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很經典,為處世做人之哲學觀。首先我們要知道何為君子。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說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並非只是君子之間的寬懷理解,不苛求等這些意思。這句話表達的是自然大道的道理。大道為天之道,而作為堂堂君子,必須具備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四不(不妄動,動必有道。不徒語,語必有理。不苛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就是正道。)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當然還是三戒,三畏等。我就不一一說了。那麼這些君子的標準是什麼?不正是天道倫理嗎?
君子通曉這些天道理論,自然也不會計較與苛求小人之事。君子之交淡如水教育的不是君子,而是在於感化小人。這裡說的小人並非是侮辱謾罵,而是只要未理解君子之道的人群,均為小人。指一類人。所以如果你想過度成長為君子,那麼就要學習並通曉君子之道。有了君子之道的標準才會律己,以此達到律人的目的。
以後使用這個標準的人多了,那麼慢慢社會也就成為君子社會了,雖然是空想。但是我覺得個人是必須追求的,這種平和心態與某種文化還是相悖的,當然要看個人傾向了。一個人立足於社會,是君子,還是小人,取決於自己的選擇。這就是陰陽平衡的天道。順其自然矣。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一個理念,但理解一句話的本意,應該看看上下文。這句話語出《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大概是說指賢者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可能不像一些人之間那麼熱絡,但是這種淡並非理解成「距離遠」,而是看起並不太密切親切。而但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無條件給予信任、支持和幫助的人往往是他們,就像親人一樣,而有些貌似親熱熟絡的人往往在這時不見蹤影。
從這句話引申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1) 「淡非遠」。「君子之交淡如水」並不是倡導人際交往中要疏遠,不要親近。社交和親密本來就是人類的需求,雖然每個人終極總是孤獨一人,但人的一生卻是在各種關係中度過的。人在親近的關係中付出和感受愛,取長補短,分擔分享,在關係中的學習以及對自己和人性進行的了解和探索,會讓人成熟。通常來講,人生中重要關係給人帶來的價值感和幸福感,絕不會低於某一個物化成就和目標所帶來的。如果,因為怕麻煩怕受傷,不敢信任他人,不敢走的太近,也會失去不少體會 「心有靈犀」,「共鳴共情」的情感流動的機會,也是很遺憾的事情。
2) 「太近」也非適度。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心理邊界」或者「心理圍牆」,為我們確立了一個心理範圍,我們可以在這個範圍內探索內部和外部世界。如果一個人的邊界模糊,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新生兒在出生的最早期,一哭媽媽就會過來餵奶和幫助,孩子會認為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隨著長大,用嘴巴和手不斷探索世界,終於發現自己的範圍邊界,也逐漸明白媽媽是另外一個人,不會一直守在身邊。這時候,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焦慮」。隨著個體成長,能力加強,成為獨立人格個體,也會樹立自己的心理邊界。 雖然與其他的人的遠近是根據關係變化的,但是邊界一直是清晰的。 如果這時候邊界模糊,就會出現「邊界錯覺」。在這種錯覺下,可能會出現過度依賴,控制他人等問題,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獨立性,破壞正常的關係。所以, 「太近」肯定也不適度,有邊界模糊的含義,確實也是不妥當的。
3) 既不能「遠」也不能「太近」,這個尺度好難把握?是的,確實如此,這正是考驗心理健康和交往智慧的難題。保持自我的界限,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此前提下,能夠根據不同的關係掌握適度的距離,這是我們可以通過體會和學習做到的。做到這一點,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輕鬆愉快。「親而不粘」也是心理諮詢師在日常諮詢工作中需要關注和自我覺察的意見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