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4日電 題:400餘家貧困縣醫院晉級「二甲」——我國衛生健康對口支援譜新篇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王秉陽
963家三級醫院與834個貧困縣的1180家縣級醫院建立「一對一」幫扶關係,派出超過6萬人次醫務人員參與貧困縣縣級醫院管理和診療工作,門診診療超過3000萬人次……
近年來,我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衛生健康服務薄弱環節系統推進健康扶貧,大力開展衛生健康對口支援,讓偏遠貧困地區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衛生健康事業朝著公平可及的方向不斷努力前行。
救治更多患者:從「幾乎空白」到晉級「三甲」
設備短缺、技術落後、人才缺乏,能收治的病人種類不多、數量有限,教學科研與信息化建設更是幾乎空白……曾經,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籠罩在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的心頭。
「如今醫院已升級為『三甲』,先進的心臟急救技術也讓我們救下了更多患者。」喀什二院冠心病重症監護室副主任醫師買買提艾力見證的奇蹟遠不止這些。在上海對口支援幫扶下,2017年,喀什地區的莎車等四個縣孕產婦死亡率較2012年降低了近一半,傳染病發病率和嬰兒死亡率也分別降低了12.97%和16.22%。
這只是我國衛生健康對口支援工作成效的縮影。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貧困縣縣級醫院,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成效初顯:在新疆,急危重症搶救成功率已能夠達到90%;在西藏,332種「大病」不出自治區、1914種「中病」不出地市成為現實,常見「小病」在縣域內就能得到及時治療。
「目前已實現所有貧困縣縣醫院遠程醫療全覆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介紹說,截至2018年底,已有超過400家貧困縣醫院成為二級甲等醫院,30餘家貧困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水平。
從群眾急需出發:「輸血」與「造血」結合
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不斷深入,參與援助的醫務人員發現,物質上的投入還好說,難的是管理落後、患者急需的專科技術力量和人才缺乏,這成為制約貧困縣醫院發展的瓶頸。
新建臨床專科、實施新項目新技術、共同討論疑難病例、開展教學查房、注重人才培養……「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技術」與「管理」相結合,日漸成為開展衛生健康對口支援工作的共識。
為此,上海從本市三甲醫院遴選了234名專業技術人才赴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開展支援工作,派出8名管理幹部在當地衛生健康委和受援醫院的領導崗位任職。這種「管理幹部+技術人才」的選派模式,為受援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浙江把重症、兒科、呼吸、心血管、婦科等多個群眾需求迫切的專科作為培訓人才的重點,採用既「派下去」又「請上來」、師徒結對「傳幫帶」、集中培訓等多種形式,累計培訓受援醫院醫務人員6.4萬人次,近兩年接收853名醫務人員來浙免費進修。
不僅如此,在幫扶過程中,受援地群眾和「外來」醫生還結下了「不分內外」的深厚情誼。在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醫院支援工作期間,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呼吸科主任郝創利大力幫扶兒科學科建設,培訓780人次,成功搶救急危重病人20多例……辛勤付出讓郝創利收穫了30多面錦旗、成為首位「旬邑縣榮譽市民」。
「齊步」奔小康:精準施策是關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如何通過對口支援工作讓更多百姓「齊步」奔小康?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巡視員馬偉杭認為,關鍵在幫扶工作是否精準。
「有些醫療技術是高精尖的,但是很多貧困地區急需的是實用、適用、有用的技術,怎麼把這些技術教會縣醫院很重要。」馬偉杭說,同樣要針對當地實際情況,確定重點幫扶的科室,精準培養人才。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焦雅輝表示,下一步,衛生健康委將不斷提高對口支援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可持續性,細化幫扶計劃,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在繼續擴大遠程醫療服務覆蓋面基礎上,豐富服務內容,通過遠程會診、遠程查房、遠程示教、遠程培訓等形式,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丹丹說,上海將全面提升受援醫院臨床醫學診療中心建設水平,充分發揮上海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的培訓基地作用為受援地醫院培養人才隊伍,並大力發展「網際網路+健康」服務,讓上海優質的醫療資源惠及更多西部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