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新聞打假:真相無法抵達 失實法院判定

2020-12-16 搜狐網

  編者按:

  自今年3月起,一場新聞界的打假專項行動開始席捲全國。這場「硬戰」在全國各地各部門如火如荼地開展,體現了全國各部門和媒體要正媒體之風、社會之風的決心。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嚴重破壞了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危害群眾切身利益,尤其損害新聞媒體形象和公信力,這樣的行為必須嚴厲打擊和遏止。

  中宣部等9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深入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的通知》的精神,陝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景俊海作出了「統一部署、通力協作,推動陝西省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部署。

  自打擊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假新聞行動開展以來,行風開始清明,效果顯著。同時,打假行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什麼是假新聞,和失實報導有什麼區別;在錯綜複雜的事實面前,新聞的生命如何壯大;在新聞規律和社會形態之間,我們如何抵達真相;媒體的報導能不能做到絕對的客觀……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媒體和宣傳部門,人民網陝西頻道為了堅決打擊和遏止假新聞現象,積極響應全國「掃黃打非」工作,我們特別製作系列報導進行答疑解惑。

  系列報導將對新聞的生命,即真實性原則進行深度把握,對「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現象事實」與「本質事實」進行討論,特別邀請知名專家、《人民日報》相關部門負責人、資深記者進行權威解讀,從而明確假新聞的危害性,以及記者應堅持的新聞職業道德規範,政府如何冷靜客觀地面對錯綜複雜的輿情事件。通過系列報導和專題宣傳,以此樹立媒體權威、維護新聞真實性,從而助推實現中國夢營造清朗輿論環境。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主任王佳航談新聞打假

  什麼是假新聞?什麼是失實報導?有沒有判定標準?新聞報導能不能抵達事件的真相?馬航事件中,媒體報導是不是失實?記者採訪有沒有容錯度?近日,人民網記者專訪了新聞學權威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專業主任王佳航,探討這些問題。

  什麼是假新聞:主觀故意+捏造事實

  「虛假新聞有主觀上的故意,在報導過程中,記者有捏造新聞或者說故意失實的取向,一般把它叫虛假報導。」王佳航說,虛假新聞國內外都有這樣的案例,有的媒體製造一些假象,國內比較有名的就是當年紙屑包子事件,日本NHK電視臺導演過校園裡少女的不良事件。

  兩起事件中,媒體或記者都存在主觀故意和捏造事實。王佳航說,失實報導不太一樣,有人認為它是虛假新聞的一種,但是失實報導記者並不一定是主管故意的,目前判定失實報導是有分岐的。

  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真相無法抵達

  「真相是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的。」王佳航說,「要打擊假新聞,一定要把失實報導和虛假新聞區別開」。

  那麼如何區分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呢?王佳航解釋說,大家都希望儘可能的接近真相,但是在還原的過程中任何的採寫都是一種主觀活動,在還原真相的時候一定會有這樣或是那樣的偏差,這個是有容錯度的。

  「所以我們區分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打擊虛假新聞,打擊主觀故意,而要容忍主觀過程中基於客觀條件,我們為了公眾利益披露真相過程中,不得已出現的一些失實報導。」王佳航說,這不只是學理上的討論,更多的是出於實踐的目的把這兩個概念區別開。

  怎麼判定失實報導?應該由法院判決

  「只有法院才能夠判定新聞到底是不是失實報導。」王佳航說,「有一些被報導對象直接就跳出來說,記者你的這個報導是失實的,嚴格上來講因為被報導對象利益攸關,他所認定的失實報導並不一定真的就是失實報導。」

  王佳航解釋說,從理論上來講,我們不認為被採訪對象的判定是準確的,失實報導應該由法院來判決。

  王佳航說,關於虛假新聞和失實新聞有沒有判定的標準,一般來講是這樣的。原來司法機構有過兩個解釋,但是兩個解釋都是新聞侵權的,目前在判例裡面基本上依據這兩個解釋來判定新聞是否失實,因為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跟公安機關不一樣,沒有刑偵手段。在判定記者的報導是否失實得有一定的容錯度。

