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攝影是光影的藝術是色彩的魔法。一張好的照片肯定光影出眾,色彩得當才能夠被大家認同和讚賞。但最近,在一家國外影像媒體「最震撼你的照片「活動中,一張幾乎全黑且滿是噪點的照片,卻得到了無數人的點讚和留言,大家紛紛稱這張照片確實震撼過他。那麼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張照片呢?
沒錯,就是這樣一張照片
是的筆者沒有用錯圖,就是這樣一張照片,一張不像照片的照片。也許你會以為是相機傳感器出了問題?並不是這樣的。它就是一張照片,而且確實震撼了無數人,還有人從這張照片中獲得啟發寫了書。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張看似失敗的或者根本不能叫照片的照片,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時間回到1977年9月5日,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爾角,控制室裡的人們緊張而有序的做著發射前的最後準備,隨著倒計時結束,12點56分發射臺上的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噴射出巨大的火焰,帶著旅行者一號衛星升上天空。
火箭帶著旅行者一號升空(照片源自百度百科)
旅行者一號衛星(照片源自百度百科)
旅行者一號衛星(照片源自百度百科)
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到1977年的20年間,各國已經發射了很多的衛星,但旅行者一號卻是一枚有著特殊意義的衛星。不同於之前發射的氣象、軍事等衛星,旅行者一號的任務就是旅行,攜帶人類的信息前往遼闊的宇宙。它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旅行者一號上攜帶著的「金唱片」
旅行者1號上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表面鍍金並內藏金剛石留聲機針。這意味著即使是十億年之後,這張唱片的音質依然和新的一樣。內容包括用55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另外,磁碟上還有115幅影像,包括太陽系各行星的圖片、人類的性器官圖像及說明等,這些數據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另外,唱片封套上還包括了一塊高純度的鈾238,這樣捕獲此唱片的外星生命即可據通過其半衰期推算出探測器的發射日期。
旅行日誌:
1977年9月5日,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出發,離開地球。
1977年12月,趕上了率先一步離開地球的雙胞胎兄弟「旅行者2號」。
1978年9月,離開小行星帶。
1979年3月,近距離「拜訪」木星,看到了木星背陽面的極光。
1980年11月,近距離「探訪」土星,發回萬餘張彩色照片。
2012年5月,到達太陽系邊緣。
2013年9月13日,NASA宣布旅行者1號進入恆星際空間,尚屬於太陽系中。
2014年9月13日,NASA宣布「旅行者一號」探測器離開太陽系,正在飛向別的恆星。
「旅行者一號」是首個衝出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在人類的航空航天史上有著特殊的意思,成為了人類探索遼闊宇宙的標誌。
而上面我們看到的那張滿是噪點的照片,其實是旅行者一號所拍攝的,稱之為「暗淡藍點」。1990年2月14日,NASA發出指令讓旅行者一號向後看以拍攝它所探訪過的行星。最終NASA從中篩選了60張照片。其中有一張照片拍攝到了地球。這張照片是從64億公裡外拍攝的,並使用了藍色、綠色和紫色的濾光鏡,地球在這張照片上的大小僅為0.12像素。這是迄今為止距離最遠拍攝的地球照片。
箭頭所指的那個白點就是我們的家園
放大再來看一下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張照片有什麼感覺,筆者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感覺只有兩個字:渺小。正像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一樣。
「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網絡上網友們也紛紛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看到這張照片,讓我起了雞皮疙瘩,雖然幾乎是一張全黑的照片,但是確實比任何照片都震撼到我。」「渺小和孤獨,這張照片無與倫比。」「看到這張照片,生活中雖有的不順心都煙消雲散不值一提了。」
與浩瀚宇宙相比,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是無比的渺小。但認識到自身的渺小才要更加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只有認識到殘酷宇宙的真像才能更加的勇敢與堅強。同時這個宇宙中渺小的存在,卻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值得所有人去守護的「渺小」。
旅行者衛星的探索在《三體》粉絲中也許會被認為是作大死行為(黑暗森林)。但不正是因為人類不斷的探索或者說是好奇的天性使然,才讓我們從石器時代進化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嗎?
最後,各位網友當你們看到這張照片有何感想呢?最令你們震撼的照片又是哪一張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723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