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溪流娛樂」
‖溪流娛樂 ,電影/故事/人生‖
有這樣一部電影,
它用喜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
它於二十二年前上映,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5分;
它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男主角獎等三大獎項;
它,就是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
不一樣的《美麗人生》
《美麗人生》主要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納粹關進一所集中營,為了不讓孩子的童心受到傷害,父親發揮想像力,為他營造了一個遊戲情境。孩子信以為真,非但沒有感到集中營的殘酷,還樂在其中。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善意的謊言。
《美麗人生》為什麼不一樣?
反映納粹暴行的電影很多,比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這些電影也都是經典,將納粹的殘忍、暴虐一展無餘。
與他們相比,《美麗人生》給人一種有種輕鬆、戲謔的感覺。但偏偏就是這種感覺,讓人更感到影片蘊含的巨大內在力量。
因為對集中營的了解,觀眾對父子倆的處境都心知肚明,充滿了擔憂。而身處集中營的父親,竟然用「遊戲」的方式,面對一切磨難,讓人看著笑中帶淚,愈發難過,愈發痛心。
充滿愛的《美麗人生》
如果說《美麗人生》是一部描寫納粹的電影,大家也可以接受。
但實際上,它更是一部表現「愛」的電影。
01
影片開頭,因為汽車拋錨,圭多與女主多拉意外相遇。
這次相遇,確實是意外,意外的就像是天使從天而降,直接飛到了圭多的懷裡。
這一次相遇,像極了圭多的扮演者,也是本片導演羅伯託·貝尼尼與多拉的扮演者尼可萊塔·布拉斯基的愛情故事。
是的,男主和女主在現實中就是夫妻,也是一見鍾情,且從此之後,妻子永遠是丈夫電影裡的女主。
第一次見面,多拉掉進了圭多懷裡;
第二次見面,圭多撲在了多拉懷裡;
第三次見面,兩人的朋友都認識了對方;
第四次見面,圭多就想著與多拉約會;
第五次見面,多拉意外坐進了圭多的車裡。這一次至關重要,它讓多拉了解了圭多是一個性格開朗,積極樂觀,思維活躍,充滿奇思妙想的男人。
當然,她也得到了圭多非常直接,甚至露骨的表白。
影片對這一段表現的非常巧妙,基本上對開篇設置的幾處情節,都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當圭多與多拉第六次見面時,多拉已經認定了圭多就是他的一生摯愛,她決定隨著圭多離去。
圭多與多拉從相識到結合基本用了一半的片長,觀眾也感受到了兩人愛的深沉。
02
影片後半部分,得知圭多和兒子喬舒亞被納粹帶走後,多拉也強烈要求與他們一同去集中營,雖然名單上並沒有她,但是心中的愛,讓她選擇了追隨。
圭多對多拉的愛,更是毋庸置疑,即使在集中營,依然會利用各種機會提醒多拉他對她的愛。
如果說影片前半部分是圭多對多拉的愛,那麼影片後半部分則主要是圭多對兒子喬舒亞的愛。
為了不給喬舒亞幼小的心靈留下傷痛,為了抵消他的恐懼感,為了給他留下一個美好童年的記憶,圭多硬生生將自己完全沒聽懂的德語,翻譯成了一個遊戲規則。
特別是這三條: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見媽媽,三如果你餓了,想要吃點心,你的得分就會被扣光。
面對喬舒亞,圭多臉上永遠掛著笑容,他理解孩子的心理,他內心一定也是痛苦的,但為了讓孩子不暴露自己,他只能這麼做。
但是當有機會,可以讓孩子體會「遊戲」的參與感,吃上美味的食物時,他會努力實現,化解孩子心中的疑惑。
最近有一句話很流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圭多與喬舒亞的愛,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圭多為什麼要逃跑
影片結尾,圭多為了救多拉,不幸被守衛發現,並慘死在槍口之下。
多少人看到圭多被押到空房裡時,都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再一次脫身。
然而,並沒有。
圭多死了,但他臨死之前,依然在努力扮演者「遊戲」角色,依然在給喬舒亞傳遞眼色,我們也依然能感到喬舒亞身處「遊戲」中的快樂。
很多人會質疑,圭多為什麼要逃走?
納粹已經戰敗,集中營即將解放,影片結尾也確實是這樣,很多猶太人都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那圭多為什麼要在前一晚逃跑呢?
因為痛苦和恐懼。
圭多面對喬舒亞總是表現的積極樂觀、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但是當白天幹活的時候,他身體和心裡卻受著巨大的痛苦。
他多次對旁邊的人說,受不了了,撐不住了,可見來自身體上的痛苦,快要將他擊垮,只是為了多拉和喬舒亞以及自由,他才拼命堅持。
而恐懼,是當他抱著喬舒亞在重重迷霧中看到的那堆堆白骨。圭多之前一定也感到恐懼,但當然親眼看到如小山一樣的白骨時,一剎那明白了原來死亡離自己如此之近。
當女囚被一車一車拉走,他擔心多拉的安危,想趁亂將多拉救出來,因為他清楚納粹在撤離時,會大開殺戒,殺光所有人,屍體堆得就像那座白骨山一樣。
這或許是圭多計劃逃走的原因。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在很多細節、情節方面或許做的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它表現出男主對妻子的愛,特別是對兒子的愛,是無與倫比的,它值得稱為經典。
文/原創:溪流娛樂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