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6日)凌晨03時28分
在等待了一晚後
我們等來了一個無比痛心的消息
湖北襄陽老河口市李樓鎮7歲女孩張紫露的遺體
在鄰居高啟良家後院中挖出
這個世界又少了一位天使
據澎湃視頻截圖
8月2日19時50分
老河口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接到群眾報警
家住李樓鎮的某7歲女童當日下午外出未歸
7歲的張紫露是一名留守兒童,平時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事發時正值暑假,她每天會在午飯後外出,在家附近玩耍,晚飯後歸家。
然而犯罪嫌疑人,殺害她的鄰居高某今年57歲,他的身上有三個標籤:離異、獨居多年、「手腳不乾淨」。
女孩父親張某稱,8月4日下午,民警牽著警犬來到其家中,警犬聞過果果衣物後,開始搜尋。當天下午5時30分許,警犬搜尋至同組村民高某家門口後,吠了幾聲,便不願離去。因高某不在家,村幹部便給高某打電話讓其回家。
約半小時後,民警和村幹部再次敲了高某家的門,見無人應答眾人便破門而入。高某見狀翻牆逃跑。「打電話讓他回來,他悄悄回來的,我們不知道,破門進去的時候,他跑了。人到現在也沒找到。」張某說。
隨後警方發布了懸賞通告。
據悉,高啟良家距果果家約百米,知情村民對57歲的高啟良的評價是:「手腳不乾淨」的他性格怪異,曾受到過行政處罰,妻子和他過不下去後,兩人離了婚。目前,他已獨居多年」。
我們總認為犯罪分子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可能就藏在身邊,甚至可能是你熟悉的人。
1
危險的「熟人」
據「女童保護」(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統計,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件433起,受害兒童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受害兒童中,女童為719人,男童為59人。男童被性侵現狀同樣不可忽視,也更具隱蔽性。
2013至2015三年間,全國各地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共968起。其中,受害兒童超過1790人,這一數據尚不包括表述為「多名兒童」等概數的情況。
而這僅是基於公開報導的數據。
事實上,社會與學界的共識是,諸多主客觀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兒童案難以被公開。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表示,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其隱案比例是1:7。換言之,一起性侵兒童新聞的曝光,或許意味著7起案件已然發生。
然而在「女童保護」提供的數據卻顯示:
2013年的125起案件中,教師及校長作案43起,鄰居及父母的朋友作案14起。
在2014年曝光的503起性侵兒童案中,熟人犯罪442起,佔比87.87%(未提及雙方關係的案例未統計)。
在2015年曝光的340起案件中,熟人犯罪240起,佔比70%(未提及雙方關係的案例未統計)。
2016年的433起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有300起。
此外,家庭成員性侵尤為值得關注:在2015年曝光案例中,有29起惡性案件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且因案情性質複雜、難以被揭發,多為長期施害。
熟人,卻變成「危險」的熟人,令人「心悸」。
2
農村地區更難發現
據「女童保護」連續4年的統計,直到2016年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案件中,農村地區才首次高於城市地區。此前,在2015年統計報告中,受害者為農村兒童的僅佔比23%,明顯少於城鎮。2014年受害的城鎮未成年人高達409人,而農村未成年人171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42人。
志願者在深入山區、鄉村等實地考察、授課發現,由於家庭主要成員長年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乏家庭的完善監護。此外,農村學校及社區的自我保護教育及基礎生理教育較為落後,甚至存在空白。
相較於農村,城鎮地區兒童受到更為密集的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監護,使侵害行為更容易被發現。此外,城鎮地區司法系統的完善、媒體活躍程度高、觀念相對開明等因素,也使此類案件更大可能被公開曝光。
3
抹不掉的性侵創傷
兒童被性侵之後,容易罹患焦慮、抑鬱,創傷特異障礙:急性應激障礙或創傷後應激障礙。長期嚴重、持續、重複的侵害,可能會令受害人病情加重,且伴有人格改變。
癒合,不僅在於身體與心理,還意味著回歸社會。遭受過性侵的受害者,面臨著標籤化、汙名化、冷漠、誤解……他們只能選擇逃離社會,只因無處容身。
性侵兒童案,不只是家庭的悲劇,還是社會的警鐘。它的背後,是兒童防性侵教育的「留白」、家庭學校監管的「失守」、法律體系的盲點以及心理救助機制的缺位。如果具備完善的「安全網」,或可有效減少悲劇的發生。
4
別讓沉默變成罪惡的「遮羞布」
沉默,是不少受害兒童甚至是家庭的常態。沉默也源自於大環境的偏見。
社會偏見造成的二次傷害,既隱形又壓抑,讓受害者及其家庭在訴諸法律後,卻不得不「負重前行」。
「受侵害往往成為了孩子的過錯。」曾接觸過十餘起兒童性侵案的律師李瑩說,社會輿論對受害兒童的「汙名化」,給孩子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精神傷害。
李瑩曾接手了轟動社會的百色助學網創始人王傑性侵貧困女生的案例。其間,起訴的女孩被認為給家裡丟人了,甚至被要求「滾出去」。
「為什麼很多受害者選擇沉默?因為傳統輿論會譴責她們,輿論也許會把報警、起訴的人淹死。家庭和社會無法給她們保護,所以她們沒有勇氣站出來。」李瑩說。
性侵兒童案,不只是家庭的悲劇,還是社會的警鐘。它的背後,是兒童防性侵教育的「留白」、家庭學校監管的「失守」、法律體系的盲點以及心理救助機制的缺位。
公開曝光的案例,不少是機會犯罪。如果具備完善的「安全網」,或可有效減少悲劇的發生。
然而,一環環保護鏈條的斷裂,卻讓孩子暴露於「魔掌」之下。
該受到懲罰的永遠是侵害者
不是你,更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