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極簡主義」:別一提斷舍離,就只會扔東西

2020-12-22 日本二三事

你要知道,你的家裡的樣子,是最能夠呈現你內心真實生活態度的。

所以,想擁有真正的品質生活,首先就要從家居的打造開啟,在整理和收納之間,在物品的「買」與「扔」之間,最能看出你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映照出你內在的生活態度。

最近這些年,在家居的收納和整理領域,出現比較多的詞彙就是從日本引進過來的「斷舍離」。

由一群致力家居收納的主婦打造,在家務活整理的領域,開創出事業的高度,例如:日本的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代表著作有《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再例如:憑藉一部《斷舍離》大火的山下英子,一躍成為日本著名整理諮詢師。

她們都分別中「人與物質」的角度,來解讀了「極簡主義」的生存方式,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審視自身與物品之間的關係,內心與物慾之間的羈絆。

在整理房間的同時,也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番梳理,減少現實社會中物慾橫流的衝擊,從而探索出內心真正需求的東西,真正實現「從心所欲」,過上「極簡」生活的狀態。

從物質與人的現實意義上來解讀日本人的「極簡主義」,別一提斷舍離,就只會扔東西。

首先,我們強調的「定期扔東西」,不是不加思考,把家裡的物品全部都扔出去;也不是定期斷舍離,然後把騰出來的空間,去買更好的物品繼續進行「新一輪」的堆積。

所謂的定期整理房間,是在現實生活中,每隔一段時間,賦予生活一份「留白」的時間。

拿出一整段的時間去疏離家裡的物品,哪些經歷過時日的流轉,已經是不再適用的,可以直接淘汰出去,減少堆積的;哪些是使用一段時間,才發現不適合自己的。

以及,還有哪些是根本不喜歡的物品,卻一直堆積在家裡的,從整個整理的過程中,也能反思出來,自己當時究竟是為什麼分別買回來這些「不適合,不需要,不喜歡」的物件。

從而達到一種「人與物」,「內心與現實」的梳理,在每隔一段時間的整理中,逐漸學會控制消費,理智消費,然後逐漸實現真正的消費,打造你的精緻消費。

在內心與物慾之間,實現一種平衡,從而發掘出每一份消費的價值,「讓每一次消費,都在創造你想要的生活」。

其次,所謂的「極簡主義」,不是指不買東西,不去消費;而是一種簡約的生活狀態,在生活之中,以最小限的物質,創造出有品質的生活狀態。

關於這一點,進入第四消費時代的日本人,在他們日常踐行的極簡式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有一位日本博主,就曾經憑藉「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逆襲,他扔掉了家裡90%的物品,把原來只有60平米的家,經過斷舍離之後,看起來有100平米以上。

如圖所示,斷舍離之後,他家日常的生活狀態就是如此,窗明几淨,清爽舒適,從此也愛上了這種「最小限」的生活方式。

梭羅曾經說過:「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多餘的東西」。對於極簡主義的生活者來說也是如此,扔掉那些「不需要,不適合,不喜歡」的物件之後,審視清楚自身與物質的關係。

原來生活當中真的不要那麼多的物件,而那些需要通過物品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其實是因為自我價值感過低。

當你發自內心對現有的生活表示「滿意」和「喜悅」的時候,就不會把個人的生活,變成一場「朋友圈」的真人秀,更不會有著攀比的虛榮,以及展現給別人看的炫耀。

你對自我的價值感,來自的是自己真實的生活,把時間花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極其簡單的生活方式,反而能夠給你帶來真正的愉悅。

再次,別一提斷舍離,就只會扔東西。所謂斷舍離,是讓你在生活中找回自己的舒適區,重新塑造自身與外在物質世界的關係。

不妨回想一下,環顧你四周的環境,在這些你最常見的生活裡,是不是也同樣堆積了太多並不那麼需要的東西,既佔據外在空間,也消耗內在能量?

因此,斷舍離的初衷,不是為了營造「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而「扔東西」,而是為了實現更高階段的操作。

所謂「高階的斷舍離」,需要你從清理內心的需求開始。比起一味地囤積,擔心以後萬一會用到,它關注的是當下,而不是過去與未來。

比起活在「以後萬一用到」的擔憂之中,高級階段的「斷舍離」教會你的是,透過物質的表象,去審視內心的本質,以及你為了什麼會對還沒有發生的「萬一」感到焦慮?