  馬航事件:真相可能沒被挖掘出來 報導沒失實

  現象失實和本質失實有什麼關聯呢?王佳航說,當一個事件它的真相一直就是隱藏起來,一直沒有挖掘出來時,往往媒體報導現象。

  在採訪中,王佳航分析了馬航事件。像馬航事件,真相是什麼?飛機去哪兒了?到底發生什麼事兒?大家都還不知道。但關於馬航報導不算失實報導。馬航這件事情的真相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截止到現在我們都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什麼樣的。

  媒體在報導的時候都是信息的碎片。每一個媒體可能前進一點點,但是媒體的工作在促進真相的披露。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看到的媒體今天報導的是一個現象,然後明天這個現象又被推翻了。

  也許十年之後或是幾年之後,這件事情的結果最終水落石出,發現前面報導都錯了,但是並不等於這些媒體就失實了。媒體也許僅僅只是報導了信息的一部分,也許將來還有媒體在佐證其他部分,這些媒體共同來完成這些事實的真相,我們就認為媒體沒有失實而且事件是在流動的,在整個過程中,在實時報導的過程中只要整體最終完成真相的到達,那就沒有失實。

  《誰在分肥》:記者沒有刑偵手段 採訪有一定容錯度

  王佳航說,2003年,《中國改革》一位女記者寫了一篇題為《誰在分肥》的報導,寫的是國資流失。隨後,雜誌被告上了法庭,認為報導完全失實,要求賠償巨額損失。

  「《中國改革》勝訴了。」王佳航說。據悉,法院在判決書中強調了「可合理相信的消息來源」對於界定新聞失實的重要性,認為界定新聞報導的內容是否嚴重失實,應以其所報導的內容是否有「可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為依據,只要新聞報導的內容有採訪者當時以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判斷認為是「可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支撐,而不是道聽途說或是捏造的,那麼,新聞報導就獲得了法律所賦予的關於事實方面的豁免權。

  根據這個原則,儘管《中國改革》雜誌在《誰在分肥》一文中披露的事實不盡準確,但該報導被法院認為具有「可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因此,法院最終判決原告敗訴。

  「報導中是有一定的容錯度,有的五萬有的十萬,個別數字上有問題,記者所採訪的事實跟法律是不一樣的。」王佳航說,法律是要求絕對真實,記者必須有一定的容錯度,因為記者沒有刑偵條件,這個裁定是給媒體監督和做正常的負面報導的一個權利。(人民網陝西頻道新聞調查部)

  專家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主任王佳航(視頻截圖)

  王佳航: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專業主任。

  研究方向:應用新聞學新媒體。

  研究成果:譯著《多媒體與互動數位電視:把握數字融合所創造的機會》(合譯),參與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2期項目《十四大以來人民日報版面研究》等。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網 http://bj.people.com.cn/n/2014/0506/c14545-21147121.html report 3498 編者按:自今年3月起,一場新聞界的打假專項行動開始席捲全國。這場「硬戰」在全國各地各部門如火如荼地開展,體現了全國各部門和媒體要正媒體之風、社會之風的決心。新聞

