說,他回到了中國,但誰也不知道他是哪艘船,什麼時候離開的。就這樣,丁龍的故事在歷史上留下了百年。
直到1995年,哥倫比亞大學華裔學者王海龍偶然發現了一張寫滿英文的紙。這件舊事終於被揭穿了,而這張紙條不過是丁龍當年向哥倫比亞大學捐款1.2萬美元的證明。
它寫道:「先生,我寄來一張一萬二千美元的支票,作為您漢學研究的資助--中國人丁龍。」--筆記內容很短,字跡蒼勁有力,感動了後世無數中國人。
這是一個被遺忘的民族英雄的執念,也是現代中國人愛國信仰的激蕩。它穿越百年時空,至今仍有迴響。
這裡是《海不離水故廣》,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