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條電車線路,貫穿滬東滬西,依偎在蘇州河畔。TA往返穿梭於這座城市近百年,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今天就來一起回顧19路電車的歷史,以及19路沿線的重要地標,看看是否也曾留下了你的生活點滴?
19路電車微歷史
1926年
12月30 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簡稱英電)開闢1 9路無軌電 車,由延安東路江西路口至西康路宜昌路。
沿江西路穿過南京路的無軌電車
1929年
19路電車南延伸至人民路江西南路,線長增至7.372公裡。
1946年
英電19路電車停駛。
1948年
5月15日,英電再闢19路無軌電車,自昆明路下海廟至淮安路,經唐山路、漢陽路、吳淞路、天潼路、河南路橋、北京東路、北京西路、淮安路、江寧路,線長3.7英裡(5.955公裡)。
1950上海指南:19路電車站名
1954年
19路電車東端終點自昆明路海門路延伸5 00米至提 籃橋;西端自西康路宜昌路縮線至江寧路宜昌路。
50年代的2000型無軌電車
1956上海指南:19路電車站名
1960公交手冊:19路電車票價表
1972年
4月,19路電車宜昌路終點調整至 江寧路澳門 路。
1974公交指南:19路電車信息表
1983年
泥城橋路口的19路電車,配車SK561GF型
1983交通手冊:19路電車信息表
1994年
長沙路上的19路電車,配車SK510 5GP型(電子顯示路牌)
新閘路上的19路電車,配車SK510 5GP型
2003年
新閘路上行駛的19路電車,配車SK51 05GP -1型
2004年
公交長治場(電車二場)門口,19路配車SK5105GP-3型
2007年
3月31日 ,因康定路改為西向東 單行道,19路電車往 澳門路 改經武定路。
位於普陀路終點的19路電車,配車SWB51 05KGP -3型
正經過漢陽路橋的19路電車,配車HZGWG 100G型
2019年
12月28日,因天潼路拓寬工程施工影響,19路電車改道四川路橋。
普陀路終點站處的19路,配車JNP6120BEV1型
19路電車沿線地標
下海廟
1987年下海廟山門(徐喜先 攝)
位於昆明路73號。曾稱夏海廟、義王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廟分為前殿、後殿和東殿。2006年1月,虹口區政府公布下海廟為區級文物紀念地。該廟山門旁曾長期為19路終點站所在地。
虹口老街
虹口老街近貌
即東漢陽路219弄。又名沙虹老街、裡虹口老街,簡稱老街。嘉慶《上海縣誌》已有虹口鎮之名,19世紀末上海地圖已標註虹口老街。抗戰前此處商鋪雲集,現兩側均為居民住房,已無商店,與一般裡弄無異,老街之名也僅在老一輩中口耳相傳。
裡虹橋
正經過裡虹橋的19路電車
即漢陽路橋。橋約建於清乾隆年間,原稱裡虹橋。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鋼梁架橋,橋名根據所在道路改為漢陽路橋。儘管地境變化巨大,但裡虹橋的稱呼在老虹口心目中始終是根深蒂固的。
三角地
80年代三角地菜場
漢陽路、峨嵋路、塘沽路之間,地形呈三角形,面積近7000平方米。這一帶早於1891已有肩挑蔬菜小販設攤經銷,逐漸形成菜市,名虹口菜場。於1915年在此間三角處建成鋼筋混凝土平臺一層菜場,嗣後復將西部和北部改建為3層,以地形特徵命名為虹口三角地菜場。
新亞大酒店
新亞大酒店今貌
位於天潼路422號(四川北路口西北轉角)。1934年1月開業,主樓佔地1733平方米,副樓133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9萬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立面採用豎線條裝飾,外牆下為棕色剁斧面,上為棕色面磚,頂層為塔樓。底層設餐廳,2—7層為旅館客房,共300餘間,8樓為露天花園,1949年後將8樓平臺加頂改建為餐廳。現已經改造。
河南路橋
80年代河南路橋鳥瞰
原為1843年設的渡口,名為三擺渡。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木橋,名為三擺渡橋。1927年原木橋拆除,改建一座長64.46米,寬18.2米的3孔混凝土懸臂掛孔橋,並命名為河南路橋。
新閘橋
90年代新閘橋鐵橋雄姿
連接新橋路和大統路,以蘇州河上原有新閘得名。
蝴蝶灣綠地
泰興路康定路口遠望蝴蝶灣
東起恆豐路橋,南沿康定東路逶迤蛇形,西抵泰興路,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因整個綠地平面輪廓好似字母「W」,形如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2007年命名為「蝴蝶灣綠地」。
玉佛寺
玉佛禪寺安遠路山門夜景
位於安遠路170號。玉佛寺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
紡一醫院
紡一醫院舊景
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在江寧路1291號,19路電車普陀路終點站旁。1999年,在企業醫院體制改革中,實行屬地化管理,劃歸普陀區人民政府,更名為普陀區人民醫院。2016年命名為「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
資料:上海市測繪院·圖溯上海
編輯:周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