相關焦點

  • 遭遇了職業打假人,法院為什麼不支持「退一賠十」?
    之後,劉某將銷售商、生產商、展銷公司訴至法院,請求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定,一審判決支持劉某退貨的訴求,同時認為劉某為職業打假索賠人,非以生活目的購買商品,不屬於消費者,不支持十倍賠償。二審法院查明,涉案海參包裝上的標籤中標明保質期24個月,未載明生產日期,標籤中標明的產品標準號,錯標為凍扇貝的號,屬於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確認劉某消費者身份,支持「退一賠十」。
  • 這屆噴子的媒介素養真不行,噴方方前還是先了解下新聞體制性失實
    但我還是想普及下新聞的體制性失實,大家多點媒介素養的常識後,沒準能省下點吵架的時間精力,共建和諧社會,順便把噴我的唾沫也省下來。 我不太喜歡「體制性失實」這個提法,因為「體制」這兩個字有風險,好像我要幹些不和諧的事情。其實「體制性失實」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教材裡的提法,人大的新聞學院是中國最好的新聞學院,權威大學學院的權威教材的權威提法,怎麼能改呢?
  • 辛巴主動擔責保障消費者權益,「打假人」們不依不饒是為哪般?
    近日,辛巴燕窩事件又再起風波,某職業打假人聲稱辛巴提出的退一賠三處理方案應該改為退一賠十,一時間輿論譁然,讓這件本來接近尾聲的事件再次引發了眾人的關注。辛巴主動擔責卻被繼續攀咬前段時間,有消費者質疑辛選直播間售賣的燕窩是糖水,隨後某職業打假人發布的燕窩視頻,更是將辛選團隊拋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 證據為主:屬實與失實如何把握?_獨家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法院認為,一方面,傳媒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導必須真實、準確、公正。不得刊載虛假、失實報導,更不能侵害他人名譽權。與此同時,傳媒有行使新聞報導自由的輿論監督權。法律既要保護公民的名譽權,又要依法支持新聞單位行使輿論監督權。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原標題: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誰來判定論文抄襲?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但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參與侯懷霞論文鑑定的專家李其眼裡,查重報告裡的數字並不一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李其承認「侯懷霞的論文存在缺陷」,但他同時強調,「這絕不屬於抄襲」。按照他的說法,知網的查重會標記雷同的語句,但無法作出更加細微的劃分。
  • 職業打假不講武德,王海同志耗子尾汁
    被打假的公司先後幾次派人到北京與王海交涉,答應賠償10來萬元尋求和解,王海覺得這錢給得太少,起碼得百八十萬,結果他收了對方這幾筆現金後並沒有停手,繼續起訴。這顯然不符合"江湖規矩",激怒了對方。他在電話裡對津成電線喊價100萬的錄音,也在數日後該公司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被抖了出來,王海頓時灰頭土臉。這是王海打假生涯中遭遇的首個"滑鐵盧",更讓他在隨後的十年銷聲匿跡。
  • 羅書平 高強:法律衝突 圍繞對最高法院《答覆意見》的不同解讀
    羅書平 高強:「職業打假,路在何方」系列評論之二法律衝突 圍繞對最高法院《答覆意見》的不同解讀筆者實證研究中發現,幾乎在所有的職業打假案件中(無論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其適用的法律依據基本上都有一個熟悉的司法文件
  • 全國人大回應地方立法限制職業打假,專家建議界定打假與假打
    在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看來,目前在執法和司法領域存在混淆二者的情況,應及時界分。這也進一步引發對立法的探討,地方是否有權限制職業打假?南都記者關注到,近期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備案審查室出版的《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案例選編》(下稱《案例選編》)給出了回應。
  • 株洲上千小超市收到法院傳票 商標侵權遭遇「職業打假」?
    原標題:株洲上千小超市收到法院傳票!一張索賠好幾萬,商標侵權遭遇「職業打假」?然而不久之後,顏女士接到了法院送來的傳票,這讓她不得不重視起來,而顏女士碰到的情況並不屬於個案,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在株洲市收到法院傳票的超市、便利店、菸酒店已經多達上千家,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顏女士經營超市已有兩年,接到法院傳票後,顏女士非常不安。
  • 六神花露水西安打假
    然而最近他卻收到法院傳票,六神花露水廠家以侵犯商標權為由,將他告上法庭。   近日,西安市雁塔區法院判決便利店賠償六神廠家1萬元。據華商報記者了解,目前雁塔區已有28家便利店被起訴。  法院判決便利店賠償1萬元   福建的王師傅在西安魚化寨開了家小型便利店,零售一些日用百貨。最近,王師傅惹上官司。六神花露水廠家——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以王師傅所售花露水侵犯了六神花露水商標權為由起訴至雁塔區法院。10月23日,法院作出判決,王師傅要賠償上海家化公司1萬元。