想要回答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是需要無數次的整理與內心對話,進行的自我解答,當你終於有一天能正式自己當下的需求,就會實現內心清明的狀態。

也能夠在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中,在內在需求和外在的物質連接中,建立起真正健康的關係,而不是讓物質為內在的焦慮、恐慌買單。

其實,歸根到底,日本人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正是因為經歷過物質經濟膨脹的80年代,在逐漸過渡到如今「消費降級」的時代中,修煉出來的蛻變。

因為泡沫經濟時期,物質的膨脹,而到如今,消費極簡,曾經擁有的足夠多,卻始終如泡沫般消散,而如今刪繁就簡,才更加懂得「少即是多」的生活真諦。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真正的解讀日本人的「極簡主義」生活狀態,就需要真正的弄懂「斷舍離」的本質。

正如「消費降級」的本質,降下來的是消費的質量,提升上去的卻是生活的品質。既然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麼這些更加深層的問題,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進一步去摸索、感受。

嘗試清理出生活中那些不需要的物件,脫離出物慾的束縛,建立起極簡、舒適的生活品質,實現真正的簡約生活。

相關焦點

  •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實現極簡主義
    近幾年來,隨著《斷舍離》《極簡》《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推廣極簡主義的書籍在全世界風行,極簡主義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許多人心目中極簡主義的踐行似乎就意味著扔扔扔,要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每天就要各種斷舍離,做到「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才算是滿足標準,其實並非如此。
  • 日式極簡主義,小資情調,來一場「斷舍離」如何?
    引讀:日式極簡主義,極致小資情調,來一場「斷舍離」如何?生活是要做減法的藝術,所以,簡約、自然、溫馨、高格調才是日式極簡主義所追求的。極簡主義,從「斷舍離」開始日式極簡主義風格,最主要的,就是「斷舍離」的情懷。斷舍離,最早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來的一種生活概念。3件襯衫、4條褲子、4雙襪子還有四面牆,這樣的生活其實已經算得上「豐富」了。
  • 斷舍離的最高境界:定期扔這三樣東西,你會活的更加高級
    目前,國內正颳起一陣極簡主義的風潮。追逐這股風潮的信奉的都是「斷舍離」這部三字經,而這三個字更是擊中了無數都市的人的內心。似乎不扔幾件衣服似乎就不是潮流。但是斷舍離真的就是只是扔幾件衣服這麼簡單嗎?我們到底該如何做真正的斷舍離呢?斷舍離這個概念最初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來的,她在書中呈現了一套通過家居整理來改善心靈環境的「寶典」。
  • 三分鐘讀完一本極簡主義好書:斷舍離
    作為精簡主義的實踐者,怎麼能不好好閱讀這本經典呢?接下來,我會繼續系統介紹有關斷離舍,極簡主義,精簡主義方面的書,讓你在極短的時間讀完一本書。如果你的生活過的一團糟,就從最簡單的收拾衣櫃開始,先從那些常年不穿的衣服著手,丟掉他們,然後你會發現衣櫃空了好多,慢慢的你會通過簡單的收拾衣櫃,發現自己的品味和形象得到了提升。2、為什麼做不到「斷舍離」主要有三個因素:①物質過度泛濫的社會,新的東西層出不窮,舊的東西並沒有消失。
  • 「斷舍離」入選2019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為什麼扔東西會讓人愉悅
    「斷舍離」的理念應運而生,極簡生活法則備受推崇。為什麼「斷舍離」能讓人產生愉悅輕鬆的心理呢?這其中有心理學依據嗎?當我們說「斷舍離」時,我們在說什麼「斷舍離」這個概念的風靡,始於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一書。
  • 拒絕盲目「斷舍離」,打造專屬自己的極簡主義
    北歐風可以說霸佔了時下室內裝修的半壁江山,隨之興起的極簡風更是風靡全球,極簡主義,改變的不僅僅是室內裝修的風格,還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用「斷舍離」三個字影響人的思想行為,讓「斷舍離」成為一種意識主流。
  • 極簡主義的生活 現實中就是家徒四壁的扔東西狂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的短劇,一般日本的短劇都比較特別,內容很新穎,人物設定也比較奇葩特殊,有一部短劇的主角就是個超級扔東西狂魔,她沒事做的時候,就會把家裡認為自己不常用的東西都扔掉,然後看著家裡變得空空的就會感覺很滿足。
  • 斷舍離的人後來會變成怎麼樣?
    我是一個超級極簡主義強迫症,也許兒時年代並沒有這樣那樣的「主義」的概念。經常找東西卻找不到的原因,往往不是東西不在了,而是東西太多,把自己想要的東西給遮蔽起來了,所以自己才看不清。我不習慣花錢在穿衣打扮上,基本上一年時間只買過一兩次衣服,一次只買一兩件而已。倒不是捨不得買,只是懶得花時間去挑衣服買衣服,或者說,我把買衣服的錢拿去折騰了。最近突然發現,我多了很多衣服,柜子裡擺滿了衣服,其實很多衣服我基本已很少穿,鞋子一年四季經常穿的也就1-2雙而已,所以大多數的基本可以不用買的,或者可以扔了。
