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璐瑤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走進廣州番禺,在與廣州大學城隔江相望的廣州國際創新城,近年來,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校園屢屢引起各界關注。
這個50萬平方米的校園裡,匯聚了4個頂尖「新工科」學院,一大批院士等全球頂尖專家,培養著一批批新工科創新人才……9月12日,廣州市新聞辦舉辦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專場走訪活動,揭秘華工廣州國際校區的「創新密碼」。
「新工科F計劃」為大灣區培養人才
據了解,華工廣州國際校區由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四方共建,2019年9月迎來首批本科生,到今年9月12日迎來首批研究生。
「用創新的精神和理念來謀劃和推進廣州國際校區建設,充分發揮『試驗田』『示範區』的作用,為服務國家建設和廣東創新發展貢獻『華工力量』,這是廣東省對華南理工大學的殷切期待。「9月12日的新學期開學典禮上,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表示,廣州國際校區致力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未來產業,賦能廣東,服務國家。
「以我為主、國際協同;服務國家、臻至一流」,如何實現這一目標?2019年,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F計劃」率先在廣州國際校區實施,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新工科領軍人才。
目前,校區共有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4個新工科學院,以及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華工-港科大聯合研究院、華南巖土工程研究院、廣州智能工程研究院等多個科研平臺。華工的有效轉化技術有70%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落地應用。
未來在校生規模將達12000人
這種探索成果如何?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陶韶菁介紹,近一年來,校區的4個學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有的學院甚至已經參與國家重大項目並獲得成果。比如,不久前,由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政府共同投入建設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就宣布落戶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
9月12日,記者走進華工廣州國際校區的智慧課室。在這裡,所有專業課採用全英授課,小組式的課室布局和無講臺的課室設計,拉進了師生距離的同時,也告訴學生們:「學術上沒有絕對的權威,你們可以挑戰老師,要不斷挑戰、質疑、突破。」
半年60多場學術講座,國內外學術大咖來講學,院士給本科生當導師,與國外名校接軌的課表……這些都讓「小萌新」們在短短一年裡迅速成長。
在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機器人實驗室,記者看到一排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機器人,這些都是去年剛入學的本科生們的作品。實驗室老師介紹,不少作品已經達到研究生水平。
陶韶菁介紹,目前,廣州國際校區二期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底將全部建成。按照規劃,未來校區滿負荷運行後,將有10個新工科學院、若干研究院在這裡落戶,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2000人。這裡將成為全國唯一「全部新工科學院」的校區。(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陳倩
審籤|鄭宗敏
實習生|周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