  • 北京一職業打假人買海參索賠百萬 再審反轉不支持十倍索賠
    央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職業打假人劉某買「問題」海參索賠「退一賠十」案作出再審判決,判令被告方向劉某退還貨款,不支持十倍賠償。
  • 網購糾紛案件不該只是職業打假盛宴
    時間:2020-11-12 09:47:00作者:舒聖祥新聞來源:正義網 11月11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發布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通報該院近三年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理情況,並發布十大典型案例。
  • 1923年美法院判報紙失實無罪:不能使公民不敢批政府
    不少人將美國夢解讀成發財夢、霸權夢,這只是一種片面的表象。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早就指出:「美國夢遠遠超過物質範疇,美國夢就是讓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自我。」
  • 職業打假人獲十倍賠償,走紅判決書引熱議
    「沒有制假、售假行為,打假現象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打假的目的可能為了獲利,任何人訴訟都是為了利益,誰也不是純粹為了體驗訴訟程序而到法院來走一遭的,民事訴訟如此,行政訴訟、刑事訴訟也是如此。」「不能因為當事人的目的是為了獲利,法院就駁回起訴者的訴訟請求。」
  • 判定「咖啡致癌」的加州65到底是什麼?
    3月28號,華爾街日報發表簡訊,主標題是《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加州法院規定咖啡必須標註癌症警示)》,副標題是《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 職業打假人索賠百萬敗訴,惡意打假不該支持
    曾引起廣泛關注的「職業打假人買海參後索賠百萬案」近日再審落槌:北京高院撤銷原二審判決,不支持職業打假人的十倍索賠訴求。(10月11日澎湃新聞)這起打假索賠案一波三折。5年前,劉某在北京的一個展銷活動上花10萬餘元購買86盒海參,隨後以未標生產日期、標籤中標明的產品標準號非海參為由,將銷售商、生產商、展銷公司訴至法院,索賠十倍貨款賠償等費用,總計百萬餘元。
  • 專家:「法院決定證人是否出庭」不利於查明真相
    著名法學家陳光中解讀新刑訴法司法解釋,認為「法院決定證人是否出庭」不利於查明真相  對話動機  近日,最高法出臺了新刑訴法公布後的司法解釋。司法解釋刑訴法在非法證據認定、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程序、證人保護與出庭等方面的條款進行了細化和補充。
  •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導反轉現象成因分析——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分析
    通過對近兩年反轉新聞進行分析發現:反轉新聞,是指媒體最初報導的新聞向相反方向轉變,隨著報導不斷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受眾的立場急劇逆轉,輿論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是新聞逐漸接近真相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新聞失實。除了新媒體這一大環境、受眾的媒介素養外,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的缺失也是這一現象頻出的重要原因。
  • 中國職業打假第一人,靠「假一賠三」25年賺千萬家產,名字很耳熟
    將其賣給什麼也不知道的買家,由於造假技術,一般人是無法識別的,也不懂得如何保護自身的利益。商家藉此賺了不少錢,但有這麼一些人,在經過學習之後,懂得法律途徑來打擊市場流通的假冒偽劣產品。而有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應當賠償消費者損失,賠償的金額為所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 還被「新聞報導」?看民法典怎麼說
    最終法院經過審理判決,要求被告刪除侵權文章,在其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致歉聲明向L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7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駁回原告L的其他訴訟請求。  對於媒體平臺的「任性」發展、「野蠻」生長,其實法律始終在規制。媒體平臺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的名譽都不能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