  • 為什麼扔東西會讓人愉悅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近日在京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斷舍離」位列其中。以前俗語常說破家值萬貫,如今「斷舍離」卻成為一種生活時尚。這180度的轉變背後,體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物質過剩成為人們「甜蜜的負擔」。「斷舍離」的理念應運而生,極簡生活法則備受推崇。
  • 日本太太堅持斷舍離,果斷扔扔扔,家中一塵不染、乾淨清爽!
    而斷舍離的生活,看過的人都非常喜歡。所謂的斷舍離,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掉不必要的雜物,脫離對物質的束縛。這位日本太太,一直堅持斷舍離的生活理念,將家中的雜物及時處理掉,家中一塵不染,看看起來非常治癒!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 斷舍離養娃!日本二胎媽媽崇尚極簡主義,97㎡獨棟住宅太舒適
    說起養娃,總能讓人想起滿室亂糟糟的場面,剛收拾完,馬上又會亂成一團,更不用提有二孩的家庭,強迫症患者對於這樣的畫面真是頭疼欲裂。可是日本媽媽對於這種麻煩似乎一點都在意,善於利用斷舍離和極簡主義的她們,總能在這種混亂中找到平衡,不但能把家收拾得簡潔乾淨,還能讓娃跟著一起收拾並將這種有序生活完美地保持下去。這是一棟在日本很常見的一戶建小樓,面積不大,室內實際使用面積97㎡左右,但是功能齊全。
  • 一提收納就扔扔扔,家裡有礦?快來種草不用斷舍離的收納好物!
    自從極簡主義成了居住的一種方式,斷舍離變成了收納的最好方法,很多人被各種推文日益洗腦,把斷舍離說成收納的最好辦法。我覺得反而給一部分人造成困擾。對於念舊的人,或者一些喜歡收集東西的朋友來說,反而不喜歡扔東西,扔掉的每一件物品可能都帶著珍貴的回憶,如果要收拾出整潔的家的代價是扔掉一些美好的回憶,那代價太大了。
  • 日本主婦的斷舍離生活,全屋乾淨到極致,日子越過越精緻!
    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現在已經不再流行買買買,反而非常倡導扔扔扔。今天的主人公——日本主婦Linda,她非常倡導極簡生活,這位日本主婦堅持多扔少買,全屋乾淨到極致,日子越過越精緻。美好的生活,從極簡生活開始。
  • 極簡風≠性冷淡≠斷舍離,這才是最適合國人的極簡主義
    少買、多扔、斷舍離就是極簡生活了?自從日本主婦的收納法則火了,極簡仿佛經歷了一個爆火、低谷、融合的過程,從一開始的人人盲目追捧,到發現並不適合自己,再到提煉出一個更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新極簡主義,今天,家居君就來分享幾個設計案例,看看他們都是如何打造極簡生活的?
  • 書單| 一份關於斷舍離、極簡生活、自律的書單
    斷舍離—1.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斷舍離》人事物的斷舍離,心靈斷舍離。開始斷舍離,有勇氣和一切不再需要的說再見,學會放下,著眼於當下,才能開啟輕盈自在的生活。極簡生活—1.旅日作家小野《極簡力》儘管很多評價說作者寫的像高中生作文,但是我看完仍然很受啟發,作者描述的生活方式和狀態,至少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該如何更加輕盈自在的生活?看過之後有了一點方向。
  • 日本小哥的極致斷舍離:一桌一椅一人份餐具,斷到床鋪還沒影
    斷舍離這個概念近年來很流行,大多數人在實行斷舍離之後,家都會變得整潔許多,然而一位日本小哥佐佐木典士所做的「斷舍離」,直接>讓家變得不像「家」,而是一個「冷淡」、「極簡」到極致的屋子,屋內只存在生活的必需品,其他一概沒有。
  • 豆瓣7.0《時光機》,了解納瓦彭「斷舍離」背後的極簡主義
    論娛樂說到「斷舍離」這個話題,很多觀眾會想到去年電影界熱議的泰國電影《時光機》。這部電影在播出前受到了許多年輕觀眾的追捧,從什麼時候起「斷舍離」成為年輕一代所追求的人生哲學。導演納瓦彭·Tanjung guatanaly關注這一現象,他以「斷舍離」為針線,將親情、友情、愛情等人文關懷緊密地縫合起來,並從主人公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獨特的情感觀。
  •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說明你病了
    很多人都有收集物品的習慣,他們捨不得扔東西,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遲早有一天可以用上,事實上,這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囤積行為心理學上把捨不得扔東西,囤積各種物品的行為定義為為囤積症,Smith學院心理學教授蘭德·弗羅斯特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蓋爾·斯泰吉蒂用了20年時間,對患有囤積症的人群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行為動機研究,並在《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剖析
  • 35歲日本「斷舍離女王」賣貨引爭議,靠教人扔東西賺5000萬身家
    前段時間,有一位日本妹子在國內外引起了一波爭議。原因是她開了個網店,賣起了有關家居生活的各類用品。這讓不少網友感到憤怒和震驚,還有CNN記者專門寫這個問題...也許有範友會感到有點迷:只是賣點鍋碗瓢盤而已,為啥網友們反應如此激烈呢?
  • 極致「斷舍離」:現代日本人的生活越來越從簡了?
    走進現代的日本人生活,不僅消費水平出現大幅度的「降級」,就連生活水平也持續低迷,不僅「買不動」了,而且還「消費無欲」,早幾步跨入「低欲望社會」。更有不少的年輕人,早就脫離「佛系」,進入「極簡主義」的修煉階段,把「斷舍離」做到了極致。如圖所示,是典型的日式年輕人的生活空間,除了乾淨到一塵不染的地板,空蕩蕩的客廳裡面只剩下簡單的幾張桌子,撐起了房間全部的